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論文化學論文

論文化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7 09:21: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論文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論文化學論文

篇(1)

(一)德育課程,要讓學生深入探究道德教育的實際意義

在學校里開展德育課程是很必要的,在入學之初,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館,道德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些觀念形成的動向。這樣做并不是要對學生進行洗腦,讓他們有相同的觀點,而是要引導學生走向道德的正規(guī)。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在課程上要有鮮明對比的案例,讓學生們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并對結果進行引導式的分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活躍起來,并且有各式各樣的思維展現(xiàn)在當下,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個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引領的領路人。

(二)校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德育趣味活動

在學校組織德育教育主題活動,例如對于被人遺失的一塊錢和一百元錢的態(tài)度;對于竊取他人科研成果,商業(yè)信息等事件的態(tài)度等等。這些活動可以以辯論會的形式出現(xiàn),可以以小型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無論以哪種形式出現(xiàn),其目的都是在于要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實時掌握,并且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適時糾正。在這里就簡單的舉個實際例子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深化研究:學??梢越M織一次這樣的活動,由一家公司提出一些要求,讓學生做出一個可以實行的方案,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人員配備,寫出執(zhí)行方案。如果有兩份一樣的方案出現(xiàn),那么就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方案設想思路,和方案定稿的背景。如果有一方出現(xiàn)說不出思路,或者對方案沒有更好的設想,那么就可以判定這一方是屬于抄襲或者說是竊取。對于這樣的行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且對其采取處罰措施。要讓學生在大學文化的視域中,找到對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向社會,關注道德

要讓學生多多參加社會實踐,這樣才會讓大學這座橋梁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對于德育教育方面,筆者認為在這里不應該僅僅采取規(guī)勸措施,要讓學生多多聽取法制報告,這樣不僅僅是要讓學生了解法律,還要讓學生明白,道德不是一個口號。講文明,講誠信,不光光是讓人遵守道德,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們小事不注意,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上的瑕疵,那么以后出現(xiàn)大的問題就有可能會觸及法律的界限,如果是那樣,就會毀了學生的一生,也就會像網(wǎng)絡網(wǎng)絡上那些曝光的高級犯罪分子那樣,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規(guī)范不僅僅是給犯法的人制定的,也是給那些沒有道德的人以威懾的效果。

(四)網(wǎng)絡教育,不要讓網(wǎng)絡毀了學生的一生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要關注網(wǎng)絡教育,網(wǎng)絡是一把雙刃劍,現(xiàn)在很多學生都是每天癡迷網(wǎng)絡,而且現(xiàn)在也有人在利用網(wǎng)絡言論自由,來誤導學生的視線,蒙蔽學生的眼睛。與此同時,也還是有很多人在網(wǎng)絡上報道一些正面的新聞,傳遞正能量。所以說利用網(wǎng)絡教育,對于十分熱衷于網(wǎng)絡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到,使校園網(wǎng)的論壇潔凈起來,不要讓那些存在詬病,誣陷,誹謗等思想的文章或言論在網(wǎng)絡中傳播,于此同時,還要注意多多讓學生走進網(wǎng)絡正能量中來。讓通過對一些熱點事件的報道,評論,讓學生了解事實,尊重事實。對這些事件有個正面的認識,讓他們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一個正確的取向。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德育方面交給自己,老師,家長,社會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創(chuàng)新探索

在各大高校的德育教育中,都有著不斷的創(chuàng)新探索,這點是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因為德育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不是一門簡單的科目,他并不是一個可以隨時結業(yè)的課程。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是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大環(huán)境的熏陶才能取得一些成果。而這些教育措施,都是需要各大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這精心籌劃的。并且這門功課也需要廣大的外援力量來支撐局面。所以在所有的教師教學過程中,都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動向,因為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不僅僅是一句空話,還需要從事教育方面的各類人事都可以盡一份心力,共同研究出更加完美的德育教育方案。在大學文化視域下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切實的聯(lián)系學生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千萬不要進行教條主義,不要歸一化學生的思想,因為那樣不僅不會起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還會令學生產(chǎn)生負面情緒,對德育方面產(chǎn)生反感,甚至會走向道德的對立面,直至觸犯法律的界限。

三、結束語

篇(2)

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以電子郵件為輔助工具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研究分析學生如何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某些問題的看法(包括原有跨文化知識的形成,進一步了解、修改、消融及強化),目的是通過真實語言的輸入、加工和輸出過程,使中國學生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2.研究問題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問題:(1)受試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模式固見來源于哪些方面的輸入?(2)通過雙方信息交流后,受試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模式固見有何變化?(3)本項目對受試者提高綜合學習能力有何影響?3.受試者本研究14名受試者的選擇基于自愿原則。其中7名是廣東某高校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大學生,都已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平均分497;另外7名是美國某大學國際學院的學生;男性8名,女性6名,平均年齡20歲。中方受試者對英語學習及不同文化有濃厚興趣,美方受試者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都愿意在這方面付出時間與精力。4.研究設計本研究項目取名為:跨文化調(diào)查。研究項目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完成:(1)受試者的英語教師先與美國某大學的國際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建立基于電子郵件的跨文化交流平臺(/group/gzus),并由雙方教師制定相應的學生網(wǎng)上交流管理條例。該平臺由中美雙方教師監(jiān)控。(2)選題小組成員在教師提供的題材中選擇交流題目(也可以自選)。(3)自由討論。雙方就兩國人民在某方面的文化進行交流,了解雙方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小組選擇題目、自我介紹后雙方開始就該話題交換看法。(4)問卷設計。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交流題目中需要進一步調(diào)查的問題的問卷。(5)完成問卷。中方成員收回美方完成的問卷。(6)結題報告。各組完成結題報告,內(nèi)容包括數(shù)據(jù)分析,交流前后模式固見的變化,本項目的意義等。所有電子郵件和報告都用英文書寫。5.數(shù)據(jù)收集研究獲取的數(shù)據(jù)包括168條學生寫的信息,2份報告書以及與7個中國學生的面談(主要了解受試者在信息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看法和啟示)。在下文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收集到的信息主要用于了解受試者模式固見形成的信息來源(回答問題1),以及調(diào)查受試者在交流過程中目的語文化的模式固見有無變化或如何變化(回答問題2),并根據(jù)面談了解本項目對受試者綜合學習能力有何影響(回答問題3)。

研究結果分析

1.模式固見的來源收集到的168條學生寫的信息顯示,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認知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2)英語學習材料;(3)報紙雜志;(4)因特網(wǎng);(5)電視,電影,影碟;(6)親戚朋友;(7)從身邊發(fā)生的事聯(lián)想到異國的情況會如何,進而向對方求證。受試者在交流信息時提出問題,疑惑的形式基本一樣:“我聽老師/親戚朋友說……我從……看到/得知……,是真的嗎?/實際情況是這樣嗎?”這些都是受試者對目的語文化原有的模式固見。他們或許認為這些模式固見的來源不一定準確,所以希望從信息交流的對方那里得到證實,了解到更多的實際情況。2.原有模式固見的強化,修正和摒棄受試者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模式固見有時得到對方的確認而強化,有時與對方反饋的信息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而改變或保留某些看法。針對種種現(xiàn)象,受試者如何看待自己原有的模式固見和來自對方的信息呢?根據(jù)與中國受試者的面談及部分郵件的信息反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受試學生原有模式固見的強化與變化。(1)受試者通過跨文化調(diào)查的交流后發(fā)現(xiàn)有些看法與教師在課堂上講的不一致或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時,受試者往往更傾向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受試學生在課堂上得知:“AA制在美國很普遍。朋友之間出去吃飯時付賬時基本上都AA制。另外,夫妻之間AA制的也不少。中國有些涉外婚姻最后導致離婚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國女性不適應這種AA制而造成的。”圍繞這一觀念,受試者與美國學生交流時提出的問題是:在校男女大學生約會吃飯時誰付錢?都是AA制嗎?夫妻一起出去吃飯也各付各的錢嗎?美國學生的反饋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It'scommon2payAA.Ifaguyasksoutagirlheshouldpayunlessshesuggestsotherwise.”;“Generallyaromanticcouplewilltaketurnspayingthebillorsplitit.Generallyitisassumedthateveryonepaysforhimselforherselfinrestaurantsunlesstheinvitationstatedotherwise.”;“Onadinnerdate,themanmaypaythebillasawayofovertlystatingthatheviewsthisasaromanticsituationandthathehassomehopesorexpectationsforafuturedevelopment.Somewomenobjecttothisorevenfinditoffensive(perFeministsupportforDutchdatepracticeabove)soitisajudgmentcall.Youngerurbanwomenespeciallytendnottoacceptmenpayingforthem;orwillinturninsisttopayforthenextdinnerordrink”。這些信息的主要意思是AA制在美國的確很常見,雖然大學生情侶之間如果是男的約女的出去一般是男的出錢,除非女方提出要AA制,但城市里的年輕女性通常不愿意讓男方替自己付賬,或在下次約會堅持付賬(輪流付賬)。對于這一反饋,中國學生欣然接受,強化了原有的模式固見,并給原有模式固見加入了新的內(nèi)容,即AA制在美國很普遍,在男女約會吃飯誰付賬的問題上也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夫妻一起出去吃飯是否也AA制這一問題的交流,有4個美國學生不認同夫妻間的AA制,至少他們的家庭不這樣;也有2個美國學生認為夫妻間AA制很正常。對于這一較具爭議性的問題,中國受試者認為應該擴大調(diào)查范圍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而不會立刻否定自己原有的看法。這說明中方受試者對“文化多樣性”有著比較強的意識。也就是說,當他們新獲得的信息與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信息有出入時,他們會有選擇性地偏向認為外國文化也有地域性、種族差別,認為只有進一步的調(diào)查后才能客觀地下結論。(2)當部分受試者在交流中獲得的信息與自己以前從媒體(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獲得的不一致或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時,從媒體獲得的模式固見通常被修正或摒棄。中國學生一般會選擇相信信息交流的對方提供的信息,因為他們認為來自目的語國家的人們更有發(fā)言權。例如,中國學生從電視劇《好萊塢女孩》(TheHills)上看到女大學生經(jīng)常忙于part-timejobs和各種parties之間,他們以為美國大學生通過打短期工就可以賺到很多錢租好房子,去度假購物或開各種party。對此,美國學生的解釋基本都是讓中國學生不要輕易相信電視劇上的故事,因為里面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往往不一致,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有時是出于商業(yè)目的。如其中有一個反饋這樣寫道:“Theshortan-sweristhatTVportraysillusion&fantasyratherthanreali-ty.Someshowshavethepurposetoenablethefurthercom-modificationofsocietybydisplayingmaterialgoodsjustoutoftheviewersgrasp--insodoingthedesirearisestogoshoppingoddlyenoughwhentheshowisover.”中國受試學生因此改變了原有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美國學生自然對美國大學生活了解更深入,得到的結果是可信的,原有模式固見因而被摒棄。3.本項目對受試者綜合學習能力有何影響與中國受試者面談結果表明,本項目對受試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產(chǎn)生了有意義的影響:(1)英語表達能力顯著提高。這得益于對方郵件中地道的輸入和自己不懂就問或查字典等輔學習方式。(2)培養(yǎng)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受試者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有模式固見通過跨文化交流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例如:有些文化固見可以得到強化;有些在交流中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新的模式固見;有些則發(fā)生改變或被摒棄。通過這個項目學習,受試者逐漸養(yǎng)成認真的態(tài)度反思比較本國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達到了多重學習目的。(3)提高了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受試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漸漸學會既不全盤接受,也不一概否定交流對方的信息,而是對交流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目的語文化知識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篇(3)

關鍵詞:歷史專業(yè);導師制;實施方案

本科生導師制是由英國威廉·威克姆創(chuàng)立,最早應用于牛津大學“新學院”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制度。其卓有成效的培養(yǎng)效果,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因而被各著名高校采用。其主要特點是:教師和學生密切接觸,師生關系親密;導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導師在做好自身科研工作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學習上的指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問題的存在及歷史專業(yè)本身的特點,使得本科生導師制的推行更為迫切,方式更為靈活。

一、本科生導師制實行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大學教育的普及,輔導員師資力量的相對薄弱以及學分制的實行使得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的實行顯得尤為必要。

(一)大學擴招,輔導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需要更多教師參與學生管理

在我國,2009年大學計劃招收學生人數(shù)突破600萬,2010年為657萬,2011年為675萬,大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經(jīng)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就河南大學來講,2010年高招計劃招生10635人,2011年高招計劃招生10860人,現(xiàn)有在校生35000人左右,教師4000多人。其中,輔導員有120人左右,平均每位輔導員管理近300名學生,單純地依靠輔導員管理學生顯然是不夠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這種條件下,只有發(fā)揮更多教師的積極主動性,才能完成此項要求。本科生導師制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二)推行學分制,需要教師參與指導

由于網(wǎng)絡的普及,現(xiàn)在我國許多高校一改以往固定培養(yǎng)學制(一般為4年),開始實行彈性學制(3~7年),學生所修課程的總學分達到畢業(yè)規(guī)定要求就可以畢業(yè)。它要求學生在學校固定的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中選擇課程。除修完必修課程外,還必須修一些選修課,以達到畢業(yè)學分要求。學生如何選擇這些選修課,并達到擴展視野、豐富知識、有利于進一步深造或就業(yè)的目的,需要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教師予以指導。因此,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就成為最佳選擇。

(三)現(xiàn)有教學方式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

由于歷史專業(yè)實踐性較弱,現(xiàn)有歷史專業(yè)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重視教師的單向作用,重視教師的主動作用,忽略、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現(xiàn)有高校歷史專業(yè)培養(yǎng)方式,僅僅重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外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聯(lián)系不大。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可以把課外教學和課堂教學對接起來,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形成全天候培養(yǎng)學生的制度。

(四)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教學相長

科研創(chuàng)新需要自身知識的積累,但不可忽視思想的碰撞、交流的展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元的社會中閉門造車,必然事倍功半。雖然導師在人生閱歷、專業(yè)研究等諸多方面優(yōu)于學生,但在一對一的指導中,學生的多樣性、時代的發(fā)展性會使導師感受到壓力,從而強迫自己通過不同途徑提高自身水平,熟悉本專業(yè)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tài)、成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關注社會發(fā)展,洞察熱點問題內(nèi)核,以利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種課外的師生交流,對師生來講,就是另外一種的教學相長。

二、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方案

基于現(xiàn)實中相關問題的存在,高校歷史專業(yè)本科階段導師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三年級以前實行導師制

某些院校由于將導師制的內(nèi)容局限于科研的指導,所以在學生三年級時才實行導師制。這種做法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導師的作用,縮小了導師制的內(nèi)涵。在就業(yè)壓力非常大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某些對科研不感興趣的同學身上導師制流于形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實行導師制的2007級、2008級學生進行調(diào)查,330人中僅有13人主張三年級開始實行導師制,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主張三年級以前實行導師制。歷史文化學院的2007級是在三年級、2008級是在二年級實行導師制的,這些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入校之時就實行導師制??梢?,入校后學生想早些實行導師制仍是一種趨勢。學生的選擇是有道理的。三年級以后,學生的基本想法已趨于定向,已經(jīng)決定了考研或者就業(yè)。而三年級以前,學生存在適應環(huán)境、完成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轉變、如何選課、如何在平時培養(yǎng)科研能力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導師的介入。

(二)導師制的實施內(nèi)容在不同階段要有所側重

由于導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導學,不同年級學生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導師應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時段的任務安排自己的導學內(nèi)容。

一年級的學生,需要導師幫助他們認識學校、轉變自我、增強專業(yè)思想。學生從四面八方來到一個新環(huán)境,經(jīng)歷著從高中生成為大學生、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為此,一年級時導學內(nèi)容的重點是談心,做思想教育工作。

二年級的學生繼續(xù)學習專業(yè)基礎課,開始接觸選修課。這時,導師不僅需要告知學生學科的體系結構,還應照顧到課程的學習順序,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標。導師還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思想志趣,幫其規(guī)劃未來,使學生在二年級時就為未來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三年級時大量選修課開始加入。導師要了解學生的專業(yè)興趣,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通過舉辦讀書報告會等活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督促其學習,并適當?shù)丶訌娖鋵嵺`能力的鍛煉。針對師范類學生,導師應加強其授課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課下練習講課,每個月集中指導一次模擬上課。鍛煉次數(shù)越多,學生就越熟練,找工作時其就業(yè)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針對有考研興趣的學生,導師可以結合其考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指導。

四年級上學期是學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時間。因此,導師要根據(jù)這一階段的特點安排導學內(nèi)容。不僅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實際操練或考研專業(yè)課的復習,還要向其傳授找工作或考研的經(jīng)驗,幫助其收集就業(yè)或考研信息,減輕學生心理壓力,鼓勵他們迎接挑戰(zhàn)。四年級下學期主要是寫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是對學生本科階段專業(yè)學習成果的綜合考查,也是導師導學成果的表現(xiàn)之一。對于不考研的學生來講,畢業(yè)論文可能只是他們的必修課程;對于考研的學生來講,則意味著他們能否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歷史文化學院要求輔導員從四年級上學期開始,就將學生是否考研、論文題目等信息提交院里。院里根據(jù)學生論文方向派到教研室,并告知教研室主任將考研學生的論文盡量交予學術水平較高的老師指導。在這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指導下,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沒有因畢業(yè)論文出問題而被高校研究生復試刷掉的。學生對學院的做法比較滿意。

(三)師生間導學的主要方式

導師制的實現(xiàn)方式與學生課堂上課有諸多區(qū)別,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學生與教師的私人交往增多,直接接觸次數(shù)增多。根據(jù)對歷史文化學院2007級、2008級學生所做的調(diào)查,有89.09%的學生期待導師指導學生的最佳人數(shù)為10以下。師生比的加大,必然為導師與學生間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式。

1.聊天

聊天是人在自然狀況下的對話,可以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意愿,增強師生之間的關系。導師和學生之間既可以一對一聊天,也可以集中起來進行對話。為保證導師制實行的有效性,建議一個導師帶10名學生。這種人數(shù)的有效限定,給聊天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在網(wǎng)絡技術發(fā)達的今天,聊天的實現(xiàn)有兩種方式,即現(xiàn)實聊天和虛擬聊天?,F(xiàn)實聊天更直接,更便于導師了解學生情況,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虛擬聊天,即通常我們說的網(wǎng)絡聊天。在任何一個網(wǎng)絡終端,雙方都可以及時進行交流,導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學生也可以及時向導師提出問題,接受指導。

2.讀書報告會

一般是導師根據(jù)學生興趣及要求開列書單,由學生自行讀書,在指定的日期由導師召集,學生間相互交流讀書心得并由導師點評的一種導學形式。此種方式對于督促學生學習、增長學生見識、促進學生間交流、互相啟發(fā)學術敏感性、提高學生學術領悟力都能起到較大的作用。

3.論文寫作研討會

寫論文是鍛煉作者思維的最好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文字運用能力大有幫助。導師可以在論文寫作研討會上拿出學術水平高的雜志中的典型文章進行點評,包括結構解剖、語言表述、內(nèi)在邏輯、史料運用、觀點表達、學術史回顧、學術前沿等問題;在具體指導某一學生時,就要對其選題、資料查找、文章結構、學術前沿、學術史回顧等做具體指導。一兩個月以后,要求學生將寫成的論文拿到論文寫作研討會上進行宣讀。學生陳述自己的論文,其他學生做點評,導師參與討論。如此幾次,學生的學術水平及寫作能力必然提高。

4.實踐考察

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所以,學生除了學習知識,還要通過社會實踐走向廣闊的社會舞臺,檢驗自己的能力。導師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相關問題的調(diào)查,將課本中的歷史知識轉化為某些現(xiàn)實中的感受,并提交社會實踐報告。作為歷史學師范類學生,除了做好以上工作,還需到中學實習。導師要就學生的聽課、備課、試講、點評進行全程指導,并讓學生互相觀摩、互相提高。實習結束時,學生要回講,全面總結實習經(jīng)驗,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三、本科生導師制實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為使本科生導師制更好地實行,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導師的選拔。歷史文化學院根據(jù)自身院(系)的特點,從嚴選拔導師。要求導師應當具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作風正派,嚴于律己,為人師表,保證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了解高等教育規(guī)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guī)律,熱愛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jīng)驗和組織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或碩士及以上學位,或有獨立主持科研項目能力。

第二,做好導師制的監(jiān)督、檢查和考評工作。導師制實行的效果,要從職業(yè)道德、履行職責情況、工作績效等方面全面衡量,還要把考核結果與教師年度考核、專業(yè)技術職稱晉升、崗位聘任和獎酬發(fā)放結合起來,對作出貢獻、學生口碑好的導師要積極地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總之,高校歷史專業(yè)作為綜合院校長線專業(yè)之一,面臨著其他專業(yè)相似的問題,諸如招生人數(shù)增加,學分制的推行,教學方式、培養(yǎng)方式的明顯不足,學生專業(yè)思想不牢固及就業(yè)困難等。推行導師制是解決以上問題的現(xiàn)實途徑。同時,歷史專業(yè)的特殊性也讓導師制實施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讀書報告會、論文寫作研討會等。

參考文獻:

[1]孟憲軍.關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之理論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2]呂秋豐,靳艷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0,(1).

篇(4)

關鍵詞:翻譯 文化轉向 巴斯內(nèi)特 勒菲弗爾

縱觀二十世紀的翻譯學研究,可謂流派紛呈、百花齊放,各學派之間前后相繼,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影響,這使得翻譯學在最近的幾十年時間里獲得了蓬勃發(fā)展,越發(fā)確立了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翻譯的文化轉向,作為近年分貝最高的譯學理論,首先由巴斯內(nèi)特(Susan Bassnett)和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于1990年明確提出。文化轉向的翻譯觀給長期以來被語言學束縛的翻譯學帶來新的視野和突破。本文下面將就這一譯學流派進行述評。

1 翻譯學文化轉向的歷史淵源

在20世紀50、60年代,語言學翻譯觀在翻譯研究中占了主導地位,翻譯被視為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這類研究者試圖用語言學理論(如語義學、符號學、語用學等)來構筑翻譯學學科理論,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雅格布森、卡特福得、奈達和紐馬克。然而這種語言學翻譯觀不能較好地解決翻譯中遇到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問題,而且翻譯受到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民族心里、表達感情方式等方面差異的影響。(張靜,李樹春,2006:83)另外,語言學理論的運用,也沒有使翻譯研究取得像理學各學科和其他人文學科那樣豐碩的成果。

從60年代開始,歐洲特別是英國的一些學者相繼發(fā)表了一些研究階級系統(tǒng)和重新審視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和專著,這標志著文化學的興起。(Bassnett & Lefevere:1998/2001:130)

到了70年代,以以色列學者佐哈爾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多元系統(tǒng)論,該學派認為“文學作品是社會、文化、文學和歷史整體框架的組成部分”,“單個文本的孤立研究被置于文化和文學多系統(tǒng)中”(Munday,2001:109;111)。該觀點已經(jīng)突破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翻譯觀,可以看作是文化轉向的萌芽,盡管該觀點仍舊沒有完全擺脫語言學的束縛。后來,蘭博特(Lambert)、雷恩(Robyns)認為翻譯“l(fā)ess as an interlinguistic process and more as an intracultural activity”(Gentzler,1993:186),瑪麗?斯內(nèi)爾霍恩比建議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為翻譯的單位,把文化研究納入到翻譯理論的研究中來(188)。

1976年,在比利時勒芬召開的學術會議標志著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宣告成立。巴斯內(nèi)特和勒菲弗爾繼承和發(fā)展了多元系統(tǒng)論,在80年表了一系列的從文化角度看待翻譯的論文和專著,并于1990年,在其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翻譯的文化學派突破了語言學派專注于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比、轉換,而把翻譯和社會、歷史和文化聯(lián)系起來。

2 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和觀點

2.1 巴斯內(nèi)特

蘇珊?巴斯內(nèi)特是英國沃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英國比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是翻譯學文化轉向論的領軍人物。其代表作有《翻譯研究》、《比較文學淺論》,以及與勒菲弗爾合編的《翻譯、歷史和文化》。

在1980年出版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2002第三修訂版)一書中,巴斯內(nèi)特指出翻譯研究應該專注于從文化層面對翻譯進行整體性思考,從而拉開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的序幕。巴斯內(nèi)特關于文化轉向的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巴斯內(nèi)特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傳統(tǒng)的翻譯學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語言內(nèi)部,而巴斯內(nèi)特認為,語言學只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翻譯史研究、翻譯與譯入語文化、翻譯與詩學研究享有同樣的重要性,也是翻譯研究的基本范疇。

其次,界定了翻譯文化學派的基本領域。巴斯奈特在《翻譯研究》初版中就闡述了翻譯文化學派的基木理念:關注文本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力圖理解操縱文本的復雜過程是怎樣發(fā)生的,是什么標準決定了譯者采用的策略,文本可能以怎樣的方式為目的語系統(tǒng)接受。正是這些理念使翻譯研究開始從語言學機械的語言分析中解放出來,使翻譯學科得到延伸,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再次,促成了翻譯學的文化轉向。在1990年正式明確提出翻譯文化轉向之后,巴斯內(nèi)特又繼續(xù)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這引起了翻譯界的巨大關注,眾多學者加入其中。之后她又提出,翻譯研究既利用語言學方法,又已經(jīng)超越了語言學,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已經(jīng)形成,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Bassnett & Lefevere,1998/2001:123-139)。

2.2 勒菲弗爾

勒菲弗爾(1946-1966),原為比利時學者,后移民美國,任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德語系和比較文學系教授,國際著名論文家、比較文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他的觀點和多元系統(tǒng)論以及操控學派有很強的聯(lián)系(Munday,2001:127)。其著述頗豐,包括:《翻譯、歷史和文化:原始資料集》、《詩歌翻譯:七種策略和一個藍圖》、《翻譯、重寫以及對文學明聲的操縱》等。

勒菲弗爾最為主要的觀點之一就是翻譯是最為明顯的一種改寫形式(Lefevere,1992:9)。翻譯在文學系統(tǒng)中要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文學系統(tǒng)內(nèi)的專業(yè)人士,如批評家、評論家、教師、翻譯者自身等;文學系統(tǒng)外的贊助者,如當權人士、出版商、政黨、學術期刊等等,他們的影響往往來自三個方面因素:經(jīng)濟、地位;主流詩學。(Munday,2001:128-129).同時他認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共同決定了翻譯策略和解決翻譯中具體問題的方法。(Lefevere,1992:41)

勒菲弗爾的另一個主要觀點是文學是一個系統(tǒng),是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具有某些特征的成分。而文學系統(tǒng)僅僅是一個由許多系統(tǒng)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中的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稱之為文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文化、一個社會,是文學系統(tǒng)存在的環(huán)境。文學系統(tǒng)和其他字系統(tǒng)都屬于社會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張靜,李樹春,2006:83)

3 對翻譯學文化轉向的反思

翻譯學文化轉向論無疑給近年的翻譯研究帶來了蓬勃生機??梢韵胂?,沒有文化轉向論的興起,翻譯學很有可能還在語言學或比較文學的框架下徘徊,翻譯學的研究成果也將寥寥無幾,缺乏新意。然而,翻譯學文化轉向論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和批評。

爭論之一,翻譯學的文化轉向將遮蔽翻譯的本體研究,導致學科界限模糊,有礙于翻譯學科研究范式的建立。翻譯學即是翻譯學,文化學即是文化學,兩者的共同點并不足以使其成為同一門學科?!拔幕瘜W派沒有客觀、全面描述翻譯的本質。其研究趨向引發(fā)了翻譯研究多元性、混亂性和彌散性,淡化了翻譯學建構的本體論范疇,沒有找到和明確確立普遍的翻譯原理,當然也無法描寫和預測翻譯過程和翻譯作品中的各種現(xiàn)象”。(曾文雄,2006:92)我們并不否認從文化學角度來研究翻譯會帶來新的視野和成果,但若翻譯過分向文化轉向,會使剛從語言學和比較文學樊籬中逃逸出來的翻譯學又一頭扎進文化學的牢籠。

其次,近年來,文化轉向的翻譯研究,越來越多地將翻譯和權利、意識形態(tài)、操控、霸權、女權和后殖民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翻譯過多地貼上了政治標簽,這同樣也削弱了對翻譯的本體研究。

總之,在吸收文化轉向長處的同時,我們要防止文化翻譯對翻譯研究的剝奪,導致翻譯研究的終結,泛化翻譯研究,使翻譯研究浸沒在文化研究、歷史研究、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之中,而喪失翻譯獨立科學的本體。

參考文獻:

[1]曾文雄.文化轉向核心問題與出路[J].外語學刊,2006,(2).

[2]張靜,李樹春.“文化轉向”及其在翻譯中的重要性[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6,(4).

[3]Bassnett,Susan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C].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2001.

[4]Bassnett,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2001.

[5]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篇(5)

[關鍵詞]廣告翻譯;研究綜述;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2-0146-02

作者簡介:郝栓虎(1978-)男,陜西人,石河子大學商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和英語教學。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研究者開始對廣告翻譯進行研究。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主要是針對廣告用語翻譯方法論和漢語廣告英譯中所存在的問題及難點,尚處于廣告翻譯研究的“起步階段”。后來,隨著廣告語言翻譯研究的內(nèi)容不斷深入,開始涉及廣告翻譯過程中的原則和標準。然而從90年代后期開始,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到廣告翻譯疑難問題中,比如意境的可譯性、廣告語言的藝術性等。本文就中國期刊網(wǎng)上挑選出該領域的86篇研究論文,并對它們進行歸納分析,希望為今后廣告翻譯研究領域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范圍

為了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我國廣告翻譯研究領域近10年的真實情況,筆者對2000—2009年期間發(fā)表在中國期刊網(wǎng)上的有關廣告翻譯研究的論文進行了整理。具體的方法是在期刊網(wǎng)上用“廣告翻譯”作為關鍵詞進行論文檢索,然后對這些論文進行了閱讀、篩選與分類,最后選取了其中的86篇論文作為研究材料,并對這些文章按照外語類核心期刊、非外語類核心期刊(包括學報)、其他期刊三個分類標準對文章進行分類統(tǒng)計。

(二)分析與討論

1.總體上來看,在近10年期間,我國關于廣告翻譯的研究所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呈遞增趨勢,特別是2005年以來的5年中所的成果是2000—2005年間的1.6倍,這充分說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廣告翻譯研究的興趣濃厚,并且使廣告翻譯研究進一步深化。

2.就近10年來關于廣告翻譯研究所刊發(fā)的期刊來源來看,《上海翻譯》《中國科技翻譯》《中國翻譯》所占的比例是31%。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刊物為翻譯研究者提供了有利的學術交流平臺,并且這些權威的雜志在刊登廣告翻譯的研究成果方面始終走在前列,為廣告翻譯相關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搭建了平臺。

3.其他外語類核心和非外語類核心期刊,如《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國語》《外語》《外語學刊》《山東外語教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外國語學院學報》和《商場現(xiàn)代化》等體現(xiàn)出對廣告翻譯研究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對廣告翻譯研究成果的介紹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越來越多的外語學習者和外語教學者踴躍參加到廣告翻譯研究的行列,為我國今后廣告事業(yè)國際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

二、目前我國廣告翻譯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廣告翻譯理論

1.關聯(lián)理論。關聯(lián)理論是基于關聯(lián)準則而提出的認知語用學理論,該理論普遍認為語言的交際其實就是從明示到推理的過程,并不是像傳統(tǒng)交際理論所認為的語言的交際就是一個從編碼到解碼的過程。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就是尋求最佳關聯(lián),也就是說所有的交際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個最佳相關性的期待,如果接受者明白交際者的交際意圖,那么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huán)境里找到交際者雙方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同時還必須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所隱含的意義,實現(xiàn)交際的最終目的。廣告其實就是一個“AIDA”的過程,即受眾者的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購買欲望(Desire)—采取行動(Action)。這個過程清楚地揭示了廣告接受者接受一則廣告的心理過程。但是由于英漢在語言文化上存在著差異以及廣告文體自身特有功能,廣告翻譯很難實現(xiàn)最佳關聯(lián),這時翻譯者就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變通,采用改寫或重寫的翻譯策略(劉芳,2008)。

2.功能派翻譯理論。20世紀70年代有些翻譯學家曾提出翻譯批評應該根據(jù)“特定的翻譯目的”來重新展開。在這一思想的啟發(fā)下,賴斯的學生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它是功能派翻譯論的核心思想,指出在翻譯過程中,如果目的法則要求譯文與原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實法則就不再適用;如果目的法則要求譯文不夠通順,“忠實法則”從屬于“連貫法則”,但二者都必須服從目的法則。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三個法則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賈文波,2005)。

3.文化學派翻譯理論。廣告翻譯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研究廣告翻譯時,必須考慮民族文化差異因素,也就是文化學派翻譯理論在廣告翻譯中的應用。比如,胡作友先生就從視界融合視角來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廣告翻譯,他提出廣告翻譯的實質是傳遞廣告的生命,使之在新的文化中得以生根、發(fā)芽、成長,得到譯語讀者的喜愛、呵護,并使他們付出實際行動(胡作友,2007)。因此,廣告翻譯者必須融合作者、譯者與讀者的視界,以讀者為主體,充分考慮其接受心理與審美要求。譯者在進行中文廣告英譯時,必須體察英漢民族文化中人們不同的心理期待,認知了解廣告創(chuàng)作者和目標受眾的文化語境,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

以上情況表明,我國廣告翻譯研究正在朝著理論化深度發(fā)展,但從研究的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質化和非材料性研究,研究方法過于單一。

(二)廣告翻譯的原則

由于廣告文體的特殊性,所以廣告的翻譯原則也有別于文學和科技翻譯的原則。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章進行研讀,對廣告翻譯的原則進行了歸納總結,得出廣告翻譯遵循的原則有變通論、簡潔論、對等論等。

1.變通翻譯理論。

由于不同國家人們的語言、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翻譯時必須適當變通,使譯文符合當?shù)氐奈幕曀?,激起人們購買產(chǎn)品或服務的欲望。英漢廣告翻譯過程中需要變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廣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誘導消費者購買產(chǎn)品或者服務,文字只是一個手段。因此,翻譯廣告時就不應該拘泥于文字層面上的對等;第二,廣告語大多數(shù)都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是語言的精華,如果不變通的話,就不會有出神入化的譯文(李克興,2004)。另外,有的研究者認為就某些特定的廣告,變通可能是翻譯的惟一出路,特別是以下幾種:(1)利用有些知名品牌的文字構成而展開的廣告;(2)利用諧音創(chuàng)作的廣告;(3)含有濃重民族文化色彩的廣告;(4)使用雙關語的廣告(楊全紅,2000)。

2.簡潔翻譯理論。

廣告要做到語言簡練意思清晰,吸引廣大受眾者的注意,有利于他們識別和記憶,因此廣告語言的寫作應遵循KISS原則,也就是“Keep it short and sweet”(曹順發(fā),2002)。大量有關廣告翻譯研究的文章幾乎都涉及到簡潔問題,比如,李國慶提出英語廣告則用詞簡單,以口語型為主,而漢語廣告往往用修飾語來加強語氣,說明產(chǎn)品特征。許多漢語中的主謂詞組可以直接翻譯為英語的形容詞。像“效率高、速度快、行動靈活”可譯為“efficient,fast and handy”(李國慶,2008)。另外,著名的學者張基佩先生也曾指出:英漢廣告在語言上有很大的差別,漢語廣告中經(jīng)常使用大量的四字結構,利用排比、重疊等修辭手法來加強語勢,但是英語語言卻沒有漢語這些特點。因此在翻譯漢語廣告過程中,應抓住中心意思,圍繞中心詞引出其他方面(張基佩,2003)。

三、我國廣告翻譯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廣告翻譯的理論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

從目前所收集的研究資料來看,我國廣告翻譯研究在理論層次上需要加強。目前大多數(shù)論文對廣告翻譯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就某些翻譯實例做出總結性描述、闡述研究者個人的心得體會,與此同時,對廣告詞匯、句式、修辭手法的翻譯問題的研究占到42%。值得一提的是,廣告翻譯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有許多重復性闡述,研究者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有待進一步拓寬。

(二)廣告翻譯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有些論文選取的翻譯例句,有濃厚的模仿痕跡。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些漢譯英譯文實質上就是對廣告做了回譯,甚至有些譯例只是替換了原來的品牌名稱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這種人云亦云的研究方法不但有悖法理,而且還不利產(chǎn)品或者服務的促銷。

四、結語

通過對我國近10年來廣告翻譯研究論文的歸類和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上述的問題以及有待改善和提高的方面。今后的研究者應從更新的視野和更高的視角來研究廣告翻譯,促進廣告翻譯這一領域的發(fā)展。筆者認為,研究者應該在增強學科獨立意識的同時,更需要把廣告翻譯理論、批評和實踐結合起來,加強三位一體的學科建設,使這一學科建立在語言學、營銷學、社會學、美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理論之上。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劉芳.從關聯(lián)理論看廣告翻譯[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1):34-38.

[3]劉杰輝.從功能角度論廣告的翻譯[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1):153-155.

[4]胡作友.從視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廣告翻譯[J].學術界,2007(5):216-222.

[5]李國慶.從文化語境層面談押頭韻廣告語篇的翻譯策略[J].外語學刊,2008(11):128-130.

[6]張敬.對文化語境的認知與廣告語篇的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9(5):29-31.

篇(6)

【關鍵詞】文化 文化鏈 建筑文化鏈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0228-02

1 引言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文化是社會的靈魂。文化含義極廣,僅文化一詞而言,世界上就有多種解釋的方法?!掇o?!飞辖忉屛幕癁椤叭祟惿婧头毖艿哪J浇形幕??!洞笥倏迫珪穼τ谖幕慕忉寗t是引用美國著名文化學專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該書中收集了166條文化的定義,這些定義分別由世界上著名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分析學家、哲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經(jīng)濟學家、地理學家和政治學家所界定?!拔幕币辉~,英文、法文都寫作Culture,它是從拉丁文中演化來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等意項。最早把文化作為專門術語來使用的是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發(fā)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定義,他闡述道:“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nèi)的一種綜合體”。文化從宏觀層面來講,有宇宙文化、自然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從微觀層面上講,主要有文學、藝術、繪畫、音樂、詩歌、電影、建筑等??梢娢幕陌菪苑浅?是一個大而寬泛的概念。

2 文化鏈淺析

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是一種有機的整合。探求人類文化進步的豐富形態(tài)和基本途徑、挖掘人類生存的基本規(guī)律一直是研究學者深入探討的課題,因此有相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鏈的概念。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王寧宇教授指出,“文化鏈概念是基于世界是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一個系統(tǒng)觀念,主張放開視界,將散在各點上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尋求其在整體中的位置關系,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項共同的規(guī)范內(nèi)容?!敝袊鐣茖W院王曉麗研究員在多年民族學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提出“如果將一種文化看成是一個頭尾相接的文化鏈條,那么這個文化鏈條是由若干個文化環(huán)組成。每個文化環(huán)都隸屬于一個文化鏈條,因此每一個文化環(huán)必定與所屬的文化鏈條直接連接;而文化環(huán)與文化環(huán)之間,有的是直接連接,有的則是間接連接,有的是依次相接,有的可能是幾個文化環(huán)與一個文化環(huán)同時相接,還有的是幾個文化環(huán)交叉連接在一起。在一種文化里,不論有多少個文化環(huán),不論文化環(huán)以什么形式連接在一起,它們總有相扣之處,形成一個內(nèi)容交叉而豐富、連接形式多樣而緊密的文化鏈條,而其中每個文化環(huán)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意義”。因此,她認為“文化鏈是指文化與文化之間(包括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種文化在不同地區(qū)的分布)形成的一種相互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這些學術思想從現(xiàn)象人類學的角度非常精準地挖掘出文化現(xiàn)象的本質,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狀態(tài),對世界范圍內(nèi)各種異彩紛呈的文化現(xiàn)象的特點、模式也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同時,也有學者從企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開發(fā)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鏈的相關概念和思考。認為文化鏈是指企業(yè)文化是由價值、行為、制度、物質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的、全面聯(lián)系的整體,其目標是為構建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服務。在《文化鏈》一書中,作者林竹盛認為:“在一個系統(tǒng)中,通過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把多種要素連接起來,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前后依存,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互動,由此形成一個不斷增值的連鎖關系,稱為鏈”。這里所說的“文化鏈”是指在“組織學習”的基礎上展開的,與組織發(fā)展變革同步的文化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它是基于組織學習的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與組織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和文化創(chuàng)新對發(fā)展能力的提升為理論支柱,以構建學習型文化為基礎,以學習型文化創(chuàng)建基模為操作思路,完成了一個嚴謹?shù)募軜嬻w系,文化鏈就是文化創(chuàng)新系統(tǒng)。魏中俊、包訓文從產(chǎn)業(yè)開發(fā)角度提出了“文化產(chǎn)業(yè)鏈”,提出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應該在整體優(yōu)化設計基礎上,構建由會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社區(qū)文化等組成的文化產(chǎn)業(yè)鏈。

由于文化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特征,文化鏈的理論被人們不斷拓展,研究學者對于文化鏈的思考不僅僅停留在文化的本質探求方面,在其它領域也有所延伸。李華興、張元隆在《維新志士的心態(tài)與變革的文化鏈》一書中從歷史學的角度對戊戌維新的心態(tài),對驅動和制約變革的文化鏈進行了深層思索。張捷在《書法文化鏈與“大書法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國書法在中國文化體系中起到鏈接、樞紐、節(jié)點功能,可以形成涉及面廣、內(nèi)容豐富和底蘊深厚的圍繞書法文化的一個文化體系和集群,這就是所謂書法文化鏈。另外,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現(xiàn)象都可以被稱之為文化鏈條的載體,諸如“蘭花文化鏈”、“圣誕文化鏈”等等。

3 建筑文化鏈淺析

建筑是時代、地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象征。就廣義而言,建筑是一種文化,或者說,文化包含著人類的建筑。從狹義而言,建筑是文化的一個載體,建筑文化現(xiàn)象作為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差異性、同質性、多元性逐漸被研究學者所重視。隨著建筑文化研究價值的逐漸彰顯,建筑與文化的關系逐漸為人認知,遂興起研究熱潮。從文化角度對建筑現(xiàn)象進行審視、分析和判斷已經(jīng)成為當代研究建筑的主要方向之一。這方面的論文、著作逐漸豐富。同時,相關的會議不斷召開。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的會議主題之一就是“建筑與文化”。此次大會提出的《北京》中寫道:“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是一體之兩面。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動著地區(qū)的迅速變化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當?shù)氐纳罘绞浇Y合得最為密切。隨著全球各文化之間同質性的增加,發(fā)掘地域文化精華也愈顯迫切”。“全國建筑與文化學術討論會”相繼召開,1998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第五次建筑與文化學術討論會的主題是“從文化角度探索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的未來”。由此可見,建筑文化的跨學科研究是一個非常深厚、也非常迫切的課題。

我們知道,從文化層面而言,有“嶺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多種不同的研究,這種地區(qū)文化觀念勢必對建筑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在地區(qū)上的差異性的根源之一。建筑文化現(xiàn)象的多元性和豐富性,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變化、觀念的差異以及社會層次素質帶來的審美標準的高低。建筑文化鏈與文化鏈一樣,具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特征,因此,我們可以用文化鏈的學術觀點探求建筑文化的相關特性。王曉麗研究員曾經(jīng)指出,“如果將一種文化看出是一個頭尾相連的文化鏈條,那么這個文化鏈條是由若干個文化環(huán)組成,其中的每個文化環(huán)都隸屬于這個文化鏈條”。同時,“文化的自生,是文化本身具有的特征,不論單一文化與多元文化形成什么狀態(tài)的多鏈現(xiàn)象,其所有的文化環(huán)和文化鏈均是在自生的前提下,與其他文化環(huán)和文化鏈共同生長的,這就是文化共生的現(xiàn)象解釋”。在相關論文中,王曉麗研究員對于文化環(huán)、文化鏈的闡釋生動形象、層次合理、評析精準,根據(jù)文化現(xiàn)象的經(jīng)典闡釋去解讀建筑文化,可以非常清晰明了地闡釋建筑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筆者2005年《建筑文化多元性的本質特征》一文中就引自了《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中“文化現(xiàn)象的解釋”的相關觀點來闡述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差異性和共生性。在此,我們引申開去,將這種文化鏈的相關學術思想進一步解釋中國傳統(tǒng)民居豐富的建筑文化。

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傳統(tǒng)民居在我國面廣量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類型及其特點,除了受到人居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民居盡管受地理條件、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習俗要求等的限制,但民間匠師在充分利用地形和室內(nèi)空間、就地取材以及創(chuàng)造樸實的藝術風格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如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代表,四合院多半按南北向中軸線作縱向排列,一般分前后兩部:前有大門,常偏于中軸線東側,面向院門設有影壁。由前院經(jīng)過設在中軸線上的二門――垂花門或屏門到達內(nèi)院,內(nèi)院面積較大,正房朝南,有良好的采光。江南地區(qū)由于氣候溫和多雨,因此蘇、浙、皖一帶民居的屋面與支撐結構較北方住宅輕巧,且出檐較深,房屋朝向多為正南或偏東南,房屋高大且門窗較多,南北敞開,以利通風。河南西部地處黃土高原,有良好的土質,也有豐富的石材,故常采用土坯或磚石建造封閉式的窯洞。福建客家土樓是當?shù)鼐用窬偷厝〔?用當?shù)氐哪嗤梁唤ǜ叽蠛駥嵉耐翂?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空間,外人不能輕易入內(nèi),同時又能聯(lián)合全樓的力量共同抵御來犯之敵。土樓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風雨的居所,更是他們深深依戀的精神家園。廣東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復雜,有平原,也有山區(qū),氣候炎熱,濕度大,建筑材料十分豐富,民居在平面布置上一般為三合院,正屋中間為廳,左右兩側為臥室,廳前為院子,左右建廂房,廳內(nèi)靠后墻處設有木閣樓,這種三合院式的住宅,可以發(fā)展組成多進的一個大建筑群。至于少數(shù)民族的住宅建筑,更是形態(tài)各異。

由此可見,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我國建筑藝術中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這種建筑文化鏈是由居民居住方式、建筑樣式、建筑制度等組成的有機、系統(tǒng)的整體。正如文化研究學者指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內(nèi)部的相互鏈接表現(xiàn)為兩層含義:首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鏈接,其次表現(xiàn)為同一民族內(nèi)部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存在著差異并且相互連接,這樣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完整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其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正是中華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性的體現(xiàn),它代表了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4 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文化學、人類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互相滲透和綜合發(fā)展以及城市建筑學從工程技術性走向社會綜合性,則成為必然趨勢,這正是本文的主要出發(fā)點和目的。本文力求充分運用多種學科理論和方法,利用跨學科優(yōu)勢對建筑文化研究進行完善與補充。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其文化鏈的特性顯而易見,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并不是附著在建筑外部的表象,而是建筑本身多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可以借鑒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的相關理論來闡釋建筑文化的種種現(xiàn)象,探求建筑文化的本源,為建筑文化學的定位尋求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jù),將建筑文化置于更加廣大的時空當中,必然能夠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和價值所在,這對于探討建筑文化鏈與地區(qū)差異性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對于全球化進程中的地域性建筑設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竹盛,文化鏈.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5年.

篇(7)

“二人臺”這個稱呼,在當代中國音樂學界已經(jīng)是無人不知的了?!皷|有二人轉,西有二人臺”,都是泥土芬芳十分濃郁,民族風格十分鮮艷,透露著往昔底層老百姓心態(tài)情致的獨特表演藝術品種。東邊的,山東、河北百姓跑關東;西邊的,山西百姓走西口,陜北百姓走北草地。在為生計拼搏的漫長歲月里,兩邊不約而同地創(chuàng)造了集歌舞、器樂、曲藝、戲曲與口頭文學于一身的表演藝術品種。

可是,有誰能夠把“二人臺”置于歷史與地理縱橫交織的宏偉坐標中,確認它為三大文化板塊地緣交融所形成的“西口路”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結晶,對它進行高視角的觀照和細致入微的透視?有誰能夠深入到當代二人臺班社里,跟演員和演奏員們?nèi)宕尾晦o辛勞重走西口路,親身體驗那表演小組和觀賞群體在山溝僻壤間魚水相依、互動相激的鮮活場景,那充溢生機的民俗文化氛圍?有誰能夠把鄉(xiāng)間土屋墻上用紅紙張貼的賬單――把演出若干場的出資人姓名和款項盡行公示的紅榜一幅幅拍攝下來,作為當代文化生態(tài)的活見證搜集保存起來,統(tǒng)計梳理出來,進行音樂社會學和音樂文化學的研究?除了楊紅,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人。

楊紅專著《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近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這是她200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的學位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方法論采納法國文化人類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所倡導的“參與客化法”(王銘銘譯名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這方法的特點在于:不僅強調(diào)研究者對于所研究文化事象的親身參與,而且要求把“局外”與“局內(nèi)”溝通融合,充分“對象化”,達到高度客觀性的認知??少F的是,楊紅不僅從理論上準確地把握了這一方法,而且身體力行,把這方法的精髓化作自己的科研實踐,去采錄,去詢問,去統(tǒng)計,去梳理,去洞察。因此,她所廣泛閱讀的大量文獻資料就從紙面上活躍起來了,成為“客觀性認知”的歷史支撐和地理鋪墊,共同還文化事象以深度真實的本來面貌。

關于二人臺在當代的生存際遇,有必要再度重視“路文化”這一概念。在近幾百年間,二人臺藝術是在“西口路”的經(jīng)濟文化獨特生態(tài)中萌生、發(fā)展并成熟起來的,它的表演場景是“西口路”上一個個“點”的鄉(xiāng)鎮(zhèn)市集,給它注人經(jīng)濟與文化養(yǎng)分的是這些“點”上的底層老百姓。近幾十年來,二人臺的不少劇團開始登上大城市的國營劇場,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標志著二人臺藝術“登大雅之堂”的“輝煌”時期。楊紅的田野調(diào)查展示了三類文化生態(tài)的對比:(1)國營編制的劇團劇場,(2)都市娛樂場所的火爆炒作,(3)民間班社在鄉(xiāng)間的流動演出。我們能從對比中看出,保持著二人臺固有生命力的,是第三類文化生態(tài)。那么,第三類文化生態(tài)何以能保持固有的生命力呢?是由于:它不脫離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沃土,它滿足廣大農(nóng)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它在密布于廣大地域的許許多多“點”上吸納又播灑民族文化資源。這三項文化優(yōu)勢,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路文化”。我們不妨大膽地斷言,二人臺在新世紀要保持自己的勃勃生機,必須牢牢握住那“路文化”的命根子。

“路文化”概念的建立,讓我們能從“二人臺”這一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的文化事象上升到概括化的文化定性,轉而尋訪各種“文化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