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期刊知識 > 文物考古類期刊中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

文物考古類期刊中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

時間:2022-10-25 09:33:18

新媒體融合的當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媒體的普及,期刊的傳播模式、傳播渠道和運作終端十分多樣化。傳統(tǒng)紙質期刊需引入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微信公眾號應運而生。與傳統(tǒng)紙質期刊相比,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范圍更廣泛、傳播速度更快。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中,2018年3月5日以摘要含“微信”&摘要含“期刊”為條件檢索近6年來的文獻,共檢索到1626條結果。發(fā)表年度計量為2018年(25篇),2017年(522篇),2016年(501篇),2015年(354篇),2014年(192篇),2013年(32篇)。尤其在2015年和2016年期間,量年增長基本翻番,表明了此主題近年來在期刊界是研究熱點。

1文物考古期刊中微信平臺的應用

隨著紙質報刊國民閱讀時長的逐年縮短,移動終端閱讀快速發(fā)展。中國文物考古期刊也面臨著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助力學術推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的問題。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受限于期刊所屬學科及刊文內容,不同學科的差異性較大。為了更好地推動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筆者基于所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編輯部的文物考古類期刊的工作實踐,對文物考古類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應用情況進行了調研。首先,基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北大核心目錄(第七版),選取了K85(含G26)文物考古(含博物館事業(yè))學科類中16種中文核心期刊作為研究對象。這16種期刊分別為《文物》《考古》《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中原文物》《華夏考古》《江漢考古》《敦煌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故宮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敦煌學輯刊》《北方文物》《東南文化》《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四川文物》。然后逐個調查這些期刊開展微信平臺應用的情況,包括微信公眾號與推送內容閱讀量的計量及分析。據(jù)2018年3月5日統(tǒng)計,這16份文物考古中文核心期刊中,《江漢考古》《故宮博物院院刊》《東南文化》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文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四川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分別掛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館、四川文物考古、國家博物館等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期刊的相關資訊。

1.1微信閱讀量計量

統(tǒng)計刊的推送頻次和內容涵蓋范圍不盡相同,有每日推送,有間隔期刊出版周期推送等。設定自2017年12月1日至統(tǒng)計日最新的推送內容,或微信公眾平臺自推送期刊相關資訊以來可查詢的最新的5條推送內容;閱讀量以網(wǎng)頁實時顯示量作統(tǒng)計,共得到51組數(shù)據(jù)。以下綜合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等方面展開具體計量解析。

1.1.1期刊自設平臺和掛靠平臺的閱讀量差異

菱形線標志的是《江漢考古》《故宮博物院院刊》《東南文化》等3種期刊的微信閱讀量,開通的是期刊自有的微信公眾號;方塊線統(tǒng)計的是《文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四川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等4種期刊的微信閱讀量,這4種期刊分別掛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館、四川文物考古、國家博物館、小博等微信公眾平臺。由圖可以看出,掛靠平臺微信閱讀量普遍高于期刊自有微信平臺閱讀量。統(tǒng)計期刊中,《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較具有特色,它分別掛靠在國家博物館和小博等2個微信公眾平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在不同平臺上的推送頻次、內容等基本一致,但微信閱讀量卻極具差異,可見微信公眾平臺也是影響閱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2不同期刊的閱讀量差異

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首先按照期刊進行微信閱讀量求和,然后除以統(tǒng)計篇數(shù),計算得出7種期刊的閱讀量統(tǒng)計均值。雖均為文物考古期刊,紙質期刊刊文范圍較為一致,但微信平臺閱讀量均值范圍從《東南文化》的183.4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的3043.0,差距較為明顯。

1.1.3同種期刊的閱讀量差異

多數(shù)期刊的微信推送內容僅限于紙質期刊的發(fā)文內容,或選取全文、或摘要等部分推送。部分期刊的推送內容在原文得基礎上進行了適當拓展,與學術講壇等相關聯(lián)。對統(tǒng)計刊進行橫向比較,結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比各刊最大、最小閱讀量。可見,在同樣的微信平臺,一本期刊推送內容受關注的程度也有較大的差異。以《東南文化》為例,《學術資訊|江蘇省考古學會2017年年會暨學術討論會順利舉行主題鏗鏘給力——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一文最大閱讀量992,而《遺產保護理論|砂巖類石窟寺保護新進展——以云岡石窟保護研究新成果為例》一文閱讀量僅7;且最小閱讀量的此篇微信推送時間為2018年2月6日,距統(tǒng)計日已近1個月,并非最新推送。

1.2影響微信閱讀量的因素分析

通過上節(jié)的微信閱讀量計量及縱向、橫向比對可見,有的期刊雖然推送頻率較高,有時甚至每日都有新的微信推送,但微信閱讀量不高,推送無法實現(xiàn)預定傳播效果。綜合分析,筆者提煉影響微信閱讀量的因素有以下幾點:推送題目是否概括性強,能否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是影響推送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微信用戶首先接觸到的是微信題目。題目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讀者是否愿意繼續(xù)點開閱讀。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閱讀量達4833的《歲末回望|〈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1~12期總目》一文,題目簡單明確,告訴讀者該文匯總的是該期刊全年的發(fā)表目錄,直接明了,具有很好的傳播效果。推送內容信息量是否豐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微信閱讀量。微信內容涵蓋多,適應微信讀者碎片化閱讀的需求,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信息,以便讀者后續(xù)對此文的關注;反之,期刊微信推送照搬紙質期刊的全文推送,則效果不佳。如《遺產保護理論|砂巖類石窟寺保護新進展——以云岡石窟保護研究新成果為例》,首先選擇的推送內容就是小眾化的研究方向,第二又是全文推送,閱讀量就極為有限。推送時效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微信推送內容強調即時性,如《院刊預讀|劉凈賢:元明時期龍泉青瓷裝飾中的戲曲故事元素探討》,目前在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仍無法檢索到,那么它在微信平臺的首次推送及簡單獲取,使得此文的閱讀量達2402。試想若延遲至數(shù)據(jù)庫隨時可檢索到此文后再行推送,勢必會對閱讀量造成影響。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經(jīng)上節(jié)計量的分析,微信閱讀量與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情況極具關聯(lián)?!吨袊┪镳^館刊》的《2017年第10期目錄&刊影》推送,在“國家博物館”平臺閱讀量為2729,在“小博”平臺閱讀量為649;而且此篇并不是個例,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相同的推送內容,在2個不同的平臺上,各篇的閱讀量拉開了差距,說明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關注人數(shù)、人群分布等息息相關。經(jīng)以上閱讀量計量分析可知,可歸納提煉出影響微信閱讀量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有,推送題目的概括性、推送內容信息量的豐富度、推送時效、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等方面。

2引入微內容

結合以上對微信閱讀量的統(tǒng)計和影響微信閱讀量因素的分析,“微信推送什么”仍是拓展微信的傳播范圍,提高微信傳播力度的重中之重。因此,筆者思考在微信公眾號建設中引入微內容的概念。

2.1概念及特征

相較于傳統(tǒng)媒介中大制作、重要內容或者宏內容(Macro content),由尼爾森提出微內容(Micro content)的概念,用以描述一個網(wǎng)頁上所顯示的有特定明確含義的超小文字段,比如頁頭、標題與主題詞等,認為這樣的超小文字段在網(wǎng)絡使用者對網(wǎng)頁的選擇和瀏覽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概況為:小到一句話,大到幾百字,音頻文件、視頻文件,這些都是微內容。

2.2傳播模式及可實現(xiàn)性

微內容不局限表現(xiàn)手法,幾段文字、圖表甚或短視頻都可以作為傳播內容。與微信相似,微內容表現(xiàn)形式多樣,便于終端的獲取、閱讀和傳播,迎合碎片化閱讀的需求。微內容易于傳播,尤其適用于移動終端傳播模式。近年來,文物考古逐漸被公眾所熟知,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度。如每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評選,除了專業(yè)的批判標準之外,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作為一項重要參考。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對擴大文物考古期刊的傳播范疇提供了機遇,但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文物考古期刊,尤其是其中的學術類期刊的論文專業(yè)度極高,直接全文推送并不符合公眾傳播中可讀性和易讀性的要求。借鑒微內容的理念,該類期刊微信公眾推送可以嘗試從紙質期刊刊載論文本身的關鍵點提煉、論文圖表等高概括性內容摘錄、相關學術會議或論壇等活動的關聯(lián)三點獲取。將學術內容科普化或微內容化處理后,通過微信平臺在讀者與期刊、文物考古行業(yè)間架起橋梁,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享受考古成果。微內容與微信推送結合,可以適合傳播渠道和讀者需求的方式,更好地發(fā)揮傳播功能。但同時,微內容的介入對編輯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需要編輯同仁真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工作量方面,微內容形式需要編輯進行論文的二次加工及內容提煉;再次,在工作過程中,編輯需要不斷開拓新的微內容推廣思路,創(chuàng)新傳播意識;最后,要及時比對、總結微信閱讀量及傳播情況,分析利弊,并及時調整微內容的方向。

3結束語

通過計量16種文物考古類中文核心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及傳播情況,分析提煉出影響微信閱讀量的推送題目、推送內容、推送時效及微信公眾平臺等4個關鍵因素。嘗試引入微內容的概念,通過分析微內容的傳播模式、設想文物考古期刊微內容的獲取方式,以期將微內容與微信推送結合,以適應傳播渠道和讀者需求的方式,使得文物考古類期刊走出陽春白雪的舊模式,在移動閱讀時代能更好地發(fā)揮傳播功能。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chuàng)或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wǎng)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lián)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