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學基本分析

經濟學基本分析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03 14:55: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基本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經濟學基本分析

篇(1)

投資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種:技術面分析、基本面分析、Top Down分析、Bottom Up分析等,交易策略的選擇分析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知道未來的“趨勢”,是上漲趨勢或下跌趨勢,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策略和資金配置。基本分析中的GDP、CPI、利率、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等等景氣信號,都是屬于落后指標,在實際投資上都不是用來判斷多空轉折點,運用基本分析資料來判斷市場多空,有幾個問題難以克服:一是政府機構或投資銀行,對于公布經濟數據及研究報告內容,常常一修再修,過于信任信息,引用錯誤信息,用于判斷市場,難免會得到錯誤的結論。二是雖然由正確的數據推出合理的結論,但是市場已經反映過度了。三是期價基本面與國際經濟趨勢不同,期價無法反映其基本面。不管是基本分析,或是技術分析,沒有哪一種工具是百分百可以完全適用的,所以許多研究的重點在于找出特定環(huán)境下適用的指標,以提高交易勝率。而這些因素更不可能永恒不變。因此,給投資人一條魚,不如給他釣竿,更不如教他怎么自己造釣竿。

二、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

現資理論主要區(qū)分為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兩大領域,近年來研究偏向于技術分析居多,但事實上兩者各有其優(yōu)劣,但在不同時機各有其適合發(fā)揮的空間,如同投資大師索羅斯把景氣與股價比喻為老人與狗,雖然終究價格與景氣最終會抵達相同的地方,但也代表是常會有被高估和被低估的現象??傊痉治鍪俏覀冇脕砗饬客顿Y期價內含價值的方法,而技術分析卻常是我們用來決定買賣時機的方法。因此,兩者各有其研究價值。

(1)基本分析:是指投資分析人員根據經濟學、金融學、財務管理學及投資學的基本原理,對決定投資價值及價格的基本要素如宏觀經濟指標、經濟政策走勢、行業(yè)發(fā)展狀況、產品市場狀況、公司銷售和財務狀況,評估投資價值,判斷合理價位,從而提出相應的投資建議的一種分析方法。基本分析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以下一個前提條件之下,即任何金融資產的“真實”(或“內在”)價值等于這項資產所有者的所有預期收益流量的現值?;痉治龅募軜嬁煞譃槿糠?,包括宏觀經濟分析,產業(yè)分析及公司分析,總體經濟分析又可以從經濟增長率、物價指數、利率、匯率、貨幣供給額來做研究。

(2)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是通過圖表型態(tài)解析(Chart analysis),或計量化技術指標(Technical index)的買賣信號,分析過去及現在價格變化的走勢,以推演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Trend),但不予深入探討其變動的理由。圖表型態(tài)解析的技術分析,是運用股價變化走勢所構成的各種圖形,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例如,道氏理論、波浪理論及由趨勢線所畫出的支撐線、阻力線、W底、M頭等價格型態(tài),皆屬于此種技術指標。技術分析是以統(tǒng)計學為工具,發(fā)展出一些可以幫助投資人,以較客觀及科學化的市場信息,通過明確的數值及機械化的買賣信號來研判買賣時機,尋找能預測出期市買賣點及超買超賣現象的指標。因此,技術分析的目的,在決定買賣時機。技術分析在以交易資料偵測市場供需變化,掌握套利機會并借此獲取超額報酬。技術分析的基本假設如下:一是價格由供需關系決定,以形成趨勢型態(tài)變動。二是歷史將會一再地重演,投資人可利用過去價格的變動資料或趨勢,預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也就是貪婪與恐懼(或害怕)是影響投資人的主要情緒。實務上,技術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分為圖表型態(tài)及計量化指標分析。

三、研究設計與結論分析

本研究運用移動平均線和VIX指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期貨市場上的農產品、能源化工和金屬三大類期貨品種的綜合表現進行分析。研究區(qū)間為金融危機之后的2008年11月至2014年7月。

(1)VIX指數:VIX(Volatility Index),又稱之為波動率指數,此指數的編列起源來自于1987年美國股市發(fā)生大崩盤后,美國政府為了穩(wěn)定股市且保護投資人,紐約證交所因而衍生出斷路器的規(guī)則,也就是說當美股市場波動過于劇烈,此刻將采用人為方式停止任何的交易活動,以此降低市場波動率,VIX指數編列的方式主要以S&P500指數選擇權權利金價格反推所得的隱含波動率,并利用插補法的方式將買賣權以及近遠月份等波動率編制而成,由于隱含波動率主要反映市場投資人對于未來指數波動的預期,這也意味著當VIX指數越高時,表示投資人預期未來指數波動將加劇。反之,當VIX指數走低,這也表示投資人預期未來指數波動將趨緩,指數也將陷入狹幅盤勢格局,VIX也因而不僅代表著市場多數人對于未來指數波動的看法,更可清楚透露市場預期心理的變化情形。因此,又稱之為投資人恐慌指標。

篇(2)

關健詞:證券投資實驗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專業(yè)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驗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模擬實驗,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將跨課程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如組織學生參與某些金融期貨經紀公司聯合媒體舉辦的滬深股指期貨仿真交易大賽和我校金融學院舉辦的炒股大賽,在教學過程中購買模擬交易軟件,通過這些途徑,學生不僅能夠容易了解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一般原理,也能夠掌握相應的具體的證券投資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和深化。

一、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yè)教學中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實驗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是對各種理論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學生如果能在證券投資實驗環(huán)境下接受證券投資理論教育,不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認識和把握相關證券投資實踐,而且也能在實現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做到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證券投資分析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分析技術,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術等。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分析是一門綜合應用的藝術。證券投資分析的目的就是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即通過對各種影響證券價格因素的分析,來判斷證券價格的變化。但由于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證券投資分析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人員靈活地、綜合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手段,來判斷和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對證券分析技術的主觀理解和運用這些技術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會導致證券投資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技術是是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礎,而綜合應用的藝術則更高一個層次。

二、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yè)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證券投資實驗具有實習性、綜合性、協同交互、時間集中、資源獨享、實驗過程與結果不確定、實驗要求高等特點,合理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予以確定。

(一)兩種實驗傾向的側重點和考查標準不一樣

目前證券投資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傾向,一種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掌握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上,通過實驗來完成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轉化,實驗的重點在理解和掌握各種分析技術。另一種則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上,即實驗就是通過做模擬操作,給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讓其模擬操作,重點在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上。

1.實驗的側重點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掌握證券投資的分析技術,則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則在實驗設計中要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熟練掌握上,而對證券投資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實驗要求則相應降低。

2.考查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上,則實驗結果的考查將會是證券投資分析的最終結果,即模擬投資的結果是底是虧、盈利或者虧損的數額是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則實驗結果考察的目標則在于學生對各種分析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擬投資的結果并不是考查學生實驗效果或者學生實驗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

(二)金融專業(yè)和非金融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的著重點不同

在非金融專業(y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我發(fā)現將證券投資實驗目的放在提高學生證券投資技巧或者綜合應用上,效果并不好。學生在進行證券投資實驗以前,大多數同學對證券投資的實際操作知之甚少,對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所以,直接進人模擬投資分析過程,學生大多不能順利地進行實驗,甚至有同學連基本的交易信息都無法看懂,實驗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達到。

對于初次接觸到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很顯然首先需要解決的間題不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綜合應用的藝術問題,而應該是技術問題,即通過證券投資實驗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在證券投資實驗中,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原理、對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訓練,鞏固和應用各種證券投資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間題的能力。

(三)分析軟件花樣眾多,學生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

能熟練運用各種證券分析軟件和交易系統(tǒng),對于對于學生能夠進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過程至關重要,但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該過程,因為在證券投資課程學習中一般不會對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過多的介紹,所以,如果沒有該過程的準備階段,將會使學生在后面的實驗過程中無所適從。

(四)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驗

在目前的證券投資實驗中,技術分析往往被學生所推崇,但實驗過程往往也會有問題出現,即對各種技術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應用規(guī)則繁多,在現實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鑒別和運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實驗工作被忽視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該部分的分析過程比較復雜,收集歷史數據相對比較困難,需要相應的其他統(tǒng)計分析技術才能完成這部分的實驗。但這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實驗不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分析技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無事可做的局面。往往會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動盯盤,時間長了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第二,忽視該部分的實驗,無助于學生應用各種理論知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不可能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統(tǒng)計分析技術。

另外因為證券投資分析涉及宏觀到微觀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證券投資分析實驗實際上是對學生對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綜合應用和考察,這部分實驗的缺失,將使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guī)范以及投資者素質的逐步提高,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被市場所廣泛接受,而價值投資的理念要求投資者必須進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過基本分析方法來判斷大勢,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行業(yè)和個股。如果不對基本面進行分析,僅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如同打牌時不看牌,風險可想而知。

三、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在金融專業(yè)課程的教授中,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呼應,及時進行證券投資實驗。我認為其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技術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紹與掌握

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在該階段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為應該首先由實驗教師對投資分析軟件的使用和操作進行講解,對分析軟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進行講解,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分析軟件的安裝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進人系統(tǒng)、如何看大勢、大勢的信息組成部分、個股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主的操作軟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模擬交易軟件,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了解證券交易行情顯示各項指標,對證券交易產生感性認識。

(二)改進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技術分析實驗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一要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主要的分析技術手段的原理,特別是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種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會明白其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趨勢二是要讓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應用規(guī)則進行實際驗證。該驗證過程對于學生掌握技術分析方法極其重要,因為技術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應用,在證券投資課程中雖然有老師已經講解過,但學生根本沒辦法在短暫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不同的規(guī)則,而且各種規(guī)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如何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去驗證。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必須設計好各種技術分析手段的實驗內容和步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讓學生掌握原理的步驟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內容,在學生對應用規(guī)則進行驗證的時候,每個技術分析方法需要驗證哪些內容,怎么去驗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規(guī)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作為一個重點

在實驗中進行基本分析的思路應該是,在基本分析技術

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宏觀經濟、行業(yè)以及個股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即當前的形勢如何,未來的經濟政策的走勢會怎么樣,哪些行業(yè)值得投資,值得投資的行業(yè)里那些個股又具有投資價值。方法上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具體手段上主要運用調查研究、統(tǒng)計分析以及財務評價分析技術等。

參考文獻

[1]王嘉,何海濤.對當前證券投資實驗的幾點思考[J]特區(qū)經濟,2005.(5)

[2]胡嘉將.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分析[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韓書儉.改革實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實臉的興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

篇(3)

關鍵詞:數理經濟學;教學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7-0163-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for Mathematical Economics

Wang-Danfeng

(Dongwu 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Suzhou, 21502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 analysis is late in China, which is lear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verseas and the domestics o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s and systems, whether the frontier mathematical economic models could be applied to China directly should be discussed. During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we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ense of framework-analysis using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s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numerous, difficult, and complex,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mathematic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一、 引言

日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之風漸盛。對于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呈現的數理化趨勢,國內外都展開了爭辯。贊同者甚至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們認為,數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采用數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純語言的定性分析中難以直觀得出的結果,它使得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表述更加準確精煉,且能將已有的經典經濟理論拓展延伸。而批評者們則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論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數理模型過度建設和使用無益于理論的創(chuàng)新,也無法準確反映現實復雜且不穩(wěn)定的經濟活動。數理經濟學的本質是探討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精練描述經濟學問題,并推敲通過數理分析而導出的數學關系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及揭示的經濟規(guī)律。在不脫離經濟思想本質的情形下,科學地應用數理工具,進行經濟理論的理解、應用和延伸,將有助于經濟學科的長足發(fā)展。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它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分析對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也可以是勞動經濟、產業(yè)經濟、公共財政等經濟學分支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各個方面內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數學理論和模型,內容極其龐雜。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國內關于數理經濟學這門課程也一直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國內學者們編寫的少數教材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華裔經濟學者蔣中一編寫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動態(tài)最優(yōu)化基礎》。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經濟學研究生的相關通用教材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上以學習和參照國外的教學內容為主。

針對數理經濟學覆蓋內容眾多、理論過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復雜等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數理經濟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從基本分析框架出發(fā)的思路,使學生掌握解決經濟學優(yōu)化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養(yǎng)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體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數理經濟學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以實現某個個體或群體最優(yōu)的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的教學主要以如何實現最優(yōu)化為主線,從靜態(tài)分析、比較靜態(tài)分析一直沿伸到動態(tài)分析。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運用經濟學基本框架進行分析

經濟社會中,微觀個體與宏觀總體都面臨著在有限資源及環(huán)境機制下實現自身最優(yōu)的問題。盡管由于參與方的行為表現、經濟環(huán)境及制度安排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流派,但是對經濟學現象進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一個規(guī)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經濟環(huán)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及進行評估比較等五個方面。(田國強,2005)任何數理經濟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這個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之上。在學習時,首先明確模型的這五個方面特征,將有助于人們迅速理解這些看似復雜的數理模型所描述的經濟學涵義。

(二)學會設定切合實際經濟環(huán)境的數學語言

通常經濟學理論分析都包括三個部分: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目標;進行論證分析;得出論斷,給出政策建議。因此,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時研究語言就需要經歷“經濟學語言——數學語言——經濟學語言”階段的轉換。分析問題是在明確了研究目標之后,要學會把現實中復雜多變的經濟環(huán)境、參與方的行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準確、精煉地表述出來。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游戲規(guī)則以及參與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響經濟結果的重要方面。學會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經濟背景及環(huán)境,是做好整個模型分析的基礎。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學習時,結合聽課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在理解本專業(yè)學科基本的經濟思想脈絡情況下,有側重地介紹一些基本的數理分析工具。比如說博弈論、動態(tài)優(yōu)化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分析工具介紹是本門課程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應首先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模型(basic model)的解決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聯系現實環(huán)境,向學生明確指出基礎模型依賴的假設條件及在實際中的適用情況。如果基礎模型的某些假設與實際環(huán)境相違背時,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進。教師在重點講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尋找感興趣的點,查閱相關文獻,對問題繼續(xù)深入研究。

三、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數理經濟學的內容非常豐富,且數理模型的證明與推導,看起來抽象難懂,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為了更好地講授數理經濟學,針對學生的具體經濟學科專業(yè)以及相應的知識準備,應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yè)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該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問題為導向,而非以分析工具為導向

經濟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最終反映的是現實的經濟運行。做經濟分析時,一切應先從問題出發(fā),將數理方法與經濟學的“問題意識”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實際經濟問題的解決甚至是經濟理論的縱深發(fā)展。脫離經濟問題本身,過度沉迷于數理模型的推導無益于對經濟問題的深入理解。無論是對于以后走向社會工作的應用型學生,還是對于日后投身于經濟學研究的研究性學生,他們都將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經濟環(huán)境。在目前我國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和解決經濟學問題時必須首先以問題為導向,從現實的經濟問題出發(fā),尋找或創(chuàng)新數理分析工具去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

(二)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微觀經濟學標準的消費者或生產者理論模型中,經濟人都假定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因此,每個人都把價格視為參數給定,個人的選擇不受他人的影響,且每個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身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初學者往往會對此不解,認為無論是假設條件還是得出的分析結果都不切合實際,無法理解學習經濟學的用處。這時須啟發(fā)學生,研究一個問題,應該先從最簡單的情形出發(fā),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復雜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寬假設,假如市場環(huán)境不再是完全競爭,而參雜了壟斷成份,甚至是完全壟斷,那么我們通過模型推導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假如個人的選擇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模型的結論又如何?同樣,對其他諸如博弈論,委托——,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模型的學習時,也應秉承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打好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根據現實經濟環(huán)境在基礎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課題、實際案例與課堂互動相結合

即時的科研課題或者實際案例都是對當下經濟熱點問題的反映。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穿插,形成補充。這樣能使學生對所學數理模型在現實經濟中發(fā)揮的作用有直觀的感觸。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資料或文獻,讓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互動式的討論。因而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課后的練習

僅僅依靠課堂時間就想掌握一門課程的全部知識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于有復雜數學公式推導的數理經濟學課程來說。因此,為了使學生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課后練習是必要的。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后練習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代表性基礎模型的推導證明訓練;結合專業(yè)基礎模型的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兩種練習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能力為主。

四、結語

與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數理經濟學的發(fā)展還處于相對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學習和模仿為主。由于國外的經濟環(huán)境、機制設計以及參與者的行為心理均與國內存在差異,國外前沿經濟理論模型對中國經濟的直接適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對于國內數理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來說,這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

由于數理經濟學課程存在內容多、難度大,抽象復雜等特點,本文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幾點體會。我們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和反思,數理經濟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2] 王 黎.應用型本科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篇(4)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相融的趨勢日漸明顯,人們逐漸發(fā)現,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上是同一行為主體的不同選擇,兩者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決定基礎。因此,研究和探索有關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兩種理論在新形勢下的融合,并建立起一個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于一體的理論分析框架,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仡檱H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fā)展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這兩者都是國際分工的結果,所以,用國際分工的思想作為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共同基礎,是本文研究的一個切入點。

一、兩種理論的研究溯源與現狀

(一)傳統(tǒng)理論上的不相容

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規(guī)模報酬不變。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各國生產同種商品的價格差異,而價格差異則是由成本差異造成的,成本的不同是因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不同所致,生產要素的價格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決定的。正是由于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時所具有的比較優(yōu)勢或價格優(yōu)勢。所以,一國將出口較密集地使用其豐裕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進口較密集地使用稀缺的生產要素制造的商品,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就由各國的資源優(yōu)勢所決定。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中,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生長的空間。

現代跨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和發(fā)展,恰好否定了傳統(tǒng)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完全的自由競爭導致完全的市場結構。傳統(tǒng)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性,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市場的不完美,才是導致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市場的非完美性,跨國企業(yè)才有可能運用組織的效率,發(fā)揮它在獲得資本、勞動、技術和知識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條件,在世界市場上與當地企業(yè)競爭。跨國企業(yè)在市場、生產、規(guī)模經濟以及諸多方面的壟斷優(yōu)勢是確??鐕a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基礎。可見,這一分析框架與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是完全不相容的。

(二)兩種理論融合的嘗試

較早地把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納入同一分析框架的是美國學者弗農(R.Vernon1966)。他用“產品周期理論”來系統(tǒng)解釋企業(yè)在出口、許可證形式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選擇,并將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與企業(yè)生產的區(qū)位選擇聯系起來。弗農把產品的生命周期分成新產品期、產品成熟期和產品標準化期,他認為,在新產品期,企業(yè)選擇在國內生產,對國外市場的需求主要采取出口貿易的形式;在產品成熟期,企業(yè)想保持最佳經濟效益必須考慮對外直接投資;當產品進入標準化期后,價格競爭的結果是使產品的生產或裝配業(yè)務逐漸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發(fā)展中國家,原來發(fā)明產品的國家則轉為從國外進口該產品。

澳大利亞學者科登(W.Corden,1974)在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理論基礎上,放棄了瑞典學者赫克歇爾(E.F.Hecksher,1919)和俄林(B.Ohlin,1933)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H-0理論)中的要素在兩國之間不可流動的假定,同時引進了第三個要素——知識,并允許資本、勞動和知識三要素進行國際流動,這使得擴展后的國際貿易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現象。

英國跨國公司專家鄧寧(J.H.Dunning,1976)提出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又稱為國際生產綜合理論),也是至今為止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鄧寧提出了用折衷主義方法來解釋國際生產活動,該理論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所有權優(yōu)勢+區(qū)位優(yōu)勢+內部化優(yōu)勢=對外直接投資”。這就是說,如果三者都具備,國際直接投資是最佳的選擇;如果具有所有權優(yōu)勢,同時取得內部化優(yōu)勢,則可以選擇對外貿易;如果僅僅具有所有權優(yōu)勢,他國區(qū)位優(yōu)勢又不明顯,那么許可證貿易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正是這些理論對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與企業(yè)發(fā)展之間緊密關系的描述,使得將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納入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成為可能。

(三)兩種理論融合的研究現狀

日本學者小島清(K.Kojima,1978)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同時置于國際分工框架下進行研究的方法,為我們對兩種理論進行融合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啟示。小島清理論的基本思路是:從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理論出發(fā),在H-0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內,先確定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再根據國際分工原則選擇合適的投資產業(yè)。

以克魯格曼(P.R.Krugman,1980)和赫爾普曼(A.Helpman,1983)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各國并不一定因為本國的資源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不完全是比較優(yōu)勢,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規(guī)模報酬遞增驅動的。他們試圖用要素稟賦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格局和跨國公司的產生:要素稟賦差異較大的國家間主要進行產業(yè)間貿易;要素稟賦相似的國家間主要進行產業(yè)內貿易;如果當要素稟賦差異太大且公平的市場交易無法使要素價格均等化時,國際直接投資則是最佳選擇,這樣就產生了跨國公司。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M.E.Porter,1985)提出了全新的“競爭優(yōu)勢理論”,該理論從企業(yè)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現象。波特研究的邏輯線索是:國家競爭優(yōu)勢取決于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而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又決定了企業(yè)競爭戰(zhàn)略。他是站在產業(yè)(中觀)層次,從下而上,即從企業(yè)(微觀)層面向上擴展到國家(宏觀)層面上。這是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方法的一種拓展。

我國學者在兩種理論融合的研究方面以往只停留在總結述評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王福軍、吳先明,1999),最近有人提出在比較優(yōu)勢下融合兩種理論的觀點(黃河,2002),并對兩者相互融合的趨勢和統(tǒng)一的途徑闡述了看法。但是,至今為止我國學者還沒有就這兩種理論如何融合進行深入的論述和研究,也沒有出現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二、構建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

(一)現有理論研究成果的不足

1.理論研究的重心發(fā)生偏移。從李嘉圖(D.Ricardo,1817)開始,古典經濟學關于比較優(yōu)勢的產生問題開始偏離斯密(A.Smith,1776)以早期國際分工為理論出發(fā)點的內生決定論。斯密認為,比較優(yōu)勢產生于分工和專業(yè)化,是內生的;而李嘉圖則認為比較優(yōu)勢是產生于資源配置過程,是外生的。另外,由于數學工具的局限,導致以馬歇爾(A.Marshall,1920)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放棄了古典經濟學的內核(分工和專業(yè)化),研究重點完全轉向了資源配置問題。

2.假設條件與現實狀況不符。例如,完全競爭市場、同質要素、信息對稱、零交易費用等等,這些假設條件符合了經濟學理論研究者的科學理想,可以用來構建清晰而精致的數學模型和推理嚴謹的分析框架,但是,用這些作為理論的前提是根本無法得出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

3.理論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分離,個體、企業(yè)、行業(yè)、國家分別進行研究。例如,國際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作為基本分析單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以企業(yè)作為基本分析單位;波特的競爭優(yōu)勢理論是以行業(yè)作為基本分析單位;楊小凱等人的新

興古典經濟學是以個體作為基本分析單位。

4.行為主體決策的判斷標準單一。例如,弗農是用產品周期的不同階段來作為行為主體選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判斷標準;小島清是把比較成本原則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克魯格曼是用各國的要素稟賦差異來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波特是用競爭優(yōu)勢的原則來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

(二)為何重拾國際分工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最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保ㄗⅲ海塾ⅲ輥啴敗に姑苤?,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5頁。)200多年前的這一論述,至今仍為當代經濟理論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有關分工的研究,經濟學研究的立足點在于分工的基礎和職能的分工?!坝捎跈C器和蒸汽的作用,分工的規(guī)模已使大工業(yè)脫離了本國的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頁。)國際分工就是指生產的國際專業(yè)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帶來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fā)展;隨之而產生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分工和專業(yè)化理論的兩個側面,同時也是微觀經濟學在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領域中的延伸。隨著國際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企業(yè)之間借助國際市場實現的國際分工可能并不經濟,這就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加以替代,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跨國公司??鐕镜陌l(fā)展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代國際分工的內容、性質和形式。

在當代國際分工的理論研究中,已形成三種研究對象不同的理論體系:一是研究由市場機制予以組織和協調的國際分工理論;另一是研究由跨國公司為載體予以組織和協調的企業(yè)內部國際分工的理論;第三種則是由楊小凱(X.Yang,1993)等人為代表的研究由個人的專業(yè)化、生產的迂回程度予以組織和協調的國際分工理論。楊小凱等人用非線性規(guī)則(超邊際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guī)劃方法將分工和專業(yè)化等經濟思想形式化,創(chuàng)立了以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這一理論重新將分工和專業(yè)化作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其中許多命題的證明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啟示性的典范并縮小了最優(yōu)化范圍。同時在此分析框架內,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融合在一起,不僅大大擴展了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和范圍,而且將許多原來相互獨立的經濟學分支用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分工和專業(yè)化)統(tǒng)一起來。

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是通過引入交易費用和交易效率的概念來解釋企業(yè)的產生和國際貿易的產生。因為市場和企業(yè)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形式,企業(yè)的出現是企業(yè)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的交易費用的結果,所以交易費用的差別是企業(yè)出現的原因。同理,降低交易成本、改進交易效率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沿用他們的思路,我們不難推出這樣的結論:當國際貿易的交易費用高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生產費用時,人們將會選擇國際直接投資,跨國企業(yè)會從國際分工中出現;當用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來組織分工比向東道國市場輸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進行國際貿易的形式來組織分工更有效率時,人們選擇前者。

三、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的解析

本文采用的理論分析框架與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類似,只是用“行為主體”(個人、企業(yè)、行業(yè)、國家)來代替原來的“個體”的概念。第一層是行為主體在作出國際貿易或國際直接投資決策前,從競爭優(yōu)勢的角度對當時所處的經濟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進行分析;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yōu)決策理論分析行為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層次是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國際市場結構、國際企業(yè)制度和行為主體的自利行為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結果;第四層次則是與行為主體價值觀有關聯的所謂社會福利分析。

(一)從競爭優(yōu)勢的角度作出決策

我們把競爭優(yōu)勢定義為“組織結構優(yōu)勢”和“社會資源優(yōu)勢”的整合。所謂組織結構優(yōu)勢,即行為主體協調其組織活動的資源和能力的優(yōu)勢,包括人力結構和資本結構、技術和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和對國際一般慣例熟悉程度等優(yōu)勢。所謂社會資源優(yōu)勢,即影響組織收益分配的社會資源和能力的優(yōu)勢,它包括市場、客戶、社會網絡融資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發(fā)揮和增強競爭優(yōu)勢既是行為主體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又是其目標,它涉及內生函數和外生函數所包含的諸多因素。所以,我們可以從行為主體具有的競爭優(yōu)勢的角度來解釋其國際貿易、技術許可轉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見表1)

表1競爭優(yōu)勢整合

組織結構優(yōu)勢社會資源優(yōu)勢

國際貿易必需具備無需具備

技術許可轉讓必需具備有無均可

國際直接投資必需具備必需具備

(二)從收益的角度作出決策

行為主體(國家、行業(yè)、企業(yè)、個人)需要作出決策的問題是:在當前自身所擁有的總額為I的投資能力中,是進行國際貿易還是國際直接投資?對于行為主體而言,目標之一就是使總預期利潤最大化。用公式表示為:

附圖

式(1)中,NPV[,F]為在東道國進行折現數額為I[,F]的直接投資所獲得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NPV[,T]是向東道國出口折現數額為I[,T]的貿易所得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NPV[,D]是將剩余投資能力(I-I[,F]-I[,T])投資母國市場所得到的折現預期利潤(凈現值)。其等價形式是與凈現值相等價的凈現值流(每年等量的凈收入)形式:

附圖

式(2)中,r[,F]為從直接投資中獲得的內部收益率,r[,T]為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內部收益率,r[,D]為從母國市場中所獲得的內部收益率。行為主體從目標函數出發(fā)作出決策:

1.如果r[,F]<r[,T]且r[,D]<r[,T],即當國際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低于國際貿易的收益率,且國內市場的收益率低于國際貿易的收益率時,行為主體選擇國際貿易;

2.如果r[,T]<r[,D]且r[,F]<r[,D],行為主體選擇在國內生產和銷售;

3.如果r[,T]<r[,F]且r[,D]<r[,F],行為主體選擇國際直接投資;

4.如果r[,D]<r[,T]或r[,D]<r[,F],行為主體選擇的決策公式可表示為:

附圖

根據公式(4)即可從收益的角度做出相應的決策。

(三)從均衡分析的角度作出決策

附圖

其中,β與消費偏好有關,k是最終產品的交易效率系數,t為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系數。

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的決策問題在于,確定每一種產品的自給量、市場購買量、市場銷售量以及如何組織生產這兩種產品。以下討論四種可能出現的結構形態(tài)(如圖1所示),解出其角點均衡,然后從這些角點均衡中識別出完全均衡。

1.結構A由組態(tài)(XY)組成。在這個組態(tài)中,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對無論是中間產品X還是最終產品Y都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設在組態(tài)(XY)中。(注:詳細的推導過程可參考:WenliCheng,JeffreySachs,andXiaokaiYang(2000),AnInframarginalAnalysisoftheRicardianModel,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2):PP.209-213.)此結構的角點均衡是:

附圖

附圖

圖1國際市場結構和國際企業(yè)制度

附圖

其中U[,1](D)和U[,2](D)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業(yè)主體在結構D中的人均真實收入。

3.結構FY由組態(tài)(L[,X]/Y)和(Y/L[,X])組成。在組態(tài)(L[,X]/Y)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賣出它的勞動力而成為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國家1中設立的跨國公司內生產中間產品的工人,并且從國家2中進口最終產品;而在組態(tài)(Y/L[,X])中,國家2的行為主體從國家1購買勞動力組建跨國公司以生產中間產品,然后把這些中間產品返回本國生產最終產品,最后把最終產品出口到國家1。換句話說,國家1的行為主體只從事國際貿易,而國家2的行為主體既從事企業(yè)內部貿易和國際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結構FY的角點均衡分別為:

附圖

上述兩式中,v是結構FY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系數,U[,1](FY)和U[,2](FY)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結構FY中的人均真實收入。

4.結構FX由組態(tài)(L[,Y]/Y)和(Y/L[,Y])組成。在組態(tài)(L[,Y]/Y)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賣出他的勞動力成為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國家1中設立的跨國公司內生產最終產品的工人,并且從國家2的跨國公司中購買最終產品;而在組態(tài)(Y/L[,Y])中,國家2的行為主體生產中間產品,然后把中間產品出口到國家1,并且從國家1購買勞動力組建跨國公司以生產最終產品,最后把最終產品在國家1的市場上銷售,同時又把最終產品返銷回本國。換句話說,國家1的行為主體既沒有從事國際貿易也沒有進行國際直接投資,而國家2的行為主體既從事了企業(yè)內部貿易又進行了國際直接投資。此結構的角點均衡分別為:

附圖

上述兩式中,U[,1](FX)和U[,2](FX)是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在結構FX中的人均真實收入,r是結構FX中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系數。

因為人均真實收入最大的角點均衡就是完全均衡,所以我們用微分的方法可以求得以上各式的最大值點,并得出以下推論:

1.若專業(yè)化經濟程度以及產品和勞動的交易效率足夠小,則結構A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此時,行為主體選擇自給自足的方式。

2.若專業(yè)化經濟程度以及產品的交易效率(k,t)足夠高,則結構D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國家1和國家2的行為主體都分別作出國際貿易的決策。

3.若專業(yè)化經濟程度以及最終產品的交易效率k足夠高,且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v與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t以及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r相比足夠高,則結構FY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此組織結構中,國家1作出只從事國際貿易的決策;國家2的行為主體選擇既從事企業(yè)內部貿易和國際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4.若專業(yè)化經濟程度足夠高,且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r與產品的交易效率(k,t)以及用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v相比足夠高,則結構FX的角點均衡是完全均衡。在此組織結構中,國家1的行為主體選擇既不從事國際貿易,又不進行國際直接投資;國家2的行為主體選擇既從事企業(yè)內部貿易,又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四)從福利分析的角度作出決策

行為主體在進行國際貿易還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時,通常要對母國和東道國的不同政策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判斷的標準通常是一國的國民福利或社會福利。他們一般會選擇干預成本最小或使國民福利最大的政策,稱之為最優(yōu)政策選擇。例如:(1)自由貿易政策,即零干預或不干預政策。無論是從一國的國民福利還是從所有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福利的角度看,自由貿易政策都被認為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此時,行為主體作出國際貿易的決策。(2)高關稅政策,這種政策阻礙和限制了商品(及生產要素)的國際流通,減少了人們通過自愿的國際貿易可能獲得的好處。此時,行為主體選擇國際直接投資,以此來規(guī)避高關稅壁壘。

四、小結

以往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是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對國家與企業(yè)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進行解釋,本文則將它們放在同一的理論分析框架下進行研究;以往理論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是分離的,對個體、企業(yè)、行業(yè)、國家分別進行研究,本文則將這些基本分析單位統(tǒng)一在“行為主體”的概念之下;以往理論研究中行為主體決策的判斷標準單一,本文則以競爭優(yōu)勢的原則、收益最大化原則、市場結構均衡原則和社會福利最優(yōu)原則來作為行為主體決策的共同判斷標準。因此,本文的結論是,雖然世界的貿易和投資環(huán)境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WTO后會趨向于逐漸公正和平等,但對任何一個行為主體而言,究竟是選擇國際貿易還是對外直接投資,其決策主要取決于它們對自身競爭優(yōu)勢的整合和提升、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市場結構均衡的評估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考慮。

上述分析方法和結論對我國企業(yè)開展跨國經營和參與國際競爭,對各管理層制定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應當是會有所啟發(fā)。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消費者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近10年來,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zhàn)略安排已經把我國納入世界產業(yè)分工體系之中,這將大大促進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和在專業(yè)化基礎上的大規(guī)模生產投資的擴大,這些都要求我國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政策作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未來的經濟發(fā)展中,貿易—投資—生產—貿易一體化的方式將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利用跨國公司來發(fā)展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國際分工和拓展貿易與投資規(guī)模,形成“貿易—投資”雙向聯動、互相促進的良好態(tài)勢,將是經濟發(fā)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越來越普遍的戰(zhàn)略選擇;我們只有提前調整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策略,才能實現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均衡、配套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作為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的領域和范圍會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大,理論研究的假定條件也會發(fā)生變化,兩種理論的最后發(fā)展趨向勢必是在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上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日]小島清著:《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文真堂,1985年。

篇(5)

【關鍵詞】高校 證券投資學 課程建設 比較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0074-03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fā)展,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作為專門研究證券市場的證券投資學課程,承擔起了證券知識普及以及證券投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并已成為高校財經類核心課程、教育部確定的21世紀高校金融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

然而,不同類型高校的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也不盡相同。高校一般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根據類型不同,大學的基本使命——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的側重點也不同:研究型大學主要是以科研為主;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兼顧研究使命的同時關注教學工作;而教學型大學則以教學為核心使命,兼顧科學研究,但研究層次和方向以應用為主。因此,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也就顯示其不同之處。

一、研究型大學本科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研究型大學主要是以科研為主,其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是培養(yǎng)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精英人才。在國外,大部分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具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亨利·羅索夫斯基描述得很直接: 在傳統(tǒng)哈佛人的眼里,哈佛的真正兒女只能是本科畢業(yè)生,一個研究生學位頂多只能給予一種旁系親屬的地位,只是募集基金時另當別論。國內著名大學的本科生也同樣如此,目前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學非常重視本科生教育,讓最有水平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使最有水平的教師通過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把自己進行研究工作的經驗、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方法滲透到教學中。如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南開大學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兼物理學家陳平教授都曾上過本科班學生的課程。

研究型大學與普通大學相比,擁有普通大學無法企及的科研優(yōu)勢和教育資源,如相對充足的辦學經費、高水平的實驗室、完備的科研設施、研究水平較高的科研團隊、較優(yōu)的師資力量、良好的生源等眾多優(yōu)勢。特別是在教學資源方面,通常匯集社會名流、企業(yè)精英甚至學術大師到學校上課、舉辦講座和參加活動,營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國際視野、競爭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環(huán)境與條件,而這些有利條件為研究型大學提供優(yōu)質課程,實施高質量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體現在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方面,該課程顯示出以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對證券投資基本知識的把握和對基本原理的系統(tǒng)掌握,并動態(tài)跟蹤證券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注重理論體系的全面完整,強調培養(yǎng)學生思考型學習與研究型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二)教學內容設計。證券投資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證券投資的基礎知識、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風險與收益等證券投資基本理論。研究型大學在本課程教學內容中,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等理論內容的教學,而對實踐教學一般涉及較少或不涉及。如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主編的《證券投資學》授課的課時分配中(見表1),總課時為54節(jié),基礎知識、基本分析與組合管理分別占總課時的37%、24%與28%,三個部分的內容合計占總課時約90%,對實際操作起直接作用的技術分析僅4個課時,占總課時的7%。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師甚至不上技術分析,認為技術分析不需要在大學的課堂上進行教學,這在典型的研究型大學中持此觀點的教師較多,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主編教材《證券投資學》課件?;局R包括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及監(jiān)管、資產定價理論的發(fā)展;組合管理包括證券組合管理、風險資產的定價及投資組合管理業(yè)績評價。

造成這一認識的另外原因是,研究型大學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本科生讀研比較較高,如中國人民大學本碩連讀的比例就高達三分之一。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機銜接產生了許多教學上的優(yōu)勢,使專業(yè)教育的重心上移,使得他們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

(三)理論課程特色。研究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上,力求全面、完整、嚴密,使學生系統(tǒng)接受本課程的理論教育,注重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對涉及證券投資技術與技巧分析時,一般講授較少,或略微提及,或在理論上只側重于理論方法的闡釋,在理論層次上體現出一門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同時,注意吸收學科最新成果,將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動態(tài)及最新成果,及時補充到課程教學中,將傳統(tǒng)理論與現論進展有機結合起來。相當部分的研究型大學還注意與金融相關學科如金融經濟學、金融工程學、風險管理等理論知識以及數理統(tǒng)計方法的交叉融合。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課后較高的作業(yè)要求。例如,針對證券市場出現的熱點問題,課后布置的作業(yè)思考題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學生查閱較多資料研究完成。通常教師會要求學生閱讀國內外有關證券投資的文獻資料,以及閱讀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和方法;而有些教師會讓學生根據宏觀經濟、產業(yè)發(fā)展和上市公司財務和價值分析等基本面撰寫上市公司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體現了在本科階段就開始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這一教學模式。但是,對實踐教學則涉及較少或不涉及,一般由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酌情而定。

二、教學研究型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教學研究型大學應培養(yǎng)知識面寬、應變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復合知識、有開拓精神和研究潛力的專業(yè)人才,力求做到在開展本科層次的理論教學基礎上,注重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重視對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并據此構建體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編制體現“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chuàng)新潛能和協作精神”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科學安排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合理增加實踐性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因此,其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顯示出如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有關證券投資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證券投資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運用于實踐中。與研究型大學相比,提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理論要求則相對降低,力求做到本科層次的理論教學,沒有研究型大學提出的在理論內容上要求全面、完整與嚴密。

(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研究型大學此門課程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等理論教學,也注重實踐教學。以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為例,在課時分配中(見表2),理論課總課時為54節(jié),基礎知識、投資分析與市場監(jiān)管分別占理論課總課時的52%、30%與18%。其中技術分析課時約4節(jié),占總課時的7%,技術分析已真正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理論課程開設的同時,開設了模擬實驗課程。實驗的方式主要以模擬操作為主,通過證券交易過程的模擬,了解進行證券投資的條件、步驟及主要的手續(xù),運用理論課所學的證券投資基分析、技術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預測證券行情。

資料來源: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網站。投資分析包括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風險與收益、組合分析、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效率及績效評價;模擬實驗教學為6課時,學生模擬實驗一個月。

(三)理論課程特色。教學研究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上也基本要求全面、完整,使學生系統(tǒng)接受本課程的理論教育,但在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上沒有研究型大學的要求高。如作為教學研究型的東北財經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的投資分析部分除包括了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外,還包括了風險與收益、組合分析、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效率及績效評價等投資理論,但其占理論總課時的比例也只有30%。而中國人民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中的的組合管理就占總課時的比例達28%,如加上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內容,則這一比例將達到59%。在這一類型大學的理論教學中,鮮見提出要與金融相關學科以及數理統(tǒng)計方法交叉融合。

(四)實踐課程特色。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更多創(chuàng)新型、實用型人才,目前,全國許多財經類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環(huán)境。如購置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實驗教學軟件“世華金融家”、“國泰安”等教學系統(tǒng)進行實驗教學,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成為此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特色。實驗教學軟件“世華金融家”、“國泰安”等教學系統(tǒng)均可以通過衛(wèi)星接收系統(tǒng)得到滬、深股市和國際證券市場的即時財經資訊,并可通過模擬交易系統(tǒng)實現股票、期貨、外匯的實盤模擬交易。

教學研究型大學也基本都建立了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環(huán)境,在實驗教學上均有一定量的課時安排,同時實行實驗室開放或校園局網等。學生通過證券模擬實驗,學會閱讀分析證券資訊,正確使用證券分析軟件,掌握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要領,熟悉證券交易的基本流程。

為了使學生對證券投資業(yè)務有更直觀的認識,有些高校還安排學生到各類金融機構進行實習,接受行業(yè)專家的指點,與行業(yè)工作人員進行交流。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與研究型大學一樣,教學研究型大學也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基于證券投資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課程的特點,教學研究型大學本門課程的教學逐步改變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做法,采用了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實驗教學的方面,利用證券投資實驗教學軟件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證券投資基本理論的理解,對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提供有利條件。

不少教學研究型大學進行了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的建設,并使用精品課程網站資源進行了教學。如課程的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思考題、重點難點、參考文獻等均放到網上,由學生上網直接查閱學習。

三、教學型大學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

教學型大學的基本定位是,服務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以本科教育為主,建設有特色的“教學型”高校。在辦學特色定位上,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服務方向、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學校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學術背景。在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上,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服務定位主要考慮有效地發(fā)揮服務社會的職能,解決基層第一線的問題,為基層第一線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教學型大學的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顯示出如下的特點:

(一)課程目標。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證券市場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證券市場分析能力,能初步應用所學理論知識于證券實踐中,解決證券投資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與教學研究型相比,更強調實踐教學,提出了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但其理論要求進一步降低。

(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型大學的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內容中,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的教學,同時加大對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多媒體課件+原理與方法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的理論性、應用性教學與“實時行情接收+資訊分析+模擬投資+實地考察與現場觀摩”的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基本形成。以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為例,在課時分配中(見表3),理論課總課時為54節(jié),基礎知識、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投資理論分別占理論課總課時的52%、11%、15%、22%,其中技術分析課時增加到8節(jié),技術分析已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部分。與教學研究型大學類似,在理論課程開設的同時,開設了證券實驗課程。實驗的基本方式仍是模擬投資,但安排的課時已明顯增加,實驗的項目更加貼近市場。另外,也組織學生到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或上市公司等實習基地進行實踐。

資料來源: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精品課程網站?;局R包括證券投資工具、證券市場及監(jiān)管;投資理論包括證券價格、收益與風險、現資理論。

(三)理論課程特色。給學生講授較為完整的內容體系,闡釋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學生建立起證券投資理論思維框架。在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上,比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又有所降低。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地方院校對收益與風險、組合管理等投資理論較少涉及,這是教學型大學在理論教學中應該補充的內容。

(四)實踐課程特色。教學型大學普遍加強了實踐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基本形成了通過實驗課、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及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三種途徑實現。在校內建設證券模擬實驗室等,使學生在實習前便了解證券交易的基本情況,初步進行證券行業(yè)第一線所需人才實踐技能的訓練;在校外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建立了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證券投資模擬大賽等課外實踐活動。

而在實驗教學方面,實驗課時通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有相當大幅度的提高,湖北經濟學院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實驗課時只有10學時,相當多的教學型大學實驗課時遠不止10學時,如貴州財經大學為24課時,廣西財經學院至少32課時。之所以安排大量的實驗課時,是因為要培養(yǎng)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基本操作技能,通過設計實驗項目和證券實驗室投資模擬操作,將課堂教學內容與證券投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實踐課程教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少學生對于證券投資分析及投資實戰(zhàn)操作,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一部分學生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研判和投資決策的能力,其中有些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證券模擬大賽取得良好的成績,而有些學生通過考試取得了證券從業(yè)的部分資格。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型大學基本形成了“多媒體課件+原理與方法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的理論性、應用性教學與 “實時行情接收+資訊分析+模擬投資+實地考察與現場觀摩”的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實踐性教學比教學研究型大學有了更為具體而豐富的內容,設計了跟理論課程相對于的實驗項目,甚至緊密聯系證券行情的變化,在實驗項目上不斷跟進和完善。與教學研究型大學類似,也積極開展了精品課程建設,利用精品課程網站資源進行了教學。

總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展的今天,必然要求大學的層次、類別和培養(yǎng)目標的多樣化。既需要承擔學術型的研究型大學以及教學研究型大學,也需要能夠滿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升所在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教學型大學。不同高校層次滿足社會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并不代表其辦學水平質量的高低。因此,對于數量較多的地方教學型本科院校,證券投資學課程建設應合理定位,從其所在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以重點解決本地區(qū)證券業(yè)發(fā)展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承擔起提升所在地區(qū)證券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趙文華,程瑩.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2(6)

[2]張紅霞.從國際經驗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高向東.教學型大學的責任與追求[J].中國高教研究,2006(9)

[4]鄭祥江.教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構建[J].高教研究,2009(3)

[5]李炎生,周玉俊.教學型大學之學科、專業(yè)、課程與職業(yè)關系解析[J].九江學院學報,2008(1)

篇(6)

[關鍵詞] 高等教育收費;新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委托;教育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 G6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2-0111-05

高等教育收費在本質上是一種高等教育財政制度,或者說,是一種高等教育財政制度性收費。要科學地實施高等教育收費,就必須準確把握高等教育收費的本質。制度通常是指一定社會或組織中人們遵循的一套行為規(guī)則。在現代社會,高等教育財政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府為滿足一定公共高等教育需要而進行的公共理財活動,這種理財活動實質上是對公共高等教育經費及其稅負所進行的分配。公共高等教育經費來自稅收,無論是否以公共高等教育需要的名義進行征稅,公共高等教育經費總是以稅負的形式分攤給納稅人。政府通過稅收形成財政收入,再通過財政分配形成公共高等教育經費。一般而論,當這種經費足以維持一定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正常運行時,高等教育免費就勢在必行;反之,當這種經費不足以維持一定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正常運行時,高等教育收費就勢在必行。

1.從制度安排意義上研究高等教育收費的本質,體現了經濟學把生產關系及其總和作為構建社會經濟運行理論體系核心概念的重要思想。經濟學把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生產關系的基礎,而如此相類似的新制度經濟學則把制度當作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新制度經濟學者認為:“我們必須發(fā)展制度理論,因為沒有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不是處于由市場參與者參與其中的制度結構之中?!盵1] 15在完全競爭均衡狀態(tài)下,高校只能是由市場自動決定的成本補償的被動接受者,因而高等教育收費也只能是在“誰受益誰付費”原則支配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體系中的組合要素。因此,只有在高等教育服務完全競爭的情形下,約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論及其對高等教育收費的解釋才是合理的。

然而,正如新制度經濟學所指出的那樣,在現實世界中,制度是變遷的,產權的明晰界定和執(zhí)行是要付出代價的,競爭是不完全的,交易是要有成本的,企業(yè)也不是生產函數的代名詞,而是作為價格機制進而作為成本補償機制的替代物與市場一起構成了協調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當然,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并不在于對完全競爭假設的質疑上。早在1933年被譽為“作為一箱工具而獻給分析經濟學家的”瓊?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的出版,就正式宣告了“斯密傳統(tǒng)”的徹底結束,它的研究重點是在被傳統(tǒng)的新古典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所共同忽視的至關重要的經濟學基本問題,即制度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基礎地位及其變遷問題,明晰的產權作為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法律基礎問題,交易成本作為組織治理的基本分析單位問題,以及企業(yè)作為市場的替代問題。這些問題作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重要的,可以說新制度經濟學是圍繞這些重要問題而展開討論的。因此,這里就沒有必要過多地討論這些問題提出的重要性,而在于從制度的作用與變遷、交易成本節(jié)約、產權明晰、委托理論和企業(yè)替代市場意義上把握高等教育收費的本質。

篇(7)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of study, western economics a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and the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and they remain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the theory of the firms profits maximization, it only studies the conditions of a single firm's profit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does not contact macroeconomics to consider the issues about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does not contact the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to consider the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of consumers and does not contact price elasticity of commodity price to consider the issues about decision of maker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關鍵詞: 廠商理論;利潤最大化;邊際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manufacturer's theory;profit maximization 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圖分類號:F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8-0138-02

0引言

傳統(tǒng)西方經濟學依據高等數學中關于連續(xù)函數取得最大值的必要條件,論證了生產者(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是MR=MC,對此結論,本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對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的分析和探討,除必然需要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分析外,還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廣泛的環(huán)境中考察,這樣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觀和更加實際的結論。

1傳統(tǒng)生產者行為理論的具體內容

1.1 傳統(tǒng)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邊際分析法的基本推導西方經濟學中的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主要探討廠商如何在投入(成本)既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利潤(產出)。具體包括了邊際成本分析法和邊際收益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利用高等數學中原函數(總利潤函數)的一階導函數(邊際效用函數)的值為零時,原函數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論證了生產者在投入(成本)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生產某種商品要取得總利潤最大(即:TR-TC的值最大)的原則是MR-MC=0,亦即MR=MC,實際上,(TR)′=MR,(TC)′=MC。也就是說,能滿足MR=MC時的商品生產量能夠保證生產者實現利潤最大化。

1.2 傳統(tǒng)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邊際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經濟學把生產者生產商品所付出的所有投入稱為總成本(TC),把生產者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稱為邊際成本(MC);把生產者銷售商品所得到的所有收入稱為總收益(TR),同時,把生產者每增加一單位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稱為邊際收益(MR)。依據傳統(tǒng)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以下(如表1)是一個生產者生產(銷售)一種商品的短期均衡表(以壟斷市場的短期均衡為例)。

單純從數學角度分析:當一個連續(xù)函數的一階導函數的值為零時,該函數能夠取到最大值[實際上,MR=(TR)']。按照這一數學結論,在假設TP函數為連續(xù)函數的前提下,TP要取得最大值,即TR-TC的值要最大的必要條件是MR-MC=0,亦即當MR=MC時,廠商的總利潤TP為最大。從表1的情況來看,當廠商的生產(銷售)數量為5時,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廠商得到最大的總利潤60。

1.3 基本作圖根據以上表格,傳統(tǒng)教課書作出了MR,MC曲線和TP曲線,如圖1。

從圖1可以看出,當銷售量Q=5時,MR曲線與MC曲線有唯一交點,此時MR=MC,同時,TP取得最大值60。

2對傳統(tǒng)廠商利潤最大化理論的思考及修正

2.1 對廠商利潤最大化時的生產量(銷售量)和TP曲線圖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據上表1可知,實際上能滿足總利潤TP的值為最大的銷售(生產)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生產)銷售量為4到5這個階段存在一個總利潤保持最大值的平臺期。所以,嚴格來講,TP函數的圖象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拋物線,而是在拋物線的頂端應該有一條平行于Q軸的線段AB,如圖2。

圖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廠商銷售(生產)量、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和最大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對廠商利潤最大化條件的思考和修正從表一和圖二能夠看出,廠商利潤最大(60)時的銷售(生產)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觀經濟學其他理論結合起來分析,利潤最大時的銷售(生產)量則有不同的結論。

2.2.1 單純從廠商的角度來考慮,最優(yōu)生產(銷售)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保證總利潤TP為最大的基礎上,廠商生產(銷售)更多的產品意味著廠商在生產技術不變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這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更大損耗。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假設廠商生產的根本目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利潤最大化首先要滿足的必要條件則是成本最小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純從廠商角度考慮,其最優(yōu)的生產(銷售)量為4,而并不是大多數傳統(tǒng)教材中認為的5。

2.2.2 從商品價格彈性理論和廠商所生產產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該廠商生產(銷售)的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甚或無彈性,并且該產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沒有,則意味著該廠商有能力在產品質量不變的前提下向市場(消費者)索要更高的價格,牟取更大的超額利潤。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廠商最優(yōu)的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

2.2.3 單純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廠商的最優(yōu)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這是因為當廠商生產并向市場投入更多的產品時,既市場供給量加大時,依據供求定理,產品的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產品價格的下降意味著在消費者收入既定的條件約束下,花費相同的收入會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應: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收入不變但其實際購買力增加)。

2.2.4 拋開以上三種考慮角度,單純站在宏觀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分析,廠商的最優(yōu)生產(銷售)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銷售量為4時,廠商已經取得了總利潤TP最大。如果廠商繼續(xù)生產,不但意味著廠商自身生產成本和固定資產損耗加大,而且意味著資源配置的低效和無效。多生產一單位產品(生產量從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產要素可以在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下配置到能夠更有效利用(或更需要)該生產要素的生產上去,最終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綜上所述,對西方經濟學中廠商總收益最大化問題的探討不能僅僅局限在廠商自身的角度來思考,而應該同時結合宏微觀經濟學中的其他相關理論綜合進行考慮,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宏微觀經濟理論的融合,不至于讓人們產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完全割裂和西方經濟學中各個理論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這樣,對具體經濟問題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觀和更符合實際的結論。

參考文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