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言交際

語言交際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29 02:0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言交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語言交際

篇(1)

關鍵詞:語言;文字;非語言交際;身勢語言;伴隨動作

非語言交際手段大都應用在外語教學中,有許多人在教學手段中提及非語言交際,而且大多數(shù)還是在英語教學中,本文旨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非語言交際以及了解俄羅斯的非語言交際,在生活中予以幫助。

語言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一個必要的存在,如果沒有語言,人們不能溝通,不能交流,人與人之間可能連感情都不能產(chǎn)生。文字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文字很多我們古老的文化都不能傳承下來。但是人們在運用語言文字等進行交流的時候,不只是說話,寫字,看文字,還有各種的身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還有伴隨動作,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動作的話,說出來的話往往顯得單調(diào),這表明非語言交際手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人無法只靠一句話來溝通,而是得靠整個人來溝通。不錯,而且行為學家曾形象的比喻說:“手勢是人的第二張嘴舌”美國的FBI電視劇中有很多關于肢體語言和微表情破案的案件,這表明對于肢體語言的了解有助于我們?nèi)蘸笞呷肼殘雒鎸Ω鞣N狀況。

一、各國的肢體語言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的語言說話時所用的身勢語言也是各有各自的特點的,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不好” 歐洲人要搭車時則是上下?lián)]手;在日本小姆指是表示“妻子 ”的意思,大拇指是表示“丈夫”的意思,美國人揮手是表示再見的意思,但是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會朝著你走過來而不會離開。美國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表示“好的”我同意的意思,在日本,這種手勢是表示錢的意思,但是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經(jīng)常伴隨著咬緊牙齒,表示非常痛惡。但是有的時候有些伴隨動作是屬于國際通用姿勢,像鼓掌表示歡迎,舉起手來表示禮貌,擺手在送別的時候表示再見,伸出舌頭的時候表示一種驚訝,這些都是大多數(shù)國家常用的身勢動作,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這是絕大部分的民族表達自己意向的方式,但是也是有例外的,美國人和巴西人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表示發(fā)瘋。日本人把大拇指放在喉嚨上表示被“炒了魷魚”。西方人手指指在胸前的時候是指自己,而東方人經(jīng)常是指自己的鼻子。打招呼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交際行為,西方人是用握手,擁抱,親吻等方式來表達的,現(xiàn)在的中國幾乎也是采用這樣的方式,而且握手現(xiàn)在基本上屬于國際的打招呼的方式。

二、在中國使用的非語言交際手段

(一)中國獨特的非語言交際手段

將手心朝下并放在脖子上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如果一個人無意中將筷子飯碗里,再將飯送給中國人吃的時侯,中國人可能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因為在中國,是供死人時才把筷子飯里的。在中國的話跺腳表示氣憤、惱怒、灰心悔恨。手心向下,四個手指同時向自己的方向彎曲幾次的時候意思是叫別人過來。用伸直的食指指尖在自己臉頰旁輕劃幾下,這是中國人在半開玩笑的狀態(tài)下表示丟人,沒羞的意思。用兩只手拿東西給客人或別人表示的意義是尊敬。打躬作揖是中國人獨特的一種肢體語言,但是都是古代的時候比較常用,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會用到打躬作揖這個肢體語言了,打躬作揖具體說來有很多講究,具體分為長輩啊,晚輩啊,左手右手都有講究之類的,現(xiàn)在在過春節(jié)的時侯,晚輩向長輩拜年還常用作揖伴著問好來表示。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照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就是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掌對右手拳或包或蓋。右手拳左手掌是“吉拜”的意思,反過來,左手拳右手掌就是表示“兇拜”了,這是在作揖的時侯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

(二)已經(jīng)演變的非語言交際手段

中國經(jīng)過幾千年的語言文化的變化之后,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偏向于西方的握手這種打招呼的方式,簡單大方還不失禮,不管對哪一方來說都沒有壓力,所以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采用這種方式來打招呼了。被人砍頭這種姿勢也已經(jīng)越來越趨向于表示被老板炒魷魚的意思了。

三、在俄羅斯使用的非語言交際手段

Всплеснуть руками 兩手舉起輕輕一拍表示喜悅驚訝惋惜困惑等。Развести и руками 兩手一攤表示莫名其妙、驚訝、惋惜、困惑等,這一手勢常同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這兩個動作同時出現(xiàn)。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груди(и слегка наклонить голову)一手按胸(微微點頭)表示請原諒、對不起,致以歉意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щеке一手按頰,表示難為情、慚愧、不好意思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скобкой сколо рта一手呈括號狀放在嘴邊,表示保守秘密、說悄悄話等。Постучатъ по столу敲敲桌子表示所指的人是傻瓜。покрутитъ палъцем у виска食指在太陽穴處轉幾下,表示所指的人腦子有毛病,是瘋子、神經(jīng)病。постукивать польцами по лбу用手指敲腦門表示緊張思考,回憶某事等。хлопнуть себя по лбу用手拍一下額頭,表示終于想出來了。щелкнуть пальцами打榧子,表示稱贊、滿意、驚奇等。почесать в затылке搔后腦勺,表示為難、難辦。бить(ударить) хлопать по рукам擊掌,表示談妥、商定、成交。махнуть рукой 把手一揮,表示不再注意、不再關心,失望等。показать куким握拳,把大拇指從食指和中指間伸出,表示嘲弄、蔑視、輕視對方。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雙肩一聳,表示不理解,莫名其妙、驚訝、沒有辦法等。би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表示友好親昵。потирать ладони捂掌,表示滿意。щелкать языком咋舌,表示羨慕。Крякать嘴里發(fā)出咯咯聲表示滿意。крутить носом縮起鼻子,表示不滿、藐視、不同意,堅持己見之意。стучать по столу дереву敲桌子(木頭)表示消災,不讓倒霉的事發(fā)生。плевать через левое плечо往左肩后吐唾沫,并伴隨呸呸的聲音,表示消災,不讓倒霉的事發(fā)生。сыт по горло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прпложить палец и лбу или к голове把手指放在太陽穴或頭部,指的是高度評價一個人的智商прпжимать палец к губам把手指放在嘴唇的手勢意思是請安靜。

四、在交際方面中俄有什么異同

在中國,吃飯后一只手或兩只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意思是我吃飽了。但是在俄羅斯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中國人用食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幾圈,表示動腦筋,有點類似于西方的表達動腦筋的方式。在俄羅斯呢,食指在太陽穴處轉幾圈,表示所指的人腦子有問題,是神經(jīng)病。用手指敲腦門表示緊張思考,回憶某事等。在我國伸舌頭或者吐舌頭有表示調(diào)皮、害羞、驚訝、不好意思等很多意思。俄羅斯咋舌,表示羨慕,嘴里發(fā)出咯咯聲表示滿意。豎起小指表示“差,壞,不好”的意思, 伸出小指并向下表示鄙視的意思,這個姿勢在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表示一樣的意思。

人們用語言交際的同時更是處于身勢語言等各種伴隨動作的范圍之中。有些時候我們?nèi)绻x開這些伴隨的動作的話,語言的交際很可能發(fā)生問題以及產(chǎn)生誤會。我們應該多多了解各國的語言的伴隨動作,這樣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才不會鬧出笑話,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日本人問一個從美國來的旅客,機場有沒有給提供行李車的服務。美國旅客想告訴他,機場有這種服務,而且還是免費的。于是他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表示OK的手勢回答他。然而這樣的手勢對日本人來說,意思是表示錢,因此,日本人覺得行李車的服務肯定是收錢的。而這時,旁邊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這一幕,于是認為美國人在對日本人說“他是一個卑鄙的小偷”,應該小心點,要不殺死他。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平常說話也是有很多表情和動作的,尤其是說不同語言的人進行溝通的時候,更是需要依靠大量的身勢語言以及伴隨動作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人們的種種心理通過千姿百態(tài)的手勢體現(xiàn)出來,有時姿勢甚至比言語更能傳達說話者的心思。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交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語言來說也有著很重要的補充作用。有些時候,身勢語言,表情動作等非語言交際的伴隨動作才更能體現(xiàn)出說話者的真正意思,所以本文通過各國以及中俄非語言交際的簡單分析幫助了解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1997.

[2]賈雨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鄭樹堂,胡全生.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一冊[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 究出版社,1989.

[5]趙紅娟.俄語身勢語及俄漢身勢語的對比研究[J].西安 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

篇(2)

關鍵詞: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非語言交際

1引言

交際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借助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來實現(xiàn)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學者也對此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非言語交際是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交際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根據(jù)相關調(diào)查,在直接的面對面交際中,只有大約35%信息是通過語言來傳遞的,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來進行表達和傳遞的。由于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異,這也使得非語言交際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帶有強烈的國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缺少對非言語交際的文化差異的了解,就會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甚至造成人際交流的障礙。在我國英語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印象,非語言交際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利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時,往往過于注重語言交際,而忽略了非語言行為的信息傳遞。通過英語語言學習與應用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協(xié)調(diào)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情況下,非語言交際可以使表達更直觀,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實現(xiàn),使交際效果達到最佳。因此,在英語教育中,必須要充分重視非語言交際的積極作用,強化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英語教育的效果與質量,促進學生英語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語言交際的概念與特點

2.1 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手段,相互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活動。這種活動是跨國家、跨地域、跨種族的。當今,隨著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發(fā)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現(xiàn)代化,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日趨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日益頻繁??梢哉f,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何促進跨文化交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2.2 非語言交際的概念

交際離不開語言,語言也是實現(xiàn)交際的重要手段。但是,語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際手段,非語言在很多特定環(huán)境下,比語言交際具有更強大的信息傳遞功能。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礎之上的、不用言詞來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具體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主要包括眼神、手勢、體態(tài)、表情、服飾、聲調(diào)、音量等,作為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非語言交際能夠傳遞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意念、感情。總的來說,非語言交際有四種類型:(1)體態(tài)語:又稱“身體語言”,主要指人們在交際中,借助身體動作進行信息表達的行為方式,比如,點頭表示認同,搖頭表示否定和不滿意,握手或擁抱表示歡迎等等。體態(tài)語可以輔助語言交際的使用,補充語言交際的不足,對有聲語言的信息傳遞起到輔助作用(2)副語言:這是人們在進行語言交際過程中的一種輔助語言,比如一些沒有固定意義的聲音或伴隨語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調(diào)、音量、音頻、重音等。在交流過程中,時間間隔較短的稱為“停頓”,較長的稱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異,沉默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國,沉默是表示默許、理解,但是在英美卻是缺少自信的表現(xiàn)。(3)客體語:客體語具有明顯實用性和交際性兩個顯著特點,主要包括人們的容貌、服飾打扮、輔助工具,甚至書面文字等,如頭發(fā)的顏色,西方人多為金色或棕色,中國人多為黑色;服飾的風格,歐美比較休閑隨意,英國人比較紳士莊重等。服飾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它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國家與國家的交往中,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TPO原則是國際公認的著裝原則,“T”就是time,強調(diào)服飾衣著要符合時代、季節(jié)和特定時間;“P”就是place,要求服飾衣著要入鄉(xiāng)隨俗地符合當?shù)匾蠡驁龊弦螅弧癘”就是指對象和目的,也就是通過服飾衣著要表達或傳遞的信息內(nèi)容和要達到的目的。(4)環(huán)境語:非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語,一般包括空間信息、領地觀念、空間信息、時間信息、聲音、顏色和標識符號等十二個層面的內(nèi)容,比如,英美國家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保護,強調(diào)自由;符號語言作為人們交際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際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對符號的理解也就存在差異,甚至迥然相異,比如,龍是中國人的圖騰,代表著神圣、尊貴、權力,但是,在西方圣經(jīng)中,龍卻是兇惡和罪惡的象征。

3 英語教育中進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教學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應用,能促進人際溝通交流更加順暢、高效。非語言交際有五種主要的功能,即重復、補充、調(diào)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際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來判斷其心理、情緒狀態(tài),調(diào)整談話的方式和節(jié)奏,從而增進交際的和諧與暢達。因此,在英語教育中,教師除了要加強英語語言教育外,還要注重非語言交際的教學與應用指導。我國開展英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多個方面,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將非語言交際教學引入英語教育中,切實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缥幕钦Z言交際沒有特定的規(guī)則,有些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手段是約定俗稱的,有些是特定環(huán)境中使用的,在實際交往中,只要求行為得體就可以,以表示對對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認同,增進交際的和諧、愉快,避免文化誤解或沖突。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與手段,使其學會正確、得體地處理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盡量排除母語文化對跨語言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影響。以餐桌文化為例,中餐與西餐用餐過程中的禮儀是不同的,其非語言行為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比如西餐刀叉的擺放順序、喝湯是否發(fā)出聲音、對穆斯林國家女士問候的要求等,教師要對此進行詳細的指導。

4英語教育中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4.1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往的英語教育,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注重知識點與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在新形勢下,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英語教育中的一個新興的課題。從教師角度來說,英語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指導。

首先,教師應開拓思路,與時俱進地進行廣泛學習,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高對非語言交際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儲備,能夠助學生準確分析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的異同點,使學生能夠明確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非語言交際的異同。由于跨文化非語言教學沒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的語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向學生介紹英語文化中非語言交際手段,幫助學生養(yǎng)成準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習慣,科學處理非語言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其次,由于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二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使用的,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非語言交際內(nèi)容融入到語言交際教學當中,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語言交際行為。為了更形象準確地表現(xiàn)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的特點,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視覺文化教育方式,引導學生觀察、理解英語中非語言交際行為與手段,以提高對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培養(yǎng)質量。

4.2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在,我國的英語教學更注重實用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根本上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也需要學生充分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法、詞匯及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學生具備在特定環(huán)境和語境下,應用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接觸一些外文作品、報刊等,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積累跨文化交際知識;要對不同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比較,特別是英語和漢語之間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別,積極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文化態(tài)度與理念,逐漸形成多樣化的文化視角,降低母語文化對英語中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影響;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溝通交流,使其能通過具體實踐,加強對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及特點的理解和掌握;多為廣大學生播放英文經(jīng)典電影,在視覺文化語境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拓寬其英語文化視野;鼓勵學生改編并表演英語課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臨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還要充分發(fā)揮外教的作用,通過外教的指導,讓學生能獲得更多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技巧。

4.3 開設非語言交際課程,促進理論轉化為技能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興起來的一項課題,目前還沒有系統(tǒng)的、實用的理論研究體系與科學的課程設置。為了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各級學校可以根據(jù)英語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心理、興趣特點,借鑒國外非語言交際成功的教材與案例,有針對性編纂適合我國英語教育的非語言交際課程教材,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納入到英語教育體系和課堂教學中來。在教學方面,要不斷加大對文化背景、習慣、風俗和文化禁忌等內(nèi)容的講授,同時,為了提高跨文化非語言能力的教學效果,學校與英語教師要創(chuàng)新非語言交際模式與策略,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語境,讓學生學會得體使用非語言手段進行交際,促進理論知識向實際技能的轉化。

4.4 提升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學習的主動性

現(xiàn)代英語教育中,學生是在教學過程中占據(jù)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因此,在進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和興趣,投其所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巧設問題、構建交際情境、小品表演、游戲、觀后感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到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學習中來。非語言交際技能對于跨文化交際具有關鍵的作用,在人們的交際中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教師要鼓勵學生成為交際型的學習者,在通過各種途徑學習英語語言基本技能的同時,也注意積累積累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知識,多參與利于開展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活動,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技能和英語綜合素養(yǎng)。

5 結語

一言以蔽之,交際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開展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人們的交際行為包含了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語言交際盡管非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語言交際對信息的傳遞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只有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協(xié)調(diào)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由于文化、語言、習慣的差異,極易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產(chǎn)生交際障礙。但是,借助非語言交際,則能有效消除這種障礙,使溝通交流變得輕松順暢。在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們交際日趨頻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大對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真正提升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尹瑋.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探析[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01:77-79.

[2]尹麗麗,徐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及其作用[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差異――以體態(tài)語為視角[J].學理論,2012,32:178-179.

[4]田俊.從非語言交際角度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2:172-173.

篇(3)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言;禁忌

中圖分類號:H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79-02

一、 禁忌與跨文化交際

1.禁忌及其起源

禁忌是人們對神圣的、不潔的、危險的事物所持態(tài)度而形成的某種禁制。這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的消極規(guī)定,即人們不能做什么。一旦“犯禁”就會導致神秘力量的懲罰。禁忌一詞源于波利尼西亞語中的tapu(taboo),本意為“劃界”。禁忌是習慣禁止之物,它可以是人、地點或物品。118世紀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首先發(fā)現(xiàn)了湯加群島居民的禁忌習俗,并將該詞引入英語。在中國,“禁忌”一詞早在漢朝就已出現(xiàn)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常用來指任何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這樣跨文化交際不僅包括國際間的跨文化交際,還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包括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等人與人之間的交際。2本文主要討論不同民族和國家間的交際。在今天的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了阻礙交流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異質文化中的禁忌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禁忌主要包括宗教禁忌、生理禁忌、生死病痛禁忌、動植物禁忌和數(shù)字禁忌等。語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文化的特色。文化禁忌勢必反映在民族語言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民族語言的分析可以從語言層面對民族文化禁忌進行把握。

二、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向人們指出,哪些話題和詞匯是語言的“雷池”,不能輕易涉足,否則就會引起交際對象的反感和不快,導致交際活動的失敗。語言禁忌主要包括稱謂語禁忌、話題禁忌和詞匯禁忌三類。

1.稱謂語禁忌

在前科學時期,人們將姓名視為神圣的事物,認為名字與靈魂命運相聯(lián)系,其重要性與血肉無異。中國人的尊祖敬宗宗法思想比較盛行。父母君上的名諱成為了子女和臣民的禁忌。子女不能直呼父母姓名,臣下不能直呼君上名號。后代更不能用先祖的名字給子孫命名?!盀樽鹫咧M,為長者諱”成為了一種文化常識。因為避諱至圣先師孔子而運用缺筆的手段生造了“孔斤”;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而把“觀世音”改為“觀音”。在西方國家,則沒有如此多的“繁文縟節(jié)”,他們可以直呼父母尊長的姓名。為表尊重禮貌,通常在姓名前加上Mr或者Ms。

稱謂語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種族和性別。男權社會中,男人對立面的女人就被賦予了帶有侮辱性的稱呼。這些稱謂語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男性通常用、、紅顏禍水、bitch、whore等來蔑稱女性。另外,在歐洲文化掌握話語權時,他們也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人帶有歧視,他們蔑稱黑人為Negro,稱猶太人kikes,稱日本人japs。在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中曾出現(xiàn)過對少數(shù)民族的歧視性稱謂,如:“南蠻北夷”、“東越西胡”充分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以自我為中心歧視少數(shù)民族的思想。3這一系列的帶有歧視性的蔑稱如今已經(jīng)成為稱謂禁忌。

2.話題禁忌

在跨文化交際時有些話題是對方的禁忌,不能輕易涉及。如果觸碰對方禁忌話題,將引起對方不快,同樣會導致交際的失敗。這里的話題禁忌多涉及個人隱私,例如、財產(chǎn)狀況、女士年齡、婚戀狀況等。不少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是“海關式”中國人。因為對方總不厭其煩地詢問他們的工作、生活、家庭成員等細節(jié),反復涉足他們的私人領地。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表明私人空間未經(jīng)允許不可侵犯。4

3.詞匯禁忌

詞匯禁忌與本國的語言文字、傳統(tǒng)習慣、民族心理聯(lián)系比較緊密。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都很豐富,其禁忌也涉及到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5 從詞匯所反映的禁忌內(nèi)容大致有宗教禁忌、生理和生死病痛禁忌、數(shù)字禁傻?。?/p>

(1)宗教禁忌詞匯

由于人們對神秘力量和神圣對象在觀念上有所意識,在體驗上有所感受,一般就會在情緒上產(chǎn)生驚奇、恐怖、畏懼以及尊敬、愛戴等宗教感情。這種敬畏感往往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在人與神秘力量和神圣對象的關系上,體現(xiàn)為對自己行為上的限制和禁戒規(guī)定,這就是宗教禁忌。6 宗教禁忌重要內(nèi)容就是宗教信眾的語言禁忌?;浇虈业娜藗兂鲇趯ι袷ο蟮木次?,在行為上回避“上帝”,在語言上不用冒犯上帝的詞匯?!霸谟⒄Z里,宗教上的好多詞語,God、devil、heaven、hell、Christ、Jesus、damn等只有在嚴肅的講話里才是合適的。違反了這個規(guī)則就會使說話人受到譴責或遭到人們的回避?!?于是英語中就用gosh來代替God,用Goodman來代替the devil。

(2)生理和生死病痛禁忌詞匯

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生理禁忌詞匯。它們主要跟性器官、生殖系統(tǒng)和排泄系統(tǒng)相關。在中國,人們對兩性關系很避諱,即使是性教育和性開放程度極大提高的今天,也仍然存在“談性色變”的情況。人們通常用“那里”、“下面”來指代性器官,用“同房”甚至“云雨”這一極富文學意味的詞語來指代男女。由性器官和排泄器官聯(lián)想到的詞匯也在實際運用中被替代。通常人們用“方便”、“出恭”、“內(nèi)急”和“例假”、“大姨媽”來代替哪些容易引起人們消極聯(lián)想以致不適的詞語。在英語國家fuck、shit、cunt與生殖和排泄系統(tǒng)等詞語就被禁止在正式場合使用。

人類都有趨吉避兇、趨利避害的本能,因此總是對健康和長壽充滿憧憬,對病痛和死亡充滿恐懼。所以人們通常不愿直接談及病痛和死亡。他們對語言神秘而強大的魔力充滿恐懼,更害怕成為“烏鴉嘴”式的預言家。中國語言中對死亡的表達可謂“淋漓盡致”?!抖Y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都是對死亡的委婉表達。 “圓寂”、“羽化”、“歸天”、“就義”、“斃命”等詞語都表達死亡,但卻包含了不同的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英語表達“死”的詞語也有很多,如pass away、go to heaven、go to a better world、troubles be over、pay one’s dept to nature等等。可見,英語在委婉陳述這一事實時大多用比喻的手段,表達了人們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極樂世界。另外,認為死是一種解脫,受完了罪還完了債,一切都了結了。8

(3)數(shù)字禁忌詞匯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數(shù)字禁忌。大部分中國人對數(shù)字“4”的使用有所忌諱。眾所周知的原因是“4”的讀音跟“死”的讀音很相近。所以含有“4”的手機號,車牌號和樓層都不受歡迎。西方世界忌諱“13”,其原因宗教色彩十分濃重。一種較普遍的看法認為,耶酥與其弟子共進晚餐時,第十三人是猶大。而耶穌又在13日的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還有人提出,在中古時代,執(zhí)行絞刑的劊子手的報酬是13個錢幣,絞環(huán)上有13個繩圈,絞臺共有13級。9

三、語言禁忌本質探析及對跨文化交際的意義

1.語言禁忌本質探析

語言禁忌是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語言禁忌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是因為人們相信語言這種符號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內(nèi)容之間存在著某種同一的效應關系。因此,在某種事物需要避忌時,也就包括了從語言上的不提及。10語言禁忌在人類認識水平的低下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弱小,他們把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與某些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認為語言的使用能夠神秘地支配自然力從而帶來禍福。語言就被賦予了一種超人的力量。誰要是得罪這個根源,誰就得到加倍的懲罰;反之,誰要是討好這個根源,誰就得到庇護和保佑。這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語言的禁忌。

語言禁忌具有民族性。語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又同其自然條件、社會環(huán)境和民俗風情息息相關;而且民族文化本身就包含有民風民俗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因此語言禁忌的民族性就不言自明了。中國特有的對于父母和尊長的稱謂語禁忌就和中國的尊祖敬宗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

語言禁忌具有宗教性。很多語言禁忌都與宗教禁忌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直接脫胎宗教禁忌。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禁忌中不少禁忌詞匯都有濃重的宗教氣息。例如對數(shù)字13和“黑色星期五”的忌諱就與基督教的歷史緊密相連。

語言禁忌具有時代性。語言禁忌會隨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而演變。非禁忌的話題可以變成禁忌話題,禁忌話題也可以變成非禁忌話題。例如,中國人也越來越重視隱私,公開談論隱私也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語言禁忌具有語域性。也就是說語言禁忌隨著交際場合的改變而變化。在有些場合有些語言可以視為禁忌,但換一個場合同樣的語言就變的不那么“禁忌”了。例如god,damn,dell在正式場合基本作為語言禁忌,但是非正式場合就可以被接受,用來表示強烈的情緒。

2.語言禁忌對跨文化交際的意義

語言禁忌是中外語言共有的語言現(xiàn)象。中外的語言禁忌產(chǎn)生于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土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了解東西方語言禁忌的異同,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有助于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

目前的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語言禁忌并不十分重視,這導致了許多交際活動的失敗??缥幕浑H過程中,我們要對語言禁忌有全面的把握,對其特性有深刻的認識。對本民族的語言禁忌要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同時又對對方的語言禁忌表現(xiàn)出高度的興趣和學術敏感性,以期通過語言載體深入理解雙方的文化內(nèi)涵和禁忌,最終又反過來指導我們的跨文化交際。

おげ慰嘉南祝

[1]布隆菲爾德著.沈家煊等譯.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80.

[2]程 曉.也談禁忌語[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3]戴 云.禁忌語及其文化根源[J] .呂梁高等??茖W院學報,2004.

[4]鄧炎昌 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肯尼思?麥克利什著.查常平譯[M].人類思想的主要觀點[M] .2001.

[6]呂 潔.從跨文化交際看中西禁忌語的差異[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7]唐麗沙.宗教禁忌的起源與特征[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8]曾劍平 汪華.語言禁忌與文化心理[J] .江西社會科學,2001.

1 肯尼思?麥克利什著,查常平譯.人類思想的主要觀點,2001:1430.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程 曉.也談禁忌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4 戴 云.禁忌語及其文化根源,呂梁高等??茖W院學報,2004.

5 呂 潔.從跨文化交際看中西禁忌語的差異,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6 唐麗沙.宗教禁忌的起源與特征,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7 布隆菲爾德著,沈家煊等譯,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80:155.

8 曾劍平,汪 華.語言禁忌與文化心理,江西社會科學,2001.

篇(4)

關鍵詞:籃球競賽;非語言;體態(tài)語

中圖分類號:G8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4-172-02

人類在交際過程中不僅有語言行為,還有非語言行為。因此人類交際就有語言交際系統(tǒng)與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一般來講,語言交流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但是在體育競技中, 非語言交際更是保證運動員、運動員與教練員、裁判員之間的正常交往,使得競賽順利進行的主要交際工具。

一、非語言交際在籃球比賽中的基本類型

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基本功是用于交際,非語言交際往往是語言交際的輔助工具。但是,在體育競賽中非語言交際卻有其特殊的作用,甚至是語言所不能代替的。關于非語言的類型眾說不一,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K. W. Back將非語言分為動態(tài)無聲的、靜態(tài)無聲的和有聲的三類,胡文仲教授則把非語言分成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四類。

下面筆者將談一下籃球競賽中非語言交際的類型、特征、結構功能及特殊作用。

二、籃球比賽中非語言交際的分類。

湖南體育學院的趙輝老師,將籃球比賽中的非語言交際的類型劃分成五類,其中包括衣著,表情與眼神,姿態(tài)動作,觸摸行為,空間與距離,筆者在綜合借鑒的基礎上,對分類稍做了改動,增加了“聲音傳遞”和“副語言”這兩種類型。聲音傳遞在這里不是指具體的語言交流,而是指裁判員哨聲和時鐘聲和30秒鐘聲;副語言是人發(fā)出來的聲音現(xiàn)象,如:有時會有隊員發(fā)出“哎喲”的聲音以示提醒裁判員對方隊員犯規(guī)了。

三、非語言交際的特征

1.非語言交際參與言語交際。無論在場上還是在場下隊員、隊員與教練之間兼用語言和非語言手段(體態(tài)語)交際;同時裁判也可用這兩種手段與隊員交流。如教練畫的進攻圖或防守圖,用手勢代替跑位,用道具代替隊員等等。

2.以視覺形象和聲音代替具體事物。如計時屏幕、計分牌;比賽開始、中場休息和比賽結束的哨聲等。

3.在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明確所指。裁判員、教練員和隊員的手勢。裁判員的裁判手勢分為得分、時間、號碼、違例、犯規(guī)和其他六大類。如:伸四個手指表示四號隊員;雙手握拳在胸前環(huán)繞,表示帶球走;雙手成掌在胸前上下運動,表示兩次運球等。

4.準確快捷。為了保證比賽的有效時間,提高比賽的緊湊感和觀賞性,就要求隊員迅速了解隊友、對手、教練員和裁判員的意圖,做到行動敏捷,令行禁止。

四、非語言交際的結構功能

任何一場比賽中,可能會有多次的暫停,教練員通常會為下場的運動員進行技戰(zhàn)術部署。因為時間有限,教練通常說的同時連比帶劃。這時非語言交際又突顯出其新的結構功能。

有這樣一個語料?!霸谶M攻的時候,你(用手指某一隊員)從這兒(手指著畫板)突破到這個位置上(畫一條線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教練員的手勢是一個非語言交際。

本段語料不是全部意思都用語言表達,而是教練員用手勢表達了具體的人、物、和事情,而后的“……”部分意圖就很明顯了,就是讓隊員傳球給跑到位置上的另一隊員;另外加大了話語的信息量(具體跑位的路線);再次“你”(用手指隊員)明確了所指,并不是其他隊員,最后,“從這”“到這個位置上”并輔助理解了路線的內(nèi)容。其中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非語言交際在結構功能上的新特點:1、填補句位空白。2、語義功能3、排除歧義4、輔助理解指示語的功能。

五、非語言交際在球場上的特殊作用

人類多種能力與生俱來,語言交際主要產(chǎn)生聲覺效果,而非語言交際主要產(chǎn)生視覺、觸覺、動覺及其他感覺效

果。人們可以不進行語言交際,但在許多情況下無法抑制非語言交際,特別是在運動競賽中就顯得更為突出。

1.表達感情,如:球員和教練員的面部表情:微笑一般可以表示認可,嚴厲表情可能是無言的批評,無奈地搖頭或許是對比賽的失望,忘情的鼓掌可示為激動等等。

2.傳遞信息:庫珀(Cooper,1988)曾經(jīng)說過:“必須記住,每一信息都包括內(nèi)容和關系兩個方面。姿勢、面部表現(xiàn)、體觸行為等等,都會對信息內(nèi)容產(chǎn)生影響。除此而外,傳遞交際關系的信息主要是通過非語言形式?!碧貏e是在比賽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起著事關成敗的作用,而非語言手段的交流,無疑增加了賽事的保密性。

隊員間由于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與合作,相互之間有微妙的默契感,除了語言上的交流外,往往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口哨,對方都能心領神會。從而準確把握時機,改變作戰(zhàn)策略,達到好的比賽效果。隊員和教練之間也是因為長期的磨合,在比賽中,隊員能夠很好的理解教練的手勢,隨時改變跑位,調(diào)整進攻或防守策略。

3.代替語言:出于不同的交際目的和各異的場合,交際中發(fā)話者和受話者常常使用非言語語來代替自然語言進行交際,這給話語交際增加了特殊的表現(xiàn)力。

(1)裁判員是比賽中的執(zhí)法者,其一般用哨聲和手勢代替語言。同時,隊員和教練員也應當尊重裁判,主動與之建立一種良好的非語言溝通途徑。如:五種表示違例的手勢、十種表示犯規(guī)的手勢、號碼、時間、得分等等。

(2)教練的非語言行為是隊員們的指揮棒,除了為隊員們提供戰(zhàn)術外,也是同裁判交流的重要工具。如:教練員將左手成掌舉于頭前,右手食指頂在左手掌心,表示請求暫停;雙手成掌在頭前交叉,表示請求替換隊員。

(3)競賽工作人員雖然并不參與比賽,但他們及其使用的符號語和副語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籃球比賽中計時員、記分員及其他記錄員?;@球比賽中的符號語包括計時員操縱的時鐘、30秒鐘裝置、隊員犯規(guī)次數(shù)標志牌、全隊犯規(guī)標志和全隊犯規(guī)指示器,他們利用這些非語言手段向球場的主體和客體(觀眾)傳達著整個比賽的狀況。

(4)表示禮儀:在一定的場合下,人們的姿態(tài)和風度,行為舉止體現(xiàn)出他的個人修養(yǎng)和受教育程度,如賽前、賽后與對方握握手,在動作太大侵犯到對方時,拍拍對方的肩膀,這既是一種禮貌友好的表現(xiàn)也是同對手溝通感情渠道。1

(5)調(diào)節(jié)作用:隊友進球后,相互擊掌以示鼓勵,比賽中運動員慶祝提高士氣的扣籃用胸部互相撞擊動作;打出漂亮的配合后擊掌相慶等叫調(diào)節(jié)勢。2如果在比賽中雙方隊員發(fā)生沖突,隊友會選擇把隊員拉開,或者裁判用手勢加以制止;隊員與裁判發(fā)生矛盾時,場下的教練一般則會用眼神傳達“讓隊員冷靜”的意思,從而調(diào)節(jié)場上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

(6)欺騙作用:有時候,人們會通過作假的非語言行為進行欺騙,如球場上的假動作。

(7)暗示作用:暗示往往是一個球隊通過內(nèi)部共有的而他人不了解的手勢、眼神等,相互傳達信息。如每個球隊都有自己特殊的戰(zhàn)術手勢,暗含著準確信息。

一場籃球賽,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nèi)的,也不管比賽雙方是否專業(yè),球場主體(隊員、教練及裁判)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語言,完全可以通過非語言進行交流,有效避免語言給籃球場上交流帶來的障礙,促使比賽能夠更順利地進行和完成。

作者簡介:徐遙,男(1982.10―),民族:漢族,籍貫:新疆;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王冬竹.論非語言手段的語言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8

[4]薛常明.非語言交際概述[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0,2

[5]劉明閣.非言語語的交際功能[J]安陽師范大學學報,2002

篇(5)

【關鍵詞】 非語言交際 身勢語 文化

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語言棱鏡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生活方式、思想觀點、宗教禮儀、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等。每種語言(包括身勢語和副語言)都負有“文化使命”,粘接著一層文化色彩。語言交際是人類進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與此密切相連的非語言交際卻常常有著使前者相形見絀的交際功能。身勢語是表達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無聲而真實的語言,在非語言手段中最為引人注目。

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兩個人之間的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實現(xiàn)的。身勢語是國際性的,不同國家的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借助身勢語能夠進行交際。曾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每天平均講話只占與人交往的時間的 10%,與人交往的時間都是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身體語言的溝通。有些時候,身體語言就足以表達所有的信息,語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們彼此在對方的感覺范圍內(nèi),應存在身體語言途徑的溝通,所謂的身勢語,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姿態(tài)動作、面部表情等在內(nèi)的非語言的身體信號。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經(jīng)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約束力對身勢語的影響以及和環(huán)境差異所賦予身勢語的不同含義。

一、空間距離

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tài),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huán)境、行業(yè)、不同個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根據(jù)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歐美人生活中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 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談雙方關系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于雙方關系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適用于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范圍中因關系的親密程度而有著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qū)域,多數(shù)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會湊得很近,而對俄羅斯人來說意大利人交談是過于靠近,拉美人交談時幾乎貼身。更有趣的是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不停的“進攻”,英國人不斷的“撤退”。實際上他們交談時都只不過是要占據(jù)對自己適當?shù)模晳T的實際距離。西方文化注重個個隱私,東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人的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shù)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西方人看中寬松的氛圍,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而東方人的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

空間的觀念是立體的,不僅包括領域的大小距離,包含領域的高度?!袄_距離”具有保持身份的威嚴的功能,而保持空間領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權利的一種方式。法庭、教堂、禮堂、會議廳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間距離來發(fā)揮這一功能,以表現(xiàn)優(yōu)越感與從屬關系。在中國,長輩和領導面朝南坐,在西方則坐在橢圓桌子頭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的運用和安排都有著各自的模式,從而構成無數(shù)文化差異,讓空間的使用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視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學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一書中說:“每一次注釋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歷程。”中國古代成語有“畫龍點睛”之說,人類男女之間有眉目傳情之舉。從莎士比亞的“仿佛他眼睛里鎖藏著整個靈魂”,到音樂搖滾的“不要說,你的眼睛已經(jīng)告訴了我”,都說明目光注視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功能?!把劬κ峭嘎度说膬?nèi)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里顯示出來。

幾乎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能夠和感情交流都依靠過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傳播實踐也體現(xiàn)在目光接觸的運用之中。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雙目是個人存在的鑰匙。如果從美國文化角度來看,這種目光是不適用于兩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是同性戀的亞文化群使用的非語言代碼的一部分。有教養(yǎng)的英國男子認為直接凝視與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瑞典人在交談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數(shù)多于英國人。法國人則特別欣賞一種鑒賞似的注視,這種眼光看人是就傳達了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內(nèi)心底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婦女士的凝視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文化準則。日本人與人交談時的目光一般落在對方的頸部,而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他們認為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恥感"文化的影響,“非禮勿視”。而在西方這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里,人人都鍛煉得眼界開闊喜歡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們往往會因為異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寵,但不若驚。目光的禮節(jié)、各種凝視行為及目光在交際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義復雜,規(guī)定繁多,需要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從而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身體接觸

正像語言和姿勢可以傳遞人們的情感信息一樣,身體與他人的接觸在交際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傳遞信息。嬰兒在母親懷里被搖著拍著,等到后不僅能保持心理平靜,還能刺激協(xié)調(diào)運動器官──小腦,促使其發(fā)育,國外學者稱之為接觸教育(touch education)。人類學家把文化大致分為兩大類:接觸文化(touch culture)與非接觸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歐和西歐人、猶太人及拉丁語系的人屬于第一類,美國人、北歐人及東方人屬于第二類。從孩提時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給我們不同的接觸方式,哪些部位該接觸,哪些不該接觸。這里著重談談被當作一種社會習慣來進行的利益方面的身體接觸中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一)握手

據(jù)某些專家的考證,握手是石器時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種遺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無惡意,就放下手中狩獵用的棍棒或石塊,讓對方摸摸掌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這些手勢逐步演變成兩手相握的形勢。手掌的張開表示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勢力范圍,而手掌的接觸則表示合二為一。今天,在許多國家,握手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用的表示親熱和友好的禮節(jié)。但各國握手的習慣不大一樣。法國人做客走進房間或別離時都要與主人握手:而德國人只在進門時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會將手指弄出輕輕的響聲,以表示自由;在美國,男人之間的握手是很用力的,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競賽。中國人一邊講“你好”一邊握手,對此沒有什么忌諱;俄羅斯人則不允許兩人隔著一道門或跨著門檻握手,以為這樣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參加競選的政客會用右手,握住對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試圖讓接受者感到他的熱情真摯與誠實可靠,故被稱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駐外人員敘述了這么一段經(jīng)歷:在巴基斯坦時,有一次請學生到使館看中文電影。一位剛結婚的學生把妻子也帶來了。老師見到后,主動與學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緊,以示熱烈歡迎。第二天上課時,學生滿臉怒氣,拒絕回答該老師的提問。課后,另一個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位學生認為老師主動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禮。原來按照巴基斯坦禮俗,男子對陌生女子不能主動握手,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氣與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誤會??梢娢帐值母拍畛R蛭幕牟煌煌?。在人類交際活動中,眼睛的信息傳遞是微妙的,而握手發(fā)出的信號卻是直截了當?shù)?。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時,實際上是進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區(qū)域,只有在感情極為密切與融洽的人之間才受歡迎。在異性之間,如果女方不主動伸出手來,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與人相握,則是無禮的表現(xiàn)。握手的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嚴加區(qū)分,以避免文化沖撞和誤會。

(二)擁抱與親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不同的禮貌和禮儀,其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在西方許多發(fā)達國家,兩個女生見面時擁抱在一起是常見現(xiàn)象,夫妻久別重逢時擁抱親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東歐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兩個男人之間也會擁抱及親吻雙額。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著對方身上散發(fā)出的氣息,對他們來說,好的氣味能令人精神為之一爽。緬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拉普人會嗅著彼此的面頰表示問候。而在東亞及英語國家,男人之間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歡迎,很少擁抱或親吻對方。在許多歐美人看來,政治家的親吻是“虛假”的代名詞。

擁抱親吻的這些差異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濃厚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深層的差異在身勢語這個表層上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其他接觸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觸文化,而有的民族則信奉非接觸文化,不同的文化確定了它自己關于接觸的定義。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認為活佛給他們施行的摸頂禮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國,頭部可是千萬不能摸的,觸及頭部簡直就是一種罪過;此外,泰國僧侶在向上行走時特別忌諱被女性觸及,認為這樣就會使他的苦苦修煉前功盡棄。中國人喜愛一個小孩時會親切地撫摸她的頭部或摟摟抱抱,而對美國的孩子這樣做就會引起孩子媽媽的反感,盡管她知道這種動作并無惡意,但在他的文化中,這樣做被人認為是無禮的表現(xiàn)。在穆斯林國家,人們把關于觸摸的知識看作其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他們用右手進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觸摸別人則是一種社交的侮辱,因為左手是大小便時用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臉對女性來說無異于命根子。如果觸摸一個中國姑娘的臉,那可是犯了大忌??梢娪|摸在身體不同部位的運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異。如果不加區(qū)別地統(tǒng)統(tǒng)采取親密性接觸,或是統(tǒng)統(tǒng)推行非接觸文化,這個世界就會亂成一團了。

四、姿態(tài)動作

有專家提出,人能發(fā)出多達50萬個不同的身體信號,只用“千姿百態(tài)”作比喻已顯得蒼白無力,任何想將它們分門別類的企圖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們只能從傳遞交際信息的常見姿勢中詮釋一些行為代碼與文化含義。

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tài);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在美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一起表示深惡痛絕。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fā)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著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假如一位美國人無意中把筷子直直的飯碗內(nèi),再把飯送給中國人吃時,中國人心里就可能會大為不快。因為按照中國的風俗,供死人時才把筷子飯碗里。美國人用手指著太陽穴表示手槍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槍支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幾內(nèi)亞,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殺;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

姿態(tài)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勢和坐立習慣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態(tài)。猶太人的手部動作遠比一般德國人的手部動作來的自由,所以二戰(zhàn)時期生活在德國境內(nèi)的猶太人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動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輕人步履輕捷,而年輕的黑人則步伐較慢,這與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不無關系。在東方人眼里,美國女子大膽而潑辣,因為他們的步子比東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蓮蓮碎步反映出他們的柔順和屈從心理。英國人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準介入,恰似中國的“袖手旁觀”;美國人著重隨意與個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來或者站著時一副松松散散的樣子,所以當某美籍外教上課時坐在課桌上,中國學生的驚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生活方式比較規(guī)范,人們十分注重禮儀,懶散的樣子常被認為是粗俗和無禮的標記。不同文化在姿態(tài)動作上的這些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了解這些差異并采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于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面部表情

人類的感情或欲望,在無意中形成身體行為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而利用面部做出的變化更是難計其數(shù)。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tài)度的線索。一切沒有經(jīng)過掩飾的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接納與拒絕等表情的事情發(fā)生,面部表情對于交際的重要性是眾所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nèi)涵卻難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從納粹黨徒投向猶太人身上那惡毒而陰毒的表情里,人們可以知道猶太人當時的悲慘命運;從過去的南非白人鄙視黑人的視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當時的社會地位。感情的表達是在文化背景中習得的,它們的表現(xiàn)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民族在貴客來到時,笑臉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國的印地安部族卻大哭來迎接客人的到來。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認可的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國文化中,表示沒有滋味;在許多地中海國家,則是過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標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際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亞當斯所說的,“當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更喜歡你”。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剎車而踩了別人的腳,微笑就等于說“對不起”。與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自己沒有敵意。服務行業(yè)的人臉上常帶著微笑則是歡迎和友善的表示。東方人比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語系人身上那樣,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現(xiàn)。中國人習慣用面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中國俗語“看臉色辦事”和“給人臉色難看”更將面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與“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東西方身勢語的種種差異源于文化的差異,源于有著千變?nèi)f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還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必然會發(fā)現(xiàn),不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同,即使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在同一地區(qū)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清楚地認識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和絕大多數(shù)非語言交際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二者之間的關系,薩莫瓦 (Samova) 認為,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所決定。因此了解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文化不同,交際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chǎn)生文化誤解和沖突。因此,跨文化交際成敗關鍵在于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優(yōu)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干擾,正確對人,正確對己,相互尊重,平等往來,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的交際。

參考文獻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吳汗櫻:《文化與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學增 :《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譯:《體態(tài)與交際》,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篇(6)

一、語言變異的語用依據(jù)

人們在話語交際過程中須遵守一定的語言“常規(guī)”(norm),即人們所公認的言語交際標準。然而,在特定的場合或語言環(huán)境下,語言使用者故意偏離常規(gu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造成語言的變化及其表達上的突兀感,實現(xiàn)精妙、干練和傳神的語義表達。這種偏離語言常規(guī)的形式就被稱之為語言變異(languagedeviation)。語言變異的形式多種多樣,GeofferyLeech將語言變異的形式歸納為常用的八種,即語音變異(phonologicaldeviation)、詞匯變異(lexicaldeviation)、語法變異(grammaticaldevia-tion)、語義變異(semanticdeviation)、書寫變異(graphonogicaldeviation)、語域變異(deviationofregis-ter)、方言變異(dialectaldeviation)和歷史時代變異(devi-ationofhistoricalperiod)[2](p42-52)。當然,語言變異并非僅限于此,它還包括一些其他的變異形式。在日常交際過程中,這些變異現(xiàn)象隨處可見,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語言是相對穩(wěn)定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語碼系統(tǒng),即語言常規(guī)。依據(jù)這一常規(guī),人們可以順利地進行話語交際。同時語言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之中。當一個新字、新詞或新的表達方式被大眾普遍接受之后,它便進入了語言的“自動化”(automation)程序,成為了語言常規(guī)的一部分。然而,長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剛出現(xiàn)時所具有的新鮮感或美學潛力,所以,它不斷地偏離常規(guī),出現(xiàn)變異[3]。

其次,語言的變異決定于語言本身及其表達對象的復雜性。人的主觀世界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相當微妙,語言的表述常常會受到局限,人們常常會有思想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無助感。在表達語義的變化及細微的差別時,僅使用常規(guī)性的語言是不夠的,人們往往還要借助于語言變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來達到常規(guī)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效果。再次,語言的變異又決定于交際者的語用目的。生活在一個復雜的世界,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交際情景。為了達到某些特殊的語用目的,人們往往需要突破語言常規(guī),有意改變詞匯、語法和句法等,從而造成語言的變異。最后,語言的變異也決定于特殊的文體風格。作者為了突顯自己獨特的風格,除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常規(guī)以外,有時還必須借助于語言變異。文體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風格是對常規(guī)的變異”(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4](p96)。語言變異通過創(chuàng)造出與常規(guī)不同的語言形式,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有助于形成作者與眾不同的文體風格。

二、網(wǎng)絡交際中的語言變異

網(wǎng)絡語言廣義上泛指在網(wǎng)絡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大體可分為三類[5]:一是與計算機和網(wǎng)絡有關的專業(yè)術語,如軟件、病毒、寬帶、登錄、在線、聊天室、瀏覽器等;二是與網(wǎng)絡文化現(xiàn)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黑客、第四媒體、網(wǎng)戀、網(wǎng)民、電子商務、政府上網(wǎng)、虛擬空間、注意力經(jīng)濟等;三是CMC交際(BBS、網(wǎng)絡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語和符號,如美眉、菜鳥、青蛙、酒屋、醬紫等。狹義的網(wǎng)絡語言僅指第三類。在語言變異上,也以第三類最為顯著。本文僅從狹義層面對網(wǎng)絡語言變異進行分析。

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音、語法和詞匯,以鍵盤輸信息作為主要方式的網(wǎng)絡交際所帶來的語言在網(wǎng)絡上的變異則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兩個層面。下面筆者將通過具體的例子分別對詞匯和語法的變異進行分析和歸類。

(一)詞匯變異

詞匯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詞匯的變異也表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更準確地來講是“形”和“義”的變異。在網(wǎng)絡交際中,音同/似形異義異的特征使得“形”和“義”的變異成為可能。正因為各種語言都存在著同/近音異形異義的字/詞(漢語當中此情況尤甚),所以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語用目的,比如使語言顯得生動有趣、調(diào)侃或者讓自己更快融入到一個群體中去等等,網(wǎng)民們往往會采用諧音對原字詞進行模擬,從而創(chuàng)造出和原詞語讀音相近但形態(tài)和意義都相異的表達方式。筆者將從以下一例來介紹網(wǎng)絡語言變異中主要的方式——諧音。

“偶今天要裝臺酷雞,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個15的純平靚芒。對了,偶要上網(wǎng)沖沖浪,發(fā)發(fā)伊妹兒,有時間還要做個烘焙雞,56K的貓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隨便買個就可以了。不過內(nèi)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裝溫酒吧的?!?/p>

對于這短短的一句話,初上網(wǎng)的“幼蟲”一定會感到云山霧罩,二丈摸不著頭腦。其實它的真實含義是:“我今天要裝臺酷機,芯至少是PⅡ或者賽揚,有一個15的純平靚顯示器。對了,我要上網(wǎng)沖沖浪,發(fā)發(fā)E-mail,有時間還要做個個人主頁,56K的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標嘛,隨便買個就可以了。不過內(nèi)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裝win98的?!?/p>

那么,在這段網(wǎng)癡們完全無法讀懂的話當中,又存在著哪些諧音呢?筆者在此做了一個總結,如下表所示:

表反映出網(wǎng)絡語言生動、簡潔、情景化、人性化的特點。其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和漢語詞匯上,具體表現(xiàn)為“諧音”上詞形的變化。綜合上表,諧音表現(xiàn)為:(1)英漢之間的諧音,如:“酷”、“屁兔”、“伊妹兒”、“烘焙雞”、“貓”“芒”和“溫酒吧”(此詞還同時包括數(shù)字的諧音);(2)漢語內(nèi)部的諧音,如:“菜羊”、“心”和“雞”;(3)漢語方言的諧音,如“偶”。除此以外,還有(4)英語漢譯詞義的選用,如“老鼠”。

當然,諧音只是詞匯變異的一種。其實就諧音本身而言,上例也無法完全囊括其全部的特征。就拿數(shù)字來說,由于部分數(shù)字的讀音與字/詞的讀音相似,數(shù)字的連讀還能夠仿生,所以就有了如“886”(拜拜了)、“4”(for)和“5555”(模擬哭泣的嗚嗚聲)等數(shù)字諧音的出現(xiàn),這就使網(wǎng)民避免了繁復的打字運動。另外,原本讀音相異的兩個詞,也可以在加快語速的情況下,變得相似,如“這樣子”和“醬紫”。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詞匯變異的另一個表現(xiàn)形式:詞匯的縮寫/略。就英語而言,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1)首字母的縮寫。筆者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上看到諸如:LOL(LaughOutLoud)、ASAP(assoonaspossible)等;(2)單詞或短句的縮寫。如:“thanks”寫成“thx”;“seeyoulater”直接寫成“l(fā)ater”等。就漢語而言,也有以下幾種情況。(1)使用聲母的縮寫。如:TMD(他媽的)、NB(牛逼)、LP(老婆)等;(2)漢字的縮寫。如:“電子郵件”縮寫為“電郵”;(3)單字或疊字的使用。單字如“暈”(表驚訝)、“汗”(表敬畏、緊張或尷尬)、“頂”(表支持)、“閃”(表走人)等是括號內(nèi)所表意義的一種縮略。疊字如“姐姐”和“”都寫成“JJ”,前者出于便捷的考慮,后者則是出于避免尷尬的考慮。(4)英漢字詞的混搭。比如:“羨慕ing”,表示當事人正在羨慕中(確切講是對意思的縮略)。還有一種語言變異形式,它的出現(xiàn),使得網(wǎng)絡語言變得更加生動且富于想象力。這就是符號和圖標的運用。根據(jù)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的調(diào)查,網(wǎng)絡上尤其是BBS上,標點、符號的使用率達到了55.07%,高于漢字的使用率。符號使用率之頻繁,由此可見。那么,符號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諧音部分,筆者已略微提及數(shù)字在網(wǎng)絡語言中的運用,在此不再贅述。這里的符號主要是指數(shù)字以外的其他符號的運用及其組合。如:“:-)”或“:)”表示“高興”;“:-(”“:(”表示“不開心”;“~”放在“X”后面如:“爺~”,表示一種好極了的狀態(tài);“ZZZZ”用來表示表示“打鼾聲”;亂碼“¥?。#ァ眲t表示“不知所云”。“X”則用來代替一些禁用語。如:“牛逼”(臟話)則相應的變成了“牛X”。另外,還有很多符號在一起組成動物或風景的圖形,其功能就不再是出于便捷的考慮,而是為了營造一種新奇的感覺。

(二)語法變異

網(wǎng)絡語言是虛擬世界的語言。它不同于日常交際的語言,更沒有書面語言那么規(guī)范。也正是因為網(wǎng)絡這個相對比較開放、自由的交流平臺,網(wǎng)絡語言在使用上具有不受傳統(tǒng)語法制約的隨意性,才使得語言的多樣性成為可能。人們在網(wǎng)絡上自由地發(fā)表觀點、交換意見,表達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統(tǒng)書面語的規(guī)范。只要不妨礙交流,并能夠使交流變得更便捷、有趣,甚至只要能達到特殊的目的和效果,各種符號、字符都可以在不完全偏離語言規(guī)范的基礎上,組合出豐富多彩的形式。

這從某種意義上就不得不造成語法的變異。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1)詞性的變異。如:你今天google了嗎?Google本來是一個著名的搜索網(wǎng)站的名稱,是專用名詞,在這個問句中則變成了動詞。也有形容詞變成動詞的例子,如:“網(wǎng)易BBS今日被黑?!焙谠緸樾稳菰~,在本句中卻變成了動詞。這類詞性的變換,雖然就表達方式而言,有更多的選擇,并使得表達顯得新奇,但它也同時使得語言的使用脫離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從而客觀上造成用語的混亂狀況。(2)各種語言的混用。就中國而言,主要是漢語和英語的混用最為常見。如前面在諧音部分提及到的很多變異所產(chǎn)生的新詞匯實際上近似對英語單詞的直接音譯,同時省略為其中的一部分。如:“從網(wǎng)上當首歌”的“當”,就是英語單詞“download”直接音譯后的省略;“時下最in的服飾信息”中的“in”表示“最時尚,最流行”之意。再者,筆者在前面也提到漢語的動詞加上英語的動詞的正在進行時態(tài),表示一種狀態(tài),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狀態(tài)”。另外,在網(wǎng)絡語言中還出現(xiàn)了違反常規(guī)語法的構形形態(tài),即重疊(reduplication)現(xiàn)象。在此用來指代單詞的某個音節(jié)或字母的重復,一般用來表示強調(diào),如:“it’sbeenalooooooongday.”中“l(fā)ooooooong”是對單詞“l(fā)ong”的元音字母“o”的延長,試圖從體態(tài)上表現(xiàn)出時間上的延伸。語言的混用,豐富了語言表達的形式,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各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這種交流和表達的方式將在相對限制較小的網(wǎng)際空間里迅速得以傳播和發(fā)展。

三、認識和規(guī)范網(wǎng)絡用語

網(wǎng)絡語言的確有著獨特的魅力,其本身也不失為一種文化。然而,正如筆者最初所述,網(wǎng)絡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對傳統(tǒng)語言的補充和發(fā)展,同時它對傳統(tǒng)的語言規(guī)范也帶來了挑戰(zhàn)和沖擊。那么,對于網(wǎng)絡語言,大眾應持怎樣的態(tài)度?是該包容還是該限制?是該禁止還是該凈化?

篇(7)

形象手語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輔助教學的效果十分有效和明顯。形象手語是指漢語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內(nèi)容的需要而運用的直觀形象的手勢語言。形象手語一般用在漢語教學中講解重點或突破難點的時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輔助學生強化記憶和理解而服務。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手勢語運用舉例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從初級到高級,各個階段的學生都可以運用手勢語來輔助教學。例如在教“大、小、厚、薄、長、短”等詞語是就可以運用手勢來將它們具體化。在教數(shù)字的時候,手勢語顯得十分重要。但是這里要注意,數(shù)字的手勢語在各國是有差別的,要明確的告訴學生在中國表示數(shù)字的手勢語有什么特點,這樣不但能夠明確其中的區(qū)別,確保學生在日后與中國人的交往中減少誤會,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食指來指示、表意。

教師可以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將食指指向所講授的重點內(nèi)容、難點內(nèi)容處,這樣可以使內(nèi)容明確化有利于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手勢語在描摹復雜的事物狀貌,傳遞豐富的內(nèi)部情感信息,表達特定的涵義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手勢語語在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有抬手、鼓掌等動作。將手上抬的動作表示“起立”,在對外漢語課堂中這一方式十分奏效。在相對正式的場合中雙手上抬也代表“起立”,使用單、雙手上抬表起立的方式能夠顯示出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讓學生對漢語教師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更樂意配合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安排。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初級學生要接觸數(shù)字的學習,怎樣將漢語中的數(shù)字準確的傳達給學生,又讓學生能留有深刻的印象呢,手勢語的幫助仍然是首選。在用手勢表示數(shù)字時,各國手勢語同樣有很大差別。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對這一特點格外的注意。中國人表示數(shù)字“1”習慣于伸出食指,美國人則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國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美國人則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并依次伸出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中國人表示數(shù)字“9”是伸出食指指節(jié)前屈,而日本人卻將這個手勢用來表示“偷竊”的意思。中國人表示“10”的手勢是將右手握成拳頭,但是美國這個手勢則表示“祝你好運”。

在教學的實際運用中,漢語拼音的聲調(diào)是大多數(shù)漢語學習者遇到的難關之一。這時手勢語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用手在空中畫一條長度適中的橫線,用來表示拼音中的“陰平”,畫一條向右上角傾斜的斜線來表示拼音中的“陽平”,“上升”則是用手在空中畫出類似“對號”的形狀、表示“去聲”的手勢和表示“陽平”的手勢方向相反,是向右下方傾斜。這樣的手勢語即形象生動,又便于理解和記憶,很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