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考歷史近代史

高考歷史近代史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31 16:22: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考歷史近代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高考歷史近代史

篇(1)

關鍵詞:新史觀;歷史;高考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史學觀念也逐漸滲透到高考試題中,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命題立意上充分體現(xiàn)了整體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和文明史觀。

例1(2007?廣東卷)

材料一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yōu)榘胫趁竦睾椭趁竦氐倪^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準則。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xiàn)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就是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可以用“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這一思路作解釋。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來研究中國近代史,可能會對1840年~1911年間的哪些重要事件評價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評價。

(3)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影響。

關于新史觀與新高考,楊寧一教授提到:解決新課標下考試測量的學科知識體系問題,首先要更新史學觀念。在這個基礎上,用文明史的觀點整合新課標的模塊和專題,構建學科體系。考試測量應該依據(jù)這一體系來把握主干知識,確定命題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認識的提升?!犊荚囌f明》中也提到:歷史學科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鑒于此,在高考復習中,應注重引領學生理解與運用新史觀的能力,把握高考動向,理解試題立意,從而提高復習效率。下面,筆者就談談運用新史觀應對新高考的幾點想法和做法。

一、導入時滲透新史觀,從新史觀的角度整體把握知識結構

如在講授《》一課時,可應用文明史觀導入:人們在研究歷史中,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會有不同,如關于這一事件:過去,英國史學家總以英國利益為中心來理解;我國史學家則從民族命運來思考這一戰(zhàn)爭;在當今文明史觀認識下,人們又會有新的結論。能正確反映上述說法的排列是()。

A. 英國史學觀/文明沖突,中國史學觀/侵略戰(zhàn)爭,文明史觀/商業(yè)戰(zhàn)爭

B. 英國史學觀/商業(yè)戰(zhàn)爭,中國史學觀/侵略戰(zhàn)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

C. 英國史學觀/侵略戰(zhàn)爭,中國史學觀/商業(yè)戰(zhàn)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

D. 英國史學觀/商業(yè)戰(zhàn)爭,中國史學觀/文明沖突,文明史觀/侵略戰(zhàn)爭

答案B。

師引導:文明史觀是新課改下倡導的史觀之一,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即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主張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文明具有多元性,在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交流和沖突,本單元我們來共同探討近代中西文明的一次交流和沖突,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兩大文明,學生完成以下表格。

師引導:近代歷史的發(fā)展趨勢是步入工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具有擴張性,古老的農耕文明在面臨工業(yè)文明沖擊時,會出現(xiàn)什么局面?(生: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須思變,思變才能崛起。)這即是本單元的主要的三大線索:侵華史、抗爭史、探索史。本課就先來揭開近代列強侵華史的第一頁――。

如此導入,能使學生以文明史觀重新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在世界背景下理解。另外,新角度的設計,使學生“凝神、起興”,并且為分析戰(zhàn)爭原因及結果作鋪墊,還有助于宏觀把握本單元結構,從而“點題”。

二、用新史觀看待同一歷史問題,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1從多種史觀分析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從革命史觀看,是中國半殖民地化開始的標志;從現(xiàn)代化史觀看,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推動了中國經濟和社會近代化;從整體史觀看,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lián)系;從文明史觀看,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從社會史觀看,促使近代中國在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趨向于近代化的變化。

例2新航路,被稱為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殖民掠奪之路。聯(lián)系新史觀,你如何理解?從文明史觀看,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從整體史觀看,是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從革命史觀看,是殖民掠奪之路。

三、以新史觀整合教材內容

如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即是西方近代政治文明――代議制。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整合,則以代議制為核心,認識代議制的不同模式如英國模式、法國模式、德國模式等,并認識不同模式的共性及特點,從而在宏觀上把握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

四、從新史觀角度看歷史與現(xiàn)在

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在一起,認識文明具有傳承性,從現(xiàn)實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去追溯歷史。例如引導學生認識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近現(xiàn)代中西方文明的影響。

以上是筆者對新史觀下高考復習的幾點粗淺認識,目前,新課改新高考已是必然趨勢,如何更好地順應這一趨勢,實現(xiàn)高效復習,將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孫紹輝,苗懿明.高中歷史教學問題的解

疑與思考[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

社,2008.

[3]袁兆桐,田家偉.文明史觀與新課程教學

[J].歷史教學,2009(1).

[4]楊志才.運用新史觀應對新高考[J].

篇(2)

關鍵詞:世界歷史;難度;深入淺出世界歷史在整個歷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對高中學生而言,普遍認為世界歷史學起來有難度,主要表現(xiàn)在生、難、深、雜,這就要求歷史教學要做到深入淺出。

世界歷史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全新的,其難度是大量的國名、人名、地名,識記、理解起來有難度;世界歷史不僅包含歷史的基礎知識,同時它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也深奧難懂;世界歷史教材是以編年為序,同時講述不同地域的國家的歷史,內容龐雜,線索難以理清。正因為如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常會有很多困惑。

第一,深度難以把握。學生基礎過于薄弱,深度把握不準,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教學大綱為依據(jù),但事實上,只達到大綱的標準學生在高考中難以取得好成績,特別是近年來,歷史高考內容不僅是知識上的,還要體現(xiàn)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考題越來越難,也越來越活。

第二,彎度難以控制。世界歷史有些問題有一定的彎度。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些名詞很難懂,介紹的時候就不能簡單地說說學生就能夠理解,就能夠掌握。比如世界近代史中“世界格局”、“沙文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等,都是應該既讓學生掌握,又要讓學生理解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教材,駕馭教材,深挖教材,把生澀難懂的歷史知識通俗化、簡單化,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中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教學中能夠做到深入淺出。

第三,年代跨越大的歷史知識難以駕馭。世界歷史分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內容上下聯(lián)系,有的已經學過的歷史知識書中不可能在每一個階段都提及到,這樣就會出現(xiàn)斷代,要做到上下知識貫通,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難度。

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深入淺出呢?

首先,對一些地名、人名等可以用順口溜的形式。比如在講到歷史上東歐八個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爾吉尼亞、民主德國)的時候,可以用“南保波羅、捷匈阿德”,并解釋為:波羅這個人很難保住,因為遇到的劫匪是阿德,同學在大笑中記住了東歐八國。

其次,比喻巧妙,通俗易懂。教材中有些內容晦澀難懂。比如講世界近代史中的兩級格局結束后,兩虎相爭,必不太平。蘇聯(lián)解體后,只剩一只了,世界又相對達到了新的平衡,相對太平了。但是,老虎還是要吃動物的,其他的動物也要有吃的,又會出現(xiàn)新的不平衡,天下還是有爭斗,會出現(xiàn)新的不太平、新的爭斗。在這樣的比喻中,化解了知識的難點,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縱橫捭闔,理清思路。高中歷史教材體系以編年順序綜述各國歷史,包括了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發(fā)展史,學生感到龐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每個國家歷史的橫向聯(lián)系,也要注意同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并且在復習時,又要以教材為主線,把每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加以綜合和歸納。

歷史教學中的深入淺出,也體現(xiàn)了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藝術性,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總結和提煉。(作者單位:遼寧軌道交通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馬世立主編:《世界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篇(3)

關鍵詞:第二輪復習 加強研究 主干知識 通史體系

對于在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中根據(jù)教材專題序列復習的學校來說,第二學期應進入第二輪復習,如何合理地、高效地組織第二輪復習便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對2012、2013年全國高考文綜卷(以下簡稱全國卷)、福建省高考文綜卷(以下簡稱福建卷)歷史試題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程高考背景下,高三歷史第二輪復習的教學策略。

一、建立以通史為主線,兼顧專題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高三第一輪復部分學校都是按教材的三個必修模塊推進。進行專題復習,雖然有利于學生對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但卻容易導致學生對時間信息不敏感、歷史事件先后順序不清楚、對歷史階段性特征不明確,而這恰恰是高考要求具備的。2012年、2013年全國卷、福建卷中直接考查時間或利用時間信息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試題,分值總數(shù)粗略統(tǒng)計:2012年全國卷58分,2013年全國卷27分,2012年福建卷37分,2013年福建卷55分。因此,從考試測量的實際出發(fā),高三第二輪復習需要整合新課標的模塊和專題,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本人在復習中的具體做法是:

(1)在新史觀的指引下,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外的歷史時期,每一階段由學生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按教師提供的時間點逐一回憶重大歷史事件,而后依據(jù)《考試說明》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歸納本階段的高考主干知識,最后從中概括出階段特征,以提高學生總結概括和歸納知識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予以指導完善。如世界近代史按文明史觀可劃分為工業(yè)文明的前奏(15世紀末―18世紀末)、工業(yè)文明的確立和擴展(18世紀末―19世紀中晚期)、工業(yè)文明的縱深發(fā)展(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三個時期。

(2)以新史觀為統(tǒng)領,以問題為中心,按照“展示新材料,新情境―設計新問題―學生回答―延伸并整合相關主干知識”的復習思路,引導學生構建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研究2012年、2013年全國卷和福建卷歷史試題,不難發(fā)現(xiàn),高考命題的特點和趨勢是:基于問題、能力立意和目標立意,高考主觀題的設計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小切口、大跨度、高歸納),再圍繞這個主題尋找相應的新材料,設置新情境,而后依據(jù)《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各層能力考查再設計新問題。因此,在復習中,教師應適應高考試題的新變化,一方面盡量采用史料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另一方面依據(jù)學情,從新史觀角度以問題為中心,古今縱向聯(lián)系,中外橫向對比,構建起歷史主干知識的“立體”結構。

例如,在復習世界近代史的經濟時,可強調以下四個問題:

1.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萌芽、產生(14、15世紀)―初步發(fā)展(16、17世紀,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重商主義)―迅速發(fā)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高速發(fā)展(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2.近代世界市場形成與發(fā)展演變:世界市場雛形出現(xiàn)(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拓展(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3. 近代中西方工業(yè)化進程的差異:從發(fā)展進程、領導力量、資金來源、工業(yè)化次序等方面比較。

4.兩次工業(yè)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方面。

新課程高考“超越教材命題,昭示著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成為復習的固定藍本,歷史教師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教材”。這樣不僅加強了復習的針對性、條理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適度關注熱點,強化主干知識

“現(xiàn)實熱點問題”是指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群眾的生活,特別是對青少年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問題。研究2012年、2013年全國卷、福建卷,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歷史試題命題突出對“現(xiàn)實熱點”問題的考查。當今高考文綜歷史學科命題之所以關注現(xiàn)實熱點問題,“新課標”不僅回答了原因,而且也明確規(guī)定了考查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規(guī)定:“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睘榇私處熢诘诙啅土曔^程中,應適當?shù)貙v史學科主干知識與現(xiàn)實熱點問題有機聯(lián)系起來,找準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lián)結點(切入點),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結合2012年、2013年全國卷、福建卷歷史試題有關“現(xiàn)實熱點”問題的研究,本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當年與學科主干知識緊密結合的時政熱點;

(2)有利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的現(xiàn)實熱點;

(3)多年來一直被關注的持續(xù)性熱點;

(4)影響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現(xiàn)實熱點。

三、精選習題,規(guī)范訓練,精心講評,提高應試能力

進入高三歷史第二輪復習階段,各種考試、練習紛至沓來,如何避免“題海戰(zhàn)術”,同時又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顯得十分重要,本人的具體做法是:

首先精選習題?,F(xiàn)在的各種練習題良莠不齊,如果教師拿來就用,不加挑選,學生會越做越亂、勢必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與緊張,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從2012年、2013年全國卷、福建卷歷史試題來看,雖立足于主干知識,但有相當部分的試題是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且材料的選取廣泛,題型多樣,有文字材料、漫畫、歌謠、表格等,突出對考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學科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師一定要依據(jù)《考試大綱》《考試說明》的知識點要求及新課程試題特點,精心挑選、改編習題。此外要控制練習題的數(shù)量,作業(yè)過多,勢必導致睡眠不足,身體疲憊,完成質量不高,結果適得其反。

其次規(guī)范訓練。從高考閱卷和學生答卷的情況分析,許多考生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智力因素導致:沒有分別輕重,“看分作答”;答題條理不清,沒有序號化、段落化;答題速度沒有控制不好,時間不夠等。這些盡管看上去是很細小的方面,但細節(jié)往往決定成敗,因此在平時的練習中就應注重訓練學生:規(guī)范審題,弄清問題的范圍、限定詞、求答詞;規(guī)范整理,包括圈畫材料有效信息、確定要點;規(guī)范書寫,力求整潔,序號化、段落化;規(guī)范時間,通過文綜試卷限時訓練形成答題節(jié)奏,松緊適度。

再次精講習題。專家指出:“一次好的講評課,其功能往往超過多次單純的習題訓練?!苯處熑绻谥v評練習時,流于對答案,缺乏歸納和提煉,對訓練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做本質剖析,這樣的講評過后,學生答題水平往往不見提高。在第二輪復習講評練習時,要特別重視解題方法技巧的指導,結合學生實際做題情況,要有所講,有所不講,對學生出錯的關鍵原因及影響學生做題的關鍵詞、限制詞、求答詞的基本內涵講清楚、講透,只要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學科成績。

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發(fā)掘非智力因素

高考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極盛曾說道:“要想高考獲得成功,首先是考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情況,這是‘硬件’,是高考成功的基礎;其次是高考前、高考中考生的心理狀況要好,這是成功的‘軟件’,它能起調節(jié)作用,既可以往高發(fā)揮,也可以往低,還可以超常發(fā)揮。‘硬件’和‘軟件’同等重要?!彪S著高考的越來越臨近,學生極易出現(xiàn)情緒急躁、患得患失,自我否定、沒有自信心等,這些心理困擾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會使他們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直接影響到復習效果和高考水平的正常發(fā)揮。因此在切實加強對學生復習指導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輔導及心理素質訓練。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重在指導他們正確看待每一次考試成績;成績中等的學生,重在督促,指出不足,并適當鼓勵,增強他們學好歷史的信心;成績差的學生,要特別重視,課堂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哪怕有時只是眼神的交流,同時,在課堂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合理、適當?shù)奶釂?,幫助他們慢慢找回自信,課后與他們真誠交流,幫他們找到差距,加強學法指導,特別是作業(yè)面批效果尤佳,要盡量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相信只要我們營造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個學生用微笑去迎接高考,高考收獲肯定也是回報我們以微笑的。

美國教育家帕爾墨說:“教學就是要開創(chuàng)一個實踐真理的共同體空間,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睆土暦椒◤膩矶际遣痪幸桓竦?。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教師只要肯研究、勤思考,找準方向,定能為高考的佳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關鍵詞:新材料;新情境;歷史;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79-02

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氣的傳統(tǒng),在平實穩(wěn)重中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與靈動。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重視史料的解讀與運用是其鮮明的特點。面對高考命題呈現(xiàn)出的新趨勢,筆者以為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選取豐富多樣的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

近年來,江蘇高考歷史考試說明強調:“考查內容的呈現(xiàn),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chuàng)設與運用,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011年江蘇高考歷史試題幾乎全部使用材料。選用的材料包括歷史照片、廣告、信件、時事新聞、歷史著作、人物言論、報紙報道等。選材新穎多樣,創(chuàng)新力度大,使卷面更加生動和鮮活,充分發(fā)揮了史料的情境性、開放性、層次性等功能。因此,高三歷史復習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創(chuàng)設各種新的情境,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接觸各種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解釋和觀點,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欲望。通過分析各種史料,多角度地為學生展示歷史問題復雜的一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索,成為敢于懷疑的、有思想的人。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結論的弊病,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促進歷史思維的發(fā)展,也能促進史料教學由以“引用史料”為主要特征的模式向以“探究史料”為主要特征的模式轉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關注社會生活,拓寬視野,并以開放性、敏銳性洞悉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樣才能讓情境教學更加鮮活。

二、創(chuàng)設新情境應與主干知識緊密依存

知識與情境相依存是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卷的顯著特點。試卷在史實和史論上注重現(xiàn)有教科書知識,材料情境與所學知識密切聯(lián)系,注意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fā),基于新材料情境來使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遷移所學知識得出答案。試卷通過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考查了中國古代科舉制和行省制、重農抑商、印刷術和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近代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近代化)的歷程,涉及、、、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動和社會生活變遷;現(xiàn)代中國民主政治、經濟建設、外交和思想理論等方面的成就。世界古代史的古希臘民主政治;世界近代化進程中的啟蒙運動、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和發(fā)展、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殖產興業(yè)政策,突出強調現(xiàn)代化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世界現(xiàn)代歷史中考查了20世紀上半期美蘇不同經濟發(fā)展模式、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現(xiàn)代科技成就、經濟全球化等等。這些都是推動或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最能反映歷史發(fā)展趨勢和本質特征。這樣的命題思路照顧到教學現(xiàn)狀,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助于循序漸進地推進新課改。因此,在高三歷史復習的過程中,運用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應突出與主干知識相依存,培養(yǎng)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遷移知識的能力。

三、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實現(xiàn)能力立意

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卷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重視史料的解讀與運用,以歷史思維能力考查為重點,體現(xiàn)了考試說明中“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的命題原則。試卷突出考查學生在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學科基本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如閱讀、分析、歸納、概括、說明、比較、遷移、闡釋、論證等能力。涉及面廣,考查角度多,重點對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對概括歸納能力要求很高,同時第一次系統(tǒng)地考查到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如第22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以“史料”、“史論”、“史觀”為主線設題,要求學生“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試題從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新性三個方面來區(qū)分考生思維品質的差異,考查學生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鮮明地突出了史料在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中的地位。試卷還通過精心設置選項、精心設置問題,使材料真正成為能力考查的載體。如第23題世界近代史上現(xiàn)代化潮流的“領頭羊”英國,該題四個小問圍繞英國政治變革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這個主題,緊扣材料,精心設問,層層推進,最后上升到理論高度,即談談現(xiàn)代化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有梯度、有思維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突出考查了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因此,高三歷史復習在大量運用史料教學時,應圍繞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設計一些高質量、有梯度、有思維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能說明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及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使材料真正成為能力考查的載體。

四、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體現(xiàn)三維目標融合

篇(5)

什么樣的教學才能適應當前高考的命題要求呢?答案就是“高考怎樣考,我們就怎樣教”。那就是要按“能力立意”的要求組織高三歷史教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深入挖掘教材,進行變式深化,加以拓展利用,努力做到“站得高、看得遠、挖得深”。下面以“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專題復習為例,拋磚引玉,進行簡要說明。

一、“站得高”是指教材的處理上要有全局意識

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倍啅土曇蠼處煵荒軆H停留在某一章節(jié)、某一專題“一畝三分地”上,要求教師有全局意識、大局觀念,要高屋建瓴,以通史意識為引領,及時打通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模塊相關專題之間的關節(jié),構建基本知識脈絡體系。在教學內容處理上要提綱挈領,從關注細節(jié)知識向關注主干知識轉變,培養(yǎng)學生整體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就“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專題復習而言,在教材處理上,站在全球史觀的高度,將它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這一專題建立有機聯(lián)系,將其放置在“工業(yè)文明的崛起對中國的沖擊”這個高度處理。在實際復習中,可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提供的“鄭觀應《盛世危言》中反映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經濟侵略)的材料”和反映“前中國農村的家庭紡織”圖的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圖片和歷史材料,從中獲取相關信息,能真正理解二者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并以此為挈合點,構建彼此關聯(lián),將其貫穿于整個專題復習過程,從而更系統(tǒng)地把握“工業(yè)革命逐步將全世界囊括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受工業(yè)文明沖擊,中國傳統(tǒng)社會經濟發(fā)生變動,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成為西方經濟附庸,近代工業(yè)艱難起步并曲折發(fā)展,中國經濟向近代化邁進,雖然處境艱難,但的發(fā)展為政治民主化及新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并促使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遷”這一主干知識脈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刻理解,才能從容應對高考命題“能力立意”的時代要求。

二、“看得遠”是指教學視野、教學資源的整合要有廣度

現(xiàn)行人民版普通高中課標實驗教科書,除正文外,還增加了知識鏈接、資料卡片和學習思考等輔的內容。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設計的需要,盡可能地充分利用教材現(xiàn)成資源,設計各種有目的、有意義的課堂活動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等高考相關的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例如,在本專題復習中,近代中國各階段的原因、發(fā)展狀況、特點;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是如何壓迫與剝削的,這些內容教材都有了詳細表述,只要我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加以概括,就能使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此外,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民族工業(yè)西遷”、“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等資料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調動和運用知識”去說明或證明某些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觀點。教學資源的整合要有廣度,還體現(xiàn)在教師要能夠在課堂上旁征博引,適時補充各種素材,拓寬學生知識面,啟發(fā)學生思維,適應高考命題“新材料、新情景”的要求。這方面的材料相當多,教師可根據(jù)個人興趣和實際教學需要加以采用。比如,有關“發(fā)展的特點”,我們可采用地圖、餅狀統(tǒng)計圖、表格、文字材料等多種素材;又如,有關“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fā)展的處境”,我們可利用漫畫、簡圖、文字材料等多種素材加以設計,開展教學。教學視野要有廣度,體現(xiàn)在要求一線教師拓寬歷史教學的視野,及時關注最新學術動向,關注最新史學范式和史學成果,不斷更新知識,更新史觀,以適應近年來高考命題向社會史觀等領域拓展的現(xiàn)實需要。本專題的復習可以從“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等不同角度加以拓展。不同的史觀,著力點不同,“全球史觀”側重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經濟附庸;“文明史觀”要從文明的多樣性角度入手,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融與碰撞――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與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碰撞,在工業(yè)文明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經濟發(fā)生變動,中國開始了社會轉型;“近代化史觀”主要講述伴隨近代工業(yè)艱難起步,中國開始向經濟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方向邁進。社會史觀與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有所不同,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為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找到歷史依據(jù)。它關注的是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及其社會意識的變遷過程,其本質就是大眾化p生活化。社會史觀,為高考命題提供了嶄新視角,為高考命題提供了新穎、鮮活的材料,豐富了高考命題的內容,值得關注。

三、“挖得深”是指教學設計、教學立意要有深度

篇(6)

一、了解福建省近幾年高考歷史試卷的特點和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從2009年福建省高考實行自主命題以來,歷史高考命題呈現(xiàn)平穩(wěn)推進、穩(wěn)中有新的發(fā)展趨勢。試題特點:第一,反映歷史思維的特征,即對歷史事物和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具有時代意義的認識和思考。第二,以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知識體系為依托,以考核能力要求為指導,以試題提供的材料為情境組織考試的內容。從試題選材來看,試卷遵守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總原則,按照以史為鑒的角度從時政熱點、地方特色、重大歷史事件等方面選擇歷史素材。第三,試題設計符合史學特點,既尊重歷史事實的確定性,又注重歷史認識的多元性。第四,試卷材料呈現(xiàn)形式以文字陳述為主,輔之圖、表和其他方式對歷史概念和主干知識進行考查。近幾年來,福建歷史高考不斷呈現(xiàn)出注重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對歷史理性的認識,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發(fā)展趨勢。

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明確規(guī)定歷史高考命題要實現(xiàn)對歷史學科主干知識、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yǎng)相統(tǒng)一的考核目標,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高考命題將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不拘泥于歷史教科書的具體表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重視“新材料”的運用與“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試卷創(chuàng)設的新情境中,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二、依據(jù)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考生歷史素養(yǎng)的考查要求,對歷史復習策略進行調整,提高歷史復習效率。

結合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從“史實、史觀、史識、史述”四個角度對考生歷史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調整復習策略。

1.史實。也就是《考試說明》中提出的歷史高考的考試范圍及要求。歷史的主干知識包括史實性知識和結論性知識。史實性知識是歷史現(xiàn)象的記錄,結論性知識包括對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的評價。考生系統(tǒng)掌握歷史主干知識是體現(xiàn)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針對歷史主干知識的復習策略對歷史主干基礎知識進行“清點聯(lián)網”式復習?!扒妩c”就是對重要主干知識點、重要歷史概念內涵的把握。以課標和《考試說明》為依據(jù)梳理考點,全面把握教材主干知識,特別注意理解教材結論和歷史概念?!奥?lián)網”,就是按照一定邏輯線索從不同角度構建歷史知識網絡。近年來福建高考非選擇題都是在一個鮮明主題下整合古今中外史實的綜合性題目。因此,考生要按通史的形式整合所學知識,做到“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犊荚囌f明》按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的順序編排歷史知識范圍,這就要求我們按通史體例整合教材,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把握階段特征,形成歷史知識結構體系。這里,尤其強調的是雖然在復習過程中,注重按照通史體例構建知識網絡,但在實踐教學中還要組織選擇具體的小專題內容進行復習。通過小專題復習方式把握歷史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2.史觀。即觀察、分析歷史事物基本理論和新觀念。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幾年來在史學界廣泛流行的文明史觀、近代史觀、整體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新觀念在福建歷史高考試題中都有反映??傊?,注重歷史基本理論在認識歷史問題過程中作用的考查,已成為福建高考歷史試卷命題的基本走向。針對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歷史史學觀念的考查,我們的復習策略是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史觀意識,關注史學研究新動勢,對不同史觀的概念內涵進行準確理解;其次,運用新史觀整合歷史主干知識。近幾年福建歷史高考試卷大多以文明史范式指導歷史試題的設計和命制。在復習過程中,我們以文明史范式重構歷史知識。以文明的縱向發(fā)展歷程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及文明的橫向組成部分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視角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理解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線索。最后,注重對考生運用不同史觀的概念內涵解析歷史概念的思維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如要求考生在復習過程中學會以多種史觀認識的偉大意義:(1)從革命史觀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從現(xiàn)代化史觀看,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革命。(3)從文明史觀看,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引進西方工業(yè)文明,促使中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文明發(fā)展。(4)從社會史觀看,推動了社會習俗和社會風尚的變革,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化。(5)從整體史觀看,是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在這一復習實踐中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yōu)化,思維能力逐步提高。

3.史識。就是運用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結合歷史史實分析、闡釋歷史事物獲得的歷史認識?!犊荚囌f明》通過考核目標與要求的分析形式闡述了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是史論結合的方法、史論結合的思考模式、史論結合的表達方式?!笆氛摻Y合,論從史出”是學習、表述歷史的根本方法與途徑。依據(jù)學生史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調整歷史復習策略,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從歷史認識論角度教會考生歷史學科的基本方法,如歷史分析法、計量史學法、人物事件評價法、觀點材料論證法等。其次,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的示例選擇題表明,2015年高考選擇題將突出考查材料的閱讀與理解、歷史學習與研究方法等學科素養(yǎng),同時凸顯人文素養(yǎng)的歷史學科價值,將以新材料、新情景出現(xiàn),試題設計將會在以往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我們依據(jù)考試說明的新動向選擇經典、形式多樣和能力全面的材料解析題進行針對性訓練。最后,引導考生及時反思,對試題題型種類的反思和對自身答題過程思維的反思??忌ㄟ^揣摩體會材料與設問的關系,自己答案與評分標準之間的差距,找出適合自身水平的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

篇(7)

關鍵詞:高考歷史試題;特點;教學應對策略

一、高考歷史試題的新特點

(一)以主干知識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識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識的運作。離開知識,能力是空洞和沒有意義的。目前高考閱卷普遍是采點不采意的辦法,高考試題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主干知識。教材主干知識掌握不好,即使審題準確,也難得高分?!澳芰α⒁狻笔怯篮悴蛔兊母呖荚瓌t。新課程歷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項基本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讀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遷移辨別;“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闡述歷史;“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論證問題。

(二)轉變史學觀念,充滿時代氣息

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題,主要體現(xiàn)了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踐是檢驗歷史、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特色。最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則體現(xiàn)了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高考命題從來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通過試題內涵領悟來反映社會熱點問題,體現(xiàn)了時代性原則,試卷充滿時代氣息。歷史學科的本質功能有兩個,一是資政,二是修身。歷史要發(fā)揮史鑒的社會功能,它總是要考查社會熱點,新課改尤其如此。

(三)滲透人文價值觀,凸顯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主要從六個方面考查。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了解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引導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同時增加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認識,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地域色彩不斷凸顯,題目要確定符合本省教育發(fā)展水平的命題指導思想,命制的試題具有較強的指向性。能夠根據(jù)本省教育、教學和考生實際以及當年招生計劃結構和生源結構情況,把握適當?shù)碾y度和必要的區(qū)分度。針對本省教育、教學的特點,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查.在試題的內容和選材上能體現(xiàn)出當?shù)貧v史、地理、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題型特點,引入研究性學習

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問答題與材料解析題的界限已經消失。材料式選擇題已經成為命題的主導趨勢。本質突出歷史學科特點,重視史料作用,考查學生對史料進行多方面的、真實的解讀能力,發(fā)展趨勢是讓歷史教學、歷史學習回歸史料。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二、歷史教學應對策略探討

針對高考歷史試題的新特點,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堅持以下總體策略:落實好課標和考綱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貫穿好新的史學觀念教學與練習;認真研究新高考材料與時政;按規(guī)律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注重實效性。

(一)調整歷史復習方法,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綱”教學法

教學要緊扣課標和考綱,根據(jù)教材順序,通過知識落實和能力培養(yǎng),達到課標和考綱要求。堅持“全面、系統(tǒng)、扎實、靈活、規(guī)范”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tǒng)掌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征。根據(jù)考綱要求,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現(xiàn)代史包括現(xiàn)代世界和現(xiàn)代中國。既要著眼于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qū)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調節(jié)學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綱,重整教材”教學法

建立基于考綱和課標的整體搬家式的通史復習架構。即按考綱的內容時序體系,將按課程標準所設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一復習體系中,不作大的改動,保證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學生能夠有一些通史感。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標和考綱進行全面復習、扎扎實實、逐專題逐課地復習;知識求面、求廣暫不求深;求基礎暫不求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和綜合;線索求大暫不求細;同時注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試題,注重對能力培養(yǎng)

用新的史學觀念統(tǒng)籌復習內容,比把歷史內容分為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同時要用全新的學習觀念貫穿整個歷史復習過程,改變以教師為核心的模式,以學生為本為宗旨;爭取從課本單調的內容中解脫出來,從新整理屬于自己的課本;把握細節(jié)內容,杜絕浮于表面;最后要積極關注熱點,注重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歷史新課程高考要求,必須培養(yǎng)學生四項基本能力。獲取和發(fā)現(xiàn)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將有效信息提煉成完整、準確、合理的觀點。其次是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辨別”哪些是歷史現(xiàn)象和事實。提高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全面、客觀、清晰地敘述歷史事物、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批判地、獨立地表達自己觀點、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它是教學系統(tǒng)的深層次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估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以及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技術等多個影響因素。改革必須堅持觀念的不斷更新,發(fā)揮教學內容優(yōu)化的核心作用,正確推動教學評估的導向和監(jiān)督作用。

教學觀念的轉變,必須樹立一種“好奇與求知是人的本能,學習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學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學生都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其次,教師要富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傳統(tǒng)和權威教學方法,要始終把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最后,要堅持具體學生具體對待的方法,由于學生的個性和資質以及學習習慣不同,改變“填鴨式”、“一刀切”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是學生適應老師,而是老師能夠適應每一個學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結語: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歷史試題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為了那學生從死記硬背和題海中擺脫出來,必須不斷革新歷史教學方法,探索試題規(guī)律,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更新觀念迎接新試題,注重對能力培養(yǎng);反思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要求,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

參考文獻:

[1] 朱繼軍.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