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27 11:2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2、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正確流利。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感受真摯的友情。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

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三、讀懂課文,理解內容。

1、

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2、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3、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xù)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品讀體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xiàn)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xiàn)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xiàn)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蔽倚挠兴?,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9、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

──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五、深悟知音,情感升華。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六、總結課堂,布置作業(yè)。

收集體現(xiàn)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絕弦

(知音)

鐘子期

善聽

篇(2)

不能弱化的引領——關于習作指導情境創(chuàng)設的點滴思考

系統(tǒng)觀照,凸顯漢字的意義教學——以“栽”字為例談漢字教學

把平淡的內容教得風生水起

長城啊,長城——《長城》教學解讀

本位不同,同樣精彩——特級教師王崧舟《與象共舞》同課異構教學賞析

延遲性評價:與精彩有個約會

作文教學要粗講解、細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學思考

讀出味寫出味——以《石榴》第二課時教學為例

教學“羊”字的故事

怎一個“絕”字了得——《伯牙絕弦》備課歷程

小語五年級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

領略景觀之奇妙——“自然景觀”習作指導課實錄

給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寫字教學,贏在起跑線上——一年級寫字教學指導手記

追求變化——創(chuàng)造第一課時的精彩

回到原點,提高效率——閱讀課第一課時教學的理性思考

精導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課時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的幾種途徑

還第一課時以完整的教學目標

遵循學習規(guī)律,實施有效教學——《菩薩兵》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語文教師應該像中醫(yī)

行走在作文教學改革之路上——訪上海特級教師徐鵠

《一枝白玫瑰》教學片斷及賞析

走在綠草如茵的路上

僅有感悟體認是不夠的

言語表達與閱讀積累

《上好小學語文課》:詩意與理性精神的交融

說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有效方式——兼談“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說課教研

改弦更張教服務學

開心一刻

古文教學的可貴探索——朱文君老師執(zhí)教《蜀鄙二僧》的啟示

“水”到渠成——《水》體驗習作教學實錄

享受本色之美——讀賈志敏老師《我們怎樣看課》有感

文貴自得,書忌耳傳——與你相見恨晚

樸實些,再樸實些——三教《錢學森》

讓寫“擠”進課堂——對《望月》不同效果的“寫”引發(fā)的思考

小語常識性課文教學例談

讓課堂呈現(xiàn)文化的源遠流長——《孔子游春》的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

篇(3)

教育是一門相知相融的藝術,課堂教學是師生心與心的碰撞、靈與靈的對接。試想,當師生雙方情投意合,有的只會是心心相印,哪會有痛苦與負擔?教育如琴音,在品德課堂上,教師只有學會品琴音、悟琴韻、養(yǎng)琴心,才能讀懂生命、引領生命、拓展生命,成為學生的知音,成就心靈相通、鮮活高效的課堂。

品琴音,讀懂生命

古書上說伯牙的琴藝妙絕天下,人們以能聽到他美妙的琴聲為榮,但未必能品出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志向和情懷。誰能得知?唯子期也!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一個打柴人,能聽懂一位名滿天下的琴師的弦外之音,其中固然有著種種機緣,但我想,子期久居深山,沒有俗世的種種糾結,平和淡然才是他能成為琴師知音的真正緣由吧。

捫心自問,我們教師有多少時候能夠靜下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呢?當學生花了近一個小時卻背不出《滿江紅》而遭埋怨時;當學生面對“廉政教育”征文愁眉苦臉,不知所措時;當教師激情澎湃地演繹《圓明園在哭泣》,學生卻“不合作”,面對個位數(shù)的參與、寥寥數(shù)語的回答時,除了茫然無措,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教師唯有放低姿態(tài),真誠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回歸到和美的教育境界中。回想十年前,我在品德課堂上設立了“悄悄話信箱”,讓學生用自己的筆訴說心里話、提供好建議,此舉成為推動品德課程建設的一股活的源泉。當教師誠懇、謙遜地與學生對話時,他們從心底流淌出來的答案才是最純樸、最富有教育價值的。教師只有善于傾聽,用心感受,才會知道學生真正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需要什么樣的教學方式。

在“浙江省特級教師大講臺”展示活動中執(zhí)教《問號之歌》一課時,我特地設計了《小問號》問題卡,請學生寫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關心的興趣點。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學生寫下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厥罩螅野l(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真是五花八門、稀奇古怪:

“為什么只有媽媽會生小寶寶?”“我是從哪里來的?”“人怎么會死呢?” “小魚睡覺為什么睜著眼睛?”“人為什么會做夢?”“頭發(fā)為什么會長長?”“鍋和碗為什么是圓的?”“汽車是怎樣開動起來的?”……

看到這些問題,我不禁驚嘆,孩子們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的小腦袋瓜里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于是我改變了最初的教學設計,把原來設想的“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改變?yōu)椤罢f說經常在你小腦袋里出現(xiàn)的小問號是什么”。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是帶著自己的認知走進課堂的。他們生活經驗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怎么可能有相同的問題呢?很多時候,教師一廂情愿地設計、規(guī)劃課堂教學,卻很少研究學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實情況,從而與學生漸行漸遠,自然無法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以生為本,就應該認真研究和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在每一次課堂教學前,我們都應該通過觀察、調查、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能力水平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真實狀態(tài),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教學針對性。在靜心傾聽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慢慢讀懂了學生,讀懂了學生“已有的”(起點),讀懂了學生學習過程中“思考的”(生成),讀懂了學生“留下的”(目標達成程度),更讀懂了他們的學習困難和學習需求。唯有如此,我們才成功踏出了成為學生知音的第一步。

悟琴韻,引領生命

伯牙《高山流水》之曲,正是在子期聲聲“善哉,善哉”的慧心引領下自在波動、回旋、激蕩而成的。知音,不僅僅是理解,更是理解之上的支持、鼓勵與引領。教學同樣是一種引領的創(chuàng)造,它表現(xiàn)為心靈與心靈的對接,是一種智慧上的智慧。

品德是一門走向心靈的課程,傳遞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范圍很廣。盡管,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因為那需要太多的勇氣、信心和行為,但我始終堅信,“總有一個視角,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

就地理類品德課而言,在引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與精彩,激發(fā)探索欲望,埋下探索的種子是關鍵。感嘆于池昌斌老師執(zhí)教《我們的地球》一課:課結束時,他請學生在經過自己探索而得知的地名前后各寫下:長大了我想去——××××××——探索地球的奧秘!孩子們激動、自豪地說出了 “長大了我想去——珠穆朗瑪峰——探索地球的奧秘!”“長大了我想去——撒哈拉大沙漠——探索地球的奧秘!”……這就讓孩子在心里播下了探索的種子,也許長大了就會去一個年少時曾經夢想過的地方探險。這就是地理類品德課教學的意義所在——為學生根植一顆自由探索的種子。

再如歷史類品德課的教學,我將其定位為:銘記歷史,理智地對待歷史,正確地看待現(xiàn)實。我和學生一起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途徑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增強對歷史的現(xiàn)實感和親近感;從學生中來,以學生最有爭議的、最想探究的話題來設計教學,展開與歷史的對話……在對歷史深刻閱讀、銘記和體驗中,學生學會了用證據說話,學會了小組交流和研究,學會了理性梳理與深度審視,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心靈積累,明確了背負的責任: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的祖國更強大。

由于在上品德課之前,學生就有了基本道德觀,因此,品德教育不是覆蓋,而是喚醒固有的善的基因,使其一步步彰顯、壯大。同時,我還清晰地認識到,品德教育不僅僅是認同、服從與遵守,更應是面對沖突時合理的取舍與選擇。在“我在成長”主題教學時,我利用來源于學生道德沖突和心理困惑的實例,多方位、立體地切入生活,借用教師自身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生感悟,啟發(fā)學生思辨,從而建構起良好的道德體系。以下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成長心語:

“寬容并不等于縱容”——陳子豪

“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吳若辰

“失敗怕什么?關鍵是分析原因,尋找方法” ——方昕宇

“失敗意味著你面臨新的挑戰(zhàn),新的機會”——石毅

“拒絕,有時是一種智慧的選擇”——錢博弈

教師如果能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和生命形態(tài)藝術而真誠地融入學生成長的課堂,以孩子般的心去參與,用孩子的語言去對話,循孩子的興趣去引領,那么,學生在享受童年幸福的同時,也將完善自己人生的幸福藍圖。

養(yǎng)琴心,拓展生命

浙派古琴傳人徐匡華先生曾說:琴重自然,真正的琴音在心底里。課堂如琴,學琴先做人,做人先養(yǎng)心。在教書中修身養(yǎng)心,在淡泊生活里讀書品悟,是我的追求。

一個人的心靈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知識水平,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從根本上說就是他的讀書境界。在今天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閱讀依然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首要方式。讀書,改變的不僅僅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人的精神存在方式。閱讀雖然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武俠小說的俠肝義膽,經濟類書籍的風云莫測,法律類書籍的嚴謹深刻都有利于我們積累各方面的知識。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鐘愛游山玩水,撫琴品茗,舞筆弄墨。故,自然山水與閑情生活成為文人雅士美妙而智慧的課堂。靜觀我們當下的課堂,是否過濾得太單一?教學原本是本色生活的大課堂,我們如果能把生活的體驗、感悟融入到教學中去,與學生共同分享,會使課堂多幾許新鮮和靈動。偶爾到廣闊無垠的大自然走走,放松放松吧!因為自然不僅會讓你神清氣爽,而且不會對你有任何意見或抱怨!多學習知識、多接觸藝術吧,那樣你的心靈會逐漸輕快起來。放下忙碌的心,和家人聊聊天,盡管都是細細碎碎的瑣事,但都能讓自己暖暖的……生活很豐富,很精彩。我們如果能把生活的體驗、感悟融入到教學中去,與學生共同分享,將會使課堂多幾許新鮮和靈動。

課堂是每一個真正熱愛教育的教師的生命舞臺。對課堂效能的全心研究是對師生生命的最大關注和呵護,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課前,不要太奢求得到什么;課中,只在發(fā)現(xiàn)當下課堂與心的距離,感受學生與自己一起探究、有效互動所帶來的啟迪;課后,多去找回課堂里那一份從容與智慧,并將其升華。教育大師和一般教師的差別,也許就在于教育使命的責任度及文化的視野下教育觀點的寬度、高度和深度上。課堂最終是比人格,比思想,比文化,比實踐后開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