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10 23:19: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

篇(1)

【關鍵詞】漢語 介詞框架 考察 概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211-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漢語詞匯也不斷變化。作為漢語詞匯成員之一的介詞也在不斷地消長更迭,由其構成的介詞短語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

漢語介詞及介詞短語歷來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對象,成果豐碩,而對于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卻不多。漢語“介詞框架”的提法和命名及較早研究見之于陳昌來(2002a)一書。該書中對漢語介詞框架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界定和分類,并運用三個平面理論對其做了宏觀的概括和分析。

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的形成和成熟具有前因性和過程性,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研究具有系統(tǒng)性、適用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三個平面理論、語法化等理論和方法,對漢語介詞框架進行一個概略性考察,以期能夠補充或推進漢語介詞框架的進一步研究。

1 20世紀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研究概述

漢語介詞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但到《馬氏文通》(1898)時才有馬建忠從語法學角度確立的“介字”一類?!恶R氏文通》(1898)奠定了漢語介詞的基本格局,也影響了后人對介詞的認識,但此后較長一段時間沒有能夠對介詞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專題研究。直到《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1924)的出版,才真正標志了漢語介詞研究的開始。此后,《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等研究論著相繼出版,介詞被分別稱為“副動詞”、“準動詞”、“受導詞”、“次動詞”,但“介詞”這一名稱卻沒有被確定下來。

到了20世紀中期,張志公(1953)提出設立介詞的主張,影響頗大。《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以后,介詞的身份討論和紛爭得到了統(tǒng)一,以后的語法書和教科書以及研究論述中基本上都肯定了介詞的存在。此后漢語介詞及介詞短語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金昌吉(1996)就是其中的代表,該書第一次對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從全新的角度進行了概述,對后世的漢語介詞及介詞短語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和可參考的資料。隨后,漢語介詞及介詞短語的研究論文和論著逐年增多。諸如:《近代漢語介詞》(馬貝加1999)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漢語介詞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原因的專著;劉丹青(2002)基于語言類型學的理論框架,根據(jù)漢語的共時和歷時材料,考察了漢語中的框式介詞,即在名詞短語前后由前置詞和后置詞一起構成的介詞結構;目前通行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也對介詞和介詞短語進行了一定說明。他們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介詞的來源、性質、分類、內(nèi)部差異、句法功能、語義功能、與介詞有關的句式(如“被”字句、“把”字句、“在”字句、“從”字句等)等方面上。

2 漢語介詞框架在漢語介詞短語研究中的初步討論

“在……上/中/下、在……的時候、在……以前/后、除(了)……以外、對(于)……來說、從……到……等等”,這些介詞性結構都是由介詞同一些方位詞、連詞、助詞、準助詞等詞語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在20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雖然漢語介詞及介詞短語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漢語學界沒有系統(tǒng)地考察過這類結構,也沒有給它們一個特定的稱謂。

而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忽略了這類結構,語法學者在研究介詞及介詞短語的過程中也曾注意到了這些結構并對它們做出過一些說明?!恶R氏文通》(1898)注意到了“自……至……”、“自……以下/以上/以南/以來/以往”一類的結構。黎錦熙(1924)認為時地介詞與其所介引的詞有時連著其他詞而構成一種“副詞語”,來表示一定范圍的充實性(如“在……以內(nèi)/以后”)、表示“所從”而“所經(jīng)”的連續(xù)性(如“從……以/而……”)、表示“所從”至“所到”的起訖關系(如“從……到……”)等。高名凱(1948)認為“在……上、于……之上”等是由受導詞加名詞功能的詞組成的,并對結構層次進行了分析。張壽康(1978)在《說“結構”》一文中,也已經(jīng)注意到這樣的結構了,他將其命名為“復合的介詞結構”。崔希亮(1996)把不屬于介詞性結構的“在……呢”叫做“框架”。詹衛(wèi)東(1998)在研究“N的V”結構時,把“在……下/上/中”稱為“介詞槽”。可見學者們已經(jīng)注意到語言中的一些前后搭配結構,且其中的一些人已經(jīng)有了類似于框架的概念,只是缺乏對它們的專題研究。

21世紀以來,漢語介詞框架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新編現(xiàn)代漢語》(張斌主編2002)中提到“在??????上/中/下”是一種固定格式,只是沒有明確說明其為漢語介詞框架。

吳福祥(2003)在《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糴論SVO型語言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中提及“用……來”是一個可以填入有限詞語構成邏輯關系的框架。葛婷(2004)認為:“X上”和“X里”框架格式相通交叉甚多。通過深入考察各種文本,發(fā)現(xiàn)了兩者不僅在單純的空間方位上有相通之處,而且在隱喻的概念范疇中,也有相通之處。該文作者嘗試從隱喻角度說明和解釋了這種框架現(xiàn)象。劉兵(2005)在探討研究漢語中介詞的隱現(xiàn)及介詞省略時的功能替換手段問題時發(fā)現(xiàn):框式介詞的前項一般可以省略;標識處所、源點、終點、時間、原因、目的等論元的框式介詞中的前項省略后,框式介詞的標識功能就全部轉移到了后項上。曾傳祿(2005)談到:漢語方位詞“里、中、內(nèi)、外”組成的框式詞組在時間、范圍、數(shù)量、狀態(tài)和地位關系五個目標域中具有鮮明的表現(xiàn)形式和隱喻意義,其背后反映了人們的認知習慣和模式。呂兆格(2005)指出:介詞與“里”、“外”組成的框式介詞短語是漢語中常見的兩個固定格式,它們的用法靈活多樣并表現(xiàn)出不對稱性。楊麗姣(2006)分析了介詞激活其附著言語成分主題性的四種情況,其中包括框式介詞的主題標志功能。討論了介詞主題標志功能的語用、語義以及句法動因。黃芳(2007)認為:漢語方位標“里”、“內(nèi)”、“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漸豐富發(fā)展起來的,方位標“里”、“內(nèi)”、“中”使用的糾結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歷時演變特征,造成了“×里”、“×內(nèi)”、“×中”介詞結構在使用上糾結的原因。

以上列舉,都只是在漢語介詞或介詞短語研究中涉及到介詞框架研究,沒有能夠深入下去。但他們對當時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問題,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研究成果,對漢語介詞框架的進一步研究起到了推進作用。

3 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概況

21世紀初期,有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漢語介詞框架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

劉丹青(2002)提及與介詞框架類似的內(nèi)容:“基于語言類型學的理論框架,根據(jù)漢語的共時和歷時材料,考察漢語中的框式介詞,即在名詞短語前后由前置詞和后置詞一起構成的介詞結構?!痹撐耐ㄟ^比較其它語言的框式介詞等類似現(xiàn)象,從共時角度分析了框式介詞中前置詞和后置詞各自的句法范域(domain),指出了范域大小與語義抽象度的關系,并指出框式介詞本質上是一種句法組合現(xiàn)象,而不是一種詞匯現(xiàn)象。所以,其專著《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劉丹青2003)將其定義為框式介詞,認為這是一種句法概念,而不是詞類概念,通常由前置詞和后置詞臨時搭配而成,多半不屬于固定詞項??蚴浇樵~可根據(jù)句法特點分成下面幾類:(1)雙重賦元框式介詞,如:“在……上;為……起見”等。(2)詞匯性框式介詞,如“對……來說”等。(3)強化式框式介詞,如“比……來得、為……所”等。(4)連接式框式介詞,如“因……而、通過……去”等。

直接提出“介詞框架”這一說法的是陳昌來。陳昌來(2002a)認為:“介詞框架”是介詞在前,其他詞語在后,介詞所介引的對象被夾在中間,形成一個框架的固定格式。這個提法的影響頗大。姚莉在《〈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評介》中認為:“《介詞與介引功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介詞的功能。該書立足于三個平面理論,區(qū)分介詞的三種功能:句法功能、語義功能、語用功能,這構成了對介詞語法功能的全面認知。尤其對介詞在語義結構中所起的語義功能以及介詞的語用價值和篇章功能給予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對介詞的語法特點,介詞的范圍和類別,介詞跟動詞和連詞的區(qū)分,介詞短語的構成和句法功能,介詞的分布,介詞的內(nèi)部差異等傳統(tǒng)課題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顯示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源流和特點,該書還把現(xiàn)代漢語介詞跟古代漢語介詞、近代漢語介詞、現(xiàn)代漢語方言介詞進行了比較,涉及到介詞的發(fā)展和語法化問題。該書的貢獻在于:a.全面區(qū)分了介詞的三種語法功能;b.從漢語句子語義結構的系統(tǒng)性角度對漢語介詞做了全新分類;c.具體討論了每一個介詞在句法結構中的分布位置,進而指出現(xiàn)代漢語的介詞短語只能充當狀語和定語,從而認定介詞短語是典型的加詞性短語;d.首次對由介詞構成的“介詞框架”給予了詳細描寫和分析;e.考察了漢語介詞的源流和發(fā)展,討論了介詞語法化問題語用功能?!?/p>

陳昌來(2002a)在對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的描寫中認為:漢語的介詞框架是漢語介詞發(fā)展過程中的產(chǎn)物,古代漢語中,尤其是上古漢語中沒有介詞框架;到了中古漢語、近代漢語中,才開始出現(xiàn)介詞框架;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框架得以大量使用。構成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是有條件的,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可以進入介詞框架。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后部詞語的情況可以分為四個類型:(1)后部是方位詞的。單音節(jié)方位詞和雙音節(jié)方位詞都可以跟介詞構成介詞框架。如:“從……起/以后/以來、在……之前/之后/同時”等。(2)后部是名詞性詞語的。“時、時候/的時候、期間、方面”等可以跟介詞構成介詞框架。如“當……的時候、在……的時候、待/等/到……的時候”等。(3)后部是連詞、動詞、介詞的。連詞“而”、動詞和介詞“到、往、向”可以跟部分介詞構成介詞框架。如“從……到/往/向、打/打從……到”等。(4)后部是準助詞的?!鞍?、據(jù)、依著、對于、就、拿”等介詞在介引事理、情理、話題范圍、施事或主體、目的等對象時,往往采用介詞框架,后部用“說、來說、說來、看、看來、來講、想來、起見”等與之搭配。

陳昌來(2002a)最后還認為:漢語中存在兩類不同類型、不同結構層次的介詞框架,其表現(xiàn)復雜,形式多樣,意義靈活,很值得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

此后,關于介詞框架的研究逐漸多了起來。如:陳昌來(2003b)、付琨(2004)、王萌(2006)、朱峰(2006)、陳全靜(2006)、段佳佳(2007)等。

目前,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正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我們希望更多的學者加入到漢語介詞框架的研究中來,共同推進其研究。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1996.“在”字結構解析――從動詞的語義、配價及論元之關系考察,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2] 陳昌來,2002a.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3] 陳昌來2003b.現(xiàn)代漢語“介詞框架”的考察.中國語言學報(11).北京商務印書館.

[4] 陳全靜,2006.漢語介詞框架“PP上”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 段佳佳,2007.“在N的V”介詞框架考察.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付琨.2004.介詞框架“PpAu(來說)”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 高名凱,1948.漢語語法論.上海開明書店.

[8]葛婷,2004.“×上”和“×里”的認知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

[9]黃芳,2007.方位標“里”、“內(nèi)”、“中”的歷時考察.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第1期.

[10]金昌吉.1996,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南開大學出版社.

[11]黎錦熙,2001版.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

[12]劉兵.2005.漢語介詞的隱現(xiàn)與論元標識功能的轉換.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

[13]劉丹青.2002.漢語中的框式介詞.當代語言學.第4期.

[14]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商務印書館.

[15]呂兆格.2005.方位詞“里”“外”的語義認知分析.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

[16]馬貝加.1999.近代漢語介詞.中華書局.

[17]馬建忠.1983版.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

[18]王萌.2006.“里”類介詞框架的句法、語義及隱現(xiàn)規(guī)律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9]吳福祥,洪波主編.2003.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20]楊麗姣.2006.漢語介詞的主題標志功能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

[21]曾傳祿.2005.“里、中、內(nèi)、外”方位隱喻的認知分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22]詹衛(wèi)東.1998.“NP+的+VP”偏正結構在組句謀篇中的特點.語文研究.第1期.

[23]張壽康.1978.說“結構”.中國知網(wǎng).

篇(2)

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定語;研究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H109.4

定語是名詞性短語中心語前面的修飾成分。而現(xiàn)代漢語中作修飾成分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當復雜,有的意義用法和特殊格式都具有漢語的特色,在其它語言中很難找到等同的說法。因此,定語在漢語本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目前對定語的相關研究概況作一梳理和總結。

一.定語在20世紀80代前的研究

定語語法地位正式的確立始于19世紀末的《馬氏文通》?!恶R氏文通》中認為主次,偏次由名字充當,偏次因非正意者,所以應前置于正次。由于引用的是先秦至韓愈時的用例,所以書中提到的是“之”字的隱現(xiàn)問題,認為“之”的出現(xiàn)與否與音節(jié)的奇偶有關。[1]盡管《馬氏文通》對定語的表述不夠充分,但定語語法地位正是由此而建立。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中使用的是“形容性的附加語”。形容性的附加語除名詞外,還可以是形容詞、代詞、短語及句子。書中還提及了“的”的特殊用法。如“打虎的人來了”可省做“打虎‘的'來了”,認為“的”是以連接的性質而“兼代”虛位實體詞的職務。在討論“的”字隱現(xiàn)問題時,認為在習慣常用的短語中為了求整以及在疊用領位的短語中為了求簡,“的”字往往都會省略。[2]

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把兩個以上的詞造成的復合意義單位叫做仂語。仂語可分主從仂語和等立仂語。主從仂語有一個中心,其余的詞是修飾這個中心的。在主從仂語中凡次品加首品等于首品者,叫做組合式。由組合式所構成的整體,就是首仂。仂語里的修飾品,叫做加語。[3]

熙《定語和狀語》中認為定語有表領屬、表性質的。定語可以由名詞、形容詞、動詞、代詞、數(shù)量詞、有連帶成分的定語、“......似的”構成的助詞詞組、聯(lián)合結構、主謂結構等構成。根據(jù)定語和中心詞之間意義上的關系,可以把定語分為限制性定語和描寫性定語兩大類,并指出了可以由哪些詞充當這兩類定語的情況。[4]

二.定語在20世紀80年代后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后很多的大學《現(xiàn)代漢語》教材,如,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上、下〉》、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駱小所《現(xiàn)代漢語引論》、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等著作中都有有關定語的論述,在吸取黎錦熙,呂叔湘,王力,丁聲樹,等人對定語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論述了能夠充當定語的語言單位的描寫,對定語的句法結構和句法意義作更透徹的分析。同時對現(xiàn)代漢語教學事業(yè)產(chǎn)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有更多關于定語的文章的發(fā)表。如,王進安《定語的語義指向及表述功能的差異》從定語的形式與意義出發(fā),探討了定語的語義指向及在表述功能上的差異,認為定語的表述功能與形式意義之間的脫節(jié)與否有較大的關系:(1)定語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2)定語的表述功能,按定語的表述功能將其分為指稱性定語和陳述性定語。[5]周麗穎《時間副詞作定語分析》對現(xiàn)代漢語時間副詞作定語的現(xiàn)象進行描寫,并根據(jù)名詞的特點歸納出時間副詞作定語的語義類型。[6]張玲,顧祥《定語歐化現(xiàn)象究因》從英漢定語結構異同及譯者主體性兩方面對英譯漢過程中定語歐化的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提出了英語定語的翻譯策略。[7]楊淑芳《定語語義分析》分析了定語同中心語的意義關系。研究了定語的語義指向。從定語語義角色變換的角度分析定語。對有關定語或定中偏正結構的歧義句式作了粗淺的探討。[8]王利峰,肖奚強《形容詞定語后“的”字隱現(xiàn)習得研究》中選取了140個常用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考察這些形容詞在語料中充當定語時帶“的”和不帶“的”的使用頻率。[9]盧毅《英漢后置定語的前移現(xiàn)象對比研析》通過具體的例子闡述了英漢后置定語的前移的現(xiàn)象。[10]劉珊珊《英漢定語對比之異同》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定語進行了對比,如,成分,位置,語序,作用等方面。試圖找出兩種語言定語的異同之處,以期對現(xiàn)代漢語的定語研究帶來幫助。[11]李秋素《現(xiàn)代漢語定語研究綜述》對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代漢語定語中仍然存在的分歧。[12]這些研究成果使現(xiàn)代漢語定語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發(fā)展。

結語

通過對以上著作,教材,論文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有關定語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入,有關定語研究的成果不斷地涌現(xiàn),對定語問題的分析,如,定語的語義指向及表述功能的差異,“的”字的隱現(xiàn),定語的位移,定語歐化現(xiàn)象等問題仍在不斷地探討和深化。雖然目前關于定語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同時也可以看到,由于定語涉及問題之多,對問題的描寫較為復雜,對定語的研究時間尚不充分,定語的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因此,現(xiàn)代漢語定語的研究還需今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9—97.

[2]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27.

[4]熙.定語和狀語[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5—20.

[5]王進安.定語的語義指向及表述功能的差異[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6]周麗穎.時間副詞作定語分析[J].漢語學習,2007年第2期.

[7]張玲,顧翔.定語歐化現(xiàn)象究因[J].海外英語,2010年10期.

[8]楊淑芳.定語語義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9]王利峰,肖奚強.形容詞定語后“的”字隱現(xiàn)習得研究[J].漢語學習,2007年第2期.

[10]盧毅.英漢后置定語的前移現(xiàn)象對比研析[J].教學與管理,2008年6月.

篇(3)

關鍵詞:反義相成詞 本體研究 漢語教學

反義相成詞是由兩個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的單音節(jié)詞素組合而成的合成詞(如“高低”“死活”“買賣”等)。無論是形式構造,還是意義內(nèi)容,這類詞均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其特殊性表現(xiàn)為構成該類詞的兩個詞素在意義上存在相反或相對的關系;在意義上,則表現(xiàn)為該類詞的詞義與其兩個構成詞素的意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近三十年來,關于反義相成詞的研究主要圍繞這兩方面的特殊性展開,切入點則往往從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兩方面著手。

一、反義相成詞的本體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就開始對反義相成詞展開一系列的本體研究。其研究范圍之廣,研究程度之細,令人佩服。通過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分類,我們發(fā)現(xiàn)其研究視角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二是反義相成詞的系統(tǒng)研究。

(一)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

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反義相成詞研究可以有很多切入點,這就形成了一個個關于反義相成詞的專題研究。有的學者在某一部古代文獻中,考察反義相成詞產(chǎn)生之初的規(guī)律;有的則將研究視角放在反義相成詞的形式或意義上,以探求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及詞義與詞素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有的學者集中研究反義相成詞中的副詞,探究其意義上的變化及產(chǎn)生的語法作用。

1.古代文獻中的反義相成詞研究

魏達純(1998)研究了《顏氏家訓》中的反義詞素并列現(xiàn)象,指出了反義詞素并列后有的可以成詞、有些則只能成為詞組的事實。這其實反映了反義相成詞產(chǎn)生之初的面貌,其中的詞組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有可能詞化。

汪梅枝重點考察了《論衡》中反義相成詞的使用情況,指出《論衡》中存在同詞素異字序的反義相成詞,又從歷時的角度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關現(xiàn)象作對比,闡明了二者在字序上的差異。此后,作者又發(fā)文(2015)比較研究了《論衡》與上古的反義相成詞,發(fā)現(xiàn)《論衡》與上古的反義相成詞既一脈相承,又推陳出新。這種歷時比較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反義相成詞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即字序由不固定到固定,詞組經(jīng)詞化最終成詞。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意義上,反義相成詞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2.反義相成詞的意義和形式研究

意義層面,金碩(2007)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以及“概念要素分析法”,對反義相成詞的詞義發(fā)展進行了比較細致地歸納分析,揭示了反義相成詞詞義在構成詞素義的基礎上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復雜、深層次的變化;錢夏玲(2013)擺脫以往研究的框架,將研究視野集中到反義相成詞的全稱量限方面,指出反義相成詞的詞義在很多時候具有抽象概括性,是兩個構成詞素意義的上位概念,具有全稱量限的特征,如“大”和“小”的意義都是比較具體的,但“大小”一詞則是對“大”和“小”之間共性的一種抽象化概括,指“大小”的程度。類似的還有“快慢”指速度,“深淺”指深度,等等。這就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索了反義相成詞的詞義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

形式層面,楊吉春(2007)利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從語法、聲調(diào)、意義三個方面分析了反義相成詞的外部結構。他認為反義相成詞兩詞素的排序與聲調(diào)和意義的關系緊密,而與語法無關,同時指出義序的作用大于調(diào)序。這種量化的方法,使人們對反義相成詞的形式構造規(guī)律有了直觀和清晰的了解。

3.反義相成副詞研究

張誼生在《現(xiàn)代漢語副詞探索》一書中探討了反義對立式語氣副詞的性質、功能和成因。不僅從共時平面角度考察了反義相成副詞的構成類別與表達功能之間的關系,而且注重考察反義相成副詞在漢語各主要次方言區(qū)的分布情況及近代漢語反義相成副詞的形成歷史。張進一步討論了反義相成詞意義虛化的動因和個性特征,認為具體義素的脫落和使用領域的擴大是反義相成詞意義虛化的首要步驟。另外,分界消失、詞義融合、語境吸收和重新分析等因素也是導致反義相成詞詞義虛化的有效機制。這本專著雖然只有部分章節(jié)涉及到了反義相成副詞,但其研究的視野和角度無疑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傅杰(2006)一文從語法角度探討了反義相成詞作狀語的情況,并重點分析了反義相成詞作狀語的基本類型及其作狀語的理據(jù),認為反義相成詞作狀語能夠達到很好的修辭效果。任磊(2012)則重點研究了反義相成詞中表示無條件關系的13個語氣副詞,并將其分成無特殊語義和有特殊語義兩類,進而考察這兩類詞在語義及語用方面的特點。黃哲(2014)將研究對象進一步細化,只研究反義相成副詞中表情態(tài)義的一個副詞“高低”,不僅指出其整體詞義超出了“高”和“低”這兩個反義詞素的意義之和,衍生出了表周遍性的意義,而且重點探討了該詞在河南南陽方言中的用法,并將其與其他方言、普通話及近代漢語中的用法作對比,嘗試探索該類反義相成詞的共性特征。此外,作者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反義相成詞進行了研究,指出隱喻和轉喻是反義相成詞意義構建的兩種機制。

(二)反義相成詞的系統(tǒng)研究

譚達人(1989)從構成條件和意義特點、在詞匯及語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是不是詞這三個方面研究反義相成詞,認識到義序和調(diào)序制約著反義相成詞詞素的排序,同時認識到復合詞的詞義在構成成分意義的基礎上會有引申、概括、抽象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有不同的程度,可分為不同的等級。譚達人關于詞形和詞義方面的系統(tǒng)論述為后來的反義相成詞研究奠定了基礎。

郭奕晶(2000)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中搜集例詞,詳細分析了反義相成詞的類型、特點、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產(chǎn)生及發(fā)展、作用等方面的內(nèi)容,認為反義相成詞的產(chǎn)生符合漢語詞匯由單音詞變雙音詞的趨勢。另外,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修辭的需要也促成了反義相成詞的產(chǎn)生。該文深刻認識到反義相成詞在豐富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增強漢語表達力方面的作用,這是其他研究很少涉及的。

陳曉燕(2004)除探討了反義相成詞在結構和意義上的特點、影響詞素排序的因素之外,同時注意到了利用一組或兩組單音反義詞構成的四字格短語,并對其結構類型進行分類,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

這一時期對反義相成詞展開深入研究的學者還有齊紅飛、張謙、王冠、曾丹等,他們都對反義相成詞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雙音詞的大量產(chǎn)生、漢民族的思維認知特點及行文修辭的需要是反義相成詞產(chǎn)生的三個原因。另外,他們也都以不同的標準對反義相成詞進行了分類。

除上述散見的文章以外,本世紀前10年還產(chǎn)生了一部系統(tǒng)研究反義相成詞的專著,它就是楊吉春的《漢語反義復合詞研究》。這部書系統(tǒng)而全面地講解了反義相成詞的產(chǎn)生發(fā)展、結構特點、詞化和虛化、意義的演變等內(nèi)容,是一部涉及面廣、論述詳細的研究反義相成詞的專著。

二、反義相成詞的漢語教學研究

韓麗麗(2008)首次提出“非偏義反義復合詞”這一術語。通過對二百多個非偏義反義復合詞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詞的詞素在生成詞的過程中意義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質變,因此不能依據(jù)詞素的意義推測詞義,這就給第一語言非漢語的學生帶來了理解和使用這類詞的困難。在揭示該類詞的詞義在語義生成過程中的變異特征并運用義素分析法全面分析這一特征形成的深層原因之后,作者首次提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的途徑。這是將反義相成詞的理論建構與漢語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王敏蘭(2013)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研究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反義相成詞。通過大量詞例來說明反義相成詞構成詞素間的反義關系類型,并從反義義場的角度將其分為絕對反義、相對反義、關系反義和換位反義四種,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漢語教學。方穎(2014)依據(jù)《HSK考試的詞匯等級大綱》,結合反義相成語氣副詞的語義、語法、語用等角度,深刻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時反義相成語氣副詞的教學策略。

三、反義相成詞研究的新視野

綜觀三十年來漢語學界關于反義相成詞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學者們大都將目光集中于反義相成詞產(chǎn)生的原因、反義相成詞詞素排序的不均衡性(“死活”可以說,“活死”不能說;“出入”可以說,“入出”不可以說)、反義相成詞詞義與構成詞素義之間的復雜發(fā)展演變以及反義相成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而沒有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其實,關于反義相成詞還可以有新的研究視角。這種反義對舉組合成詞的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雙字格,在四字格成語中也很常見,如“出生入死”“前因后果”“深入淺出”“喜新厭舊”等等,這類成語中所蘊含的規(guī)律也是值得探究的,而以往很少有研究涉及。此外,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一些反義相成詞的詞義與構成詞素義相比,抽象化程度往往較高,如“大小”指“大小的程度”、“遠近”指“遠近的程度”等;而另一些反義相成詞的詞義則會有很高的遍指度或泛指度,如“貴”和“賤”組合成“貴賤”一詞后,便會激活一種“無論如何”的含義(他嫌太遠,貴賤不肯去),諸如此類的還有“好歹”“高低”“死活”等,再如“寒暑”不再單指冬天和夏天,而是用來指整個一年,“首尾”也泛指“從開始到末了的整個過程”。為什么有些反義相成詞具有較高的抽象化程度,而有些則具有較高遍指度或泛指度,這其中的差異應該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而以往的研究只看到了這種差異的存在,卻沒有解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四、結語

反義相成詞以其形式和意義上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青睞,相關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目前關于反義相成詞的命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術語,搜集到的資料里就有諸如“反義復合詞、反義相成詞、反義復詞、反素詞、極性對立詞、反義語素復合詞、對立詞、反義連文詞”等紛繁復雜的叫法,然而卻都指同一種詞匯現(xiàn)象。反義相成詞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未來應該在統(tǒng)一名稱的基礎上,立足于新的研究視野,探索反義相成詞更多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魏達純.《顏氏家訓》中反義語素并列雙音詞研究[J].東北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2]汪梅枝.《論衡》與上古之反義相成詞比較研究[J].時代文學,

2015,(1).

[3]金碩.反義復合詞詞匯化過程中的語義發(fā)展[D].石家莊:河北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錢夏玲.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全稱量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楊吉春.論漢語反義復詞的外部結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9).

[6]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7]傅杰.淺談反義語素復合詞作狀語[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6,(4).

[8]任磊.現(xiàn)代漢語反義對立式語氣副詞的邏輯分析[D].上海:上海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9]黃哲.淺析反義復合情態(tài)副詞“高低”[J].語文知識,2014,

(11).

[10]譚達人.略論反義相成詞[J].語文研究,1989,(1).

[11]郭奕晶.反義相成詞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00.

[12]陳曉燕.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反義語素并行構詞現(xiàn)象說略[J].鹽城

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13]楊吉春.漢語反義復合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韓麗麗.非偏義反義復合詞的語義變異特征及教學難點解析

[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方穎.反義復合語氣副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6]王敏蘭.論現(xiàn)代漢語反義復合詞及其教學[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

篇(4)

構式視角下“V+O+V+QM”句式研究

漢語廣義中動句的共時分布和歷時發(fā)展

現(xiàn)代漢語與越南語存在句語義比較研究

雙音節(jié)形容詞作狀語的認知語義條件

“一下子”的語義、語用特點分析

試析“V不了+多久”構式

“N被(N1)把N2VP”構式研究

漢語動詞的事態(tài)結構

客家民俗對客家方言特點形成的影響

論文白讀音的來源及時間先后

現(xiàn)代漢語一價謂詞性成語功能考察

漢語“了”和泰語“l(fā)ε:w”的對比分析

語氣副詞“最好”的詞匯化與標記化

“在乎”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

任務型漢語口語教材中任務類型考察

母語能力培養(yǎng)與《大學語文》的立體化教學

編碼度——跨語言詞義對比研究的理論模式

漢語——修納語動詞對比研究

三種特殊全稱量化結構的類型學研究

漢語動詞復制句中的附加語控制研究

降級“讓”字致使結構的句法語義分析

論“一點”所參與的若干極性強調(diào)構式

美國漢學家衛(wèi)三畏對漢字特征的認識和研究

日本漢語教材《急就篇》的編刊及影響

也說“幾乎”——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再談對比語言學的學術劃界問題

基于語料庫的詞典量詞注釋模式研究

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介詞語塊探討

國內(nèi)“專業(yè)漢語”課教材分析與建設芻議

華語遠距數(shù)字平臺混成式教學實例觀察研究

網(wǎng)絡時代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高效模式探索

現(xiàn)代漢語“一會(兒)”與“一下”的對比分析

漢英“哭”類動詞的詞義及詞化模式比較分析

漢越“口/嘴”成語的隱喻認知對比分析

漢語介詞“在”與其越南語對應介詞的異同

從詞匯角度看清末域外北京官話教材的語言特點

關于《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例句的研究

多語種《初級軍事漢語》教材編寫實踐與理念

漢語“心”和泰語“caj”的語義概念之對比分析

現(xiàn)代漢語“就是”的輻射狀語義范疇構擬研究

美國漢語教學的“體演教學法”及其《體演青島》

“給—動結構”的句法分析:論控制動詞的可能性

瓦羅之《華語官話語法》編寫原則與編寫特點探究

演化與接觸,系統(tǒng)與特征——再論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

針對日本大學生融合簡繁體字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實踐

基于“對外漢字教學分場字庫”的對外漢字教材編寫構想

海外漢語口語教材芻議——以比利時根特大學漢語口語教材為例

篇(5)

論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教材,修辭章,教學研究

一、引言

修辭部分的教學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的重要章節(jié),也是讓學生在學習完語音、詞匯、語法之后需要重點學習的語言運用課程。就筆者所了解的關于修辭一章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學《現(xiàn)代漢語》教學有日漸淡化修辭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在大學漢語教學中愈演愈烈。這樣的學習現(xiàn)狀跟修辭學本身的學科性質有一定的關系,也跟教材的選用有一定的聯(lián)系,好的教材必然會對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鑒于此,本文在修辭學理論指導下重點研究國內(nèi)幾部較有影響力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中的修辭章節(jié),分析這些教材的體系與特點,試圖在簡短的分析比較中提煉出修辭學以及修辭學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進而指導今后的修辭學教學實踐與研究。

修辭學屬于文學與語言學的交叉性學科,其研究的對象、學科性質、學科任務等方面不是很容易為廣大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學生意識到修辭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與任務、學科發(fā)展前景等問題。惟其如此,才能讓《現(xiàn)代漢語》中的修辭部分成為教師愛教、學生愛學的一章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重要課程。

修辭學被邊緣化是十分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它對語言研究來說是非常不應當、不科學的,另一方面對語言的應用來說也是不可取的。當你置身于大學校園里時,你會聽到許多稀奇古怪的言語,比如:“有木有”、“杯具”、“給力”等,即使是中文系的學生說出一兩句錯句或病句也是司空見慣的事,那些沒有受過專業(yè)語言文字教育學生的語言面貌更是不堪忍受。所有的這些都向我們語言工作者提出了更加尖銳的挑戰(zhàn)。修辭是綜合運用語音、詞匯、語法等手段并在此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語言應用課,其綜合難度要比語言學的其他分支課都要大,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辭學是《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重要章節(jié),更是難點章節(jié)。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細致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特點,進而才能重視修辭章節(jié)的教學,不斷地提高中文系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

二、四本《現(xiàn)代漢語》教材的修辭部分的比較分析

本文選擇了四本較常見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進行修辭章節(jié)的比較分析,希望能對修辭教學以及修辭研究帶來一些清新的空氣。選用的教材主要有:黃、廖本,胡裕樹本,張志公本,邢福義本。以下對這四本教材修辭部分的篇章布局、結構特點、辭格選擇情況等內(nèi)容進行比較分析。

首先,對這四本書修辭部分的篇章布局進行比較。采用列表的方式進行比較,見如下表:

版本

章節(jié)

第一節(jié)(章)

第二節(jié)(章)

第三節(jié)(章)

第四節(jié)(章)

第五節(jié)(章)

第六節(jié)

第七節(jié)

第八節(jié)

第九節(jié)

第十節(jié)

黃、廖本

修辭概說

詞語的錘煉

句式的選擇

辭格(一)

辭格(二)

辭格(三)

辭格(四)

辭格的綜合運用

修辭的常見問題

語體

胡裕樹本

修辭概說

詞語的運用

詞語的配合

句子的錘煉

句式的選擇

語體與風格

張志公本

概論

詞與句

段和篇

文體、風格

比喻及其他

(專題)

(附錄)

邢福義本

概說

詞語的選擇

句式的選擇

篇(6)

關鍵詞:西寧方言;“老”字;語用

“老”字在普通話和很多方言中都屬于基本詞匯,使用頻率高、適用范圍廣,組合能力強。但是在不同的語言中“老”字的語法特點和語法意義有著一定的區(qū)別,這需要我們在不同的語言中通過相應的語境對其加以研究,進行區(qū)別。

一、“老”字研究綜述

關于“老”字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對“老”字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對“老”字的研究具體表現(xiàn)如下:

首先是從語言角度對“老”字進行研究,包括對普通話和方言的“老”字的研究。如《淺析李賀詩中的“老”字》(王茜,2008),《中西方“老”字的不同含義》(劉艷秋,2005),《“老”字的意義及其維譯》(伊力哈爾?買買提明,米娜瓦爾?買提那斯爾,2010),《上海話里的“老”字》(陽桀,2010)等等。

其次是從內(nèi)容上對“老”的研究,包括“老”字程度副詞用法,“老”字語體特征,“老”字語義特征,“老”字語法化問題,即程度副詞“老”字的語源問題,“老”字作稱謂語的用法,“老”字的社會學意義等方面的研究。如《東北方言程度副詞“老”的新研究》(宋詠雪,2014),《程度副詞“很”與“老(東北方言)”的語法語義差異》(毛玉梅,2014),《“老”語義探微》(馬惠玲,2002),《時間副詞“老”的語法化過程考察》(楊睿,2006),《淺析中“老”作稱謂語的用法》(朱聰,2013), 《“老”字的稱謂化作用》(閻德早,1992),《“老”字稱呼引出的話題》(劉松桃,1999),《老字號:要把“老”字用出分量》(唐綱,趙麗娟,2012),《漢語稱呼語中“老”字的權勢與等同關系探析》(馬培培,2011)等。

第三是從形式上對“老”字的研究,包括詞典、著作和論文等形式的研究。如《現(xiàn)代漢語虛詞》(華南師范學院中文系,1981),《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辭典》(李榮,2002)。陸儉明、馬真、呂叔湘等學者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把“老”與“很”進行比較,認為“老”作為程度副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很”作用相同,但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很”字自由。

語言學家對于西寧方言的研究更多立足于語音和語法的研究,很少立足于某個具體的詞的研究,所以西寧方言中對“老”字的研究目前尚無成果。

二、漢語共同語“老”字意義解析

“老”字產(chǎn)生時代久遠,古人認為須發(fā)是父母所賜,所以年齡越大的人須發(fā)越長,不會隨意剃剪須發(fā)。甲骨文時“老”字是由上部一只眼睛和下部一個駝背的人手拄拐杖會意構成,金文、篆文時“老”字的字形像一個長發(fā)的人拄著拐杖,眼睛的形體已經(jīng)模糊,隸書、現(xiàn)行漢字其字形人形、發(fā)形都已不存在,但不管怎樣“老”字是一個會意字,是兩個部件合成的一個意義?!袄稀弊值脑熳直玖x就是指年長發(fā)長,靠拐杖走路的老人,是年老、衰老的意思,跟“幼”或“少”相對。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舊》)中的“老”就是此義。古典文獻中有很多關于“老”字的字義解釋:如“七十以上曰老?!保ā抖Y記?曲禮》),“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保ㄗⅲ骸傲魂?,七十曰老。”《國語?吳語》),“使帥一二耆老而綏焉?!保ā豆騻?宣公十二年》),“老冉冉其將至兮?!保ā冻o?離騷》),“六十以上為老男,五十以上為老女。”(《管子?海王》),“七十曰老?!保ā墩f文解字》)等解釋,這些例句中的“老”字在基本詞義“年老”的基礎上又有了“五十至七十歲的高齡”的引申義。在古漢語應用中除了“五十至七十歲的高齡”的引申義, “老”字產(chǎn)生了多個引申義:第一,“贍養(yǎng)”義,作動詞。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保ā禦桓晉文之事》);第二,“告老”義,也是動詞。如“于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陽而見宣子。”(《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第三,“衰竭”義。如“楚師老矣?!保ā蹲髠?僖公二十八年》);第四,“老練,富有經(jīng)驗”義。如“枚乘文章老?!保ǘ鸥Α斗顫h中王手札》);第五,“古時對公卿大夫及大夫的家臣的尊稱?!比纭疤熳又?,請帥王賦?!保ā蹲髠?昭公十三年》);還有“老子及其哲學的省稱”等引申義。另外,“老,考也。”(《說文解字》),古漢語中“老”“考”二字同源同義,如“富貴壽考?!保ā缎绿茣?郭子儀傳》)?,F(xiàn)代漢語“老”字字義傳承了古漢語意義的基礎上又應用了“長得過了適口的時期”“烹調(diào)時間過長”“很久”“經(jīng)?!薄昂堋薄芭判性谀┝说摹钡纫饬x。如“豆角太老了?!薄半u蛋煮老了?!薄袄蠜]吃它了?!薄八咸崆暗睫k公室。”“老小”等。另外“老”字還用于前綴,沒有實在的意義,只起到一定的語法意義,如“老虎”“老婆”“老鼠”等等,當然,有時我們還要在特定的語境中區(qū)分“老”字作為詞根和詞綴的不同用法。如“老王―小王”“老王―老李”兩組詞中“老”字分別作詞根和詞綴?!袄稀痹跐h語共同語中分別有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功用。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第一個“老”為動詞 ,“老生”的“老”為形容詞,“老沒見你”的“老”為副詞等。

三、“老”字在西寧方言中的具體應用

“老”字在很多方言都有使用,2002年李榮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全國41個方言,其中有17個方言提到了“老”字作為副詞的用法,各方言“老”字用法不盡相同。西寧方言“老”(讀作[lau44])字適用范圍廣、使用比率高,有著其特定的語法特點和語法意義。

(一)西寧方言“老”字的語體色彩

語體包括口語語體和書面語語體兩種,其中口語語體顯得通俗易懂,書面語語體顯得莊重典雅。我們認為“老”字在西寧方言的使用和漢語共同語以及其他使用“老”字的方言一樣,體現(xiàn)了口語語體的色彩,也就是說,西寧方言的“老”字多用于日常生活的交談,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具有廣泛性,生動性和隨意性。

(二)西寧方言“老”字的語法作用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西寧方言“老”字的語法作用:

第一,“老”字的構詞功能、詞性及句法成分。西寧方言的“老”既可以作詞根,又可以作詞綴。例如“老兵、老病、老喝酒”中“老”都有實在意義,有時間長的意思。另外“老”在姓、名和某些稱謂前,兄弟姐妹排行次序前,在動物前都能使用,如“老弟、老楊”“老二、老大”“老鼠、老虎”等,以及一些不太明確的構詞用法,如“老家”一詞中的“老”就沒有實在的意義,是詞綴,只起到構詞作用。

另外,按照 “老”字在西寧方言中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我們認為西寧方言的“老”字常用作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時“老”是一個多義詞,所以也有多個反義詞。例如“老豆腐”的“老”與“嫩”相對,“老生”的“老”與“新”相對,“老年”的“老”和“少”相對。形容詞“老”一般在句子中充當定語、謂語等成分。例如“這個是老豆腐?!边@句話中“老”是“豆腐”一詞的定語?!斑@個肉老啊。”這句話中“老”是謂語。副詞“老”一般作狀語。如“老遲到著。”這句話中“老”單用,用在“遲到”這個動詞前是狀語?!袄稀币部梢院推渌~組合在一起使用,比如“老早就走了。”“老遠就看見你吸煙著?!眱删湓捴小袄稀狈謩e與“早”“遠”組合在一起構成偏正結構,用在動詞前充當狀語成分。西寧方言中“老”也可以和其它詞組合作補語,比如“你來得老是時候啊。”“老是時候”在這句話中是“來”這個動詞的補語,表示恰到好處的意思。

第二,西寧方言“老”字的句法分析。西寧方言中的“老”字在句子中有豐富的用法,它與不同的詞構成一定的結構在句子中充當不同的句法成分,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有“老”+親屬稱謂結構,如“老阿達、老阿媽”,表示親切感情;“老”+數(shù)字序號的結構,如“老大、老二、老小”,表示排行;“老”+姓氏的結構,如“老張、老李”,表示親近關系;“老”+動詞+著的結構,如“老喝著”; “老”+能愿動詞+動賓短語結構,如“老愛開玩笑、老喜歡喝茶”;“老”+形容詞+著的結構,如“老累著、老忙著”,表示動作的持續(xù)性;“老”+名詞、“老著”+名詞的結構,如“老財迷、老臉 、老著臉”; “老”+“這么著”的結構,如“老這么著不行”,這句話也可以用作“老這么不行”。還有“老”+“有/沒”詞語組合的句子,如“老玩有意思。”“老吃沒味道。”另外 “老”有連動用法,如“老喝對身體不好。” 表達了對某件事的否定意思。

第三,西寧方言“老”字的特殊用法?!袄稀弊值奶厥庥梅ㄖ饕兴姆N:“AA”式重疊法;“老AB老AB”的重疊方式;“一”+“老”構成“一老”的用法;還有“老”+“是”構成“老是”的用法。

例如“他老老不帶鑰匙啊?!边@句中的“老老”就是單音節(jié)重疊用法,第一個“老”讀作[lau213],第二個“老”讀作[lau44],“老老”作副詞,在句子中修飾、限定“不帶”一詞,作狀語成分。這個句子的“老老”也可以用“一老”([lau44])和“老是”([lau44])來代替,我們發(fā)現(xiàn)代替以后不論詞性、語義、句法功能這兩個詞都和被代替的詞“老老”一樣。另外還有“老AB老AB”的重疊方式,如“老生氣老生氣,沒意思?!边@種重疊起到了一定的強調(diào)作用。

(三)西寧方言“老”字的語義特征

第一,“老”字用在親屬稱謂前,表達了親切、喜愛的感彩。

例如“老阿爺”“老阿奶”是晚輩在和自己的長輩撒嬌時常用的詞,此時的爺爺、奶奶只會有親切、喜愛之情,這種稱呼反而拉近了祖孫兩代人的情感,帶有一定的輕松的開玩笑的氣氛。

另外在排行中的“老三”習慣前加“尕”字表示一定的親近感,但是有時又在“老阿爺”“老阿奶”之前加上“尕”變成“尕老阿爺”“尕老阿奶”則有了不尊重老人的意味,帶有貶義色彩。

第二,表示了時間持續(xù)的語法意義。這種情況在西寧方言“老”的使用中占絕大多數(shù)。

例如不管是“老吃、老喝、老想、老哭”之的詞,還是“老遲到著?!薄袄虾染浦?。”“老跳廣場舞去著?!薄袄闲χ!敝惖木渥?,這些“老”都表示動作、行為在一段較長時間內(nèi)持續(xù)不斷發(fā)生或時常重復出現(xiàn),有“經(jīng)常”“時?!钡囊馑肌?/p>

第三,表示了程度加深、強調(diào)的語法意義。

例如“老累著?!边@句話不僅表示了某個時間段累這個動作的持續(xù),也相應地加強了累的程度;另外“老老”“一老”“老是”等特殊的用法也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如“老老瞌睡著?!薄耙焕项??!袄鲜穷??!钡染渥颖磉_了在瞌睡時間持續(xù)的基礎上又加深了瞌睡的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強調(diào)作用。

總之,作為西寧方言詞匯的一個成分,“老”在西寧方言的使用人群進行交流和交際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袄稀弊重S富的語法特征和特殊的語法意義,以及與普通話“老”字一致的語法作用,都將促進西寧方言“老”字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發(fā)揮一定程度的作用,通過探究西寧方言“老”字的語用功能,讓我們了解到該詞在西寧方言中穩(wěn)固的、重要的交流交際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儉明,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如龍.漢語方言學[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華南師范學院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虛詞編寫組.現(xiàn)代漢語虛詞[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6]常純民.試論東北方言程度副詞[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83.3.

[7]李麗娟,劉志富.河南濟源方言中的“老AA”形式[J].科教文匯,2008.4.

[8]馬惠玲.”老”語義探微[J].殷都學刊,2002.3.

篇(7)

提到“體”(aspect),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語法范疇?!墩Z言與語言學詞典》中說:體是“動詞的一個

語法范疇,用添加前綴、后綴或變化中間元音的方法來表示。‘體’表示的時間概念不多,而是表示所敘述

的動作的類型和動作是否持續(xù)論文?!保ǖ?0頁)《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說:體是“對動詞作語法描述

的一個范疇(與時和語氣一起),主要指語法標志動詞表示持續(xù)或表示活動類型的方式?!保ǖ?1頁)在

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形容詞也有體的分別,所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說:“體的范疇表示動作(

或狀態(tài))的過程”。(第471頁)

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是有在體的語法范疇?有不少語法學家對此作了肯定的答復。王力把體稱為“情貌”,

他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認為:“大致說來,人們對于事情和時間的關系:第一,著重在事情是何時發(fā)生的

,不甚問其所經(jīng)過時間的遠近,或長短;第二,著重在事情所經(jīng)過時間的長短,及是否開始或完成,不甚追

究其在何時發(fā)生。前者可以羅馬語系(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為代表,后者可以中國語為代表?!?/p>

(第151頁)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中說:“漢語語法構造,則沒有時間,而有‘體’?!保ǖ?89

頁)由張斌、胡裕樹給《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撰寫的條目中認為:現(xiàn)代漢語同古代漢語的差異,在

詞類上的表現(xiàn)之一是“動詞時態(tài)范疇的出現(xiàn)。”(第178頁)龔千炎在《談現(xiàn)代漢語的時制表示和時態(tài)表

達系統(tǒng)》中說:“現(xiàn)代漢語只有‘體’的語法范疇而無‘時’的語法范疇。”[①]相比之下,否定的意見

不多,但確實存在。徐烈炯在給《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撰寫的條目中說:“漢語沒有時的形態(tài)范疇

。有些語法學家認為它有體的形態(tài)范疇,例如‘著’表示進行體,‘了’表示完成體等。但是這樣的分類是

不夠精密的,例如‘臺上坐著主席團’的‘著’字表示的是一種靜止的狀況,而‘屋頂上蓋著一層厚厚的雪

’的‘著’字表示的是動作遺留下來的狀態(tài)。至于‘了’,它確有完成體的功能(做了一件好事),但有時

‘了’和‘著’卻很難區(qū)分。例如‘開著窗戶睡覺’:‘開了窗戶睡覺’,‘著’和‘了’在這樣的上下文

里幾乎是同一意義。因此,漢語語法學家沒有采用體的范疇,而把這一些詞作為動詞詞尾或語氣詞來處理。

”[②]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影響的語法教材和論著在涉及到這個問題時的下述做法:不明確斷言體的

語法范疇的存在,但又介紹體助詞。比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版)中,是在說明動態(tài)

助詞“著、了、過”的時候才介紹由它們表達的幾種體。熙《語法講義》中認為“了、著、過”是動詞

后綴,分別表示動作的完成,動作或變化的持續(xù),曾經(jīng)發(fā)生某事或曾經(jīng)經(jīng)歷某事,他也不提及體、時態(tài)或動

態(tài)。大家知道,除去少數(shù)人之外,國內(nèi)語法學家如果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詞的語法范疇,那么體便是唯一的

范疇。對于這樣一種語法范疇,上述教材、論著的作者為什么要采取避而不談的態(tài)度呢?我們揣測,這可能

是為了控制教材的難度,也可能是服從整體的基本框架,但是不是他們也覺得直截承認體是語法范疇不太合

適呢?看來未嘗沒有這個可能。

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某些虛詞,它們表示體的意義,這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如若不然,對“了、著、過

”這些助詞又作何種解釋呢?然而,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則如上文所

述,就有分歧了。從表面看來,這種分歧并非原則性的。因為不管怎樣,畢竟大家都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有表示

體意義的手段,承認體意義是有幾種類別,這就夠了。至于它們是否上升為語法范疇,盡可以仁者見仁,智

者見智。但是若能透過表面現(xiàn)象作一深入的思考,就會意識到,這并不是一個可以輕視的問題。體能否成為

一種語法范疇,這個問題本身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對它的探討涉及了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分類框架賴以構

建起來的幾條重要規(guī)則的反思,循此探求下去,我們得到的收益可能是極為重要的。退一步說,如果我們僅

僅把注意力限制在體本身的范圍內(nèi),那么這種探討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初步的考察表明,即使我們目前尚不

能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能否概括為語法范疇作出明確的答復(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全局性的思考),我們也能

透過對此而作的辨析和思考,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概念有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全面的認識。

在《理論語言學引論》中,萊昂斯區(qū)分了三種語法范疇:首要(primary)語法范疇指詞類,次要(secon

dary)語法范疇指時、式、格等,而主語、謂語、賓語等屬于功能范疇(functionalcategories)。按照這

樣分類,體若作為語法范疇屬于次要范疇。次要語法范疇又可稱為狹義的語法范疇。如高名凱所說:“以狹

義的意思來說,語法范疇則指一般語法學家在詞類下所討論的名、動、形容等詞所有的形態(tài)變化所表示的那

些語法意義的概括?!保邰郏葸@種觀點,和前文所引《語言與語言學詞典》、《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

的說法都相吻合。顯然,它們的共同性源于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遵守,眾所周知,這種理論得以建立的材料

基礎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主要是印歐語。

正是在這方面,現(xiàn)代漢語吳現(xiàn)出另外一種面貌。正如呂叔湘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指出的:“漢語

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我國某些兄弟民族語言和西方語言里邊用形態(tài)成分來表示的概念,漢語里邊或者不作表示,或者用半獨立的詞來表示?!保ǖ?頁)這些半獨立的詞(即虛詞)在語法上

往往有這樣的特點:經(jīng)常附著在實詞之上,全也經(jīng)常附著在自由短語之上。

利用半獨立的詞來表示體意義,是現(xiàn)代漢語表示體的主要語法手段。這一點,在各家的研究中都有反映

。王力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出七種情貌,除了普通貌是零形式之外,其他六種都用情貌成分表示。這些成分按今

天的一般說法,包括助詞“著、了”,趨向動詞“起來、下去”,語氣詞“來著”和動詞重疊。高名凱認為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三種體,“這些詞,除了疊動和加強是重復或連用詞外,其他的則由補助詞表現(xiàn)之。進行體和

起動體的虛詞加在具有動詞功能的詞之前,這些虛詞多半還帶有規(guī)定者的意味。完成體和結果體的虛詞則是

加在具有動詞功能的詞的后面的,這些虛詞都是實詞變來的,其本身本來可以具有動詞的作用?!保邰埽莞?/p>

名凱所說的虛詞,今天分別稱為副詞如“正在、剛、才、恰”,助詞如“了、過”,動詞如“到、中”?!?/p>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提到了五種體,其中三種用助詞“著、了、過”表示,短時體(或嘗試體)用

動詞重疊表示,可能體例如“說得清”“聽不懂”。“說得清”“聽不懂”之類,按呂叔湘的看法,是由在

復合動詞中插入“得、不”構成的。龔千炎在文章中分出了八種體,分別由時態(tài)副詞如“曾經(jīng)”,準時態(tài)副

詞如“就要”,時態(tài)助詞如“了”,準時態(tài)助詞如“起來”和語氣詞如“來著”表達。

以上各種表示體的手段,除去動詞重復、連用、零形式以及動詞“到、中”等之外,都是或多或少地具

有附著性的詞,其中體助詞或語氣詞是公認的半獨立詞(熙認為“了、著、過”是詞綴),至于時態(tài)副

詞之類,有人不同意它們是半獨立的詞,但它們具有附著性是不能否認的。

概括地說,現(xiàn)代漢語中用半獨立的詞表示體的意義時,它們的附著對象可以是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是

謂詞性短語,又可以是一個句子。例如:

①屋里的燈還亮著。(“著”附著在形容詞后)

②師傅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批評幫助過他。(“過”附著在謂詞性短語后)

③程斌終于找到一個沒人坐的座位了。(“了”附著在句末)

④洗干凈了一盆臟衣服。(“了”附著在謂詞性短語后)

⑤今天星期一了(“了”附著在名詞性謂語句末)

這種現(xiàn)象表明,即使我們承認半獨立的詞表示體的意義是外部形態(tài),也無法把有關體的形態(tài)變化看作是

漢語動詞、形容詞所獨有的特性。這意味著如果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它并不僅僅屬于動詞、形

容詞。由上文可見,一部分語法語學家在給現(xiàn)代漢語建立體的語法范疇的時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一種把該范疇

擴大到謂詞短語乃至句子之上的傾向,只是由于他們尚未對此作出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概括,這一點目前表現(xiàn)

得并不明朗。這一做法一旦變得明朗,則勢必導致對體一類次要語法范疇的定義作出重大的修正。果正這樣

的話,其影響無疑是重大而廣泛的。

徐烈炯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不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其理由不外乎相應的概括缺乏一貫性。應該承認,徐烈炯

所指出的現(xiàn)象的確存在,它們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比如“菜熱著、上著石膏、晾著衣服”都可以或者表示

運動、動作正在持續(xù),或者表現(xiàn)運動、動作造成的結果正在持續(xù)。又如“他當了三年主任”和“他當過三年

主任”意思不同,但是“北京他去了三次”和“北京他去過三次”意思差不多?!爱嬃艘环嫛焙汀爱嬛?/p>

幅畫”意思不同,但是“穿了這件衣服真好看”和“穿著這件衣服真好看”意思差不多。另外,還有一種現(xiàn)

象徐烈炯沒有提到,即有時候用不用體助詞意思也差不多?!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曾指出:表示復數(shù)的“們”

,表示完成的“了”等半獨立的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缺少普遍性:有的場合一定要用,有的場合可用可

不用,有的場合甚至不能用?!憧匆姟擦恕硾]有?’和‘我已經(jīng)知道〔了〕,你甭說了,里邊的加括

號的‘了’都可以用可以不用的?!保ǖ?頁)在新聞報道尤其是新聞標題中可用而不用體助詞主要是“了

”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例子幾乎可說俯拾皆是:

⑥浦東開發(fā)又有一個新題目(新聞標題)

⑦由市委、市府召開的上海市教育工作會議今天上午拉開帷幕。(新聞正文)

有時候標題不用“了”,正文則用“了”,如:

⑧英重新關閉與愛爾蘭通道(新聞標題)

⑨英國警方5日重新關閉了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三條通道。(新聞正文)

根據(jù)普通語言學理論,語法范疇的建立是有條件的,“構成語法范疇的基礎是對立關系,因此,范疇必

須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相互處于對立關系的同類語法意義。”[⑤]比如完成體和未完成體的對立。茲維

金采夫認為:“語法意義用語言中具有體系性的某種標志來表達,這就使語法意義變成了語法范疇。”[⑥

]對此我們的理解是指語法形式必須系統(tǒng)地表示語法意義,如果不系統(tǒng),就不能概括出語法范疇。用這樣的

標準衡量,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的語法意義似乎無法上升概括為語法范疇,因為甚至像“了、著、過”這類體助

詞在表示體意義時也缺乏一貫性,又何談系統(tǒng)性呢?不過,我們也應該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貫性是否意味著無例外。如果承認一貫性并不排除例外現(xiàn)象,那么結論就可能不同了。

弗·帕爾默在《語法》中說:“英語的過去時不只是指過去的時間。它還有另外兩個功能?!保ǖ?1

3頁)即除指示過去時間,如Hecameyesterday.(他昨天去的。)之外,還能一、用于間接引語,以便符合

“時的呼應”這條規(guī)則,如HesaidhewenttoLondoneveryday.(他說他每天去倫敦。)二、表示“不

肯定”,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如Couldyoupassmethesalt?(您能否把鹽遞給我?)IwishIknew.(

我希望我知道(某件事))IfJohncame,Ishouldleave.(如果約翰真會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就走。

)盡管存在上述兩種用法,但是它們并沒有阻礙語法學家從英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中概括出“時”的語法范疇

,其原因在于英語動詞的這類變化在本質上和現(xiàn)在時、過去時的表達存在系統(tǒng)的相關性,其他與此不一致的

現(xiàn)象是非本質的,并且是有條件的,可以得到解釋。

在俄語中,大部分動詞構成完成體和未完成體的對立;但也有少數(shù)動詞是單體動詞,要么屬于完成體,

要么屬于未完成體;另外還有兼體動詞,其中的大多數(shù)形式既可用于表示完成體,也可用于表示未完成體。

如果使用兼體動詞,有時候體的意義“只能根據(jù)語句的總的意思來確定,例如:

(附圖[圖])

盡管如此,但因為動詞的大部分有體的對立,因此這種對立成了“體的體系性的范疇特征”,[⑧]并

且使得語法學家得出“體的范疇囊括一切動詞”[⑨]的結論。

由此可見,在有形態(tài)的語言中確定諸如“時”、“體”這樣的語法范疇時,國外語法學并沒有把一貫性

等同于無例外。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表示對立意義的不同形式之間的區(qū)別是否有基本的,或者說本質上

系統(tǒng)的區(qū)別?,F(xiàn)在我們不妨對本節(jié)開頭所說的三種情況也作一番考察,看看它們反映的是什么性質的問題。

以下順序討論。

情況一、“著”有時表示運動、動作的持續(xù),有時表示運動、動作造成的結果的持續(xù)。這個現(xiàn)象其實不

難解釋,問題和“著”無關,而和動詞有關。根據(jù)馬慶株《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一文的說法,“坐”這一

類詞是強持續(xù)性動詞,“蓋”這一類詞是弱持續(xù)性動詞中的“掛類”。前者帶時量賓語時表示動作行為持續(xù)

的時間(左按:如能帶“著”,則也表動作行為的持續(xù)),后者加“著”既能表示動作行為本身的持續(xù),又

能表示動作行為造成的狀態(tài)的持續(xù)??梢姡徽撉闆r如何,“著”表示持續(xù)意義這一點并沒有變化,其他意

義的變化僅和動詞的語義特征相關。

情況二、“了”和“過”,“了”和“著”有時可以互相替換而意義基本不變。對這個現(xiàn)象目前似乎還

不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解釋,但它大體和句子的時相有關,特別和動詞的語義特征有關,則似乎是能夠肯定

的。這里我們先提出下列三條可作進一步修正的規(guī)則:

一、當后帶動量成分并且該動詞可后帶“了、過”時,非持續(xù)動詞后面的“了、過”可以互換,如:

⑩去了一次——去過一次

①①傷了兩回——傷過兩回

①②合并了一次——合并過一次

二、當表示一種特征或伴隨方式時,弱持續(xù)動詞的一部分,即馬慶株所說的“掛”類動詞后面的“了”

和“著”可以互換。比如:

①③穿了這件衣服真好看——穿著這件衣服真好看

①④開了窗戶睡覺——開著窗戶睡覺

三、在存現(xiàn)句中,持續(xù)動詞后的“了”和“著”可以互換,如:

①⑤床上躺了一個人——床上躺著一個人

①⑥盆里栽了花——盆里栽著花

情況三,體助詞“了”可用而不用。我們對此的解釋也是初步的,可作進一步修正和補充,其條件如下

一、當動詞具有完成的語義特征時,后帶的“了”才可能不用。如“金融市場出現(xiàn)危機”。但是這一點

和整個句子的時相有關。如“金融市場將出現(xiàn)危機”因時相制約,該句不能加體助詞“了”,也不能表示完

成的意思?!白睙o完成的語義特征,但在“他坐一會兒就走了”中,卻因時相制約而帶上了完成義。

二、當滿足條件一時,如果是單音節(jié)動詞,大都仍須后帶“了”,若是雙音節(jié)動詞,則大都可能不用“

了”,如:

①⑦小張丟了一把傘——小張丟一把傘

①⑧小張遺失了一把傘——小張遺失一把傘

三、若補語是表結果的雙音節(jié)動補短語,也可能不用“了”,如:

①⑨隊員們登上峰頂

四、若非充當文章標題,以上不用“了”的可能性要成為現(xiàn)實,往往還需要滿足以下兩上條件中的一個

1.有后續(xù)句,如:

②⑩小張遺失一把傘,小王也遺失一把傘。

2.句未使用否定副詞“沒有”或語氣詞“了”。如:

②①小張丟傘沒有?

②②隊員們登上峰頂沒有?

②③小張丟傘了。

事實上,條件四中的第2項小條件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若符合該條件,即使動詞不具有完成的語義特征

,也常可不常體助詞“了”。其原因自然在于“沒有”表示的是對完成的否定,而語氣詞“了”則表示對變

化的肯定。

以上分析表明,情況一其實不能證明“著”在表體意義時不具備一貫性,情況二、情況三則很可能是有條件的,它們并不能在根本上動搖“了、著、過”之間的分工,也不足以消除用體助詞“了”和不用“了”

即所謂的“零形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因此欲憑此據(jù)來證明在現(xiàn)代漢語無法概括出體的語法范疇,其說服力是不

強的。

以往的討論的特點是大多把體當作一個語法范疇、語法概念看待,其實,對體應該從語義、語法(詞法

和句法)、語用三個平面來看待和研究。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放開眼界,那么對問題的認識可能會更為全面、

準確和深刻。

首先,體是一個語義概念。即使像俄語那樣存在體的語法范疇的語言,其中的動詞之所以有體的語法特

點,也是因為它們具有體的語義基礎。如果某種語言無法在形式有系統(tǒng)地、有區(qū)別地表示不同的體,該語言

中就不具備成系統(tǒng)的語法上的體,那么就更加有必要給語義體以更大的關注。韓忠誥在《德語動詞的體》中

認為:“在德語中,動詞的體沒有固定的語法特證,沒有形成獨特的語法體系,而是從語義角度出發(fā),用不

同的語言手段表示出來。因此,在德語中,體屬于動詞的語義范疇,表示出動作行為的特征”,[⑩]當代

英語中有沒有體的語法范疇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把be、have等看作助動詞的語法學家認為英語中存在體

的語法范疇,但如果把be、have等看作鏈接動詞(catenativeverb),則應該承認英語中不存在體的語法范

疇。Huddlesfon和Rodney認為,在英語中體意義與其說是語法的,不如說是詞匯化的,為了避免術語“體”

在意義上的混淆,有必要把語法體和語義體區(qū)分開來。[①①]

國內(nèi)語言學家在研究動詞時,用“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等語義特征給動詞分類,在本質上就是

對語義體的一種分類法。

其次,體也是一個語法概念。當某種語言中使用某一些語法手段、語法形式來表示不同的體意義時,體

就同時成了語法問題。自然語言中表示體的語法手段可以是詞法范圍的,比如俄語中的ⅡPOPeB3a(完成體)

——ⅡPOPe3aя(未完成體)(剜穿、切穿);也可以是句法范圍的,比如漢語中的“了、著、過”等;又

可以是詞法、句法兼有的,比如若把be、have等當作助動詞,則英語中的be、doing(進行體)——havedon

e(完成體)(干、做)就是這樣構成的。

在語言研究中區(qū)分語法體和語義體有很大的必要性,這不僅因為歸根結底語法體是在語義體的基礎上建

立起來的,而且因為作了這種區(qū)分之后,十分有利于防止在研究中把語法分析和語義分析混淆起來。在漢語

研究中,防止混淆這一點尤為重要。陳平在《論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三元結構》中說,他討論的時間系統(tǒng)“

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語法范疇?!保邰佗冢菘墒沁@個時間系統(tǒng)賴以建構的三元中,有兩元都是語義性質的結

構:句子的時相結構由句子成分的詞匯意義決定,時制的九種基本形式是一種邏輯分類。時態(tài)結構(即體結

構)是什么性質,作者沒有明說,但從其陳述看,恐怕仍在是語義結構。這樣一種類型的系統(tǒng)還說是語法范

疇,其可靠性是令人懷疑的。

上古漢語中沒有體的語法范疇,也沒有像“著、了、過”那樣比較純粹的表示體的虛詞等,但這并不說

明上古時候說漢語的人不能意識到體的區(qū)別,不能在說話時表達這些區(qū)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也

?!保ㄕ撜Z)一句中,對動作完成的肯定和否定,是能過句來語氣詞(矣)和否定詞“未”表達的?!凹仍?/p>

歸止,曷又懷止?”(詩經(jīng))中,完成的意思是用副詞“既”表達的。上古漢語缺乏的是語法體,不是語義

體的表達手段。研究上古漢語所能表達的語義體,是語義研究,研究上古漢語是怎樣在句子中用詞匯等手段

表達語義體的,是語法研究。注意研究中的這個差別,對于把握好現(xiàn)代漢語中體的多層次分析,同樣具有重

要意義。

體又是一個語用概念。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人們不太注意的體的類別和人們怎樣使用句子即怎樣實施以言

行事行為有關系這種現(xiàn)象上。這方面的情況現(xiàn)在研究得很不夠,本文也不想展開討論,這里打算說一下兩個

處于語用、語法、語義邊緣上的問題。

一、有些體意義的表達看來和語句內(nèi)部的上下文有關。我們曾經(jīng)提到過:體助詞“過”在“我吃過粽子

”中表示“經(jīng)歷”,在“我吃過粽子了”中表示“過去完畢”,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句末沒有帶語氣詞“了”,

后者句末使用了語氣詞“了”。[①③]這說明體意義的表達有時會產(chǎn)生變化,而條件可以是話語內(nèi)部上下

文的變化。

二、有時候,所謂的體的語法意義其實是語用性質的意義。曲衛(wèi)國的談論英語中現(xiàn)在完成體的意義時認

為,過去對這個體的研究都囿于語法或語義層面,把本來的語用含義當成了語法意義。他說:“所謂的‘現(xiàn)

時關聯(lián)’,‘不確指’或‘延伸’并不是語句的語義表征(semanticrepresentation),因為它們不是現(xiàn)在

完成體這個結構內(nèi)在的、一定有的語義,它們借助于語境,經(jīng)過推導所獲得的,正如Mcloard所指出的那樣:

‘它們是由說話者在一定的交際語境里賦予的,并取決于人們對事件和后果一般和特殊聯(lián)系的理解?!保?/p>

①④]因此現(xiàn)在完成體是一個語用推理的觸發(fā)器。

類似的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動詞重疊表示的意義,有的認為是短時態(tài),有的認為是嘗試態(tài),都屬

于體的范圍,[①⑤]比如:

②④下班后逛逛街。(表時量短)

②⑤他揮揮手表示告別。(表動量短)

②⑥你去摸摸,看它燙不燙。(表嘗試)我們認為動詞重疊表示的語法意義只是短時態(tài),嘗試態(tài)不是語法意義,而是在短時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的語

用意義。這樣分析的主要理由在于:基本上動詞重疊具有短時的意義,可以說是無條件的,而嘗試義的形成

卻是有限制、有條件的。以“摸摸”為例,在例②⑥中,它當然表示嘗試,可是短時的意義仍然存在。然而

在下句中,“摸摸”只保留短時義,不具有嘗試義:

②⑦你去摸摸菩薩,會有好運的。

動詞重疊而產(chǎn)生的嘗試義是句義制約的產(chǎn)物。人們正是根據(jù)句子的意義來推斷其中的動詞重疊是否表示

嘗試義的。馬慶株指出“自主的持續(xù)性動詞可以重疊,非自主動詞和自主的非持續(xù)性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①⑥]他的說法基本上符合實際。這就為解釋在短時義基礎上怎么會產(chǎn)生嘗試義提供了一個方便:重疊動

詞在句中充當謂語主要成分時,它的主語常常是有生的,極可能是人,而生物實施短時動作總有原因,一個

基本原因便是嘗試,當談論的是打算實施的動作時就更是如此了。

觀察表明,在這方面,主語的類別對于形成特定的句義制約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

②⑧車輪轉轉又不轉了。(表短時)

②⑨他轉轉車輪,很沉。(表嘗試)

當主語都由指生物或指人的詞語充當時,句中其他成分的語義制約作用就凸現(xiàn)出來了。如:

③⑩你要是不信,就再去看看。(表嘗試)

③①你要是有空,就去家里看看。(表短時)

由此可知,動詞重疊后表示的嘗試義是語用推理的結果,動詞重疊形式在這里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推理觸

發(fā)器。過去的研究忽視了從語用的角度看問題,不僅使得解釋復雜化,而且未能抓住本質,不能不說是一個

很大的缺陷。

談到體,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動詞的一個語法范疇,其實這一種限定對現(xiàn)代漢語而言是很不合適的。現(xiàn)

代漢語是一種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它表達體的方式,同印歐語系諸語言有較大的甚至很大的

不同。如果我們承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體的語法范疇,那么為了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也就得對其他的次要語

法范疇如“式”、“數(shù)”等作相同的處理,這樣,就會導致分類框架的大變動。同樣,如果我們能對“了”

的用與不用,“了”和“過”可有條件地替換的現(xiàn)象等作出合理、概括、系統(tǒng)的解釋,并對其他的半獨立詞

的類似用法也作出同樣有效的解釋,那么我們所描繪出的現(xiàn)代漢語就很可能不同于今天所描寫出的面貌。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對體的研究具有超出其自身范圍的價值。

從研究的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缺少形態(tài)變化,就促使我

們更加關注漢語的語義層次;因為半獨立的詞在運用時比較靈活,難以捉模,就促使我們更加關注它們的使

用條件;因為形式相對難以把握,意義和形式之間的關系顯得紛繁復雜,便促使我們多從語用的角度,結合

對句子的理解策略的研究去尋找原因。為了較深刻地了解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概念,我們或許不應該首先在語法

范疇這個問題上多糾纏,而應該如上所述的那樣,在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平面上對現(xiàn)代漢語的體進行全面

研究。在這種研究基礎上形成的體概念,概括出來的體的構成系統(tǒng)和表達方式,以及或許由此而建立起來的

體的語法范疇,可望能更準確地反映現(xiàn)代漢語的面貌,因為說到底,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表達出來和理解

到的體意義,本來就是語義、語法和語用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①載《中國語文》1991.4.第252頁。

②第471頁,左按:“語氣詞”似為“助詞”之誤。

③見《漢語語法論》第104頁。

④見《漢語語法論》第198—199頁。

⑤見《漢語語法修辭詞典》第497頁。

⑥見《普通語言學綱要》第386頁。

⑦⑧⑨見《俄語語法》第350頁、第348頁、第34頁。

⑩載《現(xiàn)代外語》1993.4.第35頁。

①①見EnglishGrammar第73頁。

①②載《中國語文》1988.6.第401頁。

①③第四屆現(xiàn)代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關于動態(tài)助詞“過”的幾個問題》。

①④載《外國語》1994.2.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