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學數學教育學概論

中學數學教育學概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19 16:21: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數學教育學概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中學數學教育學概論

篇(1)

查看更多《數學教育學報》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數學教育學報》編輯部

       數學教育概論

        (1)中國數學教育的當代研究 喻平 徐斌艷

        (8)探析數學反思性教學的特征及本質 常春艷 涂榮豹

        (11)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內涵及特征 溫建紅

        (16)關注班級全體的有效數學教學基本思路 葛軍

        (20)弗賴登塔爾的hpm思想及其教學啟示 蒲淑萍 汪曉勤

        調查與實驗

        (25)上海高中生對集中量數的理解 吳穎康 李凌

        (29)準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程度調查研究 黃友初

        (32)架起數學史成為提高中學生數學學業(yè)成績的橋梁 龔運勤 唐振球

        (36)數學教師能力獲得途徑的調查研究 劉燚

        無

        (39)《新大眾數學意義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整體設計研究》年度研討會征文 無

        調查與實驗

        (40)高二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交互的調查研究 聶東明

        (44)手持技術與高中函數教學整合研究 陳兆華 梁亞鵬

        比較數學教育

        (48)追尋優(yōu)質的數學教育——一所綜合了東西方教育理念的美國高中學校簡介 王兆云

        (51)中英高中數學教材比較研究——以英國aqa考試委員會與北師大版高中數學教材平面向量為例 王奮平

        (56)美國sat數學考試述評與啟示 張紫茵 馬小剛

        (59)基于實踐的高中微積分課程比較研究 馬峰

        爭鳴與評論

        (64)微型分析:理解和分析數學教育核心問題的新理路——以“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比較分析為例 張定強 胡俊林 曹春艷

        (68)試論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以數學方向為例 曾小平 郜舒竹 王智秋

        (74)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缺失與對策 戴風明

        數學教育改革

        (78)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學建模過程的系統(tǒng)模式探究 羅奇 唐干武 周瑩

        (82)關于中學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分析 王寬明 夏小剛

        (86)復變函數教學中直觀性原則應用的思考與實踐 曹月波 吳昭君 田宏根

        (89)數學文化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伏春玲 馮秀芳 董建德

        (93)超級畫板在提高數學師范生教師素質中的應用 侯小華 范永順 劉芳

        會議紀要

        (i0001)《數學教育學報》第二屆副董事長、副主編(擴大)會議紀要 周學智

篇(2)

關鍵詞:實驗教學;思考;數學精神

1 引言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提倡“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學習、勤于動手”“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進行學生學習方式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1]。使得數學教學方式將從本質上發(fā)生改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數學學習過程轉變?yōu)椤霸賱?chuàng)造”數學知識的過程。在數學課程中,應該設立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學習活動,盡一切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習數學興趣。新課標還指出:“中學數學課程應多設置一些自主學習探究性活動,從而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得到提高?!盵1]在中學數學課程標準中,高度重視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學生不但學到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對概念與結論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理解,在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領悟其思想方法。同時在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活動中,能夠深刻體驗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及論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學習信息等能力 [1]。而數學實驗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恰好提供如此的機會:在中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引進數學實驗,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引導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掌握數學知識,總結數學思想方法。

2 數學實驗教學理論分析

數學實驗教學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根據數學教學的具體內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一些有利于觀察的數學對象,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體驗數學實踐活動,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讓學生借助一定的物質儀器或技術手段,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的數量化特性進行觀察、測試、仿真等,并自主進行合作交流,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的數學教學活動[2]。與物理、化學實驗相比,數學實驗不但需要動手操作,更需要進行大量的思考,思維量大是數學實驗的基本特征。數學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一定的物質儀器或技術手段對數學進行研究,增強“做數學”的能力。數學實驗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從本質上改變數學學習的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試圖通過數學實驗教學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而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數學實驗活動以數學知識為背景,創(chuàng)設數學實驗情境,提供自主探索的實踐空間,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深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得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和理論。

3 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3.1 通過數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數學理念具有抽象性,作為教師應該通過數學實驗的方式將數學理念“直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抓住數學理念的本質,掌握數學理念的變形與發(fā)展。比如“平行線的特征”在教材中給出的是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而得到的一個“靜態(tài)”的基本圖形,由此教師可以對該數學理念設置為這樣的情境:你可以用一張不規(guī)則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并對你的折法進行介紹。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并沒有得到答案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給予指導,最后通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從而解決問題。當學生折出一條直線截這兩條平行直線,這時與教材上所描述的三線八角相同的基本圖形就呈現在學生面前,然后指導學生分別對三線八角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進行量測,也可以剪下其中的一個角,將剪下的角貼到與其同名的角上,觀察其是否重合,從而使得兩個角的關系得以驗證,如此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輕松地理解了數學基本概念。

3.2 通過數學實驗,突破課堂中的教學難點

在數學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驗能夠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的概念,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背景資料及數學定律等的發(fā)現過程,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體驗數學的發(fā)展過程,對數學概念、定理的基本思想能夠得到深刻領悟,增強數學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分析概念形成與總結論證公式、定理發(fā)現過程中,以及“做數學”的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3.3 通過數學實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在數學實驗教材中,不但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信息的搜集和處理的能力,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數學實驗室,其主要源于生活,教學素材貼近實際生活。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根據教材的指導,通過自主討論、分析、歸納完成學習任務[7]。比如當學習了一些圖形相關知識后,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制作一些相關的數學模型,比如正方體、柱形體等模型;或要求學生設計方案并解決一些類似“測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等問題。這樣不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驗機會,還能夠使得學生充分體驗到思維加工的過程,從而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所學到數學知識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4 數學實驗教學的策略

4.1 運用數學實驗,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動機

授課的成敗的關鍵在于新知識引入時,能否激起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教師靈活地利用數學實驗巧設問題,使得學生“疑中生趣”,從而展現出求知欲望。比如在進行“對數運算”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提問:世界最高山峰有多高?有的同學積極地回答:珠穆朗瑪峰高8848m。然后教師拿出一張白紙說:一張白紙的厚度是0.083mm,將其對折3次其厚度仍不足1mm,現將其對折30次,估算一下其厚度?學生相互進行探討,課堂氣氛活躍。稍等片刻后,教師說:那能否計算出對折多少次能夠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學生立即表露出驚訝,然后教師列式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照這個進行計算,其即麻煩又浪費時間,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那就是今天要講的對數運算,那么計算問題就迎刃而解。因此運用數學實驗,能夠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動力。

4.2 運用數學實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數學教學并不是教師直接將數學概念、定理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生需要根據自身體驗,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教師應該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地參與數學實驗教學中,從而掌握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的主體性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例如:進行“圓錐側面積”計算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給每一組發(fā)放一張長方形的紙片和一個圓錐形的紙帽子。然后讓學生試著將長方形的紙片折疊成圓錐形的帽子。讓學生在嘗試中,學會觀察與試驗,再讓學生把圓錐形的紙帽子從中間剪開,學生會發(fā)現原來圓錐形的帽子是由扇形所折疊而成的,由扇形可以知道圓周角,那么已知圓錐形的母線長以及底面半徑,那么扇形的圓心角又該如何計算呢?又一次激起學生求知欲,然后教師將剪開得到扇形再折疊成圓錐形,然后再展成扇形,如此反復進行操作,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對其進行引導,相互進行交流,對圓錐的母線長、底面周長與扇形的半徑、弧長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得出圓錐底面周長等于扇形弧長。如此可以讓學生進行猜想、推導圓周角的計算方法,從而圓錐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也迎刃而解。

4.3 運用數學實驗,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

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把數學教材中所要學習的概念、定理,一股腦地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而不是自主地去學習、歸納、聯想和總結,從而導致學生依賴于教師與教材,一旦出現變化,學生將變得束手無策,如此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所限制,無疑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所要研究的問題,通過一定的物質儀器或技術手段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努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相互合作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在中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努力將多種思維能力滲透到數學教學中,使得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提高。

5 總結

數學實驗活動以數學知識為背景,創(chuàng)設數學實驗情境,提供自主探索的實踐空間,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深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得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通過數學實驗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習數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探索精神及創(chuàng)造力,從而數學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深入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師應該通過數學實驗進行數學教學,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地參與數學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從而使得數學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深入素質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 傅海倫.數學教育發(fā)展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傅海倫,賈冠軍.數學思想方法發(fā)展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3] 曲長虹.對數學實驗教學的認識與研究[J].中學數學,2006,2.

[4] 林光來.數學實驗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高中數學教與學,2006,5.

[5] 孫立博.淺談中學數學實驗[J].數學通訊,2005,9.

篇(3)

一、引言

目前,很多從事高校數學課程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仍然采用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逐漸喪失,因此,傳統(tǒng)數學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高校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要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一要求,高校數學教師應結合數學課程自身特點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改革.近年來,有關數學探究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學數學教學領域[1-4],然而高校數學探究教學的研究比較少,針對這一現狀,本文以高師《數學分析》課程中微分概念探究教學為例,提出《數學分析》教學應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參與、合作交流、探究發(fā)現的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學生主體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微分概念的教學探究實踐與分析

Klausmeier指出概念是簡化世界的類目,是將一系列物體、事件和思想進行分類的心智結構.概念是重要的,概念反應思想,但概念并不出思想,不是通過概念的變換產生思想的,相反,思想產生概念.[5]事實上,人類社會現有的數學概念都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勞動實踐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在經驗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6]因此,教師在微分概念教學過程中,應從微分概念知識起源中尋找切入點,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合理情景,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例抽象出微分的實質,自主構建微分概念,并感悟概念形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逐步培養(yǎng)自身的數學概括能力.

1.注重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體會概念形成過程.微分概念比較抽象,若教師直接引入,學生很難理解與接受,故可以結合微分在實際的生產生活領域中的應用來引入微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需要根據測量值來近似計算某些物理量,故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情境引入課題.

教學片段1:教師拿出三個正方形紙板如下圖1所示,展示三個正方形紙板的面積的變化情況,并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一:觀察三個圖形中面積增量主要取決于哪一部分?

問題二:思考當邊長增量Δx0時,ΔS,200Δx,(Δx)三者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態(tài)圖形演示,創(chuàng)造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觀察面積的變化規(guī)律,形成感官上的一種具體認知和判斷.然后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朝著預設的教學目標方向進行思考,并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

學生在討論后給出答案:當邊長增量Δx0,故有

顯然,學生能夠利用已學導數的概念來分析問題,但是對問題的理解缺乏方向性,沒有刻畫ΔS,200Δx,(Δx)三者關系,此時教師可以做進一步補充:

說明邊長增量越來越小時,面積增量的實際值主要決定于兩個小長方形的面積.再借助高階無窮小量可知

ΔS=200?Δx+ο(Δx)

從而使得微分概念的雛形自然而現.進而針對一般函數f(x),給出微分的一般定義形式

其中ο(Δx)是Δx的高階無窮小量.

教學分析:好的教學情境的引入,往往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初步認知往往是具體的,并且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如下問題:我的理解方式與已有的概念是否存在聯系?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結論是否具有推廣性?若不能推廣,是否可通過修改條件實現結論的推廣?等等.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會對已有的認知和理解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使得自己對數學知識的體驗不斷得以釋放,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并逐步達到抽象思維的認知水平.

2.注重學生對概念深化理解,通過變練演編等方式鞏固概念.王光明博士認為:理解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懂而不會的”現象說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未達到真正的理解[7].因此,當微分概念給出后,并不代表著學生能準確認識和理解概念,它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去挖掘概念,解釋概念,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分析:本題的解題過程充分展現用定義法驗證函數在某點可微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非易事.因此,教師在對微分概念講解時要循序漸進,對問題的探究思路和角度要多元化,對教材例題要進行剖析和演編,同時還要給學生一些與例題類似或演編的題目進行訓練,這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微分概念的理解.

3.在概念教學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教師對例題進行總結和歸納是加深學生對概念理解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也是促使學生發(fā)現新問題或新規(guī)律的一個有效途徑.著名教育家波利亞在其著作《數學與猜想》中寫道:“數學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與任何其他知識的創(chuàng)造一樣的.在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測這個定理的內容,在你完全做出詳細證明之前,你先得推測證明的思路.”[8]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已有結論進行反思、歸納和論證,促使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逐步提高,并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

教學片段3:教師請學生觀察分析上述例題中給出的微分表達式的特征有哪些,并猜想在具備同樣條件下的一般函數f(x)是否也有類似結論成立,若成立嘗試證明你的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合情推理和歸納證明的能力等,通過對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學生通過相互討論給出答案:(1)微分都是一個常數與自變量增量的乘積的結構模型;(2)算例表明常數恰巧是函數在該點處的導數值;(3)由導數定義形式可推知

-f′(x)=ο(1)?圯Δy=f′(x)Δx+ο(Δx),

表明函數f(x)在點x可導一定可以推出f(x)在點x=x可微.

在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做進一步補充說明:一元函數可導一定可微,反之,可微也一定可導,證明如下

顯然根據導數的定義可知A=f′(x).至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上述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強調函數可導與可微是等價的,同時也找到了判斷函數在某點是否可微的另外一種重要方法,此方法比微分定義法更容易證明.

教學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演練、搜集數據和觀察對比分析,并借助已有的經驗知識進行大膽猜想,提出假說,進而論證假設的真?zhèn)涡?在這一過程中,既發(fā)揮了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師生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不僅增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的認知結構,提升了自身的認知水平,體驗了數學創(chuàng)造的艱辛歷程,并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素養(yǎng).

三、數學分析課程探究教學的反思與建議

1.創(chuàng)設合理有效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思維氛圍.合理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因此,數學分析課程教學應盡可能開展“情景―問題”探究式教學活動,教師通過設置一些能夠與學生認知產生沖突的情境問題,將學生置身于探究未知問題的氣氛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形成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課堂氛圍.

2.開展探究教學活動要以教材為核心,做到循序漸進,問題解決方案多元化.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由于學習內容比較抽象,學時又有限,所以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核心,重點突出基本概念與定理,并且教學過程中所設置的問題要適中,難度有層次性,能夠形成問題鏈.問題提出循序漸進,能夠體現思維水平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過程,此外,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多元化,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可以從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徑尋找切入點,提出多種新穎的見解,進而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3.引導學生多回顧與反思,形成新的認知水平.回顧與反思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回到概念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有利于發(fā)現數學問題及其解答的來龍去脈,有利于發(fā)現數學問題,方法和理論之間的廣泛聯系,有利于發(fā)現許多相關結果中的交匯點.[9]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多聯系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通過反思與總結去改編,引申或者推廣已有的問題和結論,進而產生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寧連華.數學探究教學設計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4):39-51.

[2]曾小平,汪秉彝,呂傳漢.數學“情境―問題”教學對數學探究學習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1):82-87.

[3]郭宗雨.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2,21(5):41-44.

[4]徐章韜,梅全雄.論基于課堂教學的數學探究性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13,22(6):1-4.

[5]張楚廷.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6]曹才翰.中學數學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7]王光明,楊蕊.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10).

篇(4)

關鍵詞:數學學習;學習動力;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088-02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一直伴隨我們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可以說很多學科都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系。在中小學打好數學基礎尤為重要,然而,許多中學生對學習數學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以至于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動力、學校的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講,只有在有了學習動力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獲得較好的數學學習機會,而在此過程中,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將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基礎,家庭環(huán)境也會對于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文章從影響中學生數學成績的三個因素入手,詳細探析了教學模式,并提出提高學生數學興趣的途徑和方法。

一、學習動力對數學學習的影響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對于教學內容感興趣,在求知欲望的趨勢下使得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有了充足的學習動力之后,學生往往更加容易被教學內容所激發(fā),從而將學習看作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徑,由此,其在開展學習的過程將會更加的主動,更加的有激情,學習的速度,質量和效率也會不斷提高。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其本身特點就在于抽象、邏輯、精準,一旦學生失去興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態(tài)。教材中融入數學史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結合眾多的中學數學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發(fā)展歷史比較感興趣。對于這樣的情況,中學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的融合有趣的數學歷史知識,使得學生對于數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我們在開展圓周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劉徽的割圓術,祖沖之的分數近似標示等內容講解給學生。除此之外,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進古代數學成就的內容,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多學生往往熱衷于數學家的事跡,對此教師可以以數學家的事件去激勵學生開展數學學習。如積極利用課余實踐向學生講解華羅庚教授的愛國事跡,使得學生形成勇于探索,不畏艱難的數學精神。增強自信、科學學習激發(fā)內在動力,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屢屢受挫,使他們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怎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就顯得極其重要。因此,要讓學生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來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信心,使學生在自身實踐的成功中體驗到自我的價值,感受成功的喜悅。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分層次提問并及時評價,使好生永不滿足、中等生方向明確、學困生不氣餒,這樣學生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二、學校環(huán)境對數學成績的影響

學生的學習活動一方面受到的是學校的文化知識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潛移默化的受到校風,班風,學風的影響。無可厚非,優(yōu)越的學習氛圍往往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相反學習氛圍處于低下水平的話,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難以得以提高,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在適宜的條件下加以指導才有效。學生喜歡數學,往往是受數學教師的影響。我們可以想象一位思想進步,知識吩咐,事業(yè)心強,親和力強的教師,其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從而使得學生喜愛這位教師的課程;相反,如果任課教師教學不嚴,方法不當,知識膚淺,缺乏敬業(yè)精神,在處理學生關系的時候往往造成學生的厭惡情緒,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的。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老師可以把煩瑣而又令人頭疼的問題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第一感覺就可以消除對復雜問題的畏懼感,在不知不覺中就把知識點記住,而且也不容易忘記。老師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把一些知識點連貫的記憶起來。數學老師大部分都愿意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見或見解,而且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出及時的肯定,給予恰當的表揚。因為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老師往往會以各種信息對于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和考核,如數學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數學隨堂的測驗情況等,這不僅僅有利于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還將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動力增長的重要途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部分學生思維非凡,解題思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但對于數學答案的追尋卻從未松懈過。在面對這樣的學生的時候,教師需要格外注意,應該以樹人的觀念去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標準答案,去打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班級風氣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有著重要影響。班集體的學習氣氛,會有形或無形地影響每位學生的學習。勤奮、刻苦、嚴謹和注重對知識的消化理解的學風,促使數學學習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團結、互助、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促進數學學習的共同進步。作為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還要成為學生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者,平時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多進行交流和融會,密切注意學生情感變化,因勢利導,避免學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感。

三、家庭環(huán)境對數學成績的影響

學校有校風影響著學生,班級有班風影響著學生,家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同樣是一所學校,在這樣的氛圍中,能夠對于子女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健康,積極,正確的家庭環(huán)境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是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前提。另外,家庭的情態(tài)發(fā)展情況也會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影響。如果家庭和睦,學生備受關注,為人父母積極給予子女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將會在這樣的氛圍中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學習的效果自然會不斷提高。有的家庭表現為和平穩(wěn)定,雖然也有矛盾和爭執(zhí),但能很快緩和平靜。如此氛圍家庭,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力的,學生不僅僅能夠在詼諧幽默的環(huán)境中實現學習,還可以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與此相反,部分家庭一直處于緊張矛盾的狀態(tài)下,或者已經產生很深的裂痕。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家長與孩子平等的交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應該多關心下孩子,多與孩子交流,避免代溝的產生,更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家長要為學生營造學習數學氛圍。也許有的學生抱怨自己的家庭條件比好的同學差,自己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學習上不能幫自己,導致成績比別的學生差。從客觀上來說,這部分學生在環(huán)境上的確處于劣勢。然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抓住一切可以提高學生成績的機會,及時的查缺補漏,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往往會對于自己的子女有著一定的期許。家長完全可以以暗示的方式去強化子女的自我肯定感,使得其有充足的信心去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如果家長對于子女的智力估價過高,往往會造成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增高,這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的。因此,為了能夠盡量達到家長的期望,學生往往會加倍的去學習,去努力,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還將為家長的智力估價提供反饋信息,依照上述信息去實現措施的糾正和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成立,將對于子女成績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家長對子女的智力估價過高,就會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重,而且通過努力常常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喪失學習數學的自信,對子女學習數學產生惡性循環(huán);如果家長對子女的智力估價過低,就會導致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過低,無法發(fā)揮他們學習數學的潛力。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要恰當,不能過高或者過低。

我相信,注重上述三個方面的管理,學生數學成績將會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景斌.中學數學教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240.

[2]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7-308.

[3]魯潔.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1-391.

篇(5)

[摘 要]:態(tài)度情感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了情感目標,同時新課程標準在評價中也提出:“既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tài)度。”

[關鍵詞]:數學 情感教育 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數學的發(fā)展歷史表明,許多輝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來源于敏銳的數學直覺、驚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數學美的思想。數學的歷史和科學家的體驗表明,數學能力不僅包括對知識的掌握,更離不開豐富的情感因素。

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剛進入高一階段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的學習還是挺感興趣的,能意識到數學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想學好這門學科,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一部分學生對數學課的學習逐漸從主動變?yōu)楸粍?,甚至還有不少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大多不是學生的智力因素造成的,而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積極的情感因素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建立起積極的學科情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無論是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提高運算能力,還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離不開情感的培養(yǎng)。所以,在中學階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目標,讓積極的、健康的情感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一、加強數學教師的情感修養(yǎng),用充滿魅力的人格影響學生

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金科玉律是教師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如果教師討厭數學,學生便毫無例外地討厭數學。”這揭示了教師對數學的情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實驗已證明,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教師積極的情緒所創(chuàng)設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容易引起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良好的情緒可以加速認識活動的進程,而認識過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緒效應。

1.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加強教師自身情感修養(yǎng)。尤其是數學教師,除了要學習新課程理論知識,提高業(yè)務水平,還要加強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等的學習,加強文學、藝術、自然、社會等方面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情感,從而提高自身情感修養(yǎng)。教師的知識面越開闊,課堂上回旋的余地就越大,聯系到哪一方面的知識時就能做到信手拈來,讓學生激動、喜悅、贊嘆,并由衷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知到數學是“寶庫”,藏有無數的財富;感知到數學是“藝術”,可以享受形式美、對稱美、方法美;感知到數學是“故事”,是“歷史”。

2.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他們喜愛哪位老師,就喜歡哪位老師聽教的課;不喜歡的老師,也就不喜歡他所教的課。因此,優(yōu)秀的老師也必定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們關愛學習,教學民主,能和學生友好相處。學生上他的課總感覺到很溫馨,心里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主體性便容易發(fā)揮。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愉快的投入學習,這也許就是平時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吧。新課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因為這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心理情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一旦師生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師就教得愉快而盡力,學生就學得輕松而起勁。此外,要加強同學生的課外交流,主動找學生談心,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還要擠時間同家長聯系,特別是未當班主任的數學教師,更要補上這一課,采取電話、家訪或發(fā)電子郵件等形式,建立師、生、家長三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營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圍。

二、互動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力求認識的傾向,帶有強烈的感彩,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就不用別人催促,會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生有了對學習的興趣,才能主動地學習,思考,才能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緒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要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設疑激趣,用數學知識的思維美,結構美誘發(fā)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xié)調穩(wěn)定地發(fā)展?,F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帶來了契機。學生普遍反映,同一節(jié)課,采用多媒體與不采用多媒體,學習興趣相差很大。因此,用好信息手段成了情感教育的新的措施。

學生的數學學習不能僅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須經歷探索、猜想、推理等過程解決有關的問題,《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把“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為此,數學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讓他們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學習活動,主動進行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之間出現差異,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滿足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情感需求。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啟迪思路、發(fā)展思維。互動課堂在促進學生的理解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掌握研究數學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共同協(xié)作的學術研究風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開展互動式課堂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的情感因素),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探究問題的全過程中,頻繁地運用比較、想象、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思維方法,在新體驗與舊經驗反復沖擊下,形成相對完整和正確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發(fā)展。開放的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沉浸在主動學習的心境當中,一定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不僅包括認知領域內的思維,也包括思維過程中的意志力、直覺力、想象力等,而這些能力僅僅靠會解題是不可獲得的。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使學生學好數學的需要,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意志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而是希望利用數學學科的一些特點,以高中數學課為載體,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成為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心理素質;數學教學

數學教材是人類在長期實踐中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間接經驗, 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主要是能動地吸收前人積累的認識成果, 變前人的知識為自己知識的認識過程。在數學教育中, 智力因素( 即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 的培養(yǎng)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 然而卻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本文就學生心理素質在數學教學中的影響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談點淺見。

一、學生心理素質的定義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影響

學生心理素質是指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和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獨立存在、不可代替、不可忽視的作用。如雖然有些學生智力因素很好, 但由于他們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質, 所以影響了水平的正常發(fā)揮, 考不出理想的成績。相反, 有些平時思維不很敏捷、反映較慢的學生, 由于學習態(tài)度認真, 計算細心, 書寫工整, 考試成績反而較好, 這就是良好的學生心理素質彌補了這些學生智力因素的不足。在平時教學中也不難發(fā)現一些學生雖然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但由于意志薄弱, 學習的刻苦性較差, 學習的情緒不穩(wěn)定, 時而因有興趣而積極, 時而因沒興趣而畏縮, 成績起伏較大。對于這些學生如果僅僅從培養(yǎng)智力上去著眼解決問題, 想必收益甚微。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不得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素質。美國心理學家對800 名男性進行三十多年的追蹤研究表明,成就最大與最小的人,差別不在智力因素,而在于對事業(yè)是否有信心、進取心、不屈不撓等良好的意志和性格品質。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正如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指出的“天才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1.激發(fā)熱情,形成學習原動力

學習熱情來源于正確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激勵并維持一個人的活動, 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動力,正確的學習動機對學習具有巨大的推動力。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首先要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自強自立為切入點, 講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和輝煌成就, 講科學家的艱苦奮斗經歷, 激發(fā)他們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激勵他們立志成才, 報效祖國。

2.激發(fā)興趣, 促進師生互動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是各學科的基礎, 小到日常生活, 大到科學研究, 應用極為廣泛。然而就是學生認識到這一重要性, 具有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不足以維持他們學習的自覺性, 原因是他們沒有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變苦學為樂學、沒有激發(fā)更大的求知欲。針對這些問題,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摸索規(guī)律, 找出竅門, 精心設疑, 使學生學得有趣,練得有效。

3.端正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學習態(tài)度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智力因素相當的情況下, 學習態(tài)度的好壞就顯得至關重要。另外, 從學習態(tài)度上還可以看到一個學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環(huán)境較差, 但學習很自覺、很專心, 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遙遙領先。也有些學生缺乏意志力, 因貪玩控制不住自己, 晚上又擺脫不了電視的吸引, 學習成績一直得不到提高??梢娨庵?、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很大。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數學的復雜性不斷磨煉學生的意志, 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提高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意義。智力因素與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是統(tǒng)一在學習過程與學生的認識活動中的。智力因素促進好的心理素質的發(fā)展, 而智力活動又必須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積極參與和支持,才能克服困難,排除障礙,達到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思維為核心的智力因素與以情感為杠桿的心理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 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興趣盎然,從中產生情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周學海.數學教育學概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張德.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郭燕杰,高恒山.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入門[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4]呂振家,王濱.新教師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入門[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5]何克抗.E- Learning 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2

篇(7)

關鍵詞:自學數學、打造、激勵、欣賞、感染、特色滲透、自學領悟

在課堂教學中,有富有表演藝術的教師用表演打造特色教學藝術;富有激情的教師把課堂教學提升為激勵藝術;用陽光的心態(tài)去欣賞、感染學生把賞識教育打造為課堂藝術……以上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中的藝術,但是,課堂教學之外,學生如何自覺學習也是我們要關心的。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自學能力,就成為了我們要關心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自學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培養(yǎng)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小學,小學生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等特點,教師必須不失時機地抓好小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yǎng),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中學時期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自學能力還要更近一步加強,也要不失時機地抓好中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yǎng),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要從全體學生著眼,一個班集體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往往取決于該班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學習慣以及較強的自學能力。

我在數學教學中,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凡是學生能自己看懂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對有困難的學習內容,也盡量讓學生先自學,教師針對疑難作適當的點撥、引導和講解。我常采用先讓優(yōu)生把自學看懂的學習內容講給全班同學聽,通過優(yōu)生帶動中等生、后近生,逐步把全班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逐步提高。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的根本所在。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中倡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習慣,有效地促進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的全面開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實行學生自我管理的同時,開展多項評優(yōu)、樹標兵的活動。做得好的學生、小組、每周一評。此外,每月還評比十名做得很好的學生予以表彰。

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這對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因為它不但對學生有強烈的引導性,而且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很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作為一種機制,公正、恰當地評價學生尤為重要。

1998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自然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了“全國第七屆自然教學年會”,年會上共展示了全國各省推薦的最優(yōu)秀的課12節(jié)。在評課活動中,章鼎兒老師對這些課中的學生活動時間作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統(tǒng)計:學生活動時間平均每節(jié)課9分27秒,最長的一節(jié)15分鐘,最少的僅3分鐘。因此就有人說:“看來還沒有一節(jié)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自行探求知識的課!”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或認識到:要讓學生自行探求知識,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留給他們,否則就不叫自行探求,而是老師灌輸了。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獲得充足的時間自行探求知識呢?我認為至少應做到如下三點。

一、在平時教學中多教給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基本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達到將來不需要教。”因此我們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教給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否則就不可能放手讓學生自行探求知識,或者放手學生就會胡亂弄一陣,最后什么都學不好。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教給學生一些自行獲取知識的基本方法,這是讓學生獲得充足時間自行探求知識的前提。

二、在教學中盡量減少老師的直接參與

教學中,許多老師對學生的活動特別是實驗活動很不放心,生怕學生弄錯了或搞不懂,而且最怕的是怕學生不跟著自己設計的過程和自己的思路去做,從而處處牽著學生“鼻子”走,學生的每一個活動都要參與一下,因此使得留給學生自行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而我是這樣教的:首先提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接著請學生看書和討論把書中的問題全部自行解決,最后匯報各自己的結果。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大大減少了老師活動時間,而且效果比老師講學生聽的效果還好得多。所以,在教學中盡量減少老師的直接參與,是讓學生獲得足夠時間自行探求知識的關鍵。

三、在教學中盡量精簡老師的語言。

老師在課堂上課的任何語言,都應算作老師的活動時間,老師少講一句話,就會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活動。因此它要求我們老師的教學語言應更加精煉,特別是那些可講可不講的“廢話”盡量不講。例如有的老師上課伊始,講一個很長的故事導入課題,雖然講述很動聽,學生很喜歡,但學生只是對你的故事感興趣,并非在他后面的學習中起多大作用,因此這樣的故事導入要改換,不然就浪費太多的時間。又如有的提問只要問一句就可以了,而有的老師喜歡反復地問,例如在上《爬行動物》時,許多老師常把這個問題這樣問:“壁虎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它怎樣運動?烏龜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它怎樣運動?蛇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它怎樣運動?”總共提了九問,顯得太繁雜。其實只要問一句就可以了:“壁虎、烏龜和蛇各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們的身體各是什么樣的?怎樣運動?”這樣不但問題清楚,而且又大大減少了老師的活動時間。再如還有的老師由于對教案不熟或其他原因,上課時常出現重復提問,像第一次沒問好,接下來又問第二次,這樣也耽誤了時間。因此,精簡老師的語言,讓學生獲得充足時間自行探求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睂W生要學會學習,就必須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自學,尤其是獨立思考,就是諸多良好學習習慣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把自己的自學特色滲透在教學中,來培養(yǎng)學生愛自學的習慣呢?

1.預習時自學;2.講例題時自學;3.質疑問難時自學;4.小組合作時自學;5.做作業(yè)時自學;6.課后復習時自學;7.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8.多給學生出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教會學生自學,首先要讓學生生活在自學的世界里。自學的方法,僅憑認真聽講是學不來的,它需要學生自己獨立地自學領悟。只有學生不斷品嘗、體會到自學的樂趣,才能逐漸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

參考文獻:《名師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