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dǎo) 期刊服務(wù) 文秘服務(wù)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蜀道難原文

蜀道難原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0 14:56: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蜀道難原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篇(1)

【關(guān)鍵詞】文化解讀 解碼 《蜀道難》 英譯

引言

劉宓慶認為:文化翻譯必須在兩個相輔相成的維度上進行,對詞語意義的文化詮釋以及對文本的組織結(jié)構(gòu)的解析和文化解讀。文本的文化解讀策略主要涉及四個方面:解碼,解構(gòu),解析以及整合策略的應(yīng)用,本文將從解碼方面嘗試探討《蜀道難》四個英譯版本中的小問題:亞瑟.韋利(Arther Waley)、小x薰良(Shigeyoshi Obata)、孫大雨及楊憲益夫婦的版本。

1.解碼主要指解讀文化屏障,《蜀道難》中文化屏障很豐富?!靶Q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和魚鳧建立蜀國的年代太久遠,無法詳談。Waley將“開國”翻譯為 “rule the land”,似乎與原文有出入。孫大雨的版本:“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 unknown how they began to found their remotely ancient state.”“茫然”的意思是:從蜀國建立到現(xiàn)在時代太久遠,孫先生處理為“mysteriously unknown”似乎不是很準確. Obata的英譯版本: “In the remotest time of Tsng-tsng and Yu-fu / Yea, forty millenniums ago―that the land was found” , 這句話的譯文似乎更接近歷史事實:蠶叢和魚鳧是蜀國早期的兩位統(tǒng)治者。楊憲益夫婦的英譯為:“Long ago Can Cong and Yu Fu found the kingdom of Shu /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went by.”其實,不是蠶叢和魚鳧共同建立了蜀國,與歷史事實稍微有所出入。

2.作者認為,句子深層結(jié)構(gòu)也是一種文化屏障,例如“捫參歷井仰脅息”中的深層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 “歷井”“仰”“捫參”“脅息”。整句話意思是:“on the way from Qin to Shu,‘歷井’,if travellers looked up their head, ‘仰’,they could touch the stars all way along, therefore, probably they could not stop breathing for being nervous and terrified”在Waley的版本中,這句話被翻譯成 “Clutching at Orien, passing the Well Star, I look up and gasp”,這就反映出譯者其實沒有理解句子的深層結(jié)構(gòu)。Obata的處理為 “The traveller must climb into the very realm of stars, and gasp for breath.” 也沒有準確的譯出原作的意義,“脅息”的意思是 “hold one’s breath for being terrified” 而不是 “gasp for breath”;孫大雨的版本是 “They pierce into sky; on them you could touch the brilliant stars.” 英譯中有山高峻險的意象,但遺憾的是只翻譯了原文意義的一半。楊憲益夫婦的版本: “Touching stars, the traveller looks up and gasp” 也同由崞了原句主要的文化意義。

由此可見,在對《蜀道難》解文化意義之碼的過程中,翻譯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丟失原文的文化意義,所以我們后人在做古文翻譯的時候更應(yīng)關(guān)注其文化意義的傳遞。

參考文獻:

[1]Arthur Waley,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50.

[2]Obata,S.The Works of Li Po[M].Kanda,Tokyo:The Hokuseido Press,1935.

[3]Sun Dayu,An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5.

[5]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篇(2)

原文:

《送呈子明知閬州》朝代:宋    作者:袁說友

圣主方勤西顧憂,大朝臨遣遴賢侯。

蘭香昔在潛郎地,符竹今分古閬州。

篇(3)

你好!謝謝你的來信,也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

關(guān)于出國留學,小編覺得如果你目前有能力,開始著手準備是可行的。不過,其他功課也不能落下。你可以制定合理的計劃,各門功課都學好了,我想你父母也不會不同意你多學點英語、多背點單詞啦。

夢想不怕大,關(guān)鍵是要腳踏實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校之一,申請要求嚴格,競爭也十分激烈,對分數(shù)的要求一般來說也是比較高的。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只要你SAT和TOEFL成績高就一定能被錄取,哈佛對申請者的綜合素質(zhì)及高中成績也是很看重的。因此,你需要全面準備,各門功課都不能懈怠。關(guān)于留學的更多信息你可以關(guān)注本刊最近幾期的“留學海外”欄目中的文章,我們會介紹一些案例,希望你能從中收獲一些有用的信息。

關(guān)于英語原著,推薦你關(guān)注本刊“名家經(jīng)典”欄目介紹的一些作品,比如《一百條裙子》《喜樂與我》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這些原著比較簡單,應(yīng)該符合你的要求。

最后,祝你學業(yè)進步,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親愛的Shelly Rachel Yang:

你好!謝謝你幽默詼諧的來信!

電影《卑鄙的我2》中偷金字塔的確實是Vector,謝謝你來信指正;小標題“為甚消得人憔悴”是作者故意這么用的,不是錯誤哈。另外,關(guān)于俞老師對《中國合伙人》的看法,如果方便,你可以上網(wǎng)看一下新東方的新浪博客,里面有俞老師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看了你的來信,小編覺得你一定是個喜歡挑戰(zhàn)的孩子。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忠實原文,還要做到“達”和“雅”。因此,要翻譯好《蜀道難》這樣的文言文著實不是易事。不過,小編覺得你可以先嘗試一些簡單的文章,一步一步來。如果可能,也歡迎你將來加入我們的隊伍哦。

篇(4)

關(guān)鍵詞:五代十國;交通地理;巴蜀文壇;文學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7)02012906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巴蜀古國的交通條件十分惡劣。這里懸崖峭壁、棧道百折、奔流險灘、與世隔絕,是一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瑰麗奇幻的新天地,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心驚膽戰(zhàn)“側(cè)身西望長咨嗟”的艱險畏途所在。筆者以交通地理的獨特視角,全面審視五代文人在巴蜀地區(qū)交通行役的流轉(zhuǎn)態(tài)勢及同期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一、巴蜀地區(qū)的陸路交通與五代文人的遷徙流轉(zhuǎn)態(tài)勢五代時期,漢中興元府是連接蜀地與關(guān)中地區(qū)的重要陸路中轉(zhuǎn)站。中原文人為躲避戰(zhàn)火摧殘跋涉入蜀時,首先要翻越秦嶺來到漢中興元府,以此作為進一步中轉(zhuǎn)南下的立足點。從關(guān)中到興元的陸路交通,以褒斜路和駱谷路最為重要。唐朝二帝入蜀避亂或沿褒斜或沿駱谷,“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沿褒斜路歷扶風、陳倉、河池郡(鳳州)抵達興元府。唐僖宗入蜀時,沿駱谷道經(jīng)T、洋州抵達興元府。

唐末五代之際,中原文人為躲避戰(zhàn)火摧殘,追隨唐室帝王的逃亡路線紛紛入蜀。如詩人鄭谷“廣明之亂”后,沿著褒斜古道入蜀避難,歷興、劍、梓、漢抵達成都府。鄭谷入蜀途中在興州略作停留賦詩流連,其《興州東池》詩云:“南連乳郡流,闊碧浸晴樓。徹底千峰影,無風一片秋。垂楊拂蓮葉,返照媚漁舟。鑒貌還惆悵,難遮兩鬢羞。”[1]90,按,興州以北經(jīng)水路可達鳳州、成州,興州以南更通舟楫;詩中所謂“南連乳郡流,闊碧浸晴樓”誠不虛言。又,鄭谷滯留興州之際所作的《興州江館》亦云:“向蜀還秦計未成,寒蛩一夜繞床鳴。愁眠不穩(wěn)孤燈盡,坐聽嘉陵江水聲。”[1]223按,興州下轄順政、長舉、鳴水三縣。嘉陵江流經(jīng)順政縣,離縣城百步,詩人鄭谷滯留興州進退維谷,詩句“愁眠不穩(wěn)孤燈盡,坐聽嘉陵江水聲”令人讀后倍感凄涼。興州長舉縣又有著名的險要之地曰“青泥嶺”,此地懸崖峭壁、溪流湍急、山多云雨、道路泥濘,詩人李白曾為之浩嘆曰“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青泥嶺正當官道要沖,朝廷在此設(shè)有“青泥驛”,該驛站直到北宋至和年間才廢棄不用另擇他途。據(jù)宋人雷簡夫《大宋興州新開白水路記》文云:“至和二年(1055年)冬,利州轉(zhuǎn)運使王容、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嶺舊路高峻,請開白水路,自鳳州河池驛至興州長舉驛,五十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減舊路三十三里,廢青泥一驛。大抵蜀道之難,自昔青泥嶺稱首?!盵2]又,唐末五代之際,詩人韋莊由關(guān)中入蜀亦經(jīng)由興元府中轉(zhuǎn)。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詩人韋莊奉命入蜀宣諭兩川罷戰(zhàn)休兵。韋莊與諫議大夫李洵沿駱谷道經(jīng)T、洋州抵達興元后,輾轉(zhuǎn)到達東、西兩川征戰(zhàn)對壘之地梓州張杷砦。韋莊此行沿駱谷道進入洋州,寫有詩歌作品《焦崖閣》云:“李白曾歌蜀道難,長聞白日上青天。今朝夜過焦崖閣,始信星河在馬前?!盵3]313按,詩中的“焦崖閣”位于洋州東北的焦崖山,據(jù)《陜西通志》記載:“焦崖山,在(洋)縣北五十里。”[4]詩人韋莊回朝復(fù)命后,身感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大廈將傾,于是選擇投奔王建再次入蜀。此時的韋莊身上沒有了王命羈絆的束縛,能夠從容地邊行邊賞路邊景。詩人沿著褒斜古道一路前行,當他經(jīng)由興元府褒城縣時飽覽了“雞公山”,韋莊《雞公幘》詩云:“石狀雖如雞,山形可類雞。向風疑欲斗,帶雨似聞啼。蔓織青籠合,松長翠羽低。不鳴非有意,為怕客奔齊?!盵3]314詩人在題目下注曰:“(雞公幘)去褒城縣二十里?!盵3]314由韋注可知,“雞公幘”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離興元府的治所稱得上是近在咫尺。

五代時期的文人士子,在漢中興元府稍作停留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會選擇繼續(xù)南下趕路,由興元府折向西南方向沿金牛道、劍閣道,經(jīng)利、劍、綿、漢四州抵達成都府。這條由關(guān)中褒斜路、駱谷路交匯于興元府而后折向西南金牛道、劍閣道所構(gòu)成的交通路線圖,是唐五代時期中原文人出蜀入蜀的陸路交通大動脈。金牛驛正當入蜀的咽喉總孔道,唐末詩人胡曾《金牛驛》詩云:“山嶺千重擁蜀門,成都別是一乾坤。五丁不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盵5]2545李商隱入蜀時經(jīng)金牛驛亦賦詩云:“樓上春云水底天,五云章色破巴箋。諸生個個王恭柳,從事人人庾杲蓮。六曲屏風江雨急,九枝燈檠夜珠圓。深慚走馬金牛路,驟和陳王白玉篇?!盵5]2091

利州轄區(qū)內(nèi)的入蜀險惡路段有“九井”“五盤”(七盤)、“漫天嶺”“深渡嶺”,沿途亦有著名的驛站籌筆驛和嘉陵驛。入蜀古道的“九井”之險,陳鵬在《九井灘記》一文中有描述:“九井灘有大石三,其名魚梁、龜堆、芒鞋嘴,參差相望于波間,操舟之人力不勝舟,而輒為石所觸,故抵于敗。”[6]利州境內(nèi)的“五盤嶺”或“七盤嶺”之險,詩人杜甫也曾賦詩云:“五盤雖云險,山色佳有余。仰凌棧道細,俯映江木疏?!盵5]782關(guān)于“五盤”的得名緣由,杜甫在《五盤》詩題下注云:“七盤嶺在廣元縣北,一名五盤,棧道盤曲有五重?!盵5]782由“五盤嶺”沿嘉陵江西南行,便來到著名的“籌筆驛”,此驛的位置所在據(jù)《輿地紀勝》記載:“籌筆驛,在綿谷縣,去州北九十里,舊傳諸葛武侯出嘗駐此,唐人詩最多。”[7]4736利州境內(nèi)的“大漫天嶺”“小漫天嶺”“深渡嶺”亦是入蜀古道中必經(jīng)的險惡路段,唐末詩人羅隱入蜀時留題《漫天嶺》詩云:“西去休言蜀道難,此中危峻已多端。到頭未會蒼蒼色,爭得禁他兩度漫?!盵5]2626又,五代前蜀時,后主王衍不顧群臣勸阻執(zhí)意北巡耀武,他的隨從隊伍浩浩蕩蕩“從駕兵至綿、漢至深渡,千里相屬”[8]667。利州“嘉陵驛”在州治綿谷縣境內(nèi),五代文人張《題嘉陵驛》詩云:“嘉陵路惡石和泥,行到長亭日已西。 獨倚闌干正惆悵,海棠花里鷓鴣啼?!盵5]2783詩人張深感嘉陵江畔的蜀道艱險,一路行來崎嶇泥濘疲憊不堪,故而在嘉陵驛站獨倚欄桿悲傷日暮,情緒低落。

由利州益昌縣西南行,漸漸進入了艱難險峻的劍閣古道。五代時期,利(州)、劍(州)之間的“白衛(wèi)嶺”地勢險峻、野獸出沒、虎豹橫行。宋人黃休復(fù)《茅亭客話》云:“圣朝未克蜀前,劍、利之間,虎暴尤甚。白衛(wèi)嶺石洞m,虎名披鬃子,地號稅人場?!盵9]又,五代文人王仁裕跟隨王衍北巡途中經(jīng)過“稅人場”時遭遇了惡虎的襲擊,據(jù)詩人《王氏聞見錄》記載:“蜀后主王衍……至劍州西二十里以來,夜過一m山。忽聞前后數(shù)十里,軍人行旅,振革鳴金,連山叫噪,聲動溪谷……(王衍)其乘馬忽咆哮恐懼,之不肯前……遲明有軍人尋之,草上委余骸矣。”[10]5839事情過后,蜀主王衍不僅不采取防范措施汲取教訓,反而命令臣僚賦詩取樂同題唱和。王仁?!斗钤t賦劍州途中鷙獸》詩云:“劍牙釘舌血毛腥,窺算勞心豈暫停。不與大朝除患難,惟余當路食生靈。從將戶口資量冢未委三丁稅幾丁。今日帝王親出狩,白云巖下好藏形?!盵11]284文人李浩弼《從幸秦川賦鷙獸詩》亦云:“巖下年年自寢訛,生靈餐盡意如何?爪牙眾后民隨減,溪壑深來骨已多。天子紀綱猶被弄,庸人窮獨固難過。長途莫怪無人跡,盡被山王秣殺他。”[11]839

劍州轄區(qū)內(nèi)的劍門關(guān),素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險峻雄關(guān)之美譽。王衍君臣巡幸于此迭相唱和,王衍《題劍門》詩云:“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乜闯顷I路,云疊樹層層?!盵11]883佞臣韓昭《和題劍門》詩云:“閉關(guān)防老寇,孰敢振威秣。險固疑天設(shè),山河自古憑。三川奚所賴,雙劍最堪矜。鳥道微通處,煙霞鎖百層?!盵11]839文人王仁裕《題劍門》亦云:“孟陽曾有語,刊在白云棱。李杜常挨托,孫劉亦恃憑。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暗指長天路,濃巒蔽幾層。”[11]280

五代時期,綿州轄區(qū)內(nèi)羅江縣有蜀道屏障白馬關(guān)。白馬關(guān)是遮蔽西川和成都平原的一個重要的雄關(guān)隘口。按,距白馬關(guān)四十里的地方有羅江驛,唐彥謙入蜀時賦詩《羅江驛》云:“數(shù)枝高柳帶鳴鴉,一樹山榴自落花。已是向來多淚眼,短亭回首在天涯?!盵5]2653綿州白馬關(guān)與漢州德陽縣的鹿頭關(guān)相對而立,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認為:“又西南十里至白馬關(guān),與德陽縣之鹿頭關(guān)相對。核之里數(shù),蓋一關(guān)之東西口,分屬兩州縣耳?!盵12]

漢州的鹿頭關(guān)非常出名,鄭谷《蜀中》詩云:“馬頭春向鹿頭,遠樹平蕪一望閑?!盵1]310漢州的治所雒縣近郊又有金雁驛,韋莊《漢州》詩云:“北儂初到漢州城,郭邑樓臺觸目驚。松桂影中旌旆色,芰荷風里管弦聲。人心不似經(jīng)離亂,時運還應(yīng)卻太平。十日醉眠金雁驛,臨岐無限臉波橫。”[3]373韋莊詩中的“金雁驛”之得名源自流經(jīng)漢州城郊的雁江,據(jù)《方輿勝覽》記載:“雁江,在雒縣南,曾有金雁,故名?!盵13]經(jīng)過漢州之后再也沒有險惡的關(guān)口隘路,抬眼遠眺是一望無際的川西成都平原。唐五代時期,成都府轄區(qū)的新都縣有“天回驛”,該驛站頗為出名。五代前蜀時,徐氏太后太妃二姊妹曾隨王衍巡游于此,順圣徐太后《題天回驛》詩云:“周游靈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暫得行。所恨煙光看未足,卻驅(qū)金翠入龜城?!盵14]翊圣徐太妃繼而同題唱和詩云:“翠驛紅亭近玉京,夢魂猶自在青城。比來出看江山境,盡被江山看出行?!盵14]

唐末五代時期,山南西道境內(nèi)的大巴山橫亙東西,將整個山南西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五代入蜀文人在漢中興元府稍事休憩之后,其中一部分人經(jīng)興元府沿大竹道(米倉道)一路崎嶇南下,最后抵達山高水惡、叢林密布、人煙罕至的巴中或巴東地區(qū)。

五代時期,不僅文人士子、許多行人商旅亦經(jīng)常往返于大竹(米倉)古道,他們翻越大巴嶺、小巴嶺、孤云山、兩角山、米倉山,往來于興元府與巴子古國之間。文人王仁裕多次行經(jīng)此道,其筆記小說《玉堂閑話》描寫路途特征為“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行人止宿,則以綆蔓系腰,縈樹而寢。不然,則墮于深澗,若沉黃泉也。復(fù)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10]1899。大竹道上的孤云山、兩角山為行人商旅所必經(jīng)的險惡路段。孤云、兩角二山人煙罕至、山勢險峻,王仁裕曾將豢養(yǎng)的寵物“野賓”放生于此,據(jù)《王氏聞見錄》記載:“王仁裕嘗從事于漢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獻猿兒焉。憐其小而慧黠,使人養(yǎng)之,名曰野賓……使人送入孤云兩角山,且使系在山家,旬日后方解而縱之,不復(fù)來矣?!盵10]5851王仁裕為此賦詩二首,其《放猿》詩云:“放爾丁寧復(fù)故林,舊來行處好追尋。月明巫峽堪憐靜,路隔巴山莫厭深。棲宿免勞青嶂夢,躋攀應(yīng)愜白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盵11]284詩人飛馳想象,設(shè)想猿猴“野賓”回到大自然后的種種逍遙情狀。又,王仁?!队龇旁吃僮鳌吩娫疲骸绑趌羥昂核濱,飲猿連臂下嶙峋。漸來子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月宿縱勞羈紲夢,松餐非復(fù)稻粱身。數(shù)聲腸斷和云叫,識是前時舊主人?!盵11]284根據(jù)詩意,足見詩人與寵物“野賓”之間的感情深厚,“野賓”放生數(shù)年之后,依然能夠辨認出它曾經(jīng)的主人。二、巴蜀地區(qū)的水路交通與五代文人的遷徙流轉(zhuǎn)態(tài)勢長江水路是連接巴蜀與荊湘、吳越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五代時期的長江水路,自成都出發(fā)歷眉、嘉、戎、瀘、渝、涪、忠、萬、夔等州府奔騰出峽,地志書《太平寰宇記》引韋莊《峽程記》稱:“瀘、合、遂、蜀四郡,皆峽之郡。” [15]又,《輿地紀勝》云:“涪(州)于三峽,最為要郡?!盵7]4526五代時期,夔、忠、渝峽路,地當巴中與荊楚地區(qū)的交通之要沖,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夔州城南的瞿塘峽亦名廣溪峽,為三峽之首。《資治通鑒》記載前蜀立國之后:“峽上有堰,或勸蜀主乘夏秋江漲,決之以溉江陵。毛文錫諫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陛下方以德懷天下,忍以鄰國之民為魚鱉乎!蜀主乃止?!盵8]606巴東夔州峽口,不僅是前蜀王朝與荊南政權(quán)長期殊死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而且也是文人士子東向入楚、漫游吳越以及西向入蜀、錦江步月的交通總樞紐。如天復(fù)二年(902年),詩僧貫休溯江入蜀,其詩歌作品《三峽聞猿》即寫于入峽的途中。貫休沿三峽水路溯流西上,秋天抵達渝州,寫有詩歌作品《秋過相思寺》。按,相思寺即縉云寺,在渝州縉云山上,據(jù)《蜀中廣記》云:“縉云寺,即古相思寺也。以此山有相思崖生相思竹……而得名?!盵16]五代r,荊楚文人歐陽彬早年“落魄街市,歌伎酒徒,無所不狎”,后來適逢“西川圖綱將發(fā),(歐陽彬)得歌伎所分資,求為綱吏仆夫,綱吏許之,遂入成都,獻《萬里朝天賦》”[17]779。又,五代文人張格逃難入蜀時,從長安出發(fā)南奔渡過漢水“由荊江上峽,入成都”[17]603。后蜀元老重臣李昊在亡國后,隨后主孟昶入宋歸順,《十國春秋》記載他:“國亡,隨后主降宋……親屬乘舟,自峽江,下至夷陵?!盵17]774又,詩人鄭谷于五代戰(zhàn)亂之際寓居夔州,《峽中》一詩就形象地描寫了作者當時羈旅漂泊的孤獨況味:“萬重煙靄里,隱隱見夔州。夜靜明月峽,春寒堆雪樓。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往事如今日,聊同子美愁。”[1]193

五代時期,山南、劍南的巴中地區(qū)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涪江、渠江、沱江、嘉陵江等在此匯聚,故該地??梢钥吹轿娜耸孔臃褐鄢鰶]的身影。如詩人韋莊曾沿嘉陵江一路南下,《兩宋名賢小集》引韋莊《蜀程記》記載詩人“入嘉陵道上,如行青蘿帳中”[18];又,詩人鄭谷《舟次通泉精舍》描寫其舟船勞D的水路行程,詩云:“江清如洛I,寺好似香山。勞倦孤舟里,登臨半日間。 樹涼巢鶴健,巖響語僧閑。更共幽云約,秋隨絳帳還。”[1]108按,梓州東南六十里至射洪縣,東臨涪江水,有梓潼水自東來會。又東南六十五里至通泉驛。又,詩人鄭谷舟行過渠州時,創(chuàng)作了《渠江旅思》一詩,云:“流落復(fù)蹉跎,交親半逝波。謀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 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xiāng)淚盡,夜夜竹枝歌。”[1]92按,渠江為嘉陵江的支流,其源頭出自萬頃池,渠江縣因此得名,唐五代時屬渠州。此外,前蜀乾德二年(920年),王衍北巡行幸時,由利州沿嘉陵江南下閬州“龍舟畫舸照耀江水”,蜀主王衍于龍舟之上“自制《水調(diào)?銀漢曲》,命樂工歌之”[19]。嘉陵江流經(jīng)利、閬二州,再南下經(jīng)果州、合州、渝州等匯入奔騰東流的長江,足見嘉陵江是連接山南和劍南地區(qū)的重要水路交通主干線。三、地理交通視角下巴蜀文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色彩唐末五代堪稱亂世之秋,中原文人紛紛避亂于蜀。流寓在巴蜀三川大地上的文人士子自成群落,他們深受政局動蕩變化的影響,大多在家國危亡之際入蜀避難又在時局好轉(zhuǎn)后離蜀而去。他們好似貿(mào)然闖入蠻荒的巴蜀地區(qū)的不速之客,以其根深蒂固的異樣眼光打量著巴蜀三川中的一切。巴蜀地區(qū)的自然風光、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在他們眼中是神秘的、陌生的甚或是可怕的。這些寓蜀文人深受發(fā)達的中原文化的浸潤,他們對川蜀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認知比較膚淺,通常帶有某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抵觸心理。

唐末季世,雖然大量文人滯留在異質(zhì)多元的巴蜀地域文化環(huán)境之中,可他們根深蒂固的家國思想、思維定勢和情感理念,使他們對巴蜀文化的認同在心理上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隔膜之感。寓蜀文人的心頭總籠罩著揮之不去的淪落天涯的傷悲陰影,他們魂牽夢繞的永恒話題是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他們眼中的巴山蜀水總是帶有凄迷神傷的色彩基調(diào)和哀怨無端的情感意緒。

唐末五代之際,流寓巴蜀的文人士子對他們僑居異鄉(xiāng)的身份處境念念不忘。他們的詩歌作品?;\罩著熾熱濃烈的故國鄉(xiāng)愁,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們莫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如詩人鄭谷旅蜀半紀有余最終選擇離蜀遠去,其詩作《興州江館》云:“向蜀還秦計未成,寒蛩一夜繞床鳴”[1]223,《通川客舍》亦云:“奔走失前計,淹留非本心”[1]96。鄭谷此類作品真實細膩地反映了詩人在唐末亂世中進退維谷的苦悶心態(tài)和走投無路的彷徨處境。他流寓西南巴蜀時,“啼痕”“淚眼”“愁容”等意象頻繁出現(xiàn)在其作品中。如“所向明知是暗投,兩行清淚語先流”(《游蜀》)[1]302;“海棠風外獨沾巾,襟袖無端惹蜀塵”(《蜀中春日》)[1]301;“流落夜凄凄……離腸賴酒迷”(《錦浦》)[1]405;“哀榮悲往事,漂泊念多年”(《巴z旅寓寄朝中從叔》)[1]37;“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峽中》)[1]193等。詩人崔涂漂泊川蜀羈危萬里時內(nèi)心充滿對故土鄉(xiāng)園的無比思念:“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懷才皆得路,失計自傷春。清鏡不能照,鬢毛愁更新?!保ā妒癯谴骸罚5]2682更讓崔涂悲愴哀怨情何以堪的,是在巴山蜀水的凄涼之地迎來了除夕之夜,其《巴山道中除夜書懷》云:“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xiāng)春。漸與骨肉遠,轉(zhuǎn)于僮仆親。哪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盵5]2686文人黃滔于唐僖宗中和年間入蜀,其描寫羈旅巴蜀的詩歌作品令人讀后倍感凄涼,如《退居》云:“老歸江上村,孤寂欲何言。世亂時人物,家貧后子孫。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惆悵西川舉,戎裝度劍門?!盵5]2787又,詩人吳融于唐昭宗大順年間進入西川韋昭度幕府中任職。吳融寓蜀三年戎馬倥傯,其詩歌作品籠罩在凄楚愴懷的故國鄉(xiāng)愁中,所謂“平門橋下水東馳,萬里從軍一望時。鄉(xiāng)思旋生芳草見,客愁何限夕陽知”(《赴職西川過便橋書懷寄同年》);“二年征戰(zhàn)劍山秋,家在松江白浪頭。關(guān)月幾時干客淚,戎煙終日起鄉(xiāng)愁”(《坤維軍前寄江南弟兄》)[5]2722等。

唐末流寓巴蜀的文人士子感念故國自傷飄零,川蜀大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在他們眼中是艱險、異樣或可怕的;巴蜀地區(qū)新奇壯麗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在他們的眼中或筆下亦是蠻荒樸陋、于世隔膜的。如鄭谷作品中的“巴山”“瘴雨”“窮巴”“蠻煙”等景物意象,構(gòu)成了誘發(fā)詩人異域鄉(xiāng)愁的不二媒介,如“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渠江旅思》)[1]92;“巴山偶會遇,江浦共悲涼”(《顏惠詹事即孤侄舅氏謫官黔巫舟中相遇愴然有寄》)[1]59;“黃鳥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蠻煙”(《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于此話舊凄涼因寄》)[1]298等。唐末詩人李洞流寓巴蜀時,寫有許多描寫川北山區(qū)交通條件險惡艱危的作品,如“風卷壞亭羸仆病,雪糊危棧蹇驢行”(《乙酉歲自蜀隨計趁試不及》)[5]2847;“度關(guān)云作雪,掛棧水成澌”(《送龍州田使君舊詩家》)[5]2844;“云明天嶺高,刺郡輟仙曹。危棧窺猿頂,公庭掃鶴毛”(《送盧郎中赴金州》)[5]2840等。又,唐末寓蜀詩人張《送人歸南中》云:“有家誰不別,經(jīng)亂獨難尋。遠路波濤惡,窮荒雨路深。燒驚山象出,雷觸海鰲沉。為問南遷客,何人在瘴林。”[5]2779蜀中成都花木眾多海棠鮮妍,詩人崔涂中和年間入蜀,他對映入眼簾的海棠花卻視而不見:“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見海棠花盛開。卻向江南看圖畫,始慚虛到蜀城來?!盵5]2686“海棠花底三年客”可知崔涂在蜀中流寓時間達三年之久,身在眾芳喧艷的煙花錦城,內(nèi)心卻依然固守對鄉(xiāng)園故國的深情眷戀,詩人只不過在回眸往昔時感慨良多,“始慚虛到蜀城來”留下了一個不完美的缺憾。

四、結(jié)語

綜上,以交通文化地理的獨特視角對五代巴蜀文壇進行審美觀照,可以看出巴蜀地區(qū)巖閣棧道、高山灘川、溪流縱橫條件下的陸路和水路交通地理,對蜀地文人的遷徙流轉(zhuǎn)生態(tài)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巴蜀三川大地的生新蠻荒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域外文人遷徙流寓的輸血再造,以及不同文化版塊之間的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了風神秀逸、絢麗多彩、別有洞天的五代巴蜀文學。本文以交通文化地理的獨特視角考察五代巴蜀文人的遷徙情狀及文學創(chuàng)作生態(tài),試圖為當今學人進一步認知、解讀、重構(gòu)和再現(xiàn)異質(zhì)多元、波浪壯闊的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版圖,提供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甚或是一種研究方法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鄭谷.鄭谷詩集箋注[M].趙昌平,黃明,嚴壽澄,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31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11.

[3]韋莊.韋莊集箋注[M].聶安福,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沈清崖.陜西通志:第11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詳注全唐詩:下冊[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

[6]朝天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廣元市朝天區(qū)文史資料?朝天記勝[G].朝天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2001:297.

[7]王象之.輿地紀勝: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司馬光.資治通鑒:第4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0.

[9]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0.

[10]傅璇琮,徐海榮.五代史書匯編:第10冊[G].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1]李調(diào)元.全五代詩:下冊[M].何光清,點校.成都:巴蜀書社,1992.

[12]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5:897.

[13]祝穆.方輿勝覽[M].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967.

[14]何光遠.鑒誡錄校注[M].鄧星亮,鄔守玲,楊梅,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112.

[15]樂史.太平寰宇記:第4冊[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742.

[16]曹學.蜀中廣記:第17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17]吳任臣.十國春秋:第2冊[M].徐敏霞,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第116卷[M]// 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19]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1999:165.

The Literary Ecology in the Area of Bashu in the Five Dynas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Traffic

SUN Zhent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Wulanchabu 012000,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Bashu literature had quite different genres and throve. The different literary genres mixed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ed new ones. From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many literati moved to Shu to avoid the disturbing and lasting wars in the central China. On the way to Bashu there were lots of passes, plank roads, bending rivers and steep mountains, which inspired literati to do their creative works during their travelling and affected their migration. Educat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China, the literati who migrated to Shu were not willing to accept the strange, old and uncivilized culture in Bashu deliberately or unconciously. The uncertain life of the literati who migrated to Shu and their sorrowful opinions on the culture in Shu deeply infulenced aesthetic values and literary creation styles of the Bashu literary cicles in this period.

篇(5)

一、功夫在課外

學好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單依靠課堂四十五分鐘,它需要課外花大量的功夫。

(一)課前的預(yù)習

預(yù)習是學習的關(guān)鍵,因此,教師必須把好學生的預(yù)習關(guān),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重視誦讀?!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朗讀得好,文意、文情、文勢、文序、文趣,都可在鏗鏘的朗讀聲中體現(xiàn)出來。例如《蜀道難》,多讀,便可疏通文意,體悟到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而達到這一點,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通過誦讀,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讀《六國論》,文章的論點、論據(jù)、論證便清晰可見;讀《赤壁賦》,就會領(lǐng)悟蘇子的那份曠達與超然……

總之,讀,是開啟文言大門的鑰匙,離開了讀,學習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樓閣。而教師則必須對文言的誦讀進行監(jiān)督、指導(dǎo)。要明確停頓、重讀、語氣、語調(diào)、情感等,可作示范朗讀,適當點撥。

2.放手讓學生抄、查、譯。首先是“抄”?!俺笔且髮W生在課前動手將課文的注釋摘要抄錄到原文中相應(yīng)的字、詞句頭上去。俗語說“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這樣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復(fù)習。其二,查。要求學生對注釋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查閱相關(guān)工具書,記錄在冊;對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文言常識等,查相關(guān)的資料,進行疏理。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其三,譯。高中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翻譯文言文的功底。這里,主要提倡學生課前直譯,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聽課時便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通過譯,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意會”之外可以“言傳”。

(二)重視課后遷移

《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因此課后的鞏固十分重要??刹贾脤W生做配套的、一定量的練習來進行復(fù)習;也可以布置與課文相關(guān)的閱讀材料進行延伸訓練,以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如教《六國論》,可提供蘇轍的《六國論》,設(shè)計習題進行對比閱讀;又可選擇難度適中的課外文言選段進行練習。另外,推薦名篇名段。文言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而擴大閱讀面則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推薦學生一些書目:如《古文觀止》、《左傳》等,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

二、課內(nèi)求效率

(一)教師轉(zhuǎn)變角色

文言文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串講法、翻譯法、分析法。教師往往占據(jù)主體,一講到底;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教師辛辛苦苦,學生則忙于做筆記,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視了,學生成為了被動的接受者。因此,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轉(zhuǎn)換教師角色,教師應(yīng)由高高在上,到平等參與,同時又進行積極指導(dǎo)。教師應(yīng)起主導(dǎo)作用。

1.指導(dǎo)誦讀。文言的誦讀是文言學習的一個基礎(chǔ),教師在課堂內(nèi)可做相應(yīng)的示范朗讀,讀清句讀,讀準感情,可到學生中去作適當?shù)狞c撥。

2.引導(dǎo)分析。如《六國論》,可引導(dǎo)學生擬出結(jié)構(gòu)圖,以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奶攸c;教《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先分析蘭芝的形象以示范,其他幾個人物形象則讓學生自主分析;總之,在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可選取關(guān)鍵句段進行講解,授學生以漁,重視生生互動,導(dǎo)之即可。

3.適當提升。學生雖有課前的充分預(yù)習,也有自主的生生互動,但其結(jié)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能“盡知”,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做適時的綜合提升。如關(guān)鍵句的點撥,段或篇思想內(nèi)容的明確;篇章結(jié)構(gòu)、語言藝術(shù)及其他……教師的這種提升,無疑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位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從而激發(fā)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其次,語文教師自身應(yīng)通過自我的教學實踐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感染學生,逐步形成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shè)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nèi)谌牍湃说闹腔?,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輔之教師得當?shù)慕滩奶幚砗蛣忧榈睦首x引導(dǎo),恰當而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可把孩子帶入知識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也就培養(yǎng)出來了。

篇(6)

【關(guān)鍵詞】高中 古詩文 難辨字

古詩文一直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有的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思潮,有的滲透著先人的智慧情操,有的凝聚著厚重的人格魅力。古詩文積累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大綱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在積累背誦文言詩句時容易出現(xiàn)默寫錯誤。因此,古詩文語文教學中注意解析字形,確是應(yīng)該提倡的。雖然老師在教學中做不到“逢字必解”,也不可能繁瑣地一一考究字的源流,但是在解字時,對學生常發(fā)生的錯別字、難辨字大體上要先有個底,遇到這些字就需要解。

一、追本溯源,了解本義

有些難辨字不是因為字形難寫,主要是學生對字的本義一知半解,容易混淆,寫成別字。李白《送友人》有句云“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其中“班”是容易寫錯的字,最常見的錯誤是寫成“斑”馬,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課文注釋對“班”的解釋是離群的,老師按照這個講解了,收效甚微,學生默寫錯誤率仍然很高。這個“班”字就要解析,從本源說起?!鞍唷笔菚庾?。從玨,從刀。金文,中間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說文》也說,班,分瑞玉也。班原就有這個分割的本意。進一步了解“刀”部的詞大多跟分有關(guān)系,比如“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把“班馬”記牢了。

再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謹庠序之教”的“庠”字,追本溯源,了解本義是記住這個字形的好辦法。庠是個形聲字,從廣(yǎn),羊聲?!皬V”表示與房屋有關(guān)。《說文》也提到“庠”,禮官養(yǎng)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睹献印芬灿小扳哉唣B(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敝f,庠就有培養(yǎng)的意思,就是古代的學校。

《詩經(jīng)?鄭風?子衿》和曹操的《短歌行》都有這樣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衿”,也是學生易錯的字之一,最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是衣字旁寫成了示字旁,如果學生知道“衿”的本義是漢服的交領(lǐng),就不會忘記應(yīng)當從衣,音“今”,青衿指的就是舊時讀書人穿的衣服。

二、音義結(jié)合,因意象形

古詩詞中一些雙聲詞(聲母一樣),大多屬于形聲字,結(jié)合起來記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這種詞,首先要弄懂字音,聲部負責發(fā)音,注意區(qū)分一些字古今異音讀法。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膀蒡觥笔悄壳耙阎膲勖疃痰睦ハx,它朝生暮死,只有一天壽命。讓學生知道這個有趣的科普知識,就不難寫出從蟲,孚聲;從蟲,逕的詞語“蜉蝣”了。同樣,李白的《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中的崢嶸、崔嵬兩詞也都屬于雙聲詞,知道這兩個詞修飾的對象都是山,就知道詞中四字都是從山部,根據(jù)讀音,就能寫出聲部,書寫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一些單音節(jié)詞,也都可以用這個辨別形聲的方法來處理?!肮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礪”有學生容易寫成厲,要知道“礪”是磨刀石的意思,就不會丟了“石”的偏旁。又比如王維的《山居秋瞑》(誤將“暝”寫作“瞑”,“暝”本來的意思是“幽暗、昏暗”這里是“晚”的意思,跟“日”有關(guān)系,而“瞑”的意思是“閉目”。王維寫的是山中秋晚的景色,該用“暝”字才對。

三、形近對比,找出異同

有一些字不但形近,義也相近,甚至還可以通用,這是出錯頻率最高的難辨字。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分析字源,對比用法,找出異同。并分別牢記形近字的固定用法,以示區(qū)分。

古典詩歌單元有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辈槐卣f古詩文,就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個“唯”字也是一個很容易用錯的字,因為還有一個“惟”。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如下:

“唯,諾也?!拔?,凡思也。”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yīng)答,“惟”表示思考。最明顯的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因為“惟”沒有表示“應(yīng)答”的意思。

但是,隨著字的發(fā)展與應(yīng)用,這兩個字越來越相近,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F(xiàn)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惟,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都有了“只有、只是”等意思。所以有“唯一”,也有“惟一”。因此,從“單單、只有”這樣的意思來判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用“唯”,也可以用“惟”。只是,從尊重作品角度來看,在書寫時與原文一致就可以了。

樂府詩《上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的“陵”容易誤寫成“棱”,兩字都有l(wèi)ing的讀音,都與平面有關(guān)。本義都是名詞,都是形聲字?!傲辍弊謴母罚╢ù),從紓líng),繅嗌?!凹嫀赔巍八倪呅蔚钠矫妗??!案贰敝浮巴炼选薄!案贰迸c“紜繃合起來表示“從天上往下看,平面為四邊形的土堆”。本義:底邊為四邊形的大土山?!墩f文解字》中指出,陵,大阜也。掌握了本義就可以很容易寫好了。

還有把通假字寫成本字的例子,例如,“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學生容易直接寫成“君子性非異也”,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見”通“現(xiàn)”,都容易出現(xiàn)用通假字代替本字的例子,通假字本來就是借來的字,完全具備了本字的詞性和意義,追溯本源或者區(qū)分異同等方法在此都不合適,只有通過閱讀積累通假字,當作固定結(jié)構(gòu)來記憶,很難找到捷徑了。

參考文獻:

[1]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篇(7)

關(guān)鍵詞:美;三維;漢字;文本;意蘊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196-02

一、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柏拉圖說美是困難的,孔子說盡善盡美,黑格爾認為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古今中外,詩人、哲人、藝術(shù)家們給出了無數(shù)迥異的解答,至今沒有定論。其實,美無定論,亦不應(yīng)該被定型,美可以是客觀實在的,如山水花鳥、人物市井,也可以是主觀變幻的,如愛恨情仇、豪壯凄婉。對于美的認識,確應(yīng)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情,我們所能做的,不是界定美的內(nèi)核,而是為了便于觸摸其光芒,感知其溫度,對諸種關(guān)于美的描繪進行歸納演繹,發(fā)掘美在藝術(shù)對象中的獨特顯現(xiàn)。

首先,美與形態(tài)相關(guān)。美就像是一場旅行。當我們在旅途中見到了如畫的景色、異域的風情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正是這種迷醉情懷的抒發(fā),在這里,美是優(yōu)美;抵達高山腳下,抬頭仰望,肅穆和壓迫感交迭襲來,我們此時的心境與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江雪》)不謀而合,在這里,美是崇高;開始登山后,百轉(zhuǎn)千回、奇崛險峻的路程,會讓我們發(fā)出和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類似的感慨,在這里,美是困難。

其次,美與功能相關(guān)。與前文相對應(yīng),優(yōu)美的旅途會帶給人從感官到心理的舒適,才會讓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時的美,是愉悅;對高山、星空等崇高事物的景仰,會觸發(fā)內(nèi)心對人生的感悟,甚至哲學思考,如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此時的美,是感動;當你跨越困難,征服險峻,終于成功登頂時,胸中難免不會涌起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那般的豪邁之情,此時的美,是成功。

無論是形態(tài)的美,還是功能的美,在文學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躍然于漢字,琢磨于文本,升華于意蘊,是美在漢語文學三個維度上的顯現(xiàn)方式。

二、漢字之美:以《彈歌》為例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p>

這首《彈歌》出自《吳越春秋》,是記錄原始先民狩獵生活的二言詩。文學藝術(shù)是“由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只能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1]。以今天的眼光看,《彈歌》的可貴在于以短短八字,既呈現(xiàn)出華夏先民們的非凡想象力,涵蓋四大造字法其中之三,又通過漢字特有的個體形態(tài),讓這幅生動形象的狩獵全景圖一氣呵成,躍然而生。

象形,是漢字最基礎(chǔ)的造字方法?!叭祟愇淖制鹪从泄餐囊?guī)律,即文字脫胎于圖畫”[2]。與其他文字經(jīng)歷的嬗變相比,漢字擊退了拉丁化的進攻,經(jīng)受了簡體化的改造,將這種圖畫屬性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漢字更加強調(diào)視覺認知,很多字本身就是一幅圖畫,因而漢字的書法能夠成為獨立的藝術(shù)門類,這對于那些表音文字是無法想象的?!稄椄琛钒藗€字中有半數(shù)來自象形。第一個是“竹”,屬于對竹子這種植物的形象描?。坏诙€是“飛”,其繁體“w”表現(xiàn)出物體上升過程中前行的運動姿態(tài);第三個是“`”,為“肉”的古字,以形體特征來指代飛禽走獸。象形,繪出了漢字的形態(tài)之美。

象形也有其局限之處,即抽象概念的表達,于是指事和會意應(yīng)運而生。這兩種造字法盡管有所區(qū)別,但都是在圖畫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表意,通過字符組合來引發(fā)想象,仍屬于形象思維的范疇,與表音文字完全不同。詩里的指事字為“土”,是以地面矗立的物體或指示箭頭,來反指土地,從中搓出泥丸或者挖出石子進行發(fā)射,這樣一系列的意義表達,非象形所能勝任。會意字有三個,分別是:“斷”,由絲繩和斧斤組成;“續(xù)”,由絲線、器皿和錢財組成;“逐”,由腳步和走獸組成。三者均是在不同圖形間建立聯(lián)系,用以暗示可能發(fā)生的動作。指事和會意,凸顯了漢字的涵義之美。

在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中,形聲字占了絕大多數(shù)。形聲出場時間最晚,它汲取了圖形表意的精髓,融入了語音的功能,從而方便造字,增強了漢字對主客觀事情的表現(xiàn)力,又保證了形體不至于過分繁復(fù)。《彈歌》中雖無形聲,卻關(guān)系緊密。如“`(肉)”專指飛禽走獸,形聲造出專指人的“肌”,就是表意功能的充實和細化;如會意字“逐”,其追趕的“豕”是象形字,將捕獲的獵物捆綁起來就成了指事字“X”,當瀕死的獵物絕望掙扎時,“豕”則簡化為偏旁,衍生出形聲字“狂”。隨著語音對造字的大量介入,平仄、四聲逐漸成型,在進一步區(qū)分字義,擴大表意功能的同時,使?jié)h字在編排組合中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韻律美感。

三、文本之美:以《虞美人》為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瓎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以珠圍翠繞之表,包裹凄清苦痛之里,如泣如訴,似悲實美。文本之美,無論重形還是寫意,無論綺艷還是素樸,都離不開琢磨之功。

先說“琢”,即詞句的雕琢。單個漢字的表意功能已經(jīng)非常豐富,而詞句是由若干漢字疊加,便具有了無限的意義生成空間。從最簡單的漢字組合方式來說,如修飾,“雕欄”和“玉砌”,將原本普通的木頭磚石賦予了華麗的裝飾,從生活中提煉出藝術(shù)的美來;稍復(fù)雜些,如互文,“春花秋月”,以“春秋”來觀照“花”和“月”,映襯出歲月的悠長變遷;再繁復(fù)些,以“何時了”來進行完整的情緒表達,表現(xiàn)出對禁錮生涯的不耐與苦悶。遣詞造句雖不是漢語獨有,但這般精工細作之后又顯得渾然天成,“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地硬湊起來,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其語法是軟的,富于彈性的”[3],漢語最擅長此道。

再說“磨”。如果說詞句的雕琢是物理作用的話,那么,句與句、層與層間的搭配磨合,便可以產(chǎn)生化學反應(yīng)。“春花秋月何時了”,至多是一句尋常的牢騷,遙想“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情感有了寄托,意境立刻升華了;從“了”到“少”,從“風”到“中”,從“在”到“改”,從“愁”到“流”,句子間的兩兩押韻,讓原本冰冷無情的客觀景物在韻律的撫摸中悄然融化;句子間抑揚頓挫的音調(diào)對比、錯落有致的句式搭配、如歌如畫的聲畫關(guān)系、自問自答的邏輯結(jié)構(gòu),將作家的獨特氣質(zhì)液化為流淌的情感,段落間情景關(guān)系、時空關(guān)系和總分關(guān)系,則是將作者四溢的情感凝固成有機體,完整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文本的琢磨與繁簡無關(guān)。修辭的繁麗能使文章婉轉(zhuǎn)多姿,情深意重,修辭的簡約能使文章空靈廣闊,氣韻生動,都須對文字有著精到的把握。杜牧的七絕《清明》本已素樸,被精簡為五絕之后,“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仍是叫絕之作。這首《虞美人》應(yīng)屬繁麗之美,在做了更大幅度的簡化之后,“何時了?知多少。問東風,月明中。雕欄在,朱顏改。幾多愁,似水流”,卻也不失簡約之美。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寬容度,是漢語文本的氣質(zhì)所在。

四、意蘊之美:以《再別康橋》為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p>

漢語語境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由意蘊的厚度來決定。這首《再別康橋》之所以膾炙人口,歷久難忘,在于其精致考究的詞藻格律背后,蘊涵著從情感、風格到文化的層層升華。

詩中流露的情感可由淺到深分為三層。最淺表的,是對劍橋柔波旖旎、星輝靜謐的不舍離愁;深一層的,是對逝去戀情、物是人非的憂傷感懷;最深層的,是對青春不再、年華老去的人生嗟嘆。寫作讓人沉靜,閱讀使人溫和,文學能讓人的種種情緒得到理性地宣泄,這種自我節(jié)制、層層抒發(fā)的情緒,散發(fā)出中庸的和諧美感。

情感會因主體的不同、時光的變遷或?qū)ο蟮霓D(zhuǎn)換而改變,產(chǎn)生迥異的行文風格。從題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告別劍橋。早在六年前的1922年,徐志摩結(jié)束留學生涯之際,深情寫下了一首《康橋再會吧》,用細碎鋪陳的方式,記錄劍橋生活的點點滴滴和心路歷程,雖有離愁,更多卻是青春豪邁的壯志情懷。歲月滄桑,再次回到劍橋的詩人,簡潔凝練的筆觸背后,是強忍悲傷的故作瀟灑,是歸于平淡的成熟智慧。風格由情感匯聚、提煉而成,情感愈真摯,匯煉出的風格愈美好。

有趣的是,徐志摩只寫下了英文版的《再別康橋》,我們所熟知的中文版卻非他所譯。對比一下這兩個版本,能從中發(fā)現(xiàn)漢英語言文化的些許差異。例如原文中的“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sludge”一句,在中文版里被譯成了“軟泥上的青荇”,“sludge”原意為污泥、爛泥,英文詩可以毫不介意地用來它構(gòu)筑意象,但漢語詩講求用字的音色、形態(tài)、意蘊三者皆美,因而翻譯成“軟泥”,更符合我們的審美標準。當然,文化間也不乏共通之處,例如對美的理解和描述上,全詩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來描繪劍橋晚景,不正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特征嗎?在差異和互通的張力作用下,作家的身份閱歷和人生體驗被淋漓展現(xiàn),文化之美也油然而生。

漢字生生不息的生命長度、文本海納百川的胸懷寬度、意蘊深厚綿邈的闡釋高度,構(gòu)成了漢語文學的大美空間。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藝起源于勞動”是對馬克思恩格斯觀點的誤讀[J].文學評論,2015,(02):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