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12 23:4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大學生心理問題

篇(1)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近年,許多學者采用各種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而這一切也讓有關專家憂心不已,楊叔子院士曾經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贝髮W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多變,具有獨特性,其引發(fā)原因多種多樣,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應全面細致地分析其誘因,以便對癥下藥,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從歷史文化方面。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封建歷史影響,使中國人在骨子里有一種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內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心理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造就了西方人張揚個性,提倡人權的特點。然而,進入新紀元后,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驕子們的思想中匯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立的文化特點,使大學生在人格與道德方面倍受沖擊,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使許多人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無所適從,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壓力,產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醫(yī),甚至不敢去就醫(yī)。

2.從學校環(huán)境方面。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與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學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問題,只重視升學率。而將學生的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品德的教育等問題放在次要位置,有許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yǎng),心理素質培養(yǎng),品德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這種高中教育的現狀,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當受到過這種中等教育的學生升入大學后,角色、地位及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與高中時期有著極大的改變。必然對大學生活產生極大的不適應;而中學生中又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由于聰明、學習好,受到老師及親友的過多關注。進入大學后,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這個年齡段正處于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愛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他們也必然會對大學的生活感到很不適應。第一,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獨立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學生以前在家里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第二,大學中評判學生優(yōu)劣的條件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yōu)秀而其他方面較差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功課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降級甚至遭遇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中主要是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進行學習,與以往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很不一樣。使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樣進行學習,而感到茫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3.從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終伴隨人類從嬰兒,少兒一直到成人時代的重要外在因素。眾所周知,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較開朗,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孩子的脾氣也趨向于暴躁。而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點。很多大學生家庭的不幸福,會使他的心理產生陰影,在日后的生活學習中逐漸顯露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過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問題。

根據上面所述情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解決:

1.從歷史文化方面,轉變思想,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外來文化仔細篩選,對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讓兩種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融會貫通。用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即將產生的,或者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yī)以求得咨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和學校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

2.學校教育方面,第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高校課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徑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強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縛,走到學生當中去,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做細,做實,做好,給學生們更多的心理關懷。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以便于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第二,輔導員在加強心理教育這個工程上,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數同學們的心目中輔導員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人,輔導員是他們心靈中的依靠,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所以,輔導員來做學生們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輔導員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貼近同學、了解同學,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及時的發(fā)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fā)現,及時疏導,及時解決,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篇(2)

[關鍵詞]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學校園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與生存狀況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調查顯示,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會產生相應的影響,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自卑、社交退縮、性心理障礙、強迫與精神病傾向等方面顯著高于來自城市與小城鎮(zhèn)的大學生。(1)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也關系到大學校園及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因此,關注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義重大。

二、農村生源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上的困難

高中時期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很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養(yǎng)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欠缺獨立思考與自我學習的能力。大學老師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講授內容靈活多變,不會照本宣科,逐字解讀,部分老師與學生缺少交流,往往上完課就離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教學方式,付出與收獲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學生們對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常感到困惑與焦慮。大學校園強調學生自我管理,缺乏自控能力的學生在完成學業(yè)方面更顯得困難,與高中時期班長上的佼佼者形成鮮明對比。據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農村大學生存在考試焦慮。

此外,大學是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大學階段的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學習成績不再是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教育理念的落后及其農村辦學條件的艱苦使得很多農村學校的教育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的階段, 素質教育很難在農村學校得以全面展開,學生無法得到繪畫、音樂、舞蹈方面的系統(tǒng)訓練。(2)由于這些客觀環(huán)境的限制,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能力培養(yǎng)上有所欠缺,因而常產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的回避心理,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的自卑與焦慮。

(二)生活上的困難

經濟條件的限制是導致農村大學生生活上難以適應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大多靠父母肩挑背磨的血汗錢供給學費與生活費,平時生活比較節(jié)儉。幾年前,在教育部主辦的“高??沙掷m(xù)發(fā)管理論壇”上,專家們提出“一個農民13年純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個大學生4年花費”,如今依然是這樣。(3)城市五彩斑斕的生活及城市大學生自如的消費方式逐漸讓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感受到貧富差距。此外,當今的校園文化發(fā)展也受到了一些社會不良思潮的侵襲,比奢侈、比排場的攀比現象存在于各大校園,部分大學生價值觀扭曲。而農村大學生很多需依靠助學貸款及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完成學業(yè),這些因素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三)人際交往的困難

城市大學生往往多才多藝、見多識廣,走在時尚流行的前沿。這使得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既羨慕又自卑,他們既想融入群體又害怕被排擠,進而表現出孤立自傲來維護內心僅有的尊嚴,加深了雙方之間的距離,不利于人際交往互動,易產生敏感、多疑、抑郁等心理問題。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在網絡世界里尋找心理平衡,填補人際交往的缺失,網絡使他們更難以融入現實社會,從而越來越自我封閉,導致不良的后果。良好的人際關系關乎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應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

(四)情感困難

影響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農村保守的大環(huán)境使大學生對待生理發(fā)育與性問題神秘而羞澀,缺乏正確的認知及科學的知識。因此對性知識的需求及對性的渴望與自我道德規(guī)范的沖突導致強烈的心理矛盾與痛苦。農村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也是誘發(fā)農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五)就業(yè)困難

考上大學的輝煌與就業(yè)形勢嚴峻形成的對比使農村大學生產生困恐懼與怨恨心理,就業(yè)過程復雜而現實的社會關系讓他們感到無奈,農村大學生相對來說社會資源匱乏,加上就業(yè)過程中有些招聘單位沒有完全做到公平公開,就業(yè)公平依然有待實現,這些社會因素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社會的埋怨。此外,他們在就業(yè)中定位不準確,“一步登天”的心理仍然存在,不能很好地正視現實也是導致他們就業(yè)難的原因。

三、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探討

(一)切實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幫助

首先應在經濟上為農村生源大學生解決后顧之憂,完善相關的獎助學金評選制度,尤其是國家助學金應資助給真正貧困的同學,應鼓勵農村大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在不耽擱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情況下可以在校外做兼職,使資助與自助得到有效地結合。其次應加強任課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重視意見反饋,重視指導農村大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不再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而是真正有所收獲,得到快樂。

(二)發(fā)展健康的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心理氛圍和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4)首先,應針對農村大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開展相應的文體特長培訓班,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其次,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可以向農村學生擅長的方面傾斜,增強他們的參與力度,比如班上可以開展“說家鄉(xiāng)”等座談會,讓城市的學生也能增長見識,促進班上學生的相互交流。最后學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農村大學生在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了解社會。如“暑期三下鄉(xiāng)”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平臺,應鼓勵農村大學生積極參與,爭取回到家鄉(xiāng)為鄉(xiāng)民盡微薄之力。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三)充分挖掘閃光點,建立自信

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大多出身貧苦,他們過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擔,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沒有消極地抱怨艱苦的客觀環(huán)境,而是養(yǎng)成了堅忍不拔、勤奮樸實的優(yōu)良品質。在大學里, 他們自立自強、勤儉節(jié)約,有的農村大學生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在學習之余, 利用各種機會勤工儉學。據一些大學老師反映,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習更刻苦,成績更優(yōu)異,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謙虛好學,能夠克服各種困難,自覺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多數農村大學生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都能做到真誠待人,樂于助人,在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主動給以幫助,還有大學生在評選國家助學金及其他資助項目時還能互相謙讓,把機會留給更困難的同學,這些都是他們身上具備的難能可貴的品質。在教育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揚農村大學生身上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找準閃光點,樹立典型,對他們取得的成績給以及時鼓勵,建立成就感,培養(yǎng)自信。

(四)逐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

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應充分關注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近年來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的文件,據調查,大部分高校都設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詢機構。但是部分心理咨詢中心流于形式,很多大學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詢的存在。部分高校心理咨詢的專業(yè)性也受到質疑,由于心理咨詢方面的人才匱乏,一些高校由擔任人文社科方面的老師或輔導員承擔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正確的疏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留下了隱患。因此,高校的領導、老師應真正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使心理咨詢機構的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幫助農村大學生度過心理難關。

(五)指導運用心理自我調控策略

良好的情緒有利于促進農村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不良情緒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同時情緒對大學生的個性全面發(fā)展也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輔導員、心理專家應通過講座、談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掌握自我調控不良情緒的具體策略,如轉移不良情緒、宣泄不良情緒、升華不良情緒等方法,讓學生形成自我調適的習慣,這有利于維護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他們豁達寬容的品質,增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

高校及社會各界應多注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對于“三困學生”,不僅要幫困,更要育人,逐步幫助農村生源大學生解決其面臨的心理問題,使其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才。

注釋:

(1)齊玉龍.城市與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05(4):333。

(2)江立成,陶玉芳,唐軼.農村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許昌學院學報,2006(4):149。

(3)/edu/2009-01/23/content_ 10705426.htm。

(4)萬敏.農村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的分析和調適.校園之聲,2010 (1):46。

參考文獻:

篇(3)

【關 鍵 詞】 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離婚率正逐年增加,單親家庭逐年增多。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一些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研究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解決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單親家庭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自卑

在單親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由于他們缺乏對自己和家庭的正確評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們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害怕受到別人的歧視和嘲弄。久而久之,逐漸形成壓抑憂郁的性格,他們不愿意與人進行交流,更不愿意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慢慢的,在他們的內心就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心理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及身心健康。

(二)自閉

自閉是單親家庭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許多單親家庭大學生的自卑感使他們變得非常敏感,甚至覺得自己沒有朋友,變得十分無助,使他們漸漸喪失了交友的勇氣和信心。

(三)敏感多疑

自幼受家庭變故的影響,部分單親家庭的大學生不敢交往或者在交往過程中敏感、多疑,喜歡把過于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總認為別人說話帶著另外一層含義。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把自己的內心封閉得很嚴,對關于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這種不良心態(tài)促使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抱以懷疑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際交往的困難。

(四)焦慮

焦慮是一種伴隨著某種不祥預感而產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作為單親家庭的直接受害者,他們都經歷過失去親人或父母離異的痛苦,因此在內心深處,他們更渴望一種安穩(wěn)、穩(wěn)定、溫馨的家庭生活。但是他們細膩敏感的特性,在情緒上可能會顯得憂慮。此外,一些特困生因家庭經濟拮據、高昂的學費和城市的高消費,使得他們不得不精打細算,因而產生一種著急、煩躁、憂慮的情緒。

二、單親家庭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通常被視作人類性格的加工廠,它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格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對家庭成員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與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

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是建立在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上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和諧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具有健康人格。反之,在缺少關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很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被拋棄感,直接影響到單親家庭大學生的正確認識,并隨之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此外,由于缺乏與父母的正常交流,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得不到及時緩解,這也促進了他們心理問題的出現。

(二)學校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高校在不斷擴招,但師資力量一直很薄弱。在高校,常常是200多個學生配一個輔導員,許多輔導員由于精力和時間有限,在多數情況下不可能面面俱到。這種情況下,部分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會誤認為輔導員對他們不關心,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冷漠、孤僻、對立、消沉的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即使有問題也不愿意主動與輔導員進行溝通。

(三)個人因素的影響

個人因素是產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對任何事物而言,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的外部條件,內因才是根本的因素。由于心理素質的不同、心理承受水平的差異,有的人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有的人卻沒有受到影響。調查顯示,凡是有心理問題的人,絕大部分的人的性格都是屬于內向不穩(wěn)定型,即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易損傷性和對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

三、解決心理問題的具體對策

單親家庭大學生在高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他們在家庭中缺少關愛和親情,內心感到孤獨,渴望與人交流,但他們往往自卑、敏感、時時戒備、不善與人交往,所以容易產生煩惱和困惑。如果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會導致他們行為偏差,甚至走向極端。因此,解決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學校的努力。第一,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輔導工作。從學生進校開始,高校就要建立單親家庭檔案,掌握好單親家庭學生的人數以及家庭情況,加強對他們的跟蹤記錄。根據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第二,構建理論教育平臺。學??梢赃m當增加一些心理學課程以及專題講座,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增強心理抗挫能力。第三,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單親家庭大學生普遍存在著社會閱歷淺,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學??梢蚤_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我意識,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第四,強化育人環(huán)境,開展心理互助活動。單親家庭的學生,因缺少親情,往往容易出現人際交往上的自我封閉傾向和自我保護意識。因此,學校要充分發(fā)揮班級、宿舍、社團的積極作用,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互助活動,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 家長的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huán)境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想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在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時,教師可以給家長以下一些建議:第一,建議父母可以通過電子信件、電話、書信、定期看望等多種方式對孩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做到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切忌只顧生活,不管其他,不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后就不聞不問。第二,引導孩子對家庭環(huán)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國內心理狀況的調查顯示: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離婚家庭的學生很少能感受到父親及母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尤其是父母離異的學生比雙親學生有較多的抑郁癥狀。因此,對于離異之事應該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解釋,并告訴孩子父母不會因為離異而減少對他的愛。第三,鼓勵孩子多與人交流。個別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和孤僻,應該鼓勵他們多與社會接觸,盡量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人際交往的機會。

3. 自己的努力。首先,要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單親家庭的學生對父母離婚抱有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從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因此,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礙等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學生借助平時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能夠及時發(fā)現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有意識、有目的地調整自己的一些不良心態(tài)。最后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當中。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可以轉移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緒,達到調整心理狀態(tài)的目的。

當前,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仍然不容樂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工作當中應該給予這部分學生更多的關心、理解以及幫助,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走入他們的世界,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疏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想法,在工作當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讓單親家庭大學生重新正確地認識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狀況,努力調整心態(tài),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現實,釋放心中的壓力,讓他們在大學這個大家庭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丁立華,王傳君,劉富江. 淺談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教育[J]. 心理,2012(1):172-182.

[2] 李藍江,張立亞,熊豫麟,陳瑩,徐紹瓊. 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J]. 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0(6):154-156.

[3] 李于雄,黃宇媚,陳月霄.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2):125-126.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

摘要:隨著社會轉型加速,大學生作為特殊的青年群體逐漸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其心理障礙的發(fā)生率還在逐年上升,通過中醫(yī)理論對心理問題的詮釋,剖析了祖國醫(yī)學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可能有效的干預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中醫(yī); 干預方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轉型的加速,人們要不斷面臨著新概念,新思維,新方法的考驗,在世界開始由單一的醫(y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問題經受著嚴峻的挑戰(zhàn)。19980920《北京晨報》透露,某大學在新生心理健康調查中發(fā)現:新生中有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000年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礙。近期研究顯示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總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占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研究還揭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1]。

主觀上具備的生理、心理條件較差,思維方式的片面,個人人格的缺陷,客觀上社會變化的加劇、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局限,校園生活與想象的落差等等均造成大學生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在需要與可能,需要與目標,壓力與承受之間引起沖突,從而導致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1 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

1.1 環(huán)境適應問題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在家里過著無憂無慮的自由生活,而當他們離開父母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面對著的是陌生的校園,從未相識的老師和同學,嶄新的教學生活,在沒有父母的呵護幫助下,不同程度的煩惱、焦慮、神經衰弱就會接踵而來。

1.2 學習壓力問題大多數跨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曾一度是中學時代班上或是學校的佼佼者,在習慣于引領的慣性驅使下,他們仍然希望能繼續(xù)在大學學習中獨占鰲頭。然而大學的學習方式和競爭對手與中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較高的期望值與現實成績的落差面前,很多同學開始產生自卑、嫉妒甚至憤恨的不良情緒,在一次又一次的競爭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下,逐漸對大學生活產生了抵觸厭惡甚至逆反的心態(tài)。

1.3 人際關系問題大學是社會的前體縮影,雖然沒有現實社會的錯綜復雜,但人際關系之間的處理已遠遠不像中學時代那樣簡單直接。很多同學不知道如何與新同學溝通交流,在嘗試某些相處方式的笨拙和無效后開始對交往行為產生恐懼,并尋找借口主動回避,不愿和家人、老師及同學在一起,甚至敏感、多疑、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然后逐漸變得孤僻冷漠,交際圈越來越小,將自己封閉起來。

1.4 戀愛和性的問題大學校園的環(huán)境,學校內志趣相投的異性,以及大學生所處的青年時期均給千百萬年的愛情主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同時大學階段又是性生理成熟、性意識增強的時期,他們強烈的渴望同異性相處及浪漫的愛情。然而在性格上、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甚至社會現實的問題造成很多校園愛情的夭折。加上大學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經驗的欠缺,甚至有些人受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響,常常給對方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殺僅次于事故而成為第二位的原因,其中為情所困而輕生的比例高達53.2%。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外,這個特殊的群體還存在著認識問題,就業(yè)壓力問題等等。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伴隨著的大學生教育的心理問題也日趨明顯,國家教育部門和從事教育及心理的專家學者已將其作為大學生成長的必修課提上日程。通過開設“兩課”,建立校內心理咨詢,開展擴大學生交往的課余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藥物治療的手段幫助大學生恢復正常的身心健康……這些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同樣,作為我國文化瑰寶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在此領域也有其獨特的用武之地。 心理問題在中醫(yī)中稱為情志病,我國最早的醫(y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已對情志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包括心理衛(wèi)生進行了詳盡闡述,提出了形神合一、臟象五志說、心主神明說、七情致病論等觀點,奠定了中醫(y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大學生以上各種心理問題屬于中醫(yī)的七情失常。七情是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志變化。不循常度、突然的、強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會傷及人體臟腑而致發(fā)病。同樣的,臟腑功能異常,氣血失常也會表現相應的情志改變,也就是說正常情志活動是以臟腑氣血為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影響。正如《素向?陰陽應象大論》所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恐、驚,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彪m有七志,然將憂歸為肺志,驚歸為腎志。七情雖發(fā)于五臟,中醫(yī)卻認為其根本在于君主之官心。張介賓《類經?情志九氣》在總評《內經》五志時指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yǎng)此心……則志意和,精神定, 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俱安。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為其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心所主之神分屬于五臟,概括即為五志,即喜、怒、悲、思、恐。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五志通達,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會精神萎靡,五志不寧,而且還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整個生命。在中醫(yī)五行學說、臟腑學說以及病因病機等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干預。

2 干預治療的幾種方法

2.1 心療法主要是調攝心神,改易心志、移精變氣。其理論基礎即是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端貑枴?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大學生盡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成型,還有可塑的空間,所以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排除其內心的不滿和消極情緒,使其具備正常的心神和情志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并能夠有效的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改善心理失橫狀態(tài),即所謂“易心志”。

2.2 意療法主要是有意識地運用正常言行或改變環(huán)境等方法,對其祝說病之由來以除去心理病因, 治療病人隱性的精神創(chuàng)傷(即內在情態(tài)變化),如自卑、羞愧、悔恨、絕望、孤僻、厭世等等從而移易精神以達到和其志意,定其心向,調動病人遂情適性、治療“心疾”的積極性[2]?!秲冉洝分杏?“精神進,志意治,故病可愈”之說。此法又稱移精祝由法,治療的根本在于消除病人內心的障礙根源。后有人將此法引申至借用藥物治療行為的心理效應,以治療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療法。典型醫(yī)案是《名醫(yī)類案?卷七?諸蟲門》中的名醫(yī)吳球治某男過疑致“痿膈”病案:“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送宿花軒,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心陡然而驚,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覺閉塞,日想月疑,漸成痿膈,遍醫(yī)不愈。吳球往視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結線紅色者,分開剪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同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人暗室內服之,置宿盆內放水,須臾欲瀉,令病人坐盆,瀉出前物,蕩漾如蛆,然后開窗,令親視之,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3]?!?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對事物的敏感及知曉程度與同齡一般學歷者相比較高,加上好強心理的作怪容易產生心結。因此無論是用言行還是用藥物暗示消除問題的根由,其內心自然豁然開朗了。

2.3 情志相勝法根據中醫(yī)根據五行相克理論,當某種情緒過甚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制約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到調和。用一種情志有效地糾正另一種過激的情志?!秲冉洝分芯唧w論述了情志相勝治療的程序,“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張從正對此在《儒門事親》解釋為:悲可以治怒,以惻愴苦處之言感之;怒可以勝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勝恐,以慮此忘彼之言奇之;恐可以勝喜,以禍起倉卒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歡樂戲謔之言娛之。” 治療原則具體來講為:喜療,即讓病人心中喜悅笑逐顏開,以克服其抑郁、憂傷等病癥;怒療,即設法讓病人大怒,以控制另一種病態(tài)情緒的發(fā)展;恐療,即以驚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態(tài)情緒;悲療,即利用“悲勝喜”和“悲則氣消”的作用,以消散內郁氣結和抑制亢奮情緒。思療,即引導病人對有關事物進行思考,以解脫和對抗另一種病態(tài)情緒。治療過程中首先要分清是何種情志引發(fā)患者目前心理問題,然后根據五行生克關系找到對該病理情志來說為相勝的情志,例如,若是因為大喜過往而造成的病態(tài)情緒,根據相克理論,勝過“喜”志的應是“恐”,即用使患者害怕的言語或事情使之產生恐懼心理,從而控制過度的歡喜。最為典型的是《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用盡力氣打了范進一嘴巴后,其受到驚恐,神志不久又回復正常,即是“恐勝喜”的例子。但此法使用要適度,不要因為矯枉過正而引發(fā)新的心理障礙。有時也可

以不拘泥于機械的固守五行模式而用文學閱讀,欣賞美術和音樂作品等緩和的方式達到糾正不良情緒的目的。此法應用也較為簡單,可操作行強,見效也很快,較前兩法更適用于大學生,但也要注意的是此法治標不治本,在緩解患者的情緒后還是要注意積極開導,去除問題的根由。

2.4 中藥療法即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用中藥進行臟腑的氣血調理,恢復其功能。臟腑氣血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謂“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素問?舉痛論》),臟腑氣血失調、氣血運行紊亂將會出現各種心身癥狀乃至精神失常而致病?!额惤?情志九氣》曰:“有曰血不足則恐,有曰肝虛則恐者,以肝為將軍之官,肝氣不足,則怯而恐也?!庇纱丝梢娫谒脑\合參正確辨證的基礎上對患者給予中藥治療也為一行之有效的辦法,若能與前述心理調整之法合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大學生比較怕麻煩,而且對于用中藥方劑治療心理疾病很陌生,所以要正確引導學生必要時服用對證中藥,會收到良好的調理效果的,最難得的是中藥方劑的調理是沒有副作用的。 以上只是介紹了幾種主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臨床上使用的還有中醫(yī)的針灸、穴位敷貼、氣功導引、順意從欲法、脫敏法等等。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來解決,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

參考文獻

[1] 齊 平. 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4,187(6):70.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識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建設者,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大學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便要求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可以適應社會的壓力和在社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當代大學生往往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現實情況與自我預期不相符造成消極心理

現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處于學校及家長的保護下,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不正確,往往不是過于積極便是過于消極,對事情沒有一個界定,處于兩極之間。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往往是過于美好且不符合實際的。當大學生真正開始大學生活時,便察覺到大學的現實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大學生不能更好地適應,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2.挫折產生抑郁,有自殺傾向,抗壓性差

生活往往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處于家長的寵愛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面對這些挫折時,大學生會產生焦慮、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3.互聯(lián)網的自由使大學生沉迷網絡

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對大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網絡環(huán)境是自由的,大學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悶通過暴力游戲和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抒發(fā)出來,隨著這種習慣的逐漸形成,大學生會把生活和網絡環(huán)境相混淆,從而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現方式

1.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深,社會閱歷不豐富,心理承受能力較輕。為了改變大學生這種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聯(lián)合家長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讓大學生走出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在新環(huán)境中體會挫折,增加對社會規(guī)則的認識。如,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打工、勤工儉學,通過勤工儉學讓大學生拋開學生的身份,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體會社會中的酸甜苦辣。

2.豐富教師資源建立術業(yè)有專攻的教師團隊

現今大學教師體系中,心理相關專業(yè)的教師較少,往往是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后,教師并不能及時發(fā)現,從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學校要豐富教師資源,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或定向培養(yǎng)等多種方式,在大學校園中引進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教師,做到術業(yè)有專攻。同時,要對普通的授課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如,對教師開展心理知識講座或是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研討會。普通的授課教師同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為使教師能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便需要授課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在教師生涯中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挫折,有時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其次,學校要構建綜合性互補的教師體系,通過將專業(yè)性教師同普通教師的教學活動相重合,讓教師之間有話題可談,增加教師之間的熟悉感,當教師授課時察覺到某些學生的異樣時,可以與專業(yè)教師進行探討,及時獲得解決的意見、建議。

3.針對大學生普及心理知識

學校要通過各種手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識。首先,學??梢园汛髮W生心理衛(wèi)生健康以及心理學等課程引入學科體系中,通過把以上課程設置成大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了解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操作方法。如,在針對大一新生的期望與現實不符的問題上,授課內容主要應包括人際交往、自我探索、情緒表達與控制、網絡運用、團結協(xié)作等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在課堂訓練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體會到新的感受,并將感受到的貫徹到自己的大學生活中。其次,要重視大學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社團組織,學校要積極支持這些社團的各項活動,因為這些社團組織中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對這一群體是充分了解的,這些組織進行的活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規(guī)避大學生群體中的一些敏感問題。

總之,當代大學生中仍存在許多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著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定會使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衛(wèi)生習慣,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篇(6)

大學生在心理問題上體現了其特殊性,大學生心理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1) 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為116. 08,屬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 考試焦慮,普遍存在于大學生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3) 在自我評價上普遍存在光環(huán)效應和心理脆弱。(4) 大學生通常會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體。[4]以上心理特點造成了大學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對挫折的經驗和方法。因此,我們應該針對這些特點去尋求大學生心問題的解決方案。

目前已發(fā)表文章中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多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專業(yè)水準不夠、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確實存在諸多悖論,例如大多數高校沒有心理學相關專業(yè),所以沒有專業(yè)人才資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師、德育老師兼任。沒有專業(yè)的老師自然難以設計出合理高效的課程,而國內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會發(fā)展迅速,學生的心理也在迅速發(fā)生改變,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學生心理特點就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非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既要做到課程設計合理又要做到與時俱進確實非常困難。而因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讓學校專門招募一個專業(yè)教師團隊設置設立一個專業(yè)學院似乎更加不現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條短時間內難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觀點基礎上,本文就大學生心理問題提出三個解決方案。

一、鼓勵學生加入社團

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滿足興趣愛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讓大學生體驗做具體工作的過程,積累處理問題和面對挫折的經驗。雖然大學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fā)群體,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還是心理健康的。參加社團活動有助于讓沒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協(xié)助一些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同學走出心理問題。

二、 培養(yǎng)思政教師的心理診斷能力

對于少數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應該由思政教師及時發(fā)現,并指導其接受治療。目前國內普遍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認識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把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tǒng)統(tǒng)視為思想品德問題。[5]這類情況往往會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學生的病情遭到延誤甚至加重。與生理疾病類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發(fā)現,早治療,才能將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因此,應該培養(yǎng)思政教師的心理診斷能力,讓思政教師有能力判斷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從而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

三、 借助專業(yè)機構

學校的師資資源畢竟有限,不可能建立專業(yè)的心理診療機構,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師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因此,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應尋求專業(yè)機構的幫助,必要時學校應與專業(yè)心理健康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此同時,學校應做好存在心理問題學生和其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學生認識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類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時治療完全可以被治愈。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接受專業(yè)機構的診療。

篇(7)

1.學習環(huán)境變遷無法適應

大學新生入學,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新的人際關系等,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出現各種適應性心理問題。他們一時無法適應大學自主性強的學習特點,對自己缺乏約束,因而感到茫然無措,心理壓力很大,失落和焦慮情緒油然而生;抑或感覺眼前大學與以前向往的理想化大學存在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不免產生失落或盲目自信的極端心理。

2.不善交際導致自閉傾向

研究發(fā)現,因不善交際、缺乏與人有效溝通已成為引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現在大學生多獨生子女,一般個占主導地位本不善于與人溝通,再加上初級教育片面追求成績而追求的封閉半封閉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更不懂與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則,以至于部分學生產生自閉偏執(zhí)等心理問題,不及時矯治容易釀成極端行為。

3.自卑與攀比

自卑是一種消極自我認識,自卑的同學往往沒有自信,總以自己的不足來對比別人的長處,導致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不良情緒。自卑情緒在貧困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學生,在虛榮心驅使下,與人盲目攀比,在條件不允許情況下對金錢的渴望與日俱增,有的為了賺錢耽誤學業(yè),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沉迷網絡

部分大學生因為交際困難而又渴望與人交際,于是在虛擬網絡世界里尋找心理慰藉。研究發(fā)現目前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不分晝夜泡在網上,也逐漸和現實生活產生隔閡。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他們正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心理定位,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精神問題,嚴重影響著心理健康。

5.個人感情和性問題

大學生性生理已經成熟,性意識增強,渴望得到異性的友情和愛情。研究表明,由于大學生性知識缺乏、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由戀愛引發(fā)的心理問題逐年上升。

6.就業(yè)焦慮癥

隨著社會競爭趨于激烈,大四學生面對就業(yè)難的問題,經常因對前途的擔憂和茫然而焦躁不安。部分大學生競爭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差,加上社會上各種原因導致的不公平競爭,讓他們產生心里不平衡。許多學生對自己期望值很高,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不愿意從小事做起,無法完成知識和經驗積淀,畢業(yè)前漫無目的只能抓瞎。

以上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幾個誘因。大學生是新時期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主要參與者,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著社會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大學生心理問題淵源,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1.學院應努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給學生心理調節(jié)的技巧,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專家講座,面向不同層次和心理素質的大學生,以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為研究對象分階段進行指導和教育,以期幫助大家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緩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壓力。

2.完善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根據我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基層學院應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辦公室,全面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并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科學心理健康測驗和調查,掌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常見心理問題,分層次開展心理輔導,早發(fā)現、早治療,爭取把問題消滅于襁褓之中。

3.培養(yǎng)科學的戀愛觀

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學業(yè)和戀愛關系,正確處理戀愛與集體活動的關系,正確處理情侶間與團結其他同學的關系等方面;其次,加強大學生性道德教育,要引導學生反對,嚴厲批判性自由、性解放等極端行為和錯誤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兩性觀念。

4.開展實踐,砥礪意志

我們要積極帶領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砥礪意志,磨煉身心,樹立正確對待挫折,自強自立、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鍛煉學生在面臨苦難時積極向上,沉著應對擺脫困境的能力;引導他們認識到只有擺正心態(tài),用科學的方法調節(jié)焦躁的情緒,遇事冷靜,豁達大度,才能完善自己德才兼?zhèn)洌鰪妼Υ煺鄣膽獙统惺苣芰Α?/p>

綜上所述,我們應認真研究大學生心理特點,通過建立心理測試檔案、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和社會實踐等形式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提高整體素質,為祖國建設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澤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張嘯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對策[J].中國輕工教育,2006(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