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教學教育論文

教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1 10:33: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學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教學教育論文

教學教育論文:淺議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教育現(xiàn)代化,除了使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現(xiàn)代化外,更要能體現(xiàn)教育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現(xiàn)代化。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能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么如何有機的將現(xiàn)代教學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呢?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以及對計算機多媒體運用的逐步掌握,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教育思想與教育手段相結合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運用,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努力創(chuàng)造學習者可參與的環(huán)境,使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能與素質培養(yǎng)統(tǒng)一起來。但有一些教師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先進。于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xiàn)代教育的外衣內,進行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多媒體軟件大多只是一種形式、擺設,對理解、感受教學內容有沒幫助、有多少幫助?甚至形同虛設都沒有關系,只是為用而用。只要上課用了就是運用了多媒體教學。

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下,將多媒體教學滲入到每個教學點,把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變?yōu)?以學為主",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協(xié)作式"學習存在于教師、學生之間,創(chuàng)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才是現(xiàn)代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改變思想觀念是關鍵。

二、 教學媒體與教師教學相結合

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下教學媒體的性質已經發(fā)生的根本的轉變?,F(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要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yǎng),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探究的途徑獲取知識。也就是說,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文、聲、動畫于一體,并具有人機對話功能,具有傳統(tǒng)的各種電教媒體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應該是學生進行發(fā)現(xiàn)、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

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T谥v解抽象的理論時,要實現(xiàn)很好的多媒體創(chuàng)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服務的,但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為片面追求直觀而忽視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要為了展示多媒體動畫的功能而把課上或電視動畫觀賞課。這樣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藝術,如廣告藝術等,借鑒它們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畫面突出一個主題,說明一個問題。豐富和擴展自己的創(chuàng)意,如用圖形演變的形式,來強調與突出一個事件,說明概念的形成和變化等,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應用動畫、循環(huán)放映、插入、超級鏈接等手段來實現(xiàn)。

三、 教學設計與教學軟件相結合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視聽并用的理解記憶率,遠遠大于光看、光聽的記憶率。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既可以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于課外輔導,它所顯示出的巨大優(yōu)勢往往令常規(guī)教學望塵莫及。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yōu)點: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節(jié)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速度、提高教學效率;能增強理解和保持;能激發(fā)學習動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能等。

但現(xiàn)在有些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充其量也只能說是計算機操控下的投影,實際上只是起到幻燈機的作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此外,國內的多媒體教育軟件市場上大多數(shù)課堂教學軟件不開放、不靈活,因此,在教學中完全地靠"拿來主義" 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更不能滿足教師對個性化教學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學模式及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下,每位教師都應積極投身到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和應用中來,根據(jù)教學的要求和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設計軟件,努力地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四、 教學環(huán)境與媒體輔助相結合

目前,即使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計算機大多用來教學生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用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上的時間較少。這意味著學校仍然把計算機作為一個獨特的對象對待,還沒有將計算機有機地結合到日常各科教學之中。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離不開各種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即使到了信息技術充分發(fā)達的將來,課堂仍然是學校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場所。用現(xiàn)代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裝備教室,可以加強課堂集體化教學的優(yōu)勢,克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從而把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要擺脫教師‘‘一廂情愿’’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除了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外,還應實時地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反饋,體現(xiàn)計算機的交互性。通過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文字可以輕易地實現(xiàn)反饋,但

這無疑是一種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時很耽誤時間,用多媒體進行創(chuàng)意,這種反饋就將變得十分生動有趣。如在分析討論問題時,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思路,從而形成不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只要說出其中的任何一種想法,教師只要在畫面的相應區(qū)域內進行點擊,學生的那種解法就會立刻在畫面上出現(xiàn),使學生增強視覺上的感受,仿佛這一答案就是他們自己從電腦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人機對話的形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網絡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豐富思想潛移默化地提高。不僅大大增加了反應的速度,還節(jié)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五、 學生視聽與想象、朗讀相結合

語文教學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發(fā)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fā)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但是課件中集中運用的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所以要合理運用,取長補短。此外,不能因為有了多媒體后,就簡單的以聲情并茂的課文錄音替代教師課堂上的范讀,讓學生覺得在跟冰冷的機器打交道,沒有表情、沒有感覺,沒有感應,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難以調動情緒,不利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總而言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手段引入語文課堂教學,能優(yōu)化課堂結構,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能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并且抓住了課堂教學這條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合理調動了各種感覺和分析器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在不斷尋求師生關系新的同位點的過程中,使師生關系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之中。

教學教育論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

語言文字是學習的工具,思維的工具,認識的工具。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是小學生學習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對獲取新的知識,實現(xiàn)教育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乃至于提高中華民族素質,都有重要意義。

閱讀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兒童的閱讀要通過內部的語言把閱讀材料變化成自己理解的內容。通過閱讀,不僅對兒童的字詞學習起到鞏固記憶、擴大聯(lián)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而且,為兒童的寫作提供范例和心理準備,不僅對識字、作文有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多種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也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僅有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大量的視頻資料。它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資源,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成為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技術基礎。

現(xiàn)以九年義務制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一課為例,淺談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些體會。

一、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轉化教師的角色,變"演員"為"導演"。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 "傳遞式"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臺上講述、示范、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后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環(huán)境下,不再以教師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信息化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由前臺的"演"轉為后臺的"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備課上,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一課,通過分析,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受到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查找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后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yǎng)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藥用方法、當?shù)貒@楊梅而形成的產業(yè)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yè)為當?shù)厝藙?chuàng)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

由此教師較好地完成從"前臺"到"后臺" 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 到 "導演" 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養(yǎng)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 。學習興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則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huán)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語文學習能力密切聯(lián)系。學生對語文越感興趣,語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fā)揮,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梢娕d趣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情境教學是依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創(chuàng)設教學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基本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厥褂矛F(xiàn)代教育技術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最佳途徑。學校校園網的建立,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教學創(chuàng)造了優(yōu)異條件。

教授《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時,教師首先通過計算機向學生展示楊梅樹、楊梅果的誘人圖片及視頻資料并配以播音員朗讀課文的動人聲音,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多姿多彩的閱讀世界,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產生了要了解、探究楊梅樹、楊梅果的欲望。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使他們更加興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愈加強烈。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喜聞樂見,處于愉快的教學情境之中,產生積極的情緒與愉悅的心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立在科學人性觀基礎上的主體教育思想要求確立和提高人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和發(fā)揮人的巨大能動作用,讓他們意識到并主動地追求和實現(xiàn)個人在教育過程、自我發(fā)展中的價值,充分調動積極性,能動地進行學習、工作與社會生活。舊式教育只是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看待,沒有看到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舊式教育下,只強調社會制約的一面,抹煞相對獨立的一面;強調受動的一面,否認能動的一面;強調外因的一面,忽視內因的一面;把學生的發(fā)展看成是教育

注入的結果。因此,在課堂上,一味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在教育活動中,則是老師說了算,學生跟著轉,嚴重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了一批唯唯諾諾、平庸馴服的"書呆子"。主體教育是對舊式教育辨證的否定,它要求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把學生當成有自主意識的主體,讓學生掌握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權,成為自身發(fā)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動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發(fā)展。教師更多地是一名向導和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學生被動與無知基礎上的專斷的權威。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計算機網絡創(chuàng)設的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主體教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理想環(huán)境,是兒童智力、能力、心理發(fā)展的一種理想環(huán)境。在計算機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獲得知識是在教師、同學的幫助下,通過獨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協(xié)作交流,在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下進行的。

在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第二段時,如何把雨中楊梅樹的可愛講清楚呢?教師首先出示動畫片:一幅細雨如絲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自主"觀看",來理解春雨的特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緊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計算機顯示楊梅在細雨如絲的背景上不斷長大,讓學生觀賞楊梅樹貪婪吮吸春雨的誘人畫面,在那身臨其境的境界中去體會"貪婪" 、"吮吸"的含義。再接下來,教師把楊梅樹吮吸甘露,不斷旺盛生長的樣子通過視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此時面對那翠色欲滴的楊梅樹不由產生了喜愛之情,覺得它是那么可愛。最后,教師提出問題:"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的?"學生在計算機上讀有聲讀物,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調出描寫楊梅樹生長的動畫片進行學習,動畫片中配合教材組織的畫面,配以播音員有感情的朗讀,能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寫作方法,體會出雨中楊梅樹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樣子。

教學教育論文:語文教學和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在提高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語文教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語文素質為主要任務,而語文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 表面看,語文素質主要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屬于科學文化素質的范疇。但如果從本質上看,一個人的語 文能力,至少還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yǎng)、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可見,語文素質是人的多種素質的 綜合反映。

其次,語文教學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提供了一種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際活動。這種活動當然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各種媒體來進行,但在所有的工 具、媒體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語言。可以說,離開語言,教育活動幾乎就無法進行。實踐證明,學生對 語言這個工具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接受各種教育的效果。而語言這個工具的掌握,主要依賴于 語文教學。

第三,語文教學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迄今為止,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選型的,即使將來變成別的什么型,典范的語言作品仍然應是教 材的主體。既然語文教學以典范的語言作品作教材,那么,只要作品的思想是健康的,知識是準確的,語言是 規(guī)范的,內容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就有資格被選入語文課本,包括各種文體、各種題材的作品在內。這就決定 了語文教材的特殊性:其他學科的教材只能選跟本學科有關的內容,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卻可以選講述自然科 學、社會科學等各種知識的文章。事實上,從目前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所涉及的范圍來看,上至天文,下 至地理,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粒子,幾乎無所不包。因而,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微型小百科 全書。當然,在語文課上教學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這些作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并不以傳授這些作品所 講述的知識為著眼點;但根據(jù)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原理,人們對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個理解語言和理解內容 相統(tǒng)一的過程,撇開內容去單純地理解語言形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這些作品,不 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同時對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對充實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 構,形成良好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語文教學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供了有力的憑借。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占很大比重。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 頌真善美,鞭韃假惡丑。它們往往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 化學生的心靈,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說,語文教學在教書和育人之間有一種 天然的聯(lián)系。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边@實在是真知灼見。

第五,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一個發(fā)展學生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過程。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思維的結果要借助語言表達。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維能力有 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真正的語文教學,必然是把發(fā)展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統(tǒng)一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既提 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樹立文道統(tǒng)一的語言觀和“大語文”教育觀,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 質教育的思想基礎。

素質教育思想,簡單地講,就是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義是:讓每一個學生 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個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動地、健康地發(fā)展?!耙磺袨榱?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最近在我們教育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但它確實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質教育思想的精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面向全體不等于面向多數(shù),全面發(fā) 展不等于平均發(fā)展,主動發(fā)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文道統(tǒng)一的語文觀,是語文教學必須樹立的一個重要觀念。它的基本含義是: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訓練和 思想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的過程主要是一個語文訓練的過程,但語文訓練絕不是脫離 思想內容的單純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一個內容與形式辯證運動的過程,是語言和思想相統(tǒng)一,語言和情感 和諧交融的過程。聽和讀的訓練,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怎樣借助語言文字去理解別人的思想。說和寫的訓練, 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可見,在語文訓練中,內容和形式、語言和思想是不 能截然分開的。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二者統(tǒng)一,相得益彰;二者分離,兩敗俱傷。

“大語文”教育觀,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樹立的又一個重要觀念。“大語文”教育觀的基本 含義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有著廣闊的天地,不能把發(fā)展語言的工作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除課堂教學外,以課外 閱讀、課外練筆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外活動,各門學科的教學和學校的以語言為工具的各種教育活動、日常生 活、看電視聽廣播等,都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體,又要充分利用各 種渠道、各種機會,去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要破除那種把語文教學跟語文課堂教學等同起來的觀念,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 為主體,以語文課外活動和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為兩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這個新的體系要求溝通語文課堂教學 同課外活動的聯(lián)系,溝通語文教學同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使封閉的小學語文教學變?yōu)殚_放的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制訂的,它所規(guī)定的“教 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基本反映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根據(jù)“大綱”的規(guī)定,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目標;( 二)思想道德教育目標;(三)審美教育目標;(四)智力發(fā)展目標;(五)意志品格和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 素發(fā)展目標。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上述幾個方面的目標都應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完成。即同一個過程完成若干項任務, 而不是有一個目標,就安排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按說,教學大綱關于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我國小學生的實際,只要認真學習了 “大綱”,貫徹“大綱”的精神,就可以全面完成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由于語文教學的不少教學 目標還沒有或難以規(guī) 定得十分具體,不便于操作,加之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 ,應以“大綱”為依據(jù)。從本地區(qū)、本學校的實際出發(fā),構建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

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注意目標體系的全面性,既有語文能力方面的 目標,又有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標。第二,要注意目標體系的可操作性。這里所說的可操作性,主要指目標要 明確、具體,便于操作。有一個地區(qū),從農村的實際出發(fā),要求小學畢業(yè)生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達到如下目標 :(一)識字2500個左右;(二)能寫一手好字;(三)課內外閱讀量達150萬字以上,背熟200篇好文章(包 括片段);(四)能讀懂少年兒童讀物;(五)能寫400字以上的通順短文。這個目標基本上符合教學大綱的要 求,又十分明確、具體,對于教學水平不是很高的農村學校教師來說,操作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第三, 要注意語文課的特點。語文教學目標,能夠量化的少,不能量化的多,勉強量化,追求所謂“科學性”,結果 可能是更不科學。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能期望畢其功于 一役。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指望一天兩天、一節(jié)兩節(jié)課在語文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提高是 不可能的。以上這些特點,在制訂語文教學目標時要認真考慮。不顧這些特點,機械地套用其他學科“目標教 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改革課堂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工程。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該強化語文課外閱讀和其他課外活動,溝通語文教學同各科教學、學校各 項教育活動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變語文教學的封閉式為開放式。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些方面,是 因為目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課堂教學的一統(tǒng)天下,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基本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并沒有 要削弱課堂教學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課外閱讀及其他課外活動強調到何種程度,都絲毫不能動搖課堂教 學的主體地位。

要真正發(fā)揮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必須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改革課堂教學。近二十年來,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大范圍來看,陳舊低效的課堂教學尚普遍存在。為此,必須構建一個 可以在大范圍內推廣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體系,這個體系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在教學目標上,突出自學能力的 培養(yǎng)。語文完全可以自學,語文這個工具也只有靠自學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指導學 生自己學習的過程,自己進行聽說讀寫實踐活動的過程。要指導學生自己學習,教師的教就要著眼于學生的學 ,在教法中滲透學法,用教法指導學法。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學法指導,既不應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因 為確有一些學法指導,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符合語文課的特點,當然應該學習、借鑒;但也有一些所謂學法 指導,脫離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牽強附會地歸納幾條冠之以“學法”,不僅無益,而且可能有害,是應該取 消的。應該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個體的智力活動,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規(guī)律,但每個人的學習又必然有自己的特 點,因此,在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基本的學習方法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 習,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重點、難點、疑點。語文課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語文課也最忌諱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的思想根源在于,教師總認為學生學習任何一課書都是從零開始的,而且學習任何一課 書里的任何內容都必須一次掌握;而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生學習任何一課書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真正掌握 任何一項語文知識(比如一個字,一個詞或一種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學習一篇課文中完成的。有些教師還有 一種誤解:認為任何一項知識,只有教師教,學生才能弄懂;而事實上,不少知識,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就 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師差。因此,教語文課,一般無須逐段地分析,更不應逐句逐句地講解,只要抓 住重點、難點、疑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并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識,掌握讀書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學設計上,要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教學的過程,本來應該是一個訓練學生聽說讀寫,并在聽說 讀寫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發(fā)展思維的過程。但目前的課堂教學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課文內容和情節(jié)的 繁瑣的分析和問答中。提出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主要是針對這種傾向而言的。加強語言文字訓練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語言文字訓練指的是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其中重點是讀和寫的訓練。第二,語言文字訓練 包括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和訓練語言,對小學生來說,要重在積累。語言文字訓練當然可以引導學 生分析、欣賞遣詞造句的準確、鮮明、生動,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詞準確、鮮明、生動的句 子、段落、篇章。積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讀、熟讀、背誦、抄寫、默寫等。第三,語言文字訓練是憑借課文進行 的,離開課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瑣的字詞句的習題,讓學生翻來覆去地做,是違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初 衷的。

在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啟發(fā)誘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啟發(fā)誘導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過程變?yōu)橐粋€“導 ”的過程,要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師引導、指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不要只給學生一 個現(xiàn)成的結論。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由教學過程的本質決定的。教學,歸根 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 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我國的教育改革發(fā)展到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使人的主體性在教育中 得到充分發(fā)展,應該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大主題。有人認為,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的 核心。這種認識是很深刻的。因為,無論是面向全體,還是全面發(fā)展,離開學生的主動性,只能是一句空話。 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來。

改革教學評估辦法,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只要是對近二十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比較關注的人恐怕會做 出一致的回答:是考試。多少比較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從長遠看有利于語文素質提高的改革方案,只是由于在 短時間內過不了考試這一關而夭折在襁褓之中。當然,問題不在于考試這種手段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 ,以及把考試的結果放在什么位置上。目前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是:把考試當做教學評估的唯一手段,把考試分數(shù) 當做獎懲教師和學生的唯一依據(jù)。而從語文考試來看,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又很難全面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水平, 更不可能反映出語文教學在全面育人方面的效果。顯然,這樣的考試對教師的教學必然產生嚴重的誤導。

建立一套符合語文教學特點的、科學的評估體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反復論證,并 進行必要的實驗。在短時間內要提出一個成熟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從當前的實際來看,在改革教學 評估辦法方 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堅決摒棄以一兩次書面考試的分數(shù)作為評價教學水平從而決定對師生獎懲的唯一或主要依據(jù)的做法 。把教師的主要精力從應付考試、追求分數(shù)的方向轉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軌道上來。

第二,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重在平時的考查。平時課堂上的朗讀、背誦、回答問題、練習、作文等,應 作為評定學生語文成績的主要依據(jù)。

第三,減少考試的次數(shù)。頻繁的考試、檢測只能把教師和學生的精力集中在應付考試上,無助于教師按教 學規(guī)律改進教學,也無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柳斌同志說得好:“素質不是考出來的?!币话銇碚f, 一學期舉行一次比較全面的考試就足夠了,不宜搞得再多。

第四,無論是平時的考查還是期末考試,都要力求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語言積累的狀況和語文能力提高的 程度。朗讀、背誦、聽話、說話等均應列入考核的范圍。為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對課外閱讀較好的同學可采取 加分的辦法。

第五,目前在一部分地區(qū)和學校試行的用等級制代替百分制的辦法值得推廣。就學生語文能力的差異來說 ,百分制反映得似乎十分精確,但這個“精確”往往并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往往更不科學。事物的辯證 法就是這樣:能精確的東西越精確越好,不能精確,只能模糊的東西,你要追求精確,往往適得其反。

第六,對學生成績的評價要重在鼓勵。這里所說的重在鼓勵,當然不是要混淆是非界限,把錯的說成對的 ,把差的說成好的。而是說,要看到學生的進步,看到蘊藏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看到每個孩子內心深處希望 當一個好孩子的強烈愿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素質教育為語文教學按照客觀規(guī)律進行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對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說我們已經認識得十分深刻,因此仍有繼續(xù)探索的必要;但也不能說認識得 還十分浮淺,毫無規(guī)律可尋。就以《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來說吧,它對語文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揭示 已經達到了相當?shù)某潭取ι形唇沂境龅目陀^規(guī)律,在實踐中陷入盲目性,是情有可原的;但問題在于,在教 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違背的恰恰是那些已經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證明為正確的客觀規(guī)律。比如,我們明明知道學 習和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可我們偏偏要占用大部分時間大講特講許多 無用或用處不大的語文知識,從而侵占了學生聽說讀寫實踐的時間;我們明明知道,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及其他 課外活動,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擴展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可我們 都偏偏只抱住課本,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讓學生做那些無用或用處不大的習題上,把課外閱讀視為可有可無……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不這樣做就無法應付考試,而考試的結果無論對學 生還是對教師都有著決定對他們獎懲甚至命運的意義。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現(xiàn)象主要來源于應試教育的思想和機制。一旦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思 想桎梏,讓素質教育思想占據(jù)語文教學的陣地,語文教學改革就將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教學教育論文:淺談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tǒng)一

[作者] 白波瑞/張雅麗

[內容]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總是把一定的觀念、思想和感情灌輸給學生,這就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統(tǒng)一,即德育與智育的統(tǒng)一。

德育和智育本來就是語文教學的兩個方面。人們在讀文章的時候,語文形式和思想內容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xiàn)在面前。一篇課文本身就起著德育和智育兩種作用。課文是思想內容和語文形式的統(tǒng)一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xiàn)內容,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承、互相促進、辯證統(tǒng)一的。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者,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觀念:首先,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第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這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的。特別是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在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等是改革開放的需要,是培養(yǎng)共產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們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

作為基礎課、工具課的語文,其主要的任務便是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諸如認字識詞、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語言表達、語法修辭等等。但是,由于語文課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征,這就是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無不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情感,無不反映著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特征,這就使學生在學習其文學藝術的同時,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識的熏陶?,F(xiàn)行的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取的文章,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語文教學只進行單純的語言文字教學,那么勢必削弱語文在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又紅又專的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同時也使語文這門學科變得蒼白無力。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進行思想教育。

《七根火柴》是初中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講述全文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只是理清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尾;只是理解象“擠”呀、“捧”呀幾個準確而又傳神的詞……那么就無法體現(xiàn)在革命戰(zhàn)爭的艱苦環(huán)境里有著不尋常意義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無名戰(zhàn)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價值和意義,更不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遠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體主義感情。只有在課文分析中適宜地滲透思想教育,無私奉獻、革命事業(yè)至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強烈的責任心等教育,才能使無名戰(zhàn)士這一光輝形象站在學生面前,并被學生所理解、容納、敬佩。也只有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才能使學生正確把握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貼切、生動的比喻的效果。也只有在分析結構、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不僅理清全文脈絡,把握情節(jié)的發(fā)展,了解人物的性格而且提高認識、學習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甘做革命火種的精神,進而繼承先烈遺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事實上,課文由于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在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必然要進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集記敘、議論、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現(xiàn)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體。在教學過程中,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能只是教授通訊的寫作特點,更不可能撇開中心思想而只講授如何選材、組材。只要進行通訊寫作知識的教學;運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學;記敘、議論、抒情綜合方式的教學,就必然要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語文知識教學之時滲透這些教育,才能講活本文,講透本文。

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依托于語文教學而進行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是思想教育的載體,思想教育不能離開語文教學而獨立存在,否則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想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特別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良好的道德風尚教育和社會主義民主教育時,離開具體的語文教學,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義不大,效果不明。如果我們教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和《競選州長》,在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分析人物形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資本主義假民主之后,舉出發(fā)生在我們這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一兩件典型事件,贊揚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和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那么效果自然會好。比如某學生得了白血病后,全國各地的男女老幼、工農商學兵紛紛伸出友誼之手給這位并不認識的學生捐錢獻物,挽救了這個垂危的生命的例子;人民代表共商國家大事的政體的例子等。通過鮮明的對比,使同學們對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制度具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印象深刻。

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匯于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達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無縫,使學生在耳聞目睹中得到潛移默化。相反,離開語文教學或偏輕語文教學而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會歪曲語文教學的本義。

我們在聽德育滲透教學的實驗課時,觀摩了一位同行的《蘇州園林》的教學實驗課。從教學目的來講有三,一是學習從幾方面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學習本文的準確用詞。(此二者為語文教學內容)。三是通過本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此乃思想教育范疇)。這位同行的導入還是簡明扼要的。轉入分析之后,卻發(fā)生了變化。當教學進行到第二段“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時,這位同行開始旁引博證,從蘇杭開始,南下漓江,北至頤和園;從北京的故宮到沈陽的故宮;從萬里長城到長江黃河;從三山五岳到蒙古草原,從洛陽牡丹到園林建設……歷數(shù)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奇花異草,還不時插入對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稱頌、對祖國秀美河山的贊嘆,并且交流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后落腳在:我們應當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度而自豪,我們應由衷地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應該為祖國的經濟翻番、為祖國的美好明天而勤奮學習。

整個一節(jié)課,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具有濃厚的感情;學生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具有極大的興趣。這節(jié)課教師的“講演”,確實使聞者頓首,聽者動容,從德育的角度來說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從智育的方面來說,這節(jié)課的教學則是失敗的。因為這位同行把德育和智育割裂開了,使這節(jié)語文課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課,更恰當?shù)卣f是變成了“導游課”。這就使語文失去了它應有的功效

。這位同行所犯錯誤就是沒有把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放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而是偏輕了語文教學而進行單純的思想教育。 顯而易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不僅關系到德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智育的成敗。所以,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這是很有道理的。

三、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與智育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在語文教師隊伍中,有人主張德育與智育應該分開,只進行智育;有人(文秘站:)擔心德育和智育結合會降低語文質量;有人熱衷于單純的德育說教。

有人主張語文就是語文,思想教育是政治課的事,否則何必有政治與語文的區(qū)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人們無法也不可能把作家的思想、觀念、感情與他的創(chuàng)作截然分開。純純粹粹的文學是沒有的,所以語文教學也不可能把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分開,況且教師還是有思維、有感情的呢!

不要耽心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相結合,會忽視或削弱語文學科的特點,會降低語文教學的質量。那種丟開語文形式,不引導學生切實閱讀課文,只做空泛議論,穿靴戴帽的所謂“思想教育”,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為,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掌握篇章結構的謀劃和領會思想內容是統(tǒng)一的。只有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才能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反之,也只有在領會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對文章的語言文字的運用理解更加深刻。

語文教學中的“德”與“智”的關系處理得當了,會收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思想教育提高了學生的認識,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有正確的觀點作為指導,這對迅速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閱讀范圍擴大了;理解能力增強了,寫作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覺悟,加深和擴大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各年級、各單元、各課文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運用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從整體上、實質上體現(xiàn)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定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一首律詩《春夜喜雨》中寫到:“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雨”不正是思想教育嗎?這“風”不正是語文教學嗎?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雨”也完全應該隨著“風”,在那恰如其分的“時節(jié)”“發(fā)生”,“細無聲”地滋潤滿含希望、理想的花蕾、綠葉及其細根,當我們“曉看紅濕處”時,那自然是花重“神州地”。

教學教育論文:淺談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把素質教育貫徹于數(shù)學教學之中,使數(shù)學教學能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是當前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中心議題,是擺在我們廣大數(shù)學教師面前的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本文擬就中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更新觀念,樹立數(shù)學教學的素質觀

柳斌同志說:“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轉變人才觀念、質量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鞭D變觀念的關鍵在于努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成學生主動、全面而且各個不同的發(fā)展,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創(chuàng)造。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人。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fā)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覺地把素質教育融于教學中。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慧潛能等到開發(fā),學生的素質在主體發(fā)揮的過程中得到提高。這就是數(shù)學教學的素質觀。

二、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各學科都有本學科特定的科學知識體系和特點。中學數(shù)學具有內容的抽象性、應用的廣泛性、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明確性等特點。我們在實施中學數(shù)學素質教育時,應根據(jù)數(shù)學本身的特點,在傳授數(shù)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積極探討數(shù)學知識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據(jù)此,我認為,素質教育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素質的教育大綱指出:“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數(shù)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數(shù)學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愛國主義教育。

(1)通過我國古今數(shù)學成就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F(xiàn)行義務教育教材中,有多處涉及到我國古今數(shù)學成就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挖掘,在講授有關知識的同時,適當介紹數(shù)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通過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編擬既聯(lián)系實際又有思想性的數(shù)學題目,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等有關內容,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激發(fā)他們?yōu)樗幕ㄔO、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獻身的精神。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主要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是物質的觀點、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運動變化的觀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觀點的教育。中學數(shù)學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對立統(tǒng)一、量變質變、運動變化、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等辯證唯物主義因素。在教學中,如果能注意挖掘這些因素,自覺地用唯物辯證法觀點闡述教學內容,就能更深刻地讓學生領悟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好數(shù)學知識,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為逐漸形成共產主義世界觀打下基矗

3.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的教育。數(shù)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數(shù)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shù)學學習和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并把這些良好的行為方式轉化為他們的習慣,終身受用之。所以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也是數(shù)學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

(二)應用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數(shù)學是一種語言,是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運用數(shù)學的能力是未來公民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九年義務教育數(shù)學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shù)學的意識”。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1.重現(xiàn)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數(shù)學概念和數(shù)學規(guī)律大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shù)學概念和數(shù)學規(guī)律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這些數(shù)學知識,而忽視對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們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激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大有裨益。

2.加強建模訓練,培養(yǎng)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能力。建立適當數(shù)學模型,是利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shù)學能力的關鍵一步。解應用題,特別是解綜合性較強的應用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造一個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也可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和當前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人口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shù)學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能力。

3.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數(shù)學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親手操作,如測量、市場調查和分析、企業(yè)成本和利潤的核算等。把學數(shù)學和用數(shù)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用數(shù)學的快樂,學會用數(shù)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數(shù)學思想和數(shù)學方法的總稱。數(shù)學思想是對數(shù)學知識與方法形成的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根本策略。數(shù)學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工具。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數(shù)學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數(shù)學。因而,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應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F(xiàn)行教材中蘊含了多種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在教學時,我們應充分挖掘由數(shù)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設計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shù)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shù)學的主人。

(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品質的優(yōu)良與否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決定因素。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必

須研究思維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思維的有關類型和功能、結構、內在聯(lián)系及其在數(shù)學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從這個角度講,數(shù)學本身就是一種鍛煉思維的手段。我們應充分利用數(shù)學的這種功能,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思維既有明確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見解;既有廣闊的思路,又能揭露問題的實質;既敢于創(chuàng)新,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五)心理素質的教育數(shù)學

“文秘站”版權所有教學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它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極其有利,而且對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健康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強、樂觀、進取的精神也有積極的作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習興趣的動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兩個方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介紹我國在數(shù)學領域的卓越成就,介紹數(shù)學在生活、生產和其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激發(fā)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動機。通過設計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還應當注意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如注意力的培養(yǎng)、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yǎng)等。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堅忍不拔、刻苦鉆研、頑強拼搏的優(yōu)秀品格。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切實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為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高素質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教學教育論文: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我國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 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辈⒁蟆爸鸩教岣邔W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备鶕?jù)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在處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國在“ 一綱多本”思想的指導下,編寫了多種版本的中學美術課本。這些課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總體上 體現(xiàn)了大綱的精神,注意到了美術的基礎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藝術的各個領域,又突出了審美教育的主線 。這些新編教材的特點,是打破了長期以來在繪畫教學上以寫生為基礎的技能訓練傳統(tǒng),強調了以藝術觀和修 養(yǎng)教育為中心線貫穿全教材的指導思想,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把美術語言系統(tǒng)的知識技能訓練納入美育 軌道,并在這種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突出了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 ,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fā)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白匀幻?、社會美, 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保憦V智《基礎美學》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 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擔首當其沖的 作用。

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 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 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體育和美術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但光靠這幾門課是不夠的,這個任務的完 成應該由各門課的教學來共同承擔。而音樂、體育、美術,特別是美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措施,并主 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構成美育的統(tǒng)一的整體。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之間。初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屬于少年時期,而高中階段的 學生已開始步入青年時期。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xiàn)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fā)育還不成熟,體力和 意志還不太強,易于沖動,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wěn)定,好動而容易犯規(guī),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 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初中學生教育的艱巨性。

作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其 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chuàng)造美的技 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chuàng)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我們將《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有關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條文進行剖析,并結 合上節(jié)所敘中學美育的任務,可將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內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養(yǎng)。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 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 ,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 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 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yǎng)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 ,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xiàn)了不同造型、不同 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作品指導學 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xiàn)對 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yōu)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yǎng)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現(xiàn)能力。

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每個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人只分辨紅、橙、黃、綠、青、紫、黑、白等簡 單的色彩,而畫家和經過繪畫訓練的人就能表現(xiàn)出事物的豐富色彩的色彩變化和色彩與色彩之間的互相關系。 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yǎng)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 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在圖案課里,則讓學生了解諸如均衡、對比、統(tǒng)一、變化、節(jié)奏、韻律等形式 法則,并通過圖案組織規(guī)律的訓練,系統(tǒng)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藝術的形式美規(guī)律。

2.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 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保ā度の督逃c教育的趣味》),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 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xiāng)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 的描繪,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huán)境的責任感。

美術作品常常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曾經征服過不少人,許多人從中受到了 愛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繪的《又

是一個兩分》使很多學生為自己學習成績的落后感到羞澀。美術課要 善于發(fā)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 育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摩優(yōu)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 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yǎng)。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但這種感 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應。一切優(yōu)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反 過來,它又使欣賞者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這種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藝術審 美活動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 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chuàng)作,都可以收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美術教育不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 的審美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 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焙⒆觽兂錆M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chuàng)造力。這 種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像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所以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在中學美術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 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能夠變無形的 想像為可視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美術不限于繪畫。隨著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美術的觸角已伸向了商品經銷、印刷工藝、建筑裝飾 和服裝設計等廣泛的領域。培養(yǎng)未來勞動者素質的美術教育,理應在上述這方面發(fā)揮作用。新編美術教材中, 列入了諸如紙盒包裝,廣告招貼、標志設計、壁掛設計、服裝設計、折紙建筑等內容,都是為了教給學生實用 美術的知識,并訓練其進行實際設計的初步技能。這些課題內容的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成為將來的設計師(當然 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目的在于培養(yǎng)他們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愿望和追 求。

以上述四個方面為內容的審美教育,應該貫穿美術教學的始終,要克服過去以技能訓練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使審美教育成為中學美術教育的一條主線,并用這條主線將視似獨立分散的各課題聯(lián)系起來,組成一部主旋 律強勁的美育樂章。

教學教育論文:如何實現(xiàn)中學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

摘要: 本文指出,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緊跟時代,不斷堅持創(chuàng)新,從教育觀念、教育時空、師生角色和人格培養(yǎng)方面著手實施創(chuàng)新。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實行 創(chuàng)新教育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教育,同志多次強調:“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不能創(chuàng)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識的創(chuàng)新、傳播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yè)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方面,教育都要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當今中學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chuàng)新教育責無旁貸。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實行創(chuàng)新教育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簡單地談談一點看法。

一、歷史教育觀念要創(chuàng)新

提到“創(chuàng)新”一詞,有人就會反問: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歷史知識也能創(chuàng)新?又該如何創(chuàng)新呢?近幾年來,眾多的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的時候把書本上的內容當“圣經”去死記硬背,一般對教材沒有產生一些疑問。到了大學,從圖書館和教師那里獲得知識后才醒悟過來,清楚地明白歷史原來是如此的繁雜。這時候他們的歷史觀念才有所轉變,才想到以后到中學任教時的觀念一定要轉變,一定要創(chuàng)新,否則就跟不上新時代。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知識和結論,而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也會有新的變化,歷史學科也照樣如此,現(xiàn)在的很多觀點和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的觀點都不一致了。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破除舊的學習觀念,樹立新觀念,同時自身教育觀念也應創(chuàng)新,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精神的故鄉(xiāng),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讓學生“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恒久性與豐富性”。這樣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二、教育時空要創(chuàng)新

教育時空創(chuàng)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閉教學轉向開放,即時空由課內校內延伸到課外校外。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堂內學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幾乎沒有課外學習,課內校內成了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唯一渠道。其實,除了在課內校內可以接受歷史知識外,在其它地方也能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歷史遺跡、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特別是歷史遺跡都為學生課外提供了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使得學生在課外校外獲得的歷史知識更豐富,從而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時應將視野拓展到整個社會,整個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好課堂。要鼓勵并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地到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去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千萬不要只讓學生接受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有限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從多方面、多渠道去獲取知識、信息,也要讓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培養(yǎng)自我學習興趣。

三、師生角色要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以教師講述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成了教學的主宰,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應該打破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明確自己的角色、任務和職責,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協(xié)助學生尋找、探索和利用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設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鼓勵學生對自身的學習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評價,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擁有知識的權威,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比爾·蓋茨說:“新世紀衡量貧富的尺度將是教育?!蔽覈洕诟咚侔l(fā)展,但是國際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卻在不斷下降,這是極不和諧的,其背后的實質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搖籃——教育的乏力和落后。因此,改革、振興教育是國家繁榮發(fā)展的根本,作為教師自然責無旁貸。當今的教育又是創(chuàng)新的教育,沒有創(chuàng)新就只會守舊,從而導致落后。歷史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在知識和意識上要引領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在培養(yǎng)學生時不要擺架子,應該讓

學生大膽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共同學習。

四、人格培養(yǎng)要創(chuàng)新

人格是師德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尤其重要。教師勞動的服務對象是常態(tài)下成長的人,教師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學生為對象,并在他們之間彼此相關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成長。因此,教師應當是具有最大適宜性、開放性和應變性的創(chuàng)新型人。這樣,教師人格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就是創(chuàng)新型人格。創(chuàng)新型人格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表現(xiàn)為對新事物的熱烈追求探索的情感,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不懈的意志,以及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獻身的堅定不移的性格。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的創(chuàng)新人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首先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模式,積極推行創(chuàng)新教育,還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分析形勢,認識到形勢的緊迫性、任務的艱巨性,增強其責任感,使其積極主動地接受創(chuàng)新教育,同時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觀察,指出教材和教師講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還應加強督促、檢察工作,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動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人格。

總之,實行創(chuàng)新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大勢所趨。雖然目前還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行創(chuàng)新教育可能還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要相信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社會、學校和師生的全力合作,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把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教學教育論文:論道德教育教學中的演教學法

一、實施“道德小品表教學演法”的基本要求

(一)綜合使用高校道德教育力量

眾所周知,高校道德教育是由思想政治理論(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學工部和黨團組織工作人員共同完成的。學生自主的“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實施也需要各種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彼此協(xié)作來完成。其中思政課主講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確定道德小品的選題范圍,向學生提出原則性的指導和具體要求,并首先在思政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其他教育工作者起協(xié)作作用。因為思政課是我國高校的必修課程,覆蓋著所有在校的大學生,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而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內容和資源,且授課教師一般均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對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有著系統(tǒng)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和課思政課主講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和其他教育人員難以比擬和取代的。但思政課課時有限,思政課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有限,因而在學生道德小品的創(chuàng)作、排練、表演過程中不可能全程組織、指導,必須由輔導員、班主任和黨團組織的工作人員予以協(xié)助。

(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雖然學生在道德小品表演過程中需要教師指導,但這種指導不是強制性地或機械性地對學生進行操練。除了對于原則性的錯誤教師應予以強行糾正外,其余的所謂“指導”就是協(xié)助學生、服務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選擇、自主決策、自己負責。一句話,要在活動中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發(fā)揮和自主判斷。因為“成功的責任教育意味著摒棄傳統(tǒng)的強制性的道德灌輸,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的道德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負責的人”[2]。不在自由和自主條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責任仍然是他律性的客觀責任,正所謂“如果沒有自主的判斷,行為也就無道德可言”[5]86。

(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離開了“興趣”,學生的道德小品表演就變成了教師硬性的強迫,學生在活動中的自由和自主就無從談起,通過活動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責任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事。因此,在實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1.將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與他們的思政課期末成績相掛鉤思政課教學本來就包括實踐教學,所以其成績理應包括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成績。學生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動作為思政課主要的實踐教學方式之一,應當在他們的該課程成績中占一定比例,如10%~15%的比例較為適中。2.設計一系列的公平公正的競賽當代大學生競爭意識較為強烈。利用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在道德小品表演中建立公平公正的選拔、競賽和獎勵機制,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這也是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具體做法,也屬于道德教育范圍。

(四)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道德教育環(huán)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必要條件”[6]。同時,校園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道德塑造作用。因此,創(chuàng)建一個優(yōu)良的校園道德教育環(huán)境,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校園道德教育環(huán)境就是包括物質文化環(huán)境以及精神文化環(huán)境在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其中物質文化環(huán)境主要包括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校園綠化和美化等物質形態(tài),精神文化環(huán)境是包括諸如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領導體制在內的制度文化環(huán)境以及諸如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內的觀念文化環(huán)境。所以,建設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就是從上述各方面強化積極因素,消除凈化因素。在實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把那些好的劇本、圖片、視頻和先進人物的介紹等,添加到校園物質文化形態(tài)中去,把活動中好的經驗、做法、程序等加以制度化、紀律化,添加到校園制度文化中去,把道德小品中反映出的一些道德觀念加以倡導,落實到師生的觀念和行動中去,優(yōu)化校園觀念文化環(huán)境。由此創(chuàng)造一個領導和教師作風正派、管理嚴格、學習風氣濃厚、人際關系融洽的工作環(huán)境;一個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一個助人為樂、互諒互讓、愛護環(huán)境的生活環(huán)境等。唯有如此,學生在道德小品表演中接受的道德教育才能生活化,道德觀念才可能轉化為道德行為,不會隨著活動的結束而淡化甚至消失。

二、“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實施機制

“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實施機制就是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小品表演活動”過程中制度化的規(guī)范和程序,旨在保障學生的道德小品創(chuàng)作、排練、表演活動能夠切實得到落實,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它包括領導機制、 師資力量協(xié)調配合機制、表演機制和評價機制。

(一)領導機制

要建立一個能夠統(tǒng)領高校思政教育各方力量的領導體制,為學生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動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第一,將高校學工部和團委等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門納入“思政課教學部門”管轄領導,因為高校思政課是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第二,要讓一個校領導(如書記或副書記等)統(tǒng)一分管所有思政教育部門,由他要求、推進思政課教學部門、校團委、學工部等相互溝通,共同制定實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的各種規(guī)范,并組織開展活動。

(二)師資力量協(xié)調配合機制

在充分討論、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細則,明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學生會和團委及各系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學生道德小品表演活動中的職責、任務,使全校從事思政教育的人員能夠積極參與,各負其責,協(xié)調一致、相互配合。

(三)表演機制

這個機制涉及道德小品的創(chuàng)作、排練、表演、競賽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定和程序。首先,思政課教師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弄清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并與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內容相結合,在與其他部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研討之后,確定道德小品的最佳選題范圍。其次,思政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班級向學生提出道德小品創(chuàng)作的各項要求,并按照10~15人的規(guī)模,將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道德小品創(chuàng)作和表演小組,指導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道德小品創(chuàng)作。再次,由班主任、輔導員和黨團組織工作人員按照分工和職責協(xié)助思政課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排練,以保持和提高學生排練的熱情,及時解決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最后,由思政課教師組織各小組在教學班上表演道德小品,同時對作為觀眾的學生提出“寫評價意見”的任務,并根據(jù)評價結果選出優(yōu)勝者,推薦到各系部參加比賽,各系部比賽的優(yōu)勝者參加全校的比賽。

(四)評價機制

“沒有教學評價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7]68。這里的教學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師的評價,評價他們在活動中的工作量和和工作態(tài)度;另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他們在道德小品表演過程中的態(tài)度、參與度和勞動量。只有這兩個方面的評價嚴格了,才能提高師生開展這種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避免走過場現(xiàn)象出現(xiàn)。為此,思政教學部要與各相關部門共同研討制定評價標準,建立并暢通各種信息搜集和反饋渠道,根據(jù)搜集到的信息,對照評價標準,對參與活動的師生進行評價,對優(yōu)秀者予以表彰。目前,道德小品表演教學法是我國很多高校在道德教育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但效果有很大差異。因此,有必要總結經驗,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

教學教育論文:分析論語文教育專業(yè)建設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接

論文關鍵詞:挑戰(zhàn) 語文教改 對接

論文摘要:關于師范生尤其是高職高專師范生的培養(yǎng)與實踐教學的對接,應該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建設必須緊密聯(lián)系中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本文簡單地探析了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建設跟中小學語文教學間的對接。

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兩個重要的 “點”:一個就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中小學生;另一個就是各個培養(yǎng)師范生的學校。在現(xiàn)階段,我們的語文教學事業(yè)正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如何將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應試教育”或者“知識教育”變?yōu)椤八刭|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教育”;同樣,我們的師范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一、圍繞對接基礎,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改內容,是展開“對接”的基礎前提。

目前,部分大學師范類教育對中小學的教育課改持茫然態(tài)度,對教改過程不去關注。這是必須得重視得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那么他們怎么可能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徹地知曉專業(yè)語文知識的建設,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高品質的語文專業(yè)老師呢?因此,我們要努力切合語文教師行業(yè)對語文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要求,緊緊抓住教師職業(yè)性的特點,及時了解中小學整體教學動態(tài),剖析語文教改全過程,這樣的話,才可以做好引領工作,我們的畢業(yè)生才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才能進一步促進中小學語文教改的發(fā)展。

2.把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理念作為出發(fā)點,尋找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2.1明確“核心”地位,換句話說,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鍛煉在整個中小學語文里面占著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們應強化語文素質教育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力度:要求語文專業(yè)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嚴格審視;研究整體語文的素質教育跟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我們可以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的師資力量。

2.2完成“轉型”任務,針對老師的教學來講,完成從知識型、授課型的教學模式轉為創(chuàng)造型教學的任務;針對學生的學習來講,完成從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轉為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任務。普遍情況下,我國教育模式都是所謂的“應試教育”以及“知識教學”,而在新時代里,更需要培養(yǎng)一些可以高效創(chuàng)新的高素養(yǎng)人才,同時,我們在教育的關注力上要從原先的只注重知識教學轉為注重素質教育,進而使知識導向變?yōu)閯?chuàng)新能力的引導。這就要求我們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等方面實現(xiàn)語文教育專業(yè)建設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接。

二、從實際出發(fā),提出有效措施

1.在實踐中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基礎上,才能進行“對接”工作。一般情況下,語文教育專業(yè)的構建對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不能無動于衷,必須要透徹解析語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實踐工作中去。總之,只有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才能長遠。再加上,語文素質教學構建同樣也是以實踐為基礎展開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的。讓語文專業(yè)教育和教學工作相互融合,展開“互動”活動,我們可以開設綜合性實踐訓練課,強化見習、實習環(huán)節(jié),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推進中小學語文專業(yè)教改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水準,另一方面,還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2.語文專業(yè)教育應嚴格遵循“新課標”理念,積極參與到中小學語文課程的素質教育訓練跟創(chuàng)新工作中去。怎樣才能將素質教育的整體思想貫徹于語文教學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動做指引,然后再進行實驗展開深入探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行業(yè)背景和需求、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實施、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對語文教育專業(yè)進行比較全面的剖析。從而制定出一套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

三、做好對接準備,構建素質理念

1.創(chuàng)新語文專業(yè)新工具,為“對接”做好關鍵的準備工作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小學語文教學都在不斷展開改革策略,進而更高效的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水準。但這些改革都是以“應試教育”或者“知識教育”為前提展開的。在現(xiàn)在新時代里,都強調素質教育工作的實施,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及提升,進而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

2.構建專業(yè)語文的素質教育理念,貫徹整體素質教育語文課程方針

2.1培養(yǎng)語文專業(yè)學生的教育素養(yǎng)。其主要目標就是應該要“學會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跟實踐力,從而做一位創(chuàng)新能力跟實踐能力都超強的老師。

2.2鍛煉出數(shù)不勝數(shù)的語文專業(yè)高師。有好的老師,才會培養(yǎng)出好的學生。“名師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為高師,其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應比較杰出,我們的語文專業(yè)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有一定水準的語文教師,同樣在教改進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優(yōu)異的成就。

2.3提升語文專業(yè)學生整體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不僅僅只包括了所謂的心理層面創(chuàng)新,還包括了對事物的認知層面創(chuàng)新以及最重要的實踐層面創(chuàng)新。最主要的,老師應該從質量、從主體、從學生這三點出發(f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進而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語文方面的創(chuàng)新,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找好對接點,展開實驗教學活動

1.做好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學,作為“對接”目的的著重點。

語文專業(yè)課程教學要及時改變目前不適應社會、不適應經濟需求的發(fā)展狀況。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及時轉變整體語文的教育觀念并深化教學的改革事業(yè)?,F(xiàn)階段,語文專業(yè)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未重視培養(yǎng)全面的教育素養(yǎng)以及整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這跟現(xiàn)在的中小學文化教學事業(yè)是不相同步的,整個專業(yè)教育應該要掌握住對素質教育及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系列核心的培養(yǎng)發(fā)展,從而在“如何對接“的這一工作上練好個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語文專業(yè)教育應積極解決跟中小學語文知識課程的對接工作,展開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實驗活動。

2.1構建“雙元雙優(yōu)”專業(yè)教學團隊,深入調研語文教師行業(yè)對本專業(yè)人才的具體崗位需求,共同參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與實 施。要讓學生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在創(chuàng)新的條件下實現(xiàn)素質教育跟創(chuàng)新意識間的對接目的。

2.2調動資源,提供環(huán)境和條件,使職業(yè)素質養(yǎng)成教育貫穿教學始終。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效整合,加強與教師職業(yè)能力要求的有效對接。課程設置實行模塊化,每一模塊都能相應實現(xiàn)一定的職業(yè)行動能力目標。課程內容的選取整合上突出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對接,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五、結語

有上述內容可知,想要做好語文專業(yè)教育跟中小學文化教學間的對接工作,就應該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需要適時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才能真正貫徹高職高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

教學教育論文:堅持素質教育的方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鞏固加強思想政治課的地位,是切實提高教學實效的前提。 每個學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在此環(huán)境中接受的各種信息,對于道德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從本次調研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看出,當代青少年學生,獲得社會生活信息的渠道,無論城鄉(xiāng)都以廣播電視為首,其次為報紙刊物,但在此后的具體選項上城市與農村差別較大。農村學生的選擇為“政治課”(時隔兩年的兩次調研,學生對“政治課”地位認同是一致的),而城市學生的選擇則為“家庭”,這反映了目前在城鄉(xiāng)差別仍存在的情況下,學生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所受到的社會影響是不同的。也從一個方面有力地說明政治課教學對于青少年學生正確了解并認識社會,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塊陣地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目前在農村尤其如此。對“其他課外活動”這一選項,城市學生將其排在第7位。而農村學生則將其排在“政治課”之后的第4位??紤]到我國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而我國農村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總體水平不高,因此,學校教育中德育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明顯現(xiàn)象是“團隊活動”選項,93年調研中在農村被排在第六位,在城市則被排在第八位(最后)位;而到95年城鄉(xiāng)均把它排在第八位。這表明,目前學校中的團隊活動已經被削弱,亟待加強。在調研中,許多學校干部反映的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而積極活躍的團隊活動多年來一直是強化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中,課程設置問題無疑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問題。調研中就思想政治課設置問題對于學生所做的調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要求。在征求學生對初一年級政治課的意見時,農村學生絕大部分(占91.3%)認為有必要學習,只有5.7%的學生認為要精簡。這與他們中許多人仍把政治課做為獲取社會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關。而城市的學生中,認為有必要學習的占58.1%,有37.7%的人認為應精簡,只有6.9%的學生認為不必再學。

在征求對初二社會發(fā)展簡史內容的意見時,兩次調研城鄉(xiāng)學生意見大體一致,88%的同學認為需要學習;有10%的城市學生認為可以不學;農村則有2.8%的學生認為可以不學。在教學內容的要求上,也大體如此,農村有2.8%的學生認為可以不講古代的事,多講現(xiàn)代的事;城市持這一意見的學生比例9.3%。從學生們的反映看,他們還是希望學習簡史課程,但應注意解決好與歷史課的區(qū)分。

對初三年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程,大部分學生都要求開設,但城鄉(xiāng)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的差別較大。農村有93.9%的學生要求開設此門課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則為68.2%,另有10%的學生認為可不必專門開設此門課。在問卷中反映該門課程“知識過深,難于理解”的占14%。

在調研過程中,許多處于第一線的政治教師和教研同志都對思想政治課的命運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質的滑坡問題深表憂慮,他們尖銳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臨的是嚴峻的生存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就是一句空話。作為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他們迫地希望了解當代社會發(fā)生的深刻變革。而學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又從來都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進行的。目前學生和學校教育受社會上“下海經商”形勢的影響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傾向。我們必須看到并承認,市場經濟大潮在沖擊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可信度產生著負面影響,使得教學實效有所下降,導致少數(shù)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程產生懷疑甚至抵觸情緒。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放棄這塊陣地。

二、以高度的責任心,保證思想政治課課程設置及教材內容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科學性。 1936年,在中央關于改革思想政治課的精神指導下,廣大師生和教研人員共同付出了許多努力,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爐灶,全面使用新編教材,而新教材與原來的改革實驗教材比較,又不很成熟,差距較大。這種對新編教材不經實驗就全面推開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師生無所適從,措手不及。

這個沖擊波對于廣大政治課教師和科研人員為提高教學實效所做努力的影響也是負面的。調研中,師生和教研人員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課改革歷時多年,這期間教師年年備新課,年年是“老兵新傳”。一些多年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及教研人員特別指出,教材不是形勢報告,不能跟風趕形勢,這樣做既不嚴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編寫。教材緊跟形勢走,一旦形勢發(fā)展變化,又要不斷增刪改動,顯得十分被動。這一點已經被實踐的發(fā)展所證明。

調研中通過調查問卷和召開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座談會,征求了師生對現(xiàn)行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學生中有57.4%、農村學生中有28.6%的人認為“課程設置是好的,但教材內容引不起興趣”。結合教師及教研人員在歷時兩年多時間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問題。說明這一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并盡快研究解決。否則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就無從做起。

為了解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調研中專門針對已經學完初中全部課程的學生設計了知識問卷。讓他們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測試。以檢驗知識的獲得和鞏固情況。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現(xiàn)行設置的四門課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最高;其次為法制部分;簡史93年為16.57分,95年上升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為95年的15.64,考慮到不同課程之間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僅從各門課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斷定其教學效果,但各門課程持續(xù)調查的排序情況,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整體上看,城市的平均分為81.3,農村為67.1,相差14.2分,兩次調查變化較大的是簡史與社建的

排列次序與平均分數(shù)的差距:93年測試,社建為17.11分,排第三位,簡史為16.57,排第四位;兩者平均分相差僅為0.54分,到95年簡史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為15.64分,排在最后,且平均分相差達3.3分。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漢市某學校參加測試的總共3個班級中,其中高一 年級有兩個班級,高一(1)班47人為通過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規(guī)班級,而高一(2)冊則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實驗班,從測試數(shù)據(jù)看,兩個班級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僅相差3.05分;最高分之間相差2.5分;最低分之間相差5分,均不到一個分數(shù)段,差距并不明顯,這說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成績是應該肯定的。調研中,學生們對課程改革熱情很高,對道德法制、簡史、社建等課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學生,分別為總人數(shù)的36%、11.5%、13.9%(因三項可同時選擇,因此總體大于1)。對各門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如下:

1、對道德及法制常識課程改革的要求:(1)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問題;(2)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3)內容更簡化一些,多介紹一些新制訂的法令;(4)單獨開設法制課程,請專門人員來講,應多選擇一些案例;(5)講課內容更生動一些,在數(shù)學方法上,多開一些討論課。

耐人尋味的是,城市學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關于傳統(tǒng)道德的介紹的要求;而農村學生則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肅清封建影響的相應內容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進程中,不同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思想的不同影響。在社會轉型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所產生的一些弊端特別是道德的滑坡現(xiàn)象,如競爭中的虛假、人際關系的淡漠等,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道德的某些積極方面,在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而農村經濟文化的不進步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則迫切要求打破束縛其進步的某些落后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這也從一個側面使人看到,在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化作用,有著其獨特的雙重意義。強化、優(yōu)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對于培養(yǎng)中華民族跨世紀的新一代勞動者和接班人,其深遠的社會意義必定遠遠大于其知識意義。要增強實效,就應該在教材內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針對性,加強科學性。

2、對社會發(fā)展簡史課程改革的要求:(1)應以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為主,著重講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有說服力的講資本主義情況,特別是認真介紹總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的原因;(2)應著重講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聯(lián)系實際,并改變一些傳統(tǒng)提法,更客觀一些;(4)應重點突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對歷史課程中已經學習過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相關知識簡單了解即可;(5)內容太多,應簡化一些并更靈活一些。

3、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課程改革的要求:(1)內容太多,簡化一些,也要更生動一些;(2)應多介紹一些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3)應多分析我國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機感;(4)開展社會實踐等調查活動,對一些理論上的問題應具體分析;(5)農村學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強精神文明的有關內容。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初中畢業(yè)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結構要求的調查,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統(tǒng)計人數(shù)多少)(1)市場經濟知識;(2)憲法及法律知識;(3)道德知識;(4)國情知識及國內外形勢;(5)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調查中反映的學生要求了解國內外形勢的要求,與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節(jié) 奏加快,學生更加關心時事,希望盡快獲得更多的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有關。也有學生明確提出要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情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常識理論。

在93年調研中,有關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要求按順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時隔兩年之后,這一要求被排在了第一位。這既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日益深入人心,學生對于市場經濟知識的了解更為突出和迫切;也說明目前思想政治課改革落后于形勢發(fā)展,其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加強。調研中還反映出學生法律意識增強,希望學習憲法和法律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這一方面與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不斷得到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也不斷增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目前全社會強調普法教育有關。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學生中法律意識增強,要求學習了解法律知識,都是好現(xiàn)象。

與前一問題相關聯(lián)的另一個問題,是征求學生從思想政治課學習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兩個問題有聯(lián)系,但并不等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可看出,學生們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可依次分為:(1)國內外大事;(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發(fā)展;(3)現(xiàn)代社會狀況及其發(fā)展趨勢;(4)法律知識;(5)改革開放成果;(6)就業(yè)或升學指導;(7)重大的社會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應如何進行教改”這一問題上,城鄉(xiāng)學生的意見比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要生動一些,教學形式和手段要多樣化。課堂教學不要只講條條,也不要讓學生死背,可多開設一些討論課,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

(2)聯(lián)系實際,多開展一些如社會調查之類的實踐活動,進行立體化教學,使社會、課本、學生成為一體。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檢驗學習成果。

(3)教材編寫生動一些,多聯(lián)系實際,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內容不要太深。

(4)減少閉卷考試分量,利用問卷調查及小論文等形式來考察。個別學生提出應減少筆試,進行面試。

此外,農村學生提出要求增加類似《語文報》那樣的輔助學習報刊,以幫助學習。近幾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很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相當迅速。這個形勢在學校教育上的反映就是,95年調研中,要求學習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學生人數(shù)比93年調研時更多,問題提出的也更具體,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課部分,如何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要求和學生們的迫切愿望,調整加強相關內容的教學,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來說,在初一部分,可否考慮增加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內容;在初二部分,應加強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知識的介紹,包括現(xiàn)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情況的介紹和簡要分析;初三部分,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常識介紹基礎上,增加新材料。在整個初中部分的教材以及教學中,要更進一步強調愛國主義的教育,以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必須堅持有效的考核手段 1993年開始,各省高考理科逐步擴大了取消思想政治課考試的范圍。這對思想政治課的沖擊尤其強烈。取消理科思想政治課高考的做法,其初衷也許是好的,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但其造成的后果卻

不如人意。一方面在目前整個教育體制沒有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以前,高考事實上仍是教育的指揮棒,哪一科不考,哪一科教學就受到沖擊和削弱,這點也在教學實踐中被地理、生物學科的教學所證實。如果說這兩科不考還僅僅是知識缺陷的問題,那么不考政治課的后果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理科高考取消政治實際上是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課教學,許多學校已經形成學生不愿學政治課的局面。這不是政治課不受學生歡迎,也不是學生不想學習或不愿學習。而是因為一般高考考生中都是理科考生多于文科考生。(如武漢市文理科考生的比例一般為三七開或二八開),所以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千百萬學生不學政治課。該市某中學高一年級93級上學期思想政治課的期中測試,平均成績還是85.36分,但在下學期,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課的信息一公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即受到沖擊,下學期兩次期中測試的結果,平均分數(shù)一次為52.62分,另一次為56.57分,均為不及格。95年的調研表明,這一現(xiàn)象目前仍存在,后果堪憂。

即使將來實現(xiàn)了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思想政治課的考試仍不能取消。因為對于任何規(guī)范的課堂教學來說,考試都是檢驗學習成績、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學教育論文:芻議心理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學校心理教育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教育活動。語文課堂教學心理教育的滲透則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課堂學習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呢

一、創(chuàng)造必要的滲透條件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心理教育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fā)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fā)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lián)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制。

(二)先進的教學觀念

首先是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動發(fā)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驅動主體發(fā)展機制,促進其成長。

其次是發(fā)展性的教學目標觀。現(xiàn)代教學著眼人的終身發(fā)展,即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實施課堂心理教育,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學生的技能──通過觀察、作業(yè)分析、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興趣特長、內心世界等;教學設計技能──運用現(xiàn)代教學思想,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學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偶發(fā)事件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反應,有靈活處置的能力。

二、掌握滲透的操作要領

我們認為,有效的心理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學科個性任務與學生需養(yǎng)成的心理品質間的結合點,使心理教育技術與教學技術互補。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必須構筑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滲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領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質量規(guī)格和水平。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多偏重知識的授受,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啟示并要求我們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教學目標是一個多元的體系,涵蓋認知、智能、情意三個領域,這為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學第十冊《豐碑》一課時,除了應明確認知、智能目標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軍需處長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獲得求知的動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創(chuàng)設參與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任何知識、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經過主體內化才能養(yǎng)成,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杜威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與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因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教學《守株待兔》時,為了讓學生明曉“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課末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勸農夫重新拿起鋤頭”的情境,學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進行行為實踐

知、情、意、行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其中,行為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體驗中強化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對事理的理解。比如,結合教學革命歷史題材的課文,就可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誦讀烈士詩文,講述烈士故事,還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起為中華騰飛讀書的志向。

三、把握滲透的主要內容

語文教學歷來崇尚“文道統(tǒng)一”,心理教育其實仍可歸之于“道”之列,這也就為它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我認為,語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容。

(一)鍛煉堅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們?yōu)榱诉_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xù)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講述童第周不甘落后發(fā)憤讀書的《一定要爭氣》一課,描寫牛頓不顧嘲笑刻苦鉆研精神的《做風車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堅定意志,獲取潛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養(yǎng)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比如《小馬過河》中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的求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陶冶積極的情感情感是構成人格穩(wěn)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tài)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的鄉(xiāng)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蠶》中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都是極好的范例。

(四)練就自我心理修養(yǎng)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相應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yǎng)能力。這樣,個體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保證心理健康,發(fā)揮心理潛能。因而,語文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教材與教學,提高學生自我心理修養(yǎng)的能力。比如調控情緒、自塑性格、主動磨練意志等等。有位教師教學《美麗的公雞》一課時,就注意了這一點。他先指導學生找出公雞的情緒變化:得意傷心慚愧,繼而討論公雞情緒變化的原因。學生在接受語文訓練的同時,懂得了要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實現(xiàn)了提高自我心理修養(yǎng)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世紀之交的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fā)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 周益民 江蘇省海門市進修學?!£愔?

教學教育論文: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劉志妮在教育的全面改革中,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這一目標也是初中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目標。有關教育界人士說:“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如果道德素質不合格就是危險品。”很多人認為德育是政治教師或班主任的事,與英語無關。其實不然,我覺得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德育教育應貫穿于每一學科。怎樣在英語課堂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劉志妮

在教育的全面改革中,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這一目標也是初中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目標。有關教育界人士說:“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如果道德素質不合格就是危險品?!焙芏嗳苏J為德育是政治教師或班主任的事,與英語無關。其實不然,我覺得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德育教育應貫穿于每一學科。

怎樣在英語課堂上實施德育教育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探討、嘗試,現(xiàn)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體會歸納如下:

一、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德育素材

初中英語教科書里就有許多德育方面的教學材料。比如: 第一課——“Friends”,主要描寫朋友之間的品德,隱形的德育因素就是我們應該和一個怎樣的人交朋友,于是我在設計教學情境環(huán)境時讓學生自由的討論一個問題:“What is atrue friend like?”同學們自己討論,最后得出結論:“A friend in need is afriend in deed.”經過這樣的討論和學習,學生就不會盲目的去交朋友,建立自己正確的擇友觀。

二、建立和發(fā)展良好的師生關系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關系,也是一種心理和道德關系,對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重大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輕松滲透德育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德觀念,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容,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指導和忠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體驗,受到一種精神教育。與此同時,教師應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理解學生、熱愛學生、真誠的對待學生,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建立了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喜歡和你相處,也就喜歡你所教的課程,教師就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與此同時,也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信賴感,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積極的感召效應。

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人格魅力

教師的言行舉止能對學生起到一個示范和榜樣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把教師當做學習的榜樣,把教師的人格形象作為完善自己心理結構的參照對象和向導。當學生被教師所流露和展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時,自己就產生一種認同感,并時時處處模仿,逐漸形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比知識與能力的教育更能帶動學生。因此提高教師自己的素質,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尤為重要。

四、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德育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鑒別和分析能力,促進他們的品德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搜集有關真理、經驗、知識、思想、價值、情感、態(tài)度等的資料,引導、支持學生,學生通過思考、理解,使其精神受到啟迪和引導。教師在備課時多選正面的有關德育的例句,會有利于德育的滲透。比如:“W emust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constructing our country now.現(xiàn)在我們必須承擔建設祖國的責任?!薄癏onesty is an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character ofa man.誠實是一個人性格中的重要品格?!苯洺W寣W生學習閱讀這樣內容的句子,可以讓他們從中汲取這方面的知識。學生追求知識的可塑性強,對于該閱讀什么書籍不很明白的學生,他們需要教師在這方面的指導和推薦。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水平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當前存在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在課堂用上涉及相關內容的閱讀材料,及時的給予學生正確指引和點撥。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讀書心得報告或書刊評議會,這樣可以把一個人的心得變成眾人的財富,培養(yǎng)學生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評價水平,并可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總之,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使學生思想人格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從而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擁有進取心、責任心、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熱情,最終成為德才兼?zhèn)涞膰畻澚?。因此,德育的滲透與英語教學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

(作者單位:719200陜西省佳縣第一中學)

教學教育論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一位教育家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筆者認為,在思品課教學中也應該進行審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新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這樣做的:

一、讓學生在思品課教材中領略自然美。

思品課教材圖文并茂,課文中的很多插圖向學生展示了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那遼闊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蔥郁的森林、碧綠的湖水、奔騰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大自然的美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在《我愛祖國》一課,教師可向學生出示很多祖國山河壯麗的圖畫:有雄偉的萬里長城,位于我國境內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瑪峰、滾滾東去的長江、黃河,秀峰屹立的長江三峽……看到這么多生動的畫面,學生為祖國山河美麗、神州風光無限好而感到自豪,這時教師相機提問:我們的祖國美嗎?美在什么地方?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歸納出:我們要愛自己祖國。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讓學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會美。

思品課教材不少課文中敘述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社會生活的畫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們感受、領略到了社會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親情,如《我上學了》、《老師您好》、《我愛爸爸媽媽》等課;②勞動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等課;③行為規(guī)范美。如《按時上學》、《學習禮貌用語》、《對人要用禮貌》、《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等課文。

教學這類課文要求教師在講清道理時,又要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社會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我愛幫助同學》一課,我著重讓學生分析“我”和同學們之間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幫助同學解決困難后,同學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學笑笑,這兩種笑各是什么含義呢?同學向“我”笑笑,表示對我的感謝,也反映了困難被解決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學笑,表示不用感謝,在課堂上、“笑”傳遞了“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學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這種笑又是什么含義呢?通過討論,同學們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體對“我”的表揚,“我”的笑表明這是“我”應該做的,大家在笑聲中傳達了集體中間學之間的情誼;最后,提問:從這里可看出一個集體中間學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這樣做好嗎?為什么好呢?學生通過討論懂得了集體中大家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這也是社會美的一種體現(xiàn)。

三、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鑒賞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鑒別才能分出美和丑。鑒賞美的能力是指對美的事物的鑒別與評價,它不僅表現(xiàn)在對自然美的鑒賞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鑒別與評價社會生活中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

如在學習《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察兩組幻燈,一組是在大街上有人倒垃圾、吸煙、吐痰等現(xiàn)象;一組是是清晨環(huán)衛(wèi)工人正在路燈下做清潔;然后教師提問:看了幻燈你覺得哪種行為是美的?為什么說他美呢?有的同學說,在大街上倒垃圾、抽煙、吐痰破壞了公共衛(wèi)生,影響他人健康,又不文明;環(huán)衛(wèi)工人干的活雖然臟些,但卻美化了環(huán)境,減少了疾病的傳播,因此這種行為美;再如學習《保護文物》一課時有同學問:有些文物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為什么還要保護呢?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有些文物從外表看并不美,但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美,我們應該培養(yǎng)一定的鑒賞文物的能力。

四、讓學生在行為實踐中塑造美好的心靈。

人最好的東西是心靈美。思品課教學不但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行為訓練,更重要的是把所學到的道德知識內化到學生心靈中去,留下一個“烙穎,以指導自已的行為。如在學習了《尊敬老人》一課,教師召開了“做一個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的主題班會,著重讓學生談談:爺爺、奶奶每天為我們干了些什么?我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來尊敬他們呢?兩個問題,使學生認識得到了深化,為塑造美好的心靈,達到知行統(tǒng)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矗(湖北張德喜)""引導孩子欣賞自然美""引導孩子欣賞自然美許多事實證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不一定就能發(fā)現(xiàn)、感受和欣賞自然美,如何給孩子一把發(fā)現(xiàn)自然美的鑰匙呢?

1.從觀察、領略自然物外部特征的美入手,努力攫取自然美的信息。

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態(tài)美極為豐富,同時,它們又是變化多奇、生氣貫注的?!傲譄o靜樹,川無停流”。整個自然風景都在不停地運動者,而風景中富有動態(tài)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廓自然,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其形態(tài)、其色彩,無不處于無窮變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長的指點下發(fā)現(xiàn)這些令人神往的變幻,無疑會激起奇思通想,濃化自己熱愛大自然的優(yōu)美情趣。

2.撥動孩子感受自然美的心弦,逐步達到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

自然景物是客觀的,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為人的審美對象時,人們總是懷著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來欣賞它。審美經驗告訴我們,賞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現(xiàn),每每有一定的條件。首先,在觀景時,要緩步慢游,凝神靜觀。第二,要掌握“遠望近看”的欣賞方法,既注意從遠處欣賞風景的整體美,又不忽視細微之處的精華,這樣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發(fā)為情。第三,要不斷變化欣賞視角。第四,要注意時間、氛圍的變化對欣賞過程的影響,自然景色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中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第五,我們還要啟發(fā)和引導孩子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可以這樣說.許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為依據(jù),突破時空限制,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的結果。

3.給孩子以知識的陶冶,努力提高審美感受力。

首先,要鼓勵和指導孩子盡量多讀一些描寫和贊美大自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孩子閱讀并熟記這些作品,就會大大提高他們對自然美的感受力,使他們的美感得到升華,其次,為了幫助孩子欣賞自然美,實現(xiàn)自然美的美育功能,我們還不能忽視地理、歷史知識的作用。

教學教育論文:淺談美術教學中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

19世紀末至今,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一系列現(xiàn)代教育教學手段和工具的發(fā)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現(xiàn)代化的道路,學生有了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與信息的獲取方式,被稱為第4次教育革命。人們習慣上把第4次教育革命以來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教育技術稱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隨著現(xiàn)代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一支粉筆一張嘴,上課從頭講到尾”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國家教育部于20__年9月頒布了《美術課程標準》,進行美術教育改革。新的美術課程對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現(xiàn)代教育技術越來越成為美術教學的必由之路。

一、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必然選擇。

在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過程中,讓學生接觸大量的高水平的美術作品,熟悉一些文秘站版權所有美術作品表現(xiàn)形式,是豐富學生形象積累的重要途徑。當大量的形象積累與典范的美術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證時,才能形成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的積累逐漸產生審美傾向,從而使審美素養(yǎng)逐漸形成并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審美對象對學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腦中美的形象貯存,僅憑教材提供的圖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表現(xiàn)為:教材中的圖片相對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數(shù)量較少,容易使學生的審美體驗拘泥于少量的審美形象之中,難以拓展審美眼界;教材中的圖片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它不能廣泛地適用于所有地區(qū)和學校的學生情況,相當一些圖片不能與當?shù)貙W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需要必要的補充和替代。網絡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隔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圖片資源。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通過網絡下載、圖片編輯、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豐富的網絡圖片信息轉化為教學資源,既能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又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需要聯(lián)系起來,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也能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

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從學生興趣出發(fā),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現(xiàn)代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它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那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項合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要強得多。他還做了一個實驗,是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30。因此,多媒體計算機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于美術課教學,不僅非常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突破視覺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學中學生無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直觀、形象、生動地顯示出來。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圖文聲像并茂,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美術教學方法越來越依賴現(xiàn)代教育技術。

美術教學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動構成,它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各類型美術課業(yè)的教學任務而特別組合在一起的教和學的活動的成套化、系列化、結構化的總稱。新的美術課程打破了單一的知識結構框架,必須配適新的教學方法。經過實驗區(qū)廣大教師幾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種“在活動中學”的教學模式,其過程通常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思維、探究合作、評價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憑借本身強大的信息搜集和處理功能,逐漸形成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首先,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供了直觀、形象的視聽感受。

情境創(chuàng)設如果不能對學生的視聽感官形成刺激,引導學生由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就很難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境中來。以談話、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猶如畫餅充饑,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還需要必要的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課件演示容易引起學生的獵奇心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通過連續(xù)的畫面、聲音、文秘站版權所有文字等對視聽感官的刺激,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直觀的認識中介,拓寬了視野空間,再現(xiàn)了復雜情節(jié),變抽象為具象,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課堂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其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演示提供了直觀的操作平臺。

美術教學中的技法僅用語言講是不夠的,必須進行演示,使學生直觀地獲得體驗,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識、新技法。教師的現(xiàn)場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觀性、真實性,但在演示時,總有一部分學生被教師身體遮擋住視線而看不見,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時后排的學生看不清楚,影響教學效果。教學中應用實物反射幻燈機進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實性,又能使全體學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參觀教學。

只有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進行觀察和研究實際事物,才能加深形象感受與記憶、驗證和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知識、新啟發(fā)。比如參觀美術展覽、觀察街景、觀察動物、植物、觀察社會生活的變化等,對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表現(xiàn)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個過程在40分鐘的課堂內是無法實現(xiàn)的。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容納了美術館、街景、動物園、自然景物、社會生活等現(xiàn)實客體,通過攝錄、編輯、制作,從廣闊的空間中萃取典型的、貼近生活的素材,呈現(xiàn)給學生,實現(xiàn)了情境再現(xiàn),并且具有一定的審美導向性,使學生對美的認識更具體,感受更確切,對美的探究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悅、激情高漲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夠以過去無法實現(xiàn)的交互方式進行學習。能更充 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資源,充實美術教學之中,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美術教學的必由之路。

教學教育論文: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隨筆

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當前國際社會風起云涌,暗流激蕩。我國周邊國家不斷挑起事端,南沙群島和釣魚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因為它們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zhàn)略位置,使周邊國家垂涎三尺,紛紛插手,企圖據(jù)為己有。這些讓一直愛好和平的中國人受到了極大地傷害。對于我們的后代,我們要求他們愛好和平,但是要求他們更愛我們的國家。也許他們對這些概念有些模糊,但是不要因為模糊就不去說,不去講。愛國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在愛國知識和愛國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益于祖國的各種行動。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我們對少年兒童教育的中心。

在當前社會經濟大潮的指引下,各類信息的轟炸下,我們小學生的愛國教育受到了極大地影響。對于我們教科書上,我們只列舉除了典型的歷史代表人物,如:林則徐、鄭成功、岳飛等。但是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英雄何其多。但是當你問及 “你最崇拜的人是誰”時,一半以上學生可能集中于娛樂、體育明星。而填寫如牛頓、愛因斯坦、諸葛亮、等科學家、政治家的或許只是少數(shù)。所以說我們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大力度的開展,為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打好基礎。

我們的做法是要這對他們的特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針對他們愛動的特點,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日常行為及課外系列活動之中。讓學生遵守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本身是國家對小學生品德行為提出的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是要小學生從小做一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的小公民。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小學生自覺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的許多內容,是直接而具體的愛國行為的要求,如對于升旗儀式上的行為要求,進行行為技能的聯(lián)系和實踐,從而成為學生的自覺和良好的行動。

我們也可以針對各科教材的特點,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我們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編入新教育的兒童課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小學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同時也是最具體、最實際的愛國行為。我們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的愛國行為時,首先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引導他們學習和實踐少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精神和愛國行動,樹立起“為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而學習”的愛國志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比較”之中。兒童們善于與別人“比較”。他們經常與別人比比誰學習好,誰的鉛筆盒好等。我們可以抓住這一點,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并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可以組織幾個專題活動,如“和長輩比童年”,“我家又有新變化”使學生了解過去的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些我們可以通過活動課程進行。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就有動力了。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必須引起教師,少先隊的高度重視,并根據(jù)新時期的新特點,采取多種形式如弘揚傳統(tǒng)美德、幫困助難、在敬老院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等,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