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林業(yè)助理工程師論文

林業(yè)助理工程師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9 09:23: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業(yè)助理工程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林業(yè)助理工程師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臺灣相思,混交林,混交模式,營造技術

福建沿海山地氣候高溫多雨,土壤淋溶性強,土壤肥力多數不高,特別是在林果激烈爭地的情況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壞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惡化。尤其是一些立地條件極差的山地,傳統(tǒng)營造的馬尾松(Pinun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單純林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長緩慢不能成林,嚴重地制約了林地生產力的發(fā)揮和山地綜合開發(fā)利用。因此,利用自然力,選擇適生的樹種并采用合適的營林技術措施是恢復和重建該類林地的森林植被和改善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鍵性問題,急需解決。針對這種情況,福建省晉江市林業(yè)局,根據立地、環(huán)境及經營水平等條件,從1980年開始,陸續(xù)引種了濕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人工林,實踐證明,濕地松生長迅速,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為提高濕地松人工林的經營水平、改善沿海貧瘠山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森林景觀,改變森林資源面貌,以耐貧瘠且具有改土作用的臺灣相思(AcaciarichiiA.Gray)為伴生樹種,營建了多種濕地松臺灣相思混交林,本文對濕地松臺灣相思不同混交模式的造林效果及營造技術進行總結探討,為閩南沿海貧瘠丘陵山地的植被恢復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參考。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哪里(地名),地處東經l19°30′,北緯25°41′,地域上屬閩南沿海地區(qū)。年均氣溫20.1℃,最高氣溫39℃,1月均溫12.4℃,最低溫度-6℃,年均降水量1550mm,相對濕度78%,全年無霜期約340d,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試驗樣地原為雜灌林地,海拔高約150m,常年風大,坡度18°,林地土壤為花崗巖發(fā)育的粗骨性紅壤,石礫含量多,土層厚度約0.60m,土壤無明顯腐殖質層,較為板結瘠薄,屬Ⅲ類以下立地級,為典型的沿海貧瘠丘陵山地。

作者簡歷:施榮達(1979.11~),男,漢族,福建晉江市人,現為晉江市農業(yè)局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森林培育等工作。電話:,郵箱:49973780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晉陽街道新華路177號.晉江市農業(yè)局

2.材料與方法

試驗設4種混交造林模式(均以濕地松為主林木),限于立地差,為促進提早郁閉,造林密度設置較大,具體見表1。試驗林于1996年春造林,林地經煉山后,采用塊狀整地,植穴規(guī)格50cm×40cm×40cm,用一年生裸根苗上山造林。造林后頭三年,每年撫育鋤草1-2次,無間伐。因結合生產性造林,沒有具體設置重復,而是依造林地自然地勢情況安排試驗處理,每種混交模式(處理)及其對應的純濕地松(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同相應的混交模式試驗林)試驗林的面積大小不一,在35~50畝之間,每相鄰試驗小區(qū)栽植2~3行木荷作為界限,各處理的立地條件基本一致。共營造濕地松臺灣相思混交林及濕地松純林約200畝。

表1混交造林模式試驗處理

處理

代號

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

混交密度

A

星狀式混交

3濕地松7臺灣相思

5330株.hm

(濕地松1600株.hm +臺灣相思3730株.hm )

B

星狀式混交

4濕地松6臺灣相思

4000株.hm

(濕地松1600株.hm +臺灣相思2400株.hm )

C.

行狀混交

1濕地松2臺灣相思

4800株.hm

(濕地松1600株.hm +臺灣相思3200株.hm )

D

行狀混交

1濕地松1臺灣相思

篇(2)

關鍵詞:秸稈;禁燒難;成因;對策

焚燒秸稈不僅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飛機起降和交通干線及高壓輸電線路安全,進而影響國際及城市形象,也會燒毀農作物及樹木造成經濟損失。在秸稈禁燒方面,盡管環(huán)保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責任不落實、相關部門執(zhí)法難度大、綜合利用技術缺乏及推廣緩慢等原因,秸稈焚燒的現象還較普遍,年年禁燒年年燒的局面并未實現根本扭轉。

1、制約我國秸稈禁燒屢禁不止的因素

一是秸稈生產量大,農民的環(huán)保意識淡薄。據權威部門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各種農作物秸稈超過6.5億噸,過去,秸稈多用作牲畜飼料,并用來燒火做飯,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改用電和煤燒飯,秸稈隨即成為被閑置的資源,二是環(huán)保等執(zhí)法部門管理難以到位。按目前國務院職能分工,秸稈禁燒工作歸屬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門。然而,秸稈禁燒是一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除農業(yè)、財政、交通、環(huán)保、民航等6個部門外,還涉及公安、銀行、科技、林業(yè)、文物、電力、信息產業(yè)等十幾個部門,一個同等級別的環(huán)保部門要統(tǒng)籌協(xié)調好十幾個部門,難度可想而知。三是法律法規(guī)的可操作性不強。盡管《大氣污染防治法》對秸稈焚燒及其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對露天焚燒秸稈者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處200元以下罰款,實踐證明,該規(guī)定過于簡單,可操作性差,力度小。況且,焚燒秸稈不是個案,絕大多數農民爭相參與,環(huán)保部門的執(zhí)法力量薄弱,要深入農村一線執(zhí)法,更不現實。四是收獲周期短加大了秸稈禁燒的難度?,F在農村年輕力壯的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從事耕作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再加上小麥收獲期不足10天,收割機收割后,馬上就要復種,午收季節(jié)外出打工返家的農民兄弟為了盡快外出,若使過高的麥茬人工還田費工費時,并與耕作播種形成矛盾。也有農民曾經試過“秸稈還田”,但實際效果不理想,特別是麥秸稈蠟質較重,還田后如果沒有降雨,埋在土里就無法腐爛,不但不能成為肥料,而且還給后續(xù)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了障礙,自己澆水則更不劃算。五是機械化收割難以實施統(tǒng)一監(jiān)管。目前,大多數聯合收割機流動作業(yè),非屬某一地區(qū),不好管理,再加上夏收時間緊,嚴格管理會嚇跑機割手,影響麥收。因此,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大多數聯合收割機業(yè)主為了省時、省力和減少機器磨損,都將麥茬留得很高,有的甚至只將麥子“斬首”,留下的是無法處理的滿地秸稈,客觀上加大了秸稈禁燒工作的難度。六是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難以推廣。雖然目前國內已經在秸稈開發(fā)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將多種秸稈加工成優(yōu)質飼料和工業(yè)原料,但由于成本過高,加上效益不明顯,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推廣。

2、對策及其建議

2.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環(huán)保意識。一是采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朋友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提高對秸稈禁燒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二是各新聞單位應將該項工作列為宣傳報道的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使秸稈禁燒工作家喻戶曉,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秸稈禁燒工作的氛圍;三是動員農村的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秸稈禁燒工作,為改善農業(yè)、農村環(huán)境盡一份義務。

2.2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網絡。要將秸稈禁燒工作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本著對改善農村環(huán)境負總責的態(tài)度,真正把這項工作當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持之以恒、長抓不懈。根據秸稈禁燒應急預案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各縣(市)、區(qū)務必將禁燒任務分解落實到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落實到村,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將禁燒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責任 書,加大考核力度。

2.3加快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在目前市場體系尚未發(fā)育健全的條件下,沒有準確的市場信息作導向,盲目擴大小麥、油菜作物的生產,往往有悖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須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做到預測市場在前,組織生產在后,要以市場為導向,廣泛引進牧草、花果、苗木、藥材等經濟作物,減少小麥、油菜種植面積。走綜合開發(fā)、生態(tài)牧業(yè)、綠色食品三位一體之路。

2.4應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國家應盡快出臺相應的經濟政策,對秸稈綜合利用產業(yè)予以扶持,農業(yè)、農機監(jiān)理等部門要把好農機關,加強對麥收現場的監(jiān)管,控制住麥茬高度。廣泛引進微耕機、粉碎還田機、埋草機、氣化爐等機具設備,政府應將秸稈綜合利用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出臺優(yōu)惠政策,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財政補貼、信貸優(yōu)惠的力度,積極鼓勵農業(yè)、畜牧、環(huán)保等方面的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攻關等。

2.5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大查處力度。加大環(huán)保、農業(yè)、公安等部門間的協(xié)作力度,聯合執(zhí)法、形成合力,從單一的現場堵截,轉變?yōu)椤岸率琛苯Y合,以疏導為主的工作路子上來。要盡快制定控制秸稈禁燒的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抓好秸稈禁燒的檢查,積極開展執(zhí)法培訓,努力提高執(zhí)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zhí)法人員依法行政水平,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針對秸稈露天焚燒,發(fā)現一起,制止一起,該教育的教育,該處罰的處罰,絕不姑息遷就。

參考文獻:

[1]吳江紅,秸稈焚燒的原因危害及應對措施,《農機服務》[J],2008年第4期;

[2]鄒明懿,農作物秸稈焚燒的原因及解決途徑,《江蘇農機化》[J],2006年第6期;

[3]高健敏,焚燒秸稈的危害,《農民科技培訓》[J],2007年第3期;

篇(3)

關鍵詞:活性炭;再生;吸附容量;乙醇;脫硫液

0 引言

焦化工藝中氨堿法脫硫廢液含有一定的可回收成分,將這些成分加以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

某化工廠是從事氨堿法脫硫廢液回收化工產品的企業(yè),其主要工藝過程為:將焦化企業(yè)的脫硫廢液收集回收入廠,用活性炭吸附脫色。上述過程完成后產生廢活性炭,屬于危險廢物。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將使用過的廢活性炭運往有資質的廢物處置機構進行處理,處理過程需要較高的費用且由企業(yè)支付,造成浪費。研究廢活性炭的再生可行性能為該企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以及環(huán)境效益,因為活性炭吸附處理的運營費用較高,同時活性炭的再生比較困難,尋找一項成本低廉并容易應用于實際的活性炭再生方法成為本次研究的重點。本論文通過實驗的方式測試活性炭再生的方法和再生效率,由于活性炭上吸附了很多有機物,故選擇乙醇萃取法對其進行再生,并對該方法的再生效果進行評價,再生過程中脫附的有機物可嘗試回收利用,用過的乙醇也可以通過蒸餾法回收以循環(huán)利用。

1 綜述

1.1 氨堿法煤氣脫硫液的組成

脫硫液的組成非常復雜,所含的污染物一般可分為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兩大類。其中有機污染物以酚類化合物為主,占總有機物的80%以上,此外,還包含多環(huán)類化合物、多環(huán)芳烴和脂肪族化合物,酚類化合物主要有苯酚、二甲酚、鄰甲酚以及其同系物;多環(huán)類有機物包含菲、蒽、萘等[1],雜環(huán)類有機物包括氮雜聯苯、二氮雜苯等。無機污染物一般以銨鹽形式存在,包括碳酸銨、碳酸氫銨、氰化銨硫、化氫銨等。

1.2 活性炭吸附原理和類型

1.2.1 活性炭吸附原理

根據活性炭于吸附物作用力的不同,活性炭的吸附通??梢苑譃槲锢砦胶突瘜W吸附兩種。其中物理吸附中活性炭和吸附物之間的作用力是范德華力,主要用于活性炭去除氣相及液相中雜質的過程?;钚蕴拷Y構多孔,可以提供大量的表面積,從而易于吸附雜質?;瘜W吸附的作用力主要來自化學鍵,故也可以把其當成化學反應來看?;钚蕴坎粌H含碳,在其表面含有少量的功能團和化學結合形式的氫和氧,例如羥基、羧基、內脂類、酚類等。這些物質可以與被吸附物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被吸附物聚集結合到活性炭的表面。活性炭吸附是上述兩種吸附原理綜合作用的結果。

1.2.2 活性炭類型

活性炭的原料來源豐富,基本上所有富含碳的有機材料都可以作為其原料,例如燃煤、果殼、木材等。上述有機原材料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通過熱解作用被轉換成活性炭?;钚蕴烤哂旋嫶蟮目紫督Y構以及巨大的比表面積、特意的表面官能團,同時還具有穩(wěn)定的物理特性及化學特性,是優(yōu)良的催化劑、吸附劑或催化劑載體。按照活性炭的形狀進行分類,活性炭一般可以分為顆粒狀活性炭、粉狀活性炭、柱狀活性炭和球形活性炭等。

①顆?;钚蕴?/p>

通常情況下把顆粒粒度大于0.175mm的活性炭稱為顆料活性炭。顆粒活性炭按照生產原料又分為果殼顆?;钚蕴?、煤質顆?;钚蕴俊⒁瑲ゎw?;钚蕴康?,不同類型的活性炭吸收成分各有側重。

②粉狀活性炭

一般將粒度小于0.175mm或者90%以上通過80目標準篩的活性炭通稱粉狀活性炭或粉狀炭。粉狀炭有吸附能力使用充分和吸附速度較快等優(yōu)點,但是分離較為困難。隨著分離技術的進步和受某些應用要求所限,粉狀炭的粒度出現越來越細化的傾向,有的使用場合已達到微米甚至納米級。

③柱狀活性炭

通常是由粉狀原料和粘結劑先經過混捏和擠壓成型,再經過炭化、活化等后續(xù)工序制作而成。也可以用粉狀活性炭加粘結劑擠壓成型。柱狀活性炭又有中空和實心之分,其中中空柱狀炭是柱狀活性炭內有人造的一個或多個有規(guī)則的小孔。

④球狀活性炭

球狀活性炭和柱狀活性炭制作過程和原理類似,最后制成球狀?;蛘哂梢簯B(tài)的含碳原料經過噴霧造粒、氧化、炭化及活化等工序制作而成,或者用粉狀活性炭加粘結劑成球加工而成。與柱狀活性炭類似,球狀活性炭也有空心和實心之分。

本次實驗所采用的活性炭是該化工廠家使用并提供的粉狀活性炭。

1.3 常用的活性炭再生方法

活性炭再生是將已經飽和吸附有污染物或者雜質的活性炭進行脫附的過程,從而達到活性炭的循環(huán)使用。通常情況下活性炭并不能實現100%再生,同時會伴有部分損耗,但因活性炭成本較高,對其進行再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以降低企業(yè)使用費用。

吸附飽和的廢活性炭有多種再生方法,目前常用的再生方法主要有加熱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溶劑再生法和濕式氧化再生法等。以上幾種再生方法中加熱再生法應用最廣并且應用時間最長[2],并且再生率很高,是目前最主要的再生方法;生物再生法的特點是成本低、易于操作運行,并且吸附物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從而實現無害化,但也存在再生時間較長、受溫度、水質影響大的缺點;溶劑再生法一般適合再生吸附有機污染物的活性炭;濕式氧化再生法控制好再生所需溫度和壓力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濟大學的李光明等人采用催化濕式氧化法通過實驗得到47.0%的再生效率[3]。除以上傳統(tǒng)再生方法外,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幾年興起的再生方法還有超聲波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微波輻射再生法、電化學再生法和超臨界流體再生法等,都很有發(fā)展前景。本文因廢活性炭中吸附有較多有機物,故采用溶劑再生法,選用乙醇作萃取溶劑,下面對該方法進行詳細介紹。

①溶劑再生法原理

溶劑再生法一般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溶劑和吸附物之間的相平衡關系,在一定的溫度和PH之下改變這種平衡關系從而使吸附物脫附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使用有機溶劑對吸附有有機吸附物的廢活性炭進行萃取,從而實現活性炭的再生。通過查詢資料發(fā)現,溶劑再生法中,脂肪族化合物的再生率一般較高,芳香族化合物的再生率受置換基的影響比較大。像苯甲醛、苯甲酸、硝基苯和苯甲酰胺之類具有吸電子基(-CHO,-COOH,-NO2,-CONH2 )的芳香族化合物,用乙醇萃取法再生率高;帶有供給電子置換基(-OCH3,-NH2,-OH)的芳香族化合物,用乙醇對其再生率較低[4]。

②溶劑萃取再生法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溶劑再生法可在高溫加熱下進行,也可在低溫下進行在線操作,不需要另設再生裝置,投資較少。再生中活性炭的損失極少,同時還可回收有利用價值的吸附質,所用溶劑可以經蒸餾回收后可反復使用。

缺點:再生效率不高,活性炭孔隙容易被堵塞,從而使吸附性能的恢復受到影響,并且多次再生后,活性炭吸附性能有一定下降。同時,溶劑萃取再生針對性較強,往往一種溶劑只能脫附某些污染物。但往往水處理過程中活性炭吸附的污染物種類較多,成分復雜,因此,一種特定溶劑的應用范圍較窄。溶劑萃取再生法通常只用于物理吸附起主要作用并具有較高回收價值的吸附物。

1.4 活性炭再生效果評價方法

1.4.1 COD值評價法

用不同質量梯度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廢水,當吸附后的廢水濾出液的COD不再隨著活性炭的增加而增加時,則可認為活性炭完成對廢水的吸附,以活性炭質量和吸附后濾液的COD值為坐標作圖,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兩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1.4.2 分光光度法

用不同質量梯度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含酚廢液,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對比吸附前后吸光度變化,當吸光度不再隨著活性炭的增加而增加時,則可認為活性炭完成對廢液的吸附,以活性炭質量和吸附后濾液的吸光度為坐標作圖,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兩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1.4.3 質量差法

用一定量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過量的脫硫廢液,吸附后烘干稱量,通過對比吸附前后的質量差來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兩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2 實驗部分

2.1 實驗目的

研究活性炭再生是否可行,并對再生效果進行評價。

2.2 實驗方案

2.2.1 活性炭再生方案

本實驗主要研究溶劑萃取再生法,實驗中選擇的溶劑為乙醇。

2.2.2 再生效果評價

采用質量差法,對比新活性炭和再生后活性炭對脫硫液中組分的吸附容量,得出再生效率,分析再生是否可行。

2.3 實驗步驟

2.3.1 活性炭再生

①折疊濾紙筒

取一張長和寬大約分別為30cm和15cm的濾紙,以寬邊為軸卷成筒狀,然后將濾紙筒的一端折疊封死。

②稱取廢活性炭

將廢活性炭于105℃下在烘箱內烘干2小時,稱取30.00g裝入折疊好的濾紙筒中,放入索氏抽提器的提取管中。

③組裝儀器

將索氏抽提器的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按順序組裝起來,并將冷凝器與自來水管相連接。將提取瓶放在墊有石棉網的電爐上。

④進行實驗

用量筒量取300mL無水乙醇從索氏抽提器的冷凝器開口間緩緩加入,至加完為止,然后打開自來水,同時打開電爐進行加熱,待提取瓶中的液體沸騰開始計時加熱六小時,控制電爐溫度使乙醇和水每6~8min虹吸一次,以實現活性炭的再生,再生后將用無水乙醇再生的活性炭在80℃烘干4小時后備用。將提取瓶中殘余的提取物取出,貯存于燒杯內,備用。

2.3.2 活性炭對脫硫液中組分的吸附

①按表1取活性炭和脫硫液做預實驗,找出足夠0.5g活性炭吸附用的脫硫液的量。

表1 活性炭對脫硫液中組分的吸附試劑用量預實驗表

[新活性炭質量m/g\&脫硫液體積/mL\&0.50

0.50\&10.00

20.00\&再生活性炭質量m/g\&脫硫液體積/mL\&0.50

0.50\&10.00

20.00\&]

根據預實驗結果確定所取脫硫液的量定為15.00mL。

②分別取0.50g新活性炭及再生后的活性炭,量取15.00mL脫硫液于250mL錐形瓶中,加水至50mL,放于振蕩箱中,在溫度為25℃、轉速為130r/min的情況下振蕩60min,再移至經過105℃的烘箱烘干至恒重的濾紙進行過濾,待所有的活性炭轉移到濾紙上后,再于105℃溫度下烘干、稱重,通過稱量結果計算出吸附前后的活性炭質量差,得到活性炭對脫硫液中組分的吸附量,為保證實驗結果誤差較小,新活性炭及再生后活性炭分別作三組平行實驗。

3 實驗結果

3.1 預實驗結果

假設新活性炭的質量為m1,濾紙的質量為m2,過濾烘干前二者質量和為(m1+m2)1,過濾烘干后二者質量為(m1+m2)2,前后差值為m,吸附容量為q,預實驗試劑取用量見表2,以下為預實驗結果表:

表2 活性炭對脫硫液中組分的吸附試劑用量表

[新活性質量m1/g\&濾紙質量m2/g\&(m1+m2)1/g\&過濾烘干后(m1+m2)2/g\&差值 m/g\&吸附容量q/(g/g)\&0.50

0.50\&0.93

0.89\&1.43

1.39\&1.72

1.66\&0.29

0.27\&0.58

0.54\&]

預實驗結果表明10.00mL和20.00mL脫硫液對于0.50g新活性炭均已過量,本實驗采用的脫硫液量為15.00mL。

3.2 正式實驗結果

假設新活性炭質量為M1,吸附后活性炭質量為M2,吸附前后質量差為M1=M2-M1,吸附容量為Q1=M1/M1。設再生活性炭質量為M3,吸附后質量為M4,吸附前后質量差為M2=M4-M3,吸附容量為Q2=M2/M2。再生率為Q2/Q1。

表3 質量差法吸附容量表

[新活性炭質量

M1/g\&吸附前后質量差M1/g\&吸附容量

Q1mg/g\&平均值/mg\&0.50

0.50

0.50\&0.27

0.26

0.28\&540

520

560\&540\&再生活性炭質量

M2/g\&吸附前后質量差M2/g\&吸附容量

Q2mg/g\&平均值/mg\&0.50

0.50

0.50\&0.11

0.09

0.10\&220

180

200\&200\&]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本論文主要進行了活性炭再生,然后用新活性炭和再生后活性炭對脫硫液的吸附容量來評價再生效果,說明再生方法是否可行。

通過實驗得到結論為:

①用脫硫液對再生效果進行評價,新活性炭對脫硫液的吸附容量為540mg/g,再生后的活性炭對脫硫液的吸附容量為200mg/g,再生率為37.0%,說明再生方案初步可行。

②從結果可以看出,活性炭再生效率偏低,需進行進一步實驗優(yōu)化條件如改變溫度、萃取時間、萃取溶劑以提高再生率。

4.2 討論與建議

4.2.1 脫硫液成分討論

為了探究脫硫液中的成分,在實驗室現有條件下做了脫硫液和非活性炭乙醇萃取液的紫外分析光譜圖,如下。

①通過對脫硫液的紫外分析光譜圖進行分析發(fā)現,圖中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波峰處的波長為690nm左右,如圖1所示,通過脫硫液為綠色的顏色特征和查閱資料大致可以確定脫硫液中含有酞菁鈷類煤氣脫硫催化劑,須待進一步實驗予以確認。

②將乙醇萃取液靜置,溫度降至常溫后可見針狀結晶,說明可能存在酚類物質。其顏色在這一過程中的變化為紅色到棕色再到深紅色,瓶壁四周有綠色析出物。通過活性炭乙醇萃取液紫外分析光譜圖和脫硫液的紫外分析光譜圖進行對比發(fā)現,兩圖中光譜走勢除690nm處大致相同,如圖1和2所示,說明乙醇萃取液種成分和脫硫液成分大致相同,乙醇萃取液中690nm處幾乎沒有出現波峰說明酞菁鈷類煤氣脫硫催化劑在乙醇中溶解度較低。

4.2.2 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本論文盡管對乙醇萃取再生活性炭的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為處理脫硫液用的活性炭的再生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但由于實驗設備、資金和時間的限制,本文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從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①由焦化工藝可知:脫硫液成分復雜,活性炭對各成分的吸附是否有先后順序尚需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②甲醇和乙醇都可以提取活性炭吸附的有機物,但甲醇有毒,成本較高,而乙醇廉價易得,對人體和環(huán)境沒有危害,且可重復利用,故實驗采用乙醇進行,而甲醇的萃取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

③本實驗采用索氏抽提器為再生裝置,若要將此法推廣到實際應用,應考慮到活性炭層的厚度和再生后活性炭的處置與保存及溶劑回收方法等實際問題。

④生物法成本低廉,若可以實際應用于活性炭再生不僅可以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不小的經濟效益,但現有實驗條件無法進行與有效嘗試,在實驗環(huán)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可對該方法進行嘗試。在實驗時間充足和實驗器材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對常用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如加熱再生法和酸堿再生法進行實驗,在能找到可行的活性炭與液體分離的方法時,可以嘗試超聲波再生方案。

參考文獻:

[1]郝素菊,張蕾,蔣武峰.焦化廢水處理技術[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3):146

[2]林冠烽,牟大慶,程捷等.活性炭再生技術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2008,44(2):150-154

[3]李光明,王華.多相催化濕式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反應條件[J].同濟大學學報,2004,32(5):63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