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網絡教育研究

網絡教育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2-06-12 17:42: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教育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網絡教育研究

篇(1)

1、教師應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作為學科輔導教師,應當深入理解所教課程的教學內容,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分解,幫助學生制定可行的學科學習計劃,并按時檢查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2、充分理解開展網絡教育高校的學科教學,教學內容分解輔導教師應將一學期教學內容按周進行分解,保證每周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并確定每周教學內容的教學形式。比如某周教學內容較難,可以采取集中面授的形式去輔導,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及時答疑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疑問,輔導教師應及時回答,答疑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對于理工科的學生,答疑最好是面對面的。對于有集中性的問題應采取集中輔導的方式,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4、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目前我國的網絡教育一般都是以經教育部批準開展網絡教育高校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的,這些名牌大學一般都提供完整的學科教學資源,但是教學的對象是針對有一定學習能力、一定的知識水平的人群的。而由于網絡教育采用寬進嚴出的入學方式,學生的知識水平一般較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除去加強對學生學習的監(jiān)督外,應根據每周內容的難點、重點以及本周學生提出的疑問及網絡教學資源制作相應的視頻教學文件,及“微課程”,對其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同時應有文字說明,在最后應增加歷年于本周教學內容有關的考試試題,并給出解答,以幫助學生應對期末考試,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制作的課件應有以下特點:(1)使用方便(好用)。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應方便于學習者使用,應做到“點擊”即“可見”,減少技術門檻兒??紤]到成人繼續(xù)學習的特點,應方便使用各種網絡終端學習;(2)教學內容全面,難點、重點明確(夠用)。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應當是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全面,符合成人繼續(xù)學習的特點。教者應按教學大綱的安排,對所教授的課程進行研究,合理的劃分課時及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并指出每節(jié)的難點、重點,并合理地利用文字、圖片、視頻講授等手段完成教學內容。建議難點、重點內容應采取視頻講授并配以文字教案的方法進行教學,以加強學者對教學內容的理解;(3)結合考核完成每節(jié)的教學(適用)。成人繼續(xù)學習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教者提供的學習資源應當有助于學者完成相應課程的考核。這就要求教者對所教授的課程內容深入研究,結合歷年考核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以例題、問題的形式提出,以加深學者對知識的理解。建議課件應采取以下文本結構:題目:XXXXXXX教學難點、重點:XXXXXXXX內容:(文字)(包括重點習題、例題及題型)XXXXXXXXXX教學內容的講解(視頻)歷年考題及解答XXXXXXXXX

篇(2)

【關鍵詞】 網絡;網絡教育;適應;適應性;學習適應性;綜述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任何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學習都存在著學習適應性問題,如沿用了近400年的班級授課教學組織形式,并不適應于所有的學習者,即使是專為適應學習者特性而設計的“適應性教學系統(tǒng)”或“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也不是所有學習者都能適應,網絡教育這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更不例外。當網絡教育被越來越多的大學采用后,出現了學習者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的學習適應性問題。其表現為有些人對其滿意度評價很低;學業(yè)成績評定多數人很差,差到考試只有25%左右的通過率;一份調查顯示“復旦大學超過半數的網絡生至今仍無法適應這種教學形式”;1浙江大學首批網上學生308人,至2001年9月僅有70人獲得學士學位,只占23%。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網絡教學形式本身的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為了能深入研究并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僅就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研究做一文獻綜述。

二、研究綜述

到目前為止,以“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為主題的研究在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中尚未發(fā)現。證據是以“networking education a learning adaptability”為關鍵詞在 ebsco database、eric database、global dissertations數據庫上檢索和以“網絡教育 and 學習適應性”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檢索到的文獻篇數皆為0。

但當把“網絡教育”搜索關鍵詞擴展到distance learning、open learning、on-line education, 把“適應性”搜索關鍵詞擴充到adapt、adaptive、adaptation、adaptable、fit、fitting、suit、suitable、adjustment、adjustability、flexible、flexibility時,則在上述數據庫和其他期刊中可找到與此主題相關的文獻。如“adapt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adapting distance education for Indonesians”、“網上人大開展學員滿意度調查”、“學習適應性的因素分析”等。另外,在cernet.edu.cn的“網上大學”網頁下也可查到關于學習適應狀況的調查結果。下面我從3個方面進行綜述。

1. 關于網絡教育是什么和學習適應性是什么的研究

由于網絡教育與網絡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先來歸納關于網絡是什么的觀點。

網絡是一種手段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老師可將教案、作業(yè)或補充資料放在網上,但那決不是說學生從網上得到這些就可以不來課堂上課。雖然也有人提出,應將網絡從輔助手段躍升到基礎手段,從而把網絡在教育中的作用從一種輔助地位提升到基礎地位,并依據網絡所能提供的條件來設計教育。2但實質上仍將其定位在手段上。

網絡是一種環(huán)境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網絡可營造一種虛擬的、信息快速更新的環(huán)境。正像李力所述:“人們面臨著的將是不斷變化的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而這種變化的本質特征就表現在由實到虛的逐步演變過程中。”3以及盧鋒的觀點: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完善和更新,學習環(huán)境正經歷著由場所向氛圍、由物理向非物理、由實到虛的轉變。4

網絡是一種文化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網絡就是生活,網絡就是交流。網絡的根本性質來自于人類的信息交往的要求,網絡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堡?網絡已以一種文化的角色在影響著師生的交互方式、思維和觀念。

關于網絡教育是什么,有下述觀點:

網絡教育是一種手段

從網絡是一種手段演繹出網絡教育是基于網絡支持的教育手段。如張有聲認為:“網絡教育不是一種模式……網絡教育是一種手段”。6持這一觀點的人強調:任何人都可通過網絡學到東西,對于在校生,他們除了以課堂面對面的學習外,也可借助于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和補充。

網絡教育是一種學習方式

從網絡是一種環(huán)境演繹出網絡教育是一種學習方式。有人認為:“網絡教育是以計算機、多媒體、通信技術為主體,以學員個人自主的個性化學習和交互式集體合作學習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7

網絡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

從網絡是一種文化演繹出網絡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對人類教育自由的崇尚與人性自然的順應,即為人類的教育消除各種限制與障礙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網絡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式方法,而是一種觀念。是將教育融會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習慣、生活節(jié)奏、生活狀態(tài)、生活喜好,來設計提供多種教育的形式,指導需求教育者主動地發(fā)自內心地積極地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形式來尋求教育”。8

還有學者認為網絡教育是一種后現代教育。網絡教育會促使國家由“大眾學校教育的潛在壟斷提供者變?yōu)橥ㄟ^市場使消費者有權選擇教育,而構建一種允許多樣、選擇、自由的消費者的制度理性”。9

我認為在研究成年學生通過網絡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時,應將網絡教育界定為既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教育理念,同時還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即網絡教育是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工具所特有的易于跨時空溝通、互動、共享信息的開放、平等的無中心網狀環(huán)境來發(fā)展學生個性,從而實現以學生個體為本的理念的教學組織形式。因為在網上學習過程中,網絡無時無刻不在以工具、環(huán)境、文化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網絡教育也無形中在以手段、方式、理念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正像吳剛所述:“在今天日新月異發(fā)展著的信息技術中早已蘊涵著我們需要去領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發(fā)我們的教育想象力……”10

關于適應和學習適應性有如下觀點:

適應(adaptation)是指個體與環(huán)境達到和諧關系的動態(tài)過程。

適應性(adaptability)是指個體與環(huán)境在適應過程中形成的適應能力。

學習適應性(learning adaptability)是個體“超越學習情境中的障礙的傾向”11或“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也即學習的適應能力。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好,能提高學業(yè)成績;相反,學生的學習適應不良,則會導致學業(yè)不良?!?12我認為,學習適應性應包括學習觀念的適應、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學習方式的適應等三個層面。

2. 為什么要研究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的問題

現實中存在學習不適應問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業(yè)適應不良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國外研究顯示,約有22%的學生具有中等的或嚴重的情緒缺陷”。13

網上大學憑借跨越時空的特質,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補充。但是網絡教育不是萬能的,它與其他教學形式一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適應所有的人。北京藍色調查公司于2000年2月首次開展的以“為什么選擇網絡教育”為主題的包括對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學生的群體構成、就讀動機、學習目的、疑點困惑等項目的市場調研結果也可說明這一問題。14

轉貼于 很少關于網絡教育中學習適應性的實證研究

網絡教育雖然在西方已有近10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很少關于學生對網上學習體驗的調查和從學生視角對網上學習進行評估的研究。雖然有些,如“盡管學生也指出這種遠程課程強化了分離和被動學習的感覺;但學生也同時指出,最大的益處是一種控制學習環(huán)境的感覺,如什么時候觀看、什么時候中斷、一個特定時間段收看多少內容等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15但為數太少。

使人們增強適應快速變化的不穩(wěn)定環(huán)境的靈敏性

人類資源開發(fā)的實踐者們持此觀點,認為:可依據學習效果,將學生引向采用適合特定學習環(huán)境的學習風格,從而創(chuàng)立快速獲取新知識和技能的條件。

我認為,通過研究可較準確地了解目前中國網上學生的學習適應程度,并通過分析找到導致不適應問題的因素,給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適應能力的對策。

3. 怎樣研究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的問題

適應性屬心理學術語,學習適應性屬學習心理學術語。所以人們在研究學習適應性問題時較多采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用現成的心理學測試量表去研究

如研究中小學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人常采用AAT-學習適應性測試量表。該方法的缺欠是不適合成年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測量。

用訪談加經驗分析方法去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訪談加經驗分析的做法,了解學生對下述4個方面的體驗。(1)在遠程課程中使用技術的體驗;(2)對指導者的教學技能的評價;(3)學習資源的可獲性;(4)對學習環(huán)境的感覺等。該研究所獲得的最有意義的結論是:絕大多數的被測學生(一組為100%,另一組為75%)表示,如果有機會,愿意再次選用遠程學習這種形式來學習。16但這一研究的局限是,它只是針對利用交互電視和事先錄制的錄像帶兩種技術支持下的遠程學生的學習體驗的調查,并未涉及網絡技術所支持的學習環(huán)境。

也有學者從遠程教師對遠程課程的評價來研究遠程教育更適應于哪一類群的學生。經對40位教師、29位網站管理者、2個國際公共廣播用戶和1個學習中心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1)經優(yōu)化設計和組織的遠程課件,其有效性與傳統(tǒng)面對面課程一樣,對學生產生同樣的影響并獲得同樣的滿意度;(2)遠程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便利性課程,使它們特別適合成年在職人員和要求更新、再訓或再獲認證的專業(yè)人士;(3)遠程課程的有效性與個體學生的動機和個性特征有關,它更適合于成熟的、有內在學習動機和更自律(可自學或自我調整)的學習者;(4)遠程課程不適合沒有經驗的學生或新生及不能自導、閱讀能力差或沒有先前的遠程課程經歷的學習者;(5)通過因特網交互多媒體技術傳遞的遠程課程其最大優(yōu)勢就是課程以24小時/天,7天/周向學生全方位開放。17該研究的缺憾是:(1)沒有從學生的經歷去了解遠程課程的適應性;(2)遠程課件是以Videotape手段為主,而不是以Internet為主;(3)調查對象多為西方老師,不包含任何亞洲或中國的老師或網絡教育的輔助人員。

還有學者從學生的視角對影響遠程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習環(huán)境是學生是否適應遠程學習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數據來自對兩所澳大利亞大學遠程學生的調查)。其中獨立性受來自社會環(huán)境(學生的經濟狀況和得到的社會支持)、動機(學生出于就業(yè)需要、個人內在需要、對學術追求、對經濟的考慮)、時間(學生可用于學習的時間總量、可用來一次持續(xù)學習的時間、是否有規(guī)律地安排學習時間)、分離(地理距離造成的師生分離、缺少支持的感覺、學生自我選擇的分離)等因素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受來自物理環(huán)境(學生學習時可用的空間、學生所需要的獨處的不受干擾的學習條件、學生所需要的學習設施、學生的經濟限制)、學習準備(查閱學習指導手冊、收集參考材料、制定學習時間表)、學習模式等因素的影響。18

另外,還有從下面幾個角度來研究學習適應性的。

用可測的穩(wěn)定性來說明抽象的適應性的程度

艾什比認為: “一種行為方式是適應的,它就能使基本變量保持在生理學的限制之內?!堡?9他試圖將抽象的適應性轉化成可測的穩(wěn)定性來說明適應性的程度 。這一點對通過學生學業(yè)的穩(wěn)定性作為測量其學習適應性的一個子項是有理論上的支持的。

通過學習風格來研究學習適應性

還有人從學習風格和關系到學習效果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學習風格性向(the learning style ori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learning outcomes)間的互動效果來研究學習適應性問題。通過學生和老師的學習風格匹配研究,得出當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老師的不相匹配時則可幫助學習者開發(fā)適合環(huán)境要求的學習能力,并可通過培訓增強學習適應性。20

生物進化與學習適應性

還有學者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研究學習適應性問題,提出根本的適應過程就是進化過程。而“進化的網絡包含遺傳的學習性向,可描述為(1)最初的條件引導學習在正確的方向上。(2)行為的趨勢是加強意識到的不同環(huán)境間的差異,從而決定改變輸入刺激物以促使適應變化的學習。(3)達到所希望的穩(wěn)態(tài)的能力?!堡?1這一觀點從理論上支持了上述的從可測的穩(wěn)定性來說明適應性程度及通過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學習風格性向來研究學習適應性的可行性。

組織管理與學習適應性

阿爾文·托夫勒從組織的角度研究適應性問題并指出:“為臨時目的組建的組織將大大地增加。從永久性的形式變成臨時性的形式,這一變化實際上是社會組織對社會高速變革的現實做出的廣泛而根本性的適應?!彼J為:分散的為各種需要服務的小組織,它們提供服務的前提不是為了造就一個靜態(tài)的能從事生產的工人,而是為了使個人能夠適應經常發(fā)生的變化。22

篇(3)

[關鍵詞] CSCL;學習共同體;學習生態(tài)

[作者簡介]程 艷(1976—),女,博士,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網絡教育,智能計算機輔助教育等;岳 巍(1989—),女,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0)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CCA110109),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1JY17),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14BAB211016),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2BBE50022)

隨著Internet的迅速發(fā)展和全球對終身教育的需求,以異步教育方式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教育正成為Internet上的一種重要應用[1]。

網絡教育是利用網絡技術實施遠程教育的一種現代教育形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終身教育觀的興起,令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網絡教育體系的構建和網絡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世界各國對網絡教育的發(fā)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據幾年前美國培訓與發(fā)展協會(ASTD)的預測,到2010年,雇員人數超過500的公司90%都將采用網絡培訓,在線學習正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正確抉擇。我國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對遠程教育尤其是網絡教育的發(fā)展作了宏觀上的規(guī)劃,并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簡稱CSCL)逐漸成為網絡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學會協作已經成為學習的一種重要策略和方式。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正代表了協作學習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發(fā)展趨勢,基于CSCL 的網絡教育模式在這種大的教育背景與環(huán)境中應運而生。

一、基于CSCL的網絡教育模式

結合網絡教育與網絡教育模式的概念,可以說,基于CSCL的網絡教育模式是在網絡教育活動中全新的教育模式,將基于CSCL 的網絡教育模式應用于教育領域,將有利于傳統(tǒng)學與教的行為改變。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它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主要借助“多媒體”、“網絡”和“通信”三大技術支持,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討論、協作與交流的基礎上對一些共同任務與問題進行協作工作,以獲得最大化的個人與小組學習成果的教育方式。

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習者能夠進行合作學習,學習者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習,依靠多媒體、網絡和通信技術的支持,利用多種多樣的網絡教育資源,在協作與交流研討的基礎上對一些共同任務與問題進行協作工作,以獲得最大化的個人與小組學習成果。這種協作不僅體現在小組成員之間,也體現在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習者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支持相互關心,形成密切的協作學習關系,逐步培養(yǎng)學習者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CSCL與虛擬學習社區(qū)

基于CSCL 的網絡教育的重點在于,能夠根據對學習者特征和學習需要的分析,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網絡協作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情境下,能夠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原動力,在與小組成員交流合作中學到新的知識,逐步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將原有知識與新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重新建構。當然,在網絡協作學習情境中的各種學習交流活動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作用———網絡教育支撐平臺的支持,基于CSCL 的網絡教育支撐平臺是支持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學與學習活動的軟件系統(tǒng)。虛擬學習社區(qū)是一個通過信息通訊技術(ICT)在Internet上或者是在局域網內創(chuàng)建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人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它是虛擬社區(qū)與學習范式的結合。因此結合CSCL 的定義來看, 虛擬學習社區(qū)是CSCL 的一個應用實例。我國學者胡凡剛[2]將虛擬學習社區(qū)界定為:基于跨時空的、開放的、自由的網絡虛擬環(huán)境,社區(qū)成員(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專題研修、交互協作、資源共享,從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區(qū)文化心理的、生態(tài)式的社會關系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qū)首先是虛擬社區(qū)。虛擬社區(qū)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環(huán)境,網絡數字化學習與虛擬社區(qū)的結合構成的虛擬學習社區(qū),從組織者和功能的不同,我們可以將虛擬學習社區(qū)分為兩類:一是正式教育類的學習社區(qū)。這類學習社區(qū)集中在遠程教育領域,其組織者是各個遠程教育機構、網絡學校和正規(guī)學校等。二是非正式教育類的學習社區(qū)。這類學習社區(qū)沒有明確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大多由一些專業(yè)網站或由一群專業(yè)愛好者建立。如全球linux技術愛好者建立的各種Linux社區(qū)。

三、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學習理論基礎

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發(fā)展與學習理論有著密切關系,要想探尋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新型合作學習模式,正確理解虛擬學習社區(qū),首先必須了解與之有關的一些學習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是指有關學習的實質、學習的過程、學習的規(guī)律以及制約學習的各種條件的理論、探討和解釋。學習理論是心理學中最古老的研究領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發(fā)達的研究領域。

(一)學習理論的三大流派

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發(fā)展與學習理論有著密切關系,學習理論的三個主要流派: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有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華生的行為主義、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外顯行為,反對將意識和內部心理過程作為研究的對象。他們把個體行為歸結為個體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反應系統(tǒng),即“刺激-反應”(S-R)系統(tǒng)。同樣,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也是從人的外顯行為探究學習機制,認為學習是由經驗而引起的行為改變,學習過程是“刺激-反應”不斷積累的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和預測學習效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局限性表現為:反對對學生內部心理活動或認知結構進行了探討,只注重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外顯行為的考核,片面地強調外部刺激和外部反應的聯結。在行為主義理論支持下的教學,不考慮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居于不可動搖的主體地位,其任務是提供外部刺激,向學生灌輸和傳遞知識,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容易使學生盲目相信書本和教師,顯然,這樣的教學壓抑和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以及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思維和想象力的發(fā)展。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由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存在著不足,到了20世紀60年代,它的統(tǒng)治地位被認知主義心理學派所取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從人的心理活動角度探求人的學習機制,強調人類學習或記憶新信息、新技能時的心理過程,認為人類的學習是經驗的重組,是外部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兩位學者是奧蘇伯爾和布魯納,他們兩人都重視學習內容結構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把知識內容結構好,才能使學習者更好地建構所學知識,但二者對于學習的觀點卻存在著分歧。認知主義支持下的教學為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提供了可靠的知識基礎,但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充分發(fā)展個性方面還存在著不足。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當今的建構主義是在皮亞杰、維果茨基、布魯納等人思想基礎上的一次綜合與發(fā)展。建構主義認為,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意義建構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還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運用已有的經驗,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建構而成的,而且,記憶系統(tǒng)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體情況進行建構。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著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另外,因為學習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因而不存在惟一標準的理解,學習者之間可以通過合作,更加豐富和更加全面地理解事物。

(二)學習共同體理論

在協作學習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持下,社區(qū)參與者基于自身需要(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情感交流等)或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而在參與者之間形成的知識共享和交互學習的人際關系網絡,并在其中體現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共識。通常將網絡中的學習群體稱之為虛擬學習共同體,簡稱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虛擬學習社區(qū)學習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張建偉[3]指出,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學生同時在一個教室中參與教學活動,彼此之間可以很容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比如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可能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qū)形成的基本要素:[4]

(1)共同的目的:這是人們參與到學習社區(qū)來的基本原因,也是學習社區(qū)存在的基本條件。比如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需要一個共同的空間來進行分享,或者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需要彼此分享知識和經驗。

(2)共同的文化背景:對虛擬學習社區(qū)來說,文化背景可表現為一種集體身份。文化的內在的表現包括成員的價值觀、信念、態(tài)度、行為規(guī)則和人生經歷。文化的外在表現就是成員內在身份的表象,包括語言、行為、外觀、禮儀、傳統(tǒng)等。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的學習社區(qū)的成員具有共同的語言,容易進行交流和互動,較易形成密切的關系。如遠程教育的學生就易于形成虛擬學習社區(qū)。

(3)公共的空間:即學習社區(qū)的成員共享一個虛擬的空間進行互動。在這一虛擬空間中,有各種通訊工具供成員進行交流和討論。如論壇、聊天室、E-mail等;也有各種資源供學習者共享;還有學習者的私人空間,如文件夾、學習文檔和日記簿等。

(4)公共的時間:雖然學習社區(qū)里的互動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異步的,但也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時間段來保證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即要有一個參與的頻度。特別是對遠程教育的學習者來說,學習任務都有一個時間限制。成員參與的頻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較強的社區(qū)歸屬感。

(5)自愿參與:虛擬學習社區(qū)都是基于人們的自愿而形成的,如參與者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參與到學習社區(qū)中去。在遠程教育中,雖然對學習者有一定的制度性要求,但也是基于其學習的目標和意愿的。

(6)共享知識/智慧:這是建立虛擬學習社區(qū)的主要目的之一。學習者共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共同解決問題,共同承擔學習任務,逐步形成可隨時訪問的共享的知識資源庫。在長期的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個體智慧和集體智慧得以形成和共享。

(7)共同實踐/行動:學習社區(qū)不僅僅是共享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應用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學習者通過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和項目,進行交流和合作,就會使學習更深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共享和實踐的應用與反饋,可以形成很多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s),形成高質量的集體知識庫,同時使學習者的個體能力得到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得到加強,也會形成強烈的社區(qū)歸屬感。

(8)共享愿景/共創(chuàng)未來:當學習社區(qū)的成員以上述方式行動,共同的學習愿景和學習文化就會形成,學習社區(qū)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成為一個良好運行的學習環(huán)境。

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是以成員之間基于網絡的交互活動為基礎的。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交互活動會對其認知活動產生促進作用。Scardamalia和Bereiter研究表明,基于計算機的溝通交流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和應用,可以深化學習者學習和反思活動的深度,增強他們的學習需要以及對學習活動的自我意識。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在開放的時空環(huán)境,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的時空界限,使得學習、交流、合作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增強了學習的協作性。由于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者較少甚至是不能面對面接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是不同步和非實時的,因而形成學習共同體非常困難。

四、基于網絡的生態(tài)學習共同體

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學習生態(tài)觀用生態(tài)學的視角觀察學習,認為“是各種生命體與其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共同存在、協調進化,正如學習者和他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一樣。學習共同體可以看作一個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5]。從結構上分析,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學習共同體和學習環(huán)境構成的動態(tài)開放的功能整體。它具有開放性、多樣性、交互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等特點[6]。學習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學習共同體主動參與學習環(huán)境,對其環(huán)境所能提供的給養(yǎng)進行調適。在這個生態(tài)圈中,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資源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和交互協作環(huán)境,它和作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學習共同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通過相互作用達到生態(tài)平衡。

五、小結

學習者和助學者由共同的學習目標來凝聚,構成了學習共同體。學習目標是共同體建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體現了學習目標凝聚力和共同體的歸屬感。而學習活動需要工具、導航、規(guī)范和相關幫助的支持?;诰W絡環(huán)境下的虛擬社區(qū)學習,共同體成員借助學習工具實現交流、協作以及知識的建構。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作為學習的實施者、促進者和學習者的伙伴、朋友,他們利用資源和工具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任務和與其他成員之間進行交流,為學習者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其對新知識的反思和遷移。助學者在參與學習的同時對整個系統(tǒng)的信息流動進行控制。維護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學習者和助學者的學習活動是系統(tǒng)運動的內動力,系統(tǒng)的功能就是促進他們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趙國案,朱新梅.論網絡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J].中國遠程教育,2002,(5).

[2]胡凡剛.簡論虛擬學習社區(qū)[J].電化教育研究,2005,(9).

[3]張偉建.試論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J].中國遠程教育,2000(增刊).

[4]甘永成,王煒.虛擬學習社區(qū)多重內涵之解析與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5).

篇(4)

關鍵詞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干擾因素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06-0004-03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促進了未來教育的變革。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等的出現,網絡教育在教育市場迅速崛起。網絡教育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施遠程教育成為一種全新的現代教育形式,并受到了許多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和注目。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教育形式隨之發(fā)生的變化,勢必會影響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師網絡教育傳播的干擾因素與效果優(yōu)化策略,是未來成人教育發(fā)展環(huán)節(ji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概念的界定

網絡教育傳播是基于網絡媒體的一種教育教學信息傳遞活動,它是指以網絡終端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以網絡方式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一種活動方式。由此可得,教師網絡教育傳播就是教師培訓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網絡媒體把教育信息或資源從教師教育培訓信息源傳遞到參訓教師的過程,是教師培訓機構、培訓平臺、助學人員等與參訓教師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1]。

2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要素分析

教育傳播過程是教育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過程,一般來講,教育傳播構成系統(tǒng)的要素有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體通道以及受教育者[2]。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教師接受網絡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傳播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傳播一般采用香農—韋佛的傳播模式,主要強調傳播者、接受者、媒體、信息、反饋五大要素。教師網絡教育傳播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把知識面對面地傳授給學生,而是由教育培訓機構按照一定的培訓目標,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以多種信息表現形式呈現,通過計算機網絡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以及觀念等傳送給參訓教師的一種教育活動[1]。因此,教師網絡教育傳播主要由以下幾種要素構成。

以參訓教師為主體的受教育者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終身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受教育者的范圍不斷拓展,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學生,他們可能是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遠程學習者。教師網絡教育傳播過程中的受教育者是分布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和不同年齡的參訓教師,由于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因此參訓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以網絡為傳播媒介 同一知識點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進行傳遞,選擇有效的媒介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教師網絡教育傳播過程中以網絡為傳播媒介,除了要強調知識的傳遞之外,更要注重參訓教師的參訓動機與培訓需求。

以網絡課程或網絡教育資源為教育信息 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網絡教育信息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課程內容通常以文本、圖片、電子書、視頻等多媒體呈現出來。教育信息不僅給參訓教師提供了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對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以課程開發(fā)者或教師培訓者為教育者 信息時代,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者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師”,可能淡化為遠程學習社區(qū)的一個虛擬形象,可以是網絡課程的開發(fā)者,也可以是教師培訓機構的遠程教育信息的者、培訓學科領域的專家,或是學習支持服務的助學者等。他們的思想觀念、專業(yè)知識、基本技能以及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影響著參訓教師的發(fā)展。

以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直接制約著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根據這些要素性質的不同,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這些要素的利弊、缺失,圍繞教育傳播過程提出相應的效果優(yōu)化措施意義深遠。

3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過程的干擾

在理想狀態(tài)下,網絡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者通過教育傳播媒介把教育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但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干擾,并不能產生理想的傳播效果[3]。圖1為教育傳播過程結構圖。

參訓教師自身的干擾 筆者通過參與“國培計劃(2013)”甘肅省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對參訓教師進行調查發(fā)現,教師自身的學習動機、信息技術能力、學習自控力、家庭和工作等情況影響著網絡教育傳播的效果,使培訓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具體表現為:

1)在培訓中,由于許多教師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過程中只是應付學習任務,造成教育信息資源的浪費,更談不上傳播效果如何;

2)教師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基礎,無法順利獲取有效學習信息和資源;

3)遠程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學習者自控力較差,導致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時間的浪費;

4)雖然遠程網絡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對于教師職業(yè)來說,由于許多教師教學工作繁忙、職業(yè)怠倦以及個人家庭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協調工作、生活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5)計算機網絡媒體和視聽媒體有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長期使用計算機對眼睛的刺激較大,產生視覺疲勞,降低感受效果;同時由于許多網絡課程采用專家視頻講座的形式,自始至終畫面基本不變,而且時間較長,使學習者缺乏耐心,產生視聽厭倦感。

教育信息或資源質量的干擾 在教師網絡教育傳播活動中,以參訓教師為主體,教育者是信息資源的組織設計者,也是教育信息和資源質量的確保者,因此,篩選、組織、設計和開發(fā)符合參訓教師需求的教育信息內容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教師培訓中,許多培訓機構缺乏對參訓教師進行前期培訓需求調研,設計、開發(fā)的課程不能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或不能真正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

教育傳播媒介的干擾 傳播媒體本身具有傳遞或承載信息的能力,但是同樣存在干擾因素。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許多教育培訓機構在設計開發(fā)課程時,采用新媒體呈現手段,參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對新媒體感興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內容的傳播效果。再者,目前國內網絡普遍存在網絡寬帶窄、速率低等問題,尤其是農村地區(qū),許多農村中小學教師在網絡學習中常常會因為網速慢而使學習效率不高,甚至產生負面情緒[4]。

虛擬“師生”關系的干擾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有利于人際交往品質的形成,更利于教育信息的傳遞與接收。而在網絡虛擬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遠程學習不再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教育培訓者與參訓教師之間只能借助網絡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溝通,而這種微妙的關系卻往往被忽視,造成教育傳播中的干擾。受教育者自主獲取學習信息,缺乏傳統(tǒng)課堂教學特有的學習氣氛,可能會導致學習者情感淡漠,甚至產生學習孤獨感。

4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效果優(yōu)化策略

教師網絡教育傳播作為傳播學范疇的研究問題,依然遵循傳播學揭示的人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又呈現出自主性、個性化、交互性、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等特點[5],同時規(guī)律本身又在實踐中逐漸延伸和發(fā)展。針對以上教育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干擾以及傳播特點,筆者提出四項教師網絡教育傳播效果優(yōu)化策略。

建立以教師需求為導向的網絡學習平臺 遠程網絡培訓環(huán)境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衡量傳播效果:一是教師的參與度;二是操作的無障礙;三是教師遠程學習支持服務[6]。在網絡培訓環(huán)境中,應該以參訓教師為主體,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fā)以及內容與活動的設計必須以滿足參訓教師的需求為最終目的。因此,培訓者在設計培訓平臺時,應該注意其頁面美觀大方、導航清晰明了、操作簡單、設置幫助支持。同時,平臺應該具備能力測試、學情自動統(tǒng)計、成績查詢、活動報表、優(yōu)秀作品展示等功能。

提高教育信息資源的質量 提高教育信息資源的質量主要是提高媒體資源的質量和學習資源的質量。其中,媒體資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師培訓信息的傳遞。筆者認為提高媒體資源的質量可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采取適當的媒體資源形式來呈現教育信息,保障教育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二是在保證教育信息有效傳遞的前提下,使用能夠提高教師學習興趣的媒體資源形式。學習資源的質量主要體現在教師網絡培訓資源的權威性和實用性,培訓者應該建設或選擇與培訓目標相適應的學習資源,從而增強其傳播效果,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根據媒體優(yōu)勢組合媒體通道 不同的教育傳播媒體和通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為避免因長時間使用同一媒體與通道造成的單一感官刺激,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學需要,選擇恰當的媒體和通道,并將它們合理有效地排列與組合起來,使人的感官處于交互接受刺激的狀態(tài),不易疲勞。同時,又能以最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提高傳播信息的功效[3]。

通過各種通訊工具增強互動交流 教師網絡教育過程中,除了強調知識的傳遞,還應注重教師在培訓中的心理發(fā)展需求。因此,教師培訓者與教師之間、參訓教師之間可通過BBS、E-mail、QQ、YY語音等通訊工具進行答疑解惑或情感交流等互動活動,為教師在遠程學習中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支持服務提供保障條件,使參訓教師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5 小結

本文針對教師接受網絡教育這一具體化的教育傳播過程進行研究,通過了解教師網絡教育傳播要素,分析其傳播過程中的干擾,從而提出建立以教師需求為導向的培訓平臺、提高教育內容質量、利用組合媒體通道以及通過通訊工具增強互動交流等傳播效果優(yōu)化策略,以期為教師網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南國農,李運林.教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文華.對教育傳播發(fā)展階段劃分的質疑[J].現代教育技術,2001(3):16-19.

[3]方衛(wèi)華.信息社會教育傳播過程的干擾[J].浙江現代教育技術,2003(2):1-4.

[4]曾志,曾蘇強.基于網絡視頻的教育傳播效果優(yōu)化研究[J].賀州學院學報,2012(3):137-141.

[5]李洋,趙海寧.探究網絡教育傳播[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28):8093-8094.

篇(5)

論文摘要:網絡教育質量是網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有力保證, 對網絡教育質量的監(jiān)控是保證教育質量的手段。本文從網絡教育的理念出發(fā), 結合網絡教育的實踐情況, 對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進行探討, 并提出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對策, 希望能對有效監(jiān)控網絡教育、保證網絡教育的質量有所幫助。 

 

一、引言 

我國網絡遠程教育工作發(fā)展至今, 試點院校逐漸增多,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的形式。網絡遠程教育的發(fā)展使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擴大、辦學效益提高, 也進一步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伴隨著網絡教育在我國的迅速發(fā)展, 網絡教育的質量問題也開始受到普遍關注, 有跡象表明, 網絡遠程教育的質量有待提高, 并需加以監(jiān)控。 

二、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內涵和意義 

網絡教育也稱為網絡遠程教育或遠程教育, 它是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網絡教育形式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形式,在網絡遠程教育形式下, 學生與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處于分離狀態(tài); 信息網絡成為傳輸的主要媒介, 多媒體教學是主要的授課方式; 在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雙向通訊和反饋機制, 但并不直接和及時; 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質量的網絡教育需要豐富和完善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管理、應用到位的技術、全面的服務和充分滿足和體現用戶需要這五個方面。要保證網絡教育的質量, 就需要對網絡教育進行質量管理, 明確教育質量的目標, 實施質量監(jiān)控。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主要是指通過控制各種相關因素和行為使網絡教育的效果盡可能地接近預期目標。 

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主體是辦學機構, 對網絡教育的質量監(jiān)控有著深遠的意義。如果各個學校都不注意對網絡教育的質量監(jiān)督管理, 勢必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不利于網絡教育的持續(xù)和進一步發(fā)展。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是網絡教育發(fā)展的根本。 

三、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策略 

我國網絡教育雖然發(fā)展迅速但是起步較晚, 還比較缺乏系統(tǒng)的質量保證體系。根據教育部網絡教育年檢內容顯示, 各試點學校缺乏完善的質量監(jiān)控體系是制約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務人員的服務管理等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控, 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有效及時的反饋信息。因此, 在現階段質量監(jiān)控對于網絡教育的發(fā)展顯得非常重要。加強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 需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jiān)控, 并建立相關機制, 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對制定的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的質量監(jiān)控。教育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是網絡教育的宏觀指導, 其內容質量是網絡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保證。由于網絡教育的培養(yǎng)對象比較大眾化, 其目標定位應該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因此, 網絡教育在制定培養(yǎng)方案時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開設課程、選擇教學內容, 在分析每個專業(yè)的現狀基礎上建立起符合需要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才能形成讓制定的培養(yǎng)方案真正具有現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其次, 網絡教育要保證高質量, 就需要有適合其特點的教材和網絡課件。因此, 對網絡教育教材和網絡課件質量的監(jiān)控就比不可少。由于網絡教育的學生對教材的依賴程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育的學生, 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的教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所以網絡教育所選用的教材需要有別于傳統(tǒng)面授課程選用的教材, 而且這樣的教材應該淺顯易懂、細致深入。另外,對網絡課件質量的監(jiān)控則主要體現在: 課件內容是否科學、完整并具新穎性, 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滿足學生的需要; 是否方便學生學習、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制作的多媒體圖片、聲音等是否清晰明了; 文字是否容易讀懂、方便理解, 是否能充分發(fā)揮出各種媒介的作用; 學習者是否容易獲取課件并方便使用等等。對這些內容的監(jiān)控是保證網絡教學內容質量的有利措施。 

第三, 加強對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學習服務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 學生主要是通過媒體來獲得教學內容和信息。高質量的網絡教育資源, 需要具備豐富的可供選擇的網絡課程、教學課件、數字圖書館、虛擬實驗室等。并且學習者可以在學習服務系統(tǒng)的幫助下實現自主學習。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學習服務系統(tǒng)是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 要加強對這它們的管理和監(jiān)控, 采取措施確保教學資料的豐富和服務系統(tǒng)的流暢與穩(wěn)定。 

另外, 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校外學習中心是連接學校和學生的橋梁, 具有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的職能, 主要體現在檢查和監(jiān)督學生到校外學習中心上機學習的情況和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等, 并對學校在學習中心的答疑和課程考試等進行安排管理。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就要充分調動校外學習中心的積極性, 規(guī)范管理, 實施相應的獎懲, 以促進校外學習中心的工作, 保障網絡教育的質量。 

四、結語 

綜上, 網絡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民主化進程, 而社會對網絡教育質量的關注也給網絡教育工作帶來新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 對網絡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研究顯得格外重要, 需要不斷加強質量監(jiān)控、建立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成人自學能力是網絡教育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之一,為網絡教育質量提供了保障、激勵、維護、拓展功能。研究成人自學能力襯網絡教育質量的功能,并科學地運用這些功能將有效地消解當前網絡教育的不利因素,提高網絡教育質量。

一、網絡環(huán)境中成人自學能力的內涵和形成機制分析

(一)網絡環(huán)境中成人自學能力的內涵

網絡環(huán)境中成人自學能力就是指成人在網絡環(huán)境下按照學習規(guī)律,科學地組織自身進行學習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分析習慣積極主動地獲取更深更多知識的學習本領,大體包括記憶能力,計劃能力,自制能力,獨立閱讀能力,抗干擾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和完成既定性或突發(fā)性任務的能力。

相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成人的自學能力趨于成熟,擁有更完備的學習技能和產生于自我的學習動機,他們往往能更好地通過書本等媒介自學成才。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當前的社會正在由傳統(tǒng)向網絡社會轉型。成人的自學方式也在由傳統(tǒng)書本單一的方式向網絡加書本的多元化混合方式轉型。在網絡空間中的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更多地有賴于學員自身自學能力的高低。網絡教育中,更多地要求學員具有比較強的信息獲取和選擇的能力、網絡能力和自我構建能力。

(二)網絡環(huán)境中成人自學能力的形成機制

1.成人的智力素質較完善

智力素質是指個體在認識過程中形成的以邏輯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并表現注意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比較穩(wěn)定的身心素質的總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成人的各項智力因素均達到較高水平,并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

2.成人的非智力素質較高

非智力素質是指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人的心理動力意識,起發(fā)動、維持和調節(jié)作用。成人非智力因素發(fā)展更加完善,特別是意志力、觀察力、樂觀、獨立、幽默、富于社會責任感等人格品格。網絡空間中,這些非智力因素對成人自學能力影響較大。成人大部分參加了工作,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比起純學生時代要清楚明確,視野也更加寬廣。

3.成人學習價值取向更成熟

成人的學習價值取向是指成人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成人學習區(qū)別于青少年學習的重要特征。成人的學習態(tài)度更積極主動,學習目的更明確。這種成熟的學習價值取向能促進成人實現由他律轉向自律轉化,從而使整個學習過程實現由被動式學習為主向主動式自學為主的徹底轉化。

二、當前影響成人網絡教育質量的因素

(一)網絡環(huán)境教學形式單一化

網絡環(huán)境教學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空間中展開,擁有一整套上網設備即可。無形中減少了許多傳統(tǒng)教學情景中的現實因素,最突出的是缺少了人與人之間能起到群體效應的現場氛圍。那種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改善學習情緒、強化學生競爭意識的群體效應的缺失,使網絡教學陷人了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降低了教學質量。

(二)網絡環(huán)境教學交流滯后化

網絡空間對成人來說仍然只是一個虛擬世界,缺乏傳統(tǒng)教學情境下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起中小學學生來說,成年人對課堂情感交流更為強烈,他們更多的不是對老師授課形式的依賴,而是多了思維的層次性和情感的交互性。由于身處網絡環(huán)境,使得學習者整個學習過程的產生的疑問不能很快得到解答。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就難免使疑難問題解答在時間上滯后。

(三)網絡環(huán)境教學方式呆板化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由于長時間以固定的姿勢面對電腦,容易使學習者產生疲勞,特別是簡單機械地瀏覽屏幕信息容易使人思維呆板化,影響學習的效果。對于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課堂閱讀紙質教科書的成人來說,往往會對網絡環(huán)境學習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甚至滋生抵觸情緒。這樣就阻礙了成人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揮。

三、成人自學能力對提高網絡教育質量的功能分析

(一)有利于為提升網絡教育質量提供保障

在知識活動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學習時代,沒有自學能力,網絡教育就無從談起。成人較高的自學能力為網絡教育所強調的各項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其中成人較強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可以在網絡教育初期使得成人確定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針,為成人的在職學習從戰(zhàn)略上提供保障,包括確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法等,促使成人較快地進人網絡學習者的角色。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成人自主性強,富有經驗,學習目的明確,一般比較刻苦。但是如果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缺乏對積極性的維持,教學質量仍然難有質的飛躍。由于在職學習的原因,成人更注重學習效率,追求學習效果。為成人所偏愛的個性化學習在網絡教育中得到提倡,更有利于激發(fā)成人的學習動機。一旦成人從學習成果中獲得新的、持續(xù)的激勵,就會增強學習效果,形成網絡教育激勵效應,這種效應只要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就會進一步強化學習熱情,增強自信力,促進成人通過網絡空間不斷汲取有益的知識養(yǎng)分。較強的自學能力為成人不斷追求新知識提供了激勵保障。

(三)有利于構筑終身學習理念

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使得成人的整個學習過程不斷伸展,甚至相伴一生,為網絡教育質量提供了必要的維護功能。終身學習理念的構筑為網絡教育質量的提高注入了強有力的動力,對成人學習價值取向得以緊跟時代步伐賦予了理論上的支撐。

四、充分運用相關功能,提高網絡教育質量

(一)運用保障功能消解考核不嚴的過程缺憾

網絡學院降低入學門檻和畢業(yè)考試難度的初衷是希望迅速推廣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招生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以后,也制約其進一步的發(fā)展。學習個體起點的參差不齊是入學考試形式化最主要的后果。起點低有可能致使學員預期學業(yè)失敗,對學習產生放棄的想法。通過發(fā)揮成人較強的自律意識,可以促使成人增加自主學習時間,調整學習方法,實現對自我放棄的消解??己诉^程要求的寬松有可能導致學員降低對學習成果的要求,得過且過地混文憑。激發(fā)成人自律意識能夠增進成人對知識掌握的牢固度,較好地改善到網絡教學質量。

(二)運用激勵功能消解封閉環(huán)境的心理枯燥

一方面,學習者對新的事務往往持觀望懷疑態(tài)度。成人較強的的適應能力恰恰可以用來激發(fā)成人對網絡教育的認同感,從網絡教育中取得實際收獲,形成激勵效應。網絡教學本身就是教學方式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是適合社會和網絡發(fā)展的新型教育。認同感的建立會極大地弱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成人根深蒂固的影響,消解封閉學習環(huán)境的單調乏味,為提高網絡教育質量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成人在網絡教育中尋求學歷上的提高,一般都具有對理想中工作崗位和職業(yè)狀態(tài)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容易形成學習動機,直接推動學習者參與網絡學習。缺少了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場交流和學習氛圍,在面對網絡環(huán)境相對自我封閉導致的內心枯燥感時,強化成人的職業(yè)向往,添加個性化課程設置不失為有效的途徑。

(三)運用維護功能消解交流滯后的情感錯位

網絡空間是個虛擬世界,傳統(tǒng)教學情境下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缺乏,以及師生之間電子郵件交流時間上的滯后都是對成人學習效果的考驗。突出體現成人獨立完成任務的網絡教學策略將極大地消解師生之間情感與學業(yè)上的錯位,為成人創(chuàng)造學習成就感,強化學習動機,起到維護網絡教育質量的作用。

篇(7)

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就是當用戶輸入查詢關鍵詞后,迅速在索引庫中檢索出文檔,并將文檔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合理排序,以使用戶需要的文檔盡可能排在前面幾頁,以便用戶能快速查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對于基于關鍵詞檢索的搜索引擎,通過Robot收集并索引的信息資源量非常龐大,比如Google可以搜索的網頁高達33億頁。當用戶進行搜索時,系統(tǒng)往往回返回數量巨大的檢索結果,增加用戶的負擔,也降低了搜索引擎的效率,因此排序算法研究在搜索引擎中占有一種核心的地位。

一、現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術

1.1傳統(tǒng)搜索引擎的排序技術

傳統(tǒng)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是對提取的每個關鍵詞賦予一個權值,表示該網頁與關鍵詞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的搜索引擎在計算權值時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它們都以關鍵詞在網頁中出現的位置和頻率為基本依據:

1、關鍵詞出現在標題中的網頁可能比只出現在其它地方的網頁更符合要求;

2、關鍵詞出現在網頁的前面可能比只出現在網頁的后面更符合要求;

3、同一個關鍵詞的出現多次的網頁又可能比只出現一兩次的網頁更符合要求;

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便可得出一個計算關鍵詞權值的公式。

然而這種排序算法卻有其局限性,由于網絡資源的數量巨大,權值相同的兩個網頁質量卻可能相差很遠,而且很多網頁設計者為了使網頁能排在檢索結果的前面,在其頁面上堆砌關鍵詞,或在重要的位置放置和網頁內容無關卻很流行的詞匯,以達到增加瀏覽量的結果。

1.2現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術

現代搜索引擎為了達到較好的檢索結果都使用新的基于超鏈分析的排序技術。其中以L.Page等提出的PageRank最為經典。PageRank算法由于在Google中得到成功的應用而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1999年度十大網絡技術”之一。

1、PageRank算法

PageRank使利用網絡自身的超鏈接結構給所有的網頁確定一個重要性的等級數[1],當從網頁A鏈接到網頁B時,就認為“網頁A投了網頁B一票”,從而增加了網頁B的重要性,最后根據網頁的得票數評定其重要性,以此來幫助實現排序算法的優(yōu)化。同時PageRank還要分析為其投票的網頁的重要性,重要的網頁所投之票有助于增強其他網頁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網頁的重要性決定著同時也依賴于其他網頁的重要性,而這個重要性的量化指標就叫PageRank值。

2、算法的實現

當搜索引擎接受到用戶的關鍵詞提問后,對提問式進行分析并從索引庫中找到和搜索關鍵詞匹配的所有網頁信息,然后通過排序系統(tǒng)對網頁進行相關性排序。

3、PageRank算法的發(fā)展

現在搜索引擎一般采用基于網頁內容分析和基于超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相關度分析,也就是排序系統(tǒng)將網頁的PageRank值與文檔分詞后的信息以及鏈接文件中的網頁描述信息相結合起來確定檢索結果排序的權值,這樣就能客觀地對網頁進行排序,從而極大限度地保障搜索出來的結果與用戶的查詢相一致。

二、網絡教育資源的特色對搜索引擎的要求

網絡教育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但卻又不同于互聯網,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的特點和學生的行為方式上。

2.1網絡教育資源的特點[2]

同互聯網上的信息一樣,網絡教育資源在數量上也是巨大的。但是,不同的網絡教育資源分布雖廣,但其內容之間的關聯度和穩(wěn)定性卻是很強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分類性。

2.2學生學習行為的特點:

網絡教育中的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從網絡中查詢自己需要的教育資源,但是學生不同于一般的網絡用戶,具有自己的特色:

1、學生處于學習狀態(tài),對專業(yè)知識了解少;

2、學生對網絡的駕馭能力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對于海量的信息資源,學生往往缺少耐性,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2.3對搜索引擎的查詢排序要求

1、搜索引擎要能從學生的查詢語言中提煉出學生的查詢要求,并能更加知識結構對查詢要求進行擴展聯想,對所需資源進行準確定位。

2、搜索引擎要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其提供資源,要能建立學生的興趣“檔案”,確定學生的興趣范圍,以便更準確的將學生所需知識排在前面。

三、一種基于興趣模型的排序方法研究

3.1學科知識結構的構建

在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中,學科領域知識的分類是相對穩(wěn)定而且準確的,因此首先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學科知識分類結構[3],這個結構是用分類樹的方法建立各種學科知識概念之間的上下層關系,上層概念是其所有下層概念共同屬性的概括,下層概念則是對上層概念的細化。整個概念樹形成一個整體,每個概念節(jié)點都可以以學科分類代碼為基礎進行概念編碼標識,并且每個概念都帶有一個集合,是該概念同義但不同描述元素組成的集合。集合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添加、刪除、修改等操作。每個概念可與其它概念建立相應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不同于分類中上下層關系的橫向關系。

3.2興趣模型的建立

對于學生來說,其學習行為基本上是在本學科范圍之內的,因此其興趣范圍較一般用戶穩(wěn)定,同時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不同,對知識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理解也不相同,這就構成了每個學生的個人興趣所在。因此可以通過智能系統(tǒng)根據學生所表現出的興趣趨向去構建學生的興趣模型。

1、智能系統(tǒng)的研究

1)智能的特點[4]

智能技術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果,是信息世界種的軟件機器人。它是代表用戶或其他程序,以主動方式完成一組操作的機動計算實體。智能的特點是具有不斷學習增長智能、適應信息和用戶興趣動態(tài)變化的能力,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2)網絡教育中的智能興趣

智能興趣[5]是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需求、能力、進度、興趣等,從而呈現符合個性的學習資源,使得每個學生身邊仿佛有了解針對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的“老師”而獲得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其智能化的表現在于不斷學習,適應學生興趣動態(tài)變化的能力,從而實現查詢的個性化。

智能興趣的基本思想是在概念樹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對檢索結果的反饋信息,逐漸建立各概念節(jié)點的橫向聯系,采用對學生的學科概念子樹上的各節(jié)點及節(jié)點之間關系的等級計算,得到學生興趣點的概念和關聯等級排序。不僅可以得到學生感興趣的關鍵詞,還能得到學生所感興趣的一組相互有關聯的興趣詞,以此來確定學生的興趣趨向。

2、興趣模型的建立

當學生在第一次使用該搜索引擎系統(tǒng)時先進行基本信息的注冊,包括個人信息、學科信息等。系統(tǒng)根據學生的基本信息,將概念網中相應的學科類別記錄在學生的個人信息庫中。當學生提出查詢請求時,檢索模塊對學生的查詢請求進行概念擴展,并將檢索到的網頁按照與各關鍵詞的相關度進行排序,并將結果返回后,智能興趣開始對學生的反饋行為進行分析,這里可采用學生打分及分析學生行為模式的方式:

1)由于學生瀏覽網頁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需要學生對其瀏覽的網頁進行評分。興趣只關注評分及格以及學生進行下載或復制部分內容的網頁。對于這些網頁,興趣提取出詞頻大于一定值的領域詞,在學生的個人學科子樹上將這些領域詞之間加上關聯等級值。

2)在學生對一次檢索結果進行遍歷后,將每個關聯邊的所有等級值相加,存入信息庫中。對學生的每一次檢索都重復上述過程,對關聯邊進行等級值的疊加。這樣經過疊加后,關聯邊的等級值越高,概念之間的關聯性越強,如果多個概念之間的關聯性都很強,則可認為反映了學生的興趣趨向,構建了學生的興趣模型。

四、結束語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將會越來越符合人們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在網絡教育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應用智能來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監(jiān)控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對現代教育的發(fā)展都能起到強大的支持作用。(文/朱素媛 編選:)

參考文獻

[1]曹軍, Google的PageRank技術剖析,情報雜志,2002.10,15-18

[2]程智,《網絡教育基礎》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11

[3]逢煥利等,基于概念檢索的中文搜索引擎,計算機工程,Vol.23,No1,Mar20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