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世界美術論文

世界美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29 16:50: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美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世界美術論文

篇(1)

傳統(tǒng)中國畫的國際化是陽小毛教授必須面對的課題,陽小毛現任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早在2002年公派去法國學習期間,就有一個問題纏繞著他的思緒,偌大一個巴黎,幾百家畫廊、藝術館、博物館,卻很難見到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國畫,不是歐洲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感興趣,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歐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使歐洲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段中不可能明白中國畫的玄妙,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的對接需要時間去磨合。

作為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畫家,陽小毛十分清楚這一點,要讓歐洲人看懂中國畫,那么中國畫的國際化,中國民族繪畫與國際接軌是中國藝術家繞不開的話題,作為中國畫的繪畫語境當隨時生轉型,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巴黎期間陽小毛與來自國內各美術學院的教授藝術家學者探討這一命題。他欣喜地見到一些畢業(yè)于中央美院的留學生,在法國春季沙龍、秋季沙龍中所作的各種嘗試,異國的環(huán)境迫使他們求變,他們汲取許多西歐藝術的元素融入傳統(tǒng)的中國畫,使之中國畫更具現代意識,也就更易于讓大胡子的老外大致明白,起碼是先從視覺上產生共鳴。他開始以國際化的目光關注傳統(tǒng)的中國畫,如何讓中國畫走向國際,自覺地成為他的一份責任,青年時代他對西洋畫的民族化進行過深入地學術探討,陽小毛教授是在西方形式構成美學理論影響下切入中國畫的,然后回歸到傳統(tǒng)。他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現念是吻合的,只是如何豐富傳統(tǒng)形式的藝術表現值得去嘗試。他十分關注中國畫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他要讓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畫。自2001年他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之后,2010年到來之際畫家陽小毛將自己的畫展辦到了韓國的國會,韓國的國會副議事長以及許多的國會議員觀看了畫家陽小毛的畫展。畫家陽小毛的作品被收藏,許多陽小毛早期的創(chuàng)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些90年代的大量印刷品在收藏界流傳,并有學術論文譯成外文在一些國家與地區(qū)傳播。

畫家陽小毛曾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西洋畫,隨之公派赴法國巴黎深造,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力求傳統(tǒng)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guī)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陽小毛將傳統(tǒng)的中國畫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他走出了傳統(tǒng)與地域的局限,與其他本土藝術家所不同的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一片蔚藍色的海洋,投向了一個更加廣大的視域。

藝術簡介

陽小毛:中國著名畫家,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畫百杰藝術家。大學本科攻讀西洋畫,先后于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繪畫藝術,公派赴法國巴黎研修歐洲美術,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印刷品和早期的水彩畫在國內收藏界和海外廣泛流傳。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學科體系,力求傳統(tǒng)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guī)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畫家陽小毛對中國畫新視域的拓展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全國許多媒體《中國畫家》《當代名家》《美術時空》《書畫名流》《文化娛樂》等專題介紹畫家陽小毛與作品,專版介紹《畫家陽小毛掠影》刊登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彩藝術》叢書,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各類獎項,兩次榮獲市政府獎。

1998年中國畫《女性之光》參加日本東京第51回國際文化交流展

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并由《北京日報》《中國日報》予以報道

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并由《華盛頓郵報》《美術報》予以報道

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并由《歐洲日報》《歐州時報》予以報道

1989年《祖國在我心中》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三次再版

2007年《陽小毛中國畫作品集》中國民族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陷入溫柔泥沼的當代美術》發(fā)表于《美術報》

論文《精神的追尋與放逐》發(fā)表于《美術報》

論文《漂泊的家園》發(fā)表于《北京日報》

論文《水彩特質的雨霧歐洲》發(fā)表于《美術報》

篇(2)

題 目:淺析視覺營銷在服裝賣場中的作用

姓 名:

學 號: XX03030331

指導教師:

班 級: 服 設

所在院系: 設計與藝術學院

科技大學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內容

課題的目的及意義

目的:

視覺營銷的根本目的在于爭取目標顧客、擴大市場影響和突出品牌形象,因此,絕不能只滿足于熱熱鬧鬧的促銷宣傳和心血來潮的煽情手段。同企業(yè)的所有經營活動一樣,視覺營銷也必須堅持既定的理念和一貫的策略,并且在設計上予以充分體現。

意義:

視覺營銷并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門被我們遺忘了的“武器”。作為一種直觀的營銷手段,它其實一直默默“呆”在每個終端的幕后臺角,人們對它的作用了解甚少,如同一個被“雪藏”的歌手。近幾年當我們重新審視和了解它的作用后,“視覺營銷”就開始從幕后走到了前臺。而其更大的意義是:商家們已經開始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fā)掘它的潛在威力,同時在終端中進行系統(tǒng)的運用。

課題的主要任務;研究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主要任務:

1.論述服裝視覺營銷的含義和范疇。

2.針對一個服裝店而言,在色彩、造型、聲音這些相關的影響視覺注意力方面進行分析

3.服裝視覺營銷塑造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4.整合視覺營銷,提升銷售業(yè)績。

可能遇到的問題:

1.現有資料和信息不足;

2.對現在服裝賣場中的視覺營銷的應用與服裝本身認識不足。

3.視覺營銷的應用于賣場銷售是否成功。

解決方法及措施:

積極到閱覽室,圖書館等有價值的位置查閱;學習研究,向指導老師請教;

從自己實習單位的情況為起點,然后再到各大中小型服裝賣場中更好的了解服裝視覺營銷對服裝服裝賣場的影響狀態(tài),從實際出發(fā),慢慢學習服裝視覺營銷在賣場中的作用的認識和了解,逐漸完善課題。

論文

大綱

摘要

眾所周知,人們所感受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過視覺傳達到人們心智的。也就是說,視覺使人們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F代營銷知識告訴我們,視覺營銷是作好營銷必不可少的營銷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從服裝賣場角度來闡述服裝視覺營銷的作用和影響。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people feel the 83%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through visual communication to the people's mind. in other words, so that visu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outsid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 modern marketing knowledge tells us that the visual marketing is essential to prepare marketing of one of the means of marke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from the clothing store clothing visu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marketing.

關鍵詞 視覺營銷;視覺沖擊創(chuàng)造價值; 無聲的銷售員

keywords visual merchandising; visual impact create value; silent salesman

正文:

1 引言 服裝視覺營銷概論

1.1服裝視覺營銷的概念

1.2服裝視覺營銷的范疇

2視覺營銷在賣場中的具體應用

2.1服裝店鋪的整體色彩應用技巧

2.2 服裝賣場的陳列設計

2.3服裝視覺營銷塑造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3 視覺營銷的一些實例分析

3.1 zara店鋪的空間設計與陳列形態(tài)

3.2 森馬

3.3 jack jones

4視覺營銷迎來了春天

4.1視覺陳列專家韓陽與《賣場陳列設計》

5整合視覺營銷,提升銷售業(yè)績

6 結束語

7 致謝

前期的文獻資料收集、調研、實習及設計條件準備情況

搜集關于服裝視覺營銷和陳列設計等的相關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馬賽.工業(yè)設計與展示設計.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

[2]毛春義.服裝展示.湖北美術出版社,XX

[3]杜異,傅祎.漢諾威世界博覽會設計,嶺南美術出版社,XX

[4]王春杰.世界展覽新設計. 湖北美術出版社,XX

[5]賴濤.服裝設計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韓陽. 賣場陳列設計.中國紡織出版社,XX

[7]許亮. 展示設計.湖南美術出版社,XX

[8]陸華祥等.最新展館展臺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XX

畢業(yè)設計主要工作的進度安排

1-4周 搜集,查閱與課題有關的資料,進行畢業(yè)實習.

5-6周 畢業(yè)作品服裝效果圖的設計、畢業(yè)作品結構圖

7-8周 畢業(yè)作品服裝制作

9-10周 服裝效果圖、結構圖及文字說明

11-14周 論文大綱及論文資料的收集,論文的撰寫

15周 論文的目錄、縮寫稿、中英文摘要、致謝

16周 服裝動態(tài)展示設計

17周 完成畢業(yè)設計的全部內容

畢業(yè)設計每周指導時間、地點安排及畢業(yè)設計紀律要求

每周指導時間:

每周一、周四下午在逸夫樓四樓,不早退;不遲到。

本科生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考核

一、導師對開題報告的評語:

指導教師 200 年 月 日

成績

篇(3)

制定個性培養(yǎng)計劃,強化藝術個性發(fā)展

根據每個學生學科基礎及當下學科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個性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劃,使不同基礎不同能力,處于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實際找到自己相應位置。由于我校美術學研究生生源學科背景較為復雜,美術基礎差別較大,藝術修養(yǎng)參差不齊。在以往我們所招的研究生中,既有純粹美術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基礎較優(yōu)秀者,也有綜合性大學美術類專業(yè)的學生,以及部分跨學科、跨專業(yè)非藝術類基礎較差的學生。由于他們前期學科背景不同,不論是專業(yè)實踐能力或理論修養(yǎng)、藝術審美水平等方面都明顯存在很大差異,統(tǒng)一模式的培養(yǎng)計劃和目標顯然是不現實的,也不利于學生藝術個性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制定培養(yǎng)計劃和目標時,就應該根據每一個學生具體情況,包括素質基礎、審美修養(yǎng)、發(fā)展?jié)撡|等綜合因素,制定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因勢利導的個性化培養(yǎng)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激活和放大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藝術基因,讓不同背景學生各自發(fā)現自我藝術個性所在,調整和確立自己未來發(fā)展目標。

藝術個性發(fā)展問題,實際上涉及藝術創(chuàng)造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藝術的發(fā)展不僅需要藝術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則,也需要差異化表達,需要個性發(fā)展。缺失了個性的藝術是無法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因此,我們在美術學研究生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還應該將尋找和發(fā)現學生不同個性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導師不僅需要指導學生學習中外藝術傳統(tǒng),研究和汲取藝術傳統(tǒng)的精華,而且更應該指導學生通過對傳統(tǒng)經驗的總結,從中悟出藝術創(chuàng)造的真諦,從中發(fā)現自己藝術上的潛在基因與個性,并鼓勵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個性存在的價值,張揚那些常常忽視的與眾不同的獨自特點與細節(jié),揚長避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一份藝術天地。

強化藝術實踐能力,減輕論文壓力

我國目前美術學研究生教育,應該分為兩個大致方向,一是較為純粹的美術理論研究,重點在于從理論上總結和研究過去和現在已經發(fā)生的美術現象、美術成果、理論評價及未來發(fā)展研究,學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藝術實踐能力,也可以拋開實踐,全力以赴進行理論探索。另一方向則重點在于藝術實踐,在于以培養(yǎng)藝術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人才為目地。這一方向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其自身較深厚藝術實踐能力做支撐。一個缺少基本藝術實踐能力的人,是無論如何難以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對后者而言,能否擁有相當藝術實踐能力,能否擁有相當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能力,顯然是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合格的關鍵所在。由于我校美術學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考評標準的原因,在過去的培養(yǎng)機制上一直存輕實踐,重論文的問題,不論學生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何,都難以作為考察學生是否達到培養(yǎng)目標的依據,畢業(yè)論文的撰寫特別文字數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yè)要求的關鍵。美術類學生在邏輯思維和理性分析問題上與其它學科特別是理工科學生相比較,往往表現出較大劣勢。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況,同樣字數要求的論文,對其它學科背景學生,特別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學生可能并不太難,論文質量也較好,而美術類學科背景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大難度。為完成論文字數要求,學生大多或過早地將精力投入到畢業(yè)論文撰寫上,極大影響了藝術實踐探索;或與自己研究內容脫節(jié),論非所用;或拼湊內容,偏離論文核心;或內容大而全,缺少對主題核心內容的較深層次的實質性研究,甚至將論文寫成教科書停留在知識通識和介紹階段。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美術學自身的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培養(yǎng)質量,甚至學生未來發(fā)展趨向。因此,我們有必要圍繞美術學研究生教育與培養(yǎng)的特點,調整機制,適度減輕美術學實踐類學生畢業(yè)論文壓力,使他們能夠更多時間用于藝術實踐與探索。能否充分保證美術學實踐類學生藝術實踐,強化藝術實踐能力,是學生未來藝術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基礎所在。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

藝術個性的建立來自于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獨立思考。是藝術創(chuàng)造者獨特心性、獨特審美思想支持下對客觀世界的獨特藝術表現,是自我心靈感受的自然流露與表達。對于美術學研究生培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其獨立的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尊重自己的心靈感受,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是逐步培養(yǎng)藝術個性發(fā)展與藝術創(chuàng)新思想的關鍵。因此,美術學研究生教育,首先導師應站在更高的宏觀角度,破除師承門戶之見,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己藝術未來趨向目標,鼓勵學生學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導師的講解,敢于對老師觀點提出質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質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認識和定論。鼓勵學生向大師學習,不僅研究大師的藝術,更要研究大師的首創(chuàng)精神。鼓勵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從不同側面做出不同判斷,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國整體教育存在的弊端,我們的學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階段,還大多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術學研究生教育,對絕大部分學生,共同的問題就是不喜歡獨立思考,本應自己解決的問題,卻喜歡處處聽命于老師的安排,本來要靠自己去尋找的答案,卻習慣聽老師的講解與評判。這無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是極為不利的。藝術創(chuàng)新問題,不僅需要深厚的藝術實踐基礎,需要學生充分把握藝術上的本質與規(guī)律,更需要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需要豐富鮮活的藝術審美思想,它涉及由“技術”到“藝術”之間的區(qū)別與升華問題。因此,我們的美術研究生教育,不單要為學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藝術成果,供其從中尋找和總結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律,更要注重開闊學生生活視野和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較高層次的藝術審美思想和敏銳的藝術洞察能力。當然,相對技術的層面,人文修養(yǎng)的問題顯然要虛幻得多,也困難得多,是其學科培養(yǎng)問題上伸縮性很強的一個難點。

改善學習環(huán)境,增強藝術氛圍

美術學研究生教育,環(huán)境與氛圍是刺激學生自發(fā)學習研究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美術學學習、創(chuàng)作、研究等不需要也沒有多么先進貴重的設備,但需要良好創(chuàng)作與展示空間條件,需要良好藝術氛圍去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和熱情。由于我校整體辦學目標、競爭考評標準等因素制約,美術學研究生教育始終在夾縫中生存。雖然經過幾年不斷努力,在教學空間環(huán)境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只是達到教學最基本要求。特別是在藝術氛圍問題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經濟原因等限制,一直缺少外來美術交流與展覽,缺少外來美術學術講座,特別是國內知名藝術家和理論家的交流與指導等,藝術氛圍極為淡薄。在一個缺乏藝術氛圍的環(huán)境里,要激發(fā)起廣大同學高昂的學習與探究熱情顯然是很難做到。因此,如何不斷改善藝術辦學條件,在學科建設上給予更多支持,能夠不斷引進一些高水平藝術交流、展覽,藝術講座,使學生及時撲捉和了解最新藝術發(fā)展狀況和發(fā)展動向,豐富自己藝術信息,合理規(guī)劃自己未來發(fā)展走向與目標,是當下和今后都將面臨的問題

篇(4)

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國文化底蘊作為自己的根基 精 品 源自歷 史科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藝術 西方藝術 中西合璧

論文摘要:經濟需要國際化,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文藝上,我們強調中西合璧,怎樣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相結合,有效配置,發(fā)展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現代藝術,發(fā)展根植于本土的藝術風格,才能真正達到人們心中的認同,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和世界的藝術。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極大地影響著我國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西方藝術也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不僅影響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發(fā)展,也逐漸影響我國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只有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國藝術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xù)至今的國家。中華文明盡管也歷盡滄桑,卻始終綿延發(fā)展、傳承不絕,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并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tǒng)美食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tǒng)藝術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藝術是文化的靈魂之所在。古代中國的藝術成就高峰迭起,美不勝收:百花齊放的戲劇藝術,筆墨造化的書法,以神似取勝的水墨繪畫,巧奪天工的宮殿、園林。自古文藝不分家,瑰麗璀璨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也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中華文明曾傳播、輻射、影響到東北亞、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也曾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文明中吸取營養(yǎng)來豐富發(fā)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出現過漢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類西行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傳經,明代鄭和下西洋等無數動人佳話。

但由于古代中國社會制度上表現出的閉關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國受到了來自西方勢力的強烈打擊。覺醒后的中國大量引進了來自西方的技術和觀念。西方的藝術思潮也洶涌地席卷這中國大地。以來,中國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大進攻和挑戰(zhàn),在傳統(tǒng)與現代、中化與西化之間,也就是在“古與今”、“中與西”之間長期存在著激烈的沖突與緊張關系。為了緩解這種文化的沖突與緊張關系,中國許多仁人志士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開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點,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長短,從不同的文化立場出發(fā)為中國文化出了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西文化比較研究面臨著全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呈現出更加紛繁復雜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

西方藝術起源于何處?文藝復興期間有一幅名畫叫《維納斯的誕生》,剛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維納斯站立在一只蚌上,兩位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時辰女神拿著花斗篷前來迎接,天空下著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瀾。這大概就是西方藝術誕生的隱喻。

西方的藝術歷史也非常久遠:神話傳說、祭祀、狩獵、生育、史前洞穴……沿著時間的腳印巡禮西方藝術,可以發(fā)現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繪畫也充滿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義和現代的某些畫風。

直到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才使西方藝術重新。達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等天才重拾希臘精神,將西方藝術提升到了新的層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藝術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素描、速寫、水粉、油畫工藝等多個門類的出現證明了西方藝術蓬勃的生機。藝術也進人了商業(yè)生產,使用的藝術設計如建筑設計、廣告設計等等進人了人們的生活。

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與日俱增。以美術為例,其實“美術”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運動時期,“美術”(Fine art)才由一些啟蒙思想家譯介過來。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繁榮,人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探化,美術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中國掀起了學美術的風潮。各個省市都有專業(yè)的美術高中或初中,這些專業(yè)學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畫等西方美術,學習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寥寥無幾。大大小小的美術輔導班陸續(xù)出現在大街小巷。學校里出現“哈韓”、“哈日”的流行詞匯,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詩詞歌賦卻幾近退化。

其實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稱之為“問題”可能有些嚴重了,改稱“現象”或許更合適些。特別是很多的大學生、年輕白領們,滿口的‘`YSE"OR"NO",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等張口就來,但一問到什么老莊、孔子、朱熹、慧能則沒有什么可說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

篇(5)

論文關鍵詞:油畫風格,藝術特色,繪畫語言,內容形式,相輔相成

 

一、油畫風格:

風格是人們常常談論的話題。“談到繪畫的風格,又常常把它和流派聯系在一起。從意義上說,風格是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是一種藝術語言,它包含了內容”。一部美術史,上下幾千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更遠,但發(fā)展到出現油畫的階段,是數百年的事。油畫風格流派博雜,尤其是當今的時代,藝術樣式更是林林總總,數不勝數。藝術風格是一種氣質,是藝術家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yǎng)、思想感情包括天賦稟性等等因素在作品上的綜合折射。藝術觀念隨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對純藝術來說,“風格是人”卻是不易之理。“藝術的品質貴在直率坦誠內容形式,它不容絲毫矯情。也排斥強自為之的做作。性情率真,格調自然流露。所以我認為油畫風格是由畫家自身所處的時代及世界觀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屬于自己獨特個性的一種繪畫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又具有一種標志性,比如說一看到向日葵,大家都會知道這是凡高的畫。藝術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風格,因為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一種創(chuàng)造個性與藝術作品的語言、情景交互作用所呈現出的相對穩(wěn)定的整體性藝術特色。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造個性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幅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志;它又包括藝術家個人的風格,也包括流派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等。

二、繪畫語言:

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是點、線、面、色,任何美術種類的任何語言表達方式都是在這四個基本元素的基本上形成和演化開來的。繪畫語言是指畫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藝術作品獲得的視覺感受形式。繪畫語言包括線條運用、明暗色調、色彩原理運用、空間、透視、構圖和筆觸等繪畫元素。完成繪畫作品不僅是表現形式的作用,而且還要有內容的體現,精神內容的傳達,即所謂的繪畫主題。繪畫的內容與形式,密切相連,形式是觀念、情感和技術的體現。由此看來繪畫語言實際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內容的有機融合。它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畫家的情感是靠特有的繪畫語言表現。這種語言的運用,是根據畫家自身的藝術表現力而愈具特色。所以,對繪畫語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廣度是檢驗畫家藝術水準高低的標準。繪畫語言的不同運用,產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

油畫用筆作為繪畫語言的獨特表述形式同造型、色彩一樣是情感的符號,精神的載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段稱作“語言”,不同的門類,有其不同的語言。藝術家的繪畫語言要求真誠、精到、優(yōu)美,有自己的個性。繪畫語言的形式、發(fā)展、變化取決于藝術家個人對自身、對世界的主體認識與價值態(tài)度的更替。繪畫語言應是敏銳的,深刻的和富有激情的。這種繪畫語言形式,必須是藝術家內心深層次對現實的反映以及對諸多因素的整理、增減、強化和凈化。

三、油畫風格和繪畫語言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看法:

貢布里希說沒有什么藝術史,只有藝術家。過去一切只是那些人的演繹,他們留下的是風格,畫的面貌就是語言。油畫風格和繪畫語言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內容形式,油畫風格是一種目的而繪畫語言則是一種形式,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樣的繪畫語言就有什么樣的繪畫風格與之相適應論文格式。無論什么風格的油畫都是利用繪畫語言并按照創(chuàng)作需要和美的規(guī)律與法則對現實生活進行抽離、集中、概括和綜合等藝術處理。

繪畫語言構成一副畫的基礎因素,而我認為任何繪畫因素只是表象而這種表象卻又是客觀的,如何反映一幅畫的真實情感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油畫風格還是繪畫語言表現出來的都應是有靈魂或是有精神的東西。其中靈魂、精神是種抽象的概念,構成這種概念的因素就是形式與內容。

人類起初開始時都是注重表象,由于照相機的出現人們注重寫實。當然又因為人類本身的不滿足,覺得這樣是不夠的。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tǒng)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于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將油畫形式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tǒng)油畫模式。凡高以奔放的筆觸,使?jié)夂?、明快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內心情緒的不安。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構成畫面,作品的空間與傳統(tǒng)的形式相違,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氣氛。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為油畫面貌劇變的標志。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tǒng)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只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為造型媒介,藝術家可以創(chuàng)作任意的油畫面貌。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致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產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為主要畫種的地位趨勢。我覺得這個演變的過程是一個在不斷完善的過程。

形式有很多種,內容也是一樣可以分為簡單內容、一般內容、復雜的內容就如同兒童畫、中國畫、世界名畫一樣。最終都是要表現一個人的內在思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表現那就要看你對同一事物認識的深刻性了。有句話“至廣大,盡精微”這是所有藝術的標準,衡量它的并不是技法內容形式,而是修養(yǎng)?;蛟S由于我們崇高這一標準向陷入語言的無奈困境但絕不是因為追求標準的錯,而錯于亦步亦趨的思維方式沒有文化意志和精神傾注。任何技巧都會使油畫走向墮落。墮落的繪畫是逃避時代的做任何事都需要精神和意志的控制。我們知道打仗之首是要激發(fā)戰(zhàn)士的斗志,如果只是憑手中的刀槍厲害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藝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能自然而然的產生“藝術等于人加上自然”—培根。吳冠中先生說過“筆墨等于零”,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正如未塑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于零。同樣只注重形式和表象那你就什么也沒獲得,一幅畫沒有生命力的畫也就成了裝飾畫。

總結: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偉大的油畫家,他們對生活的認識與體驗是相通的,他們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正是藝術語言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語言正像法國畫家莫羅所說的那樣:“它是上帝的!人們從沉默的藝術中理解到雄辯力量的那一天將要到來,繪畫語言的特點、本質以及對人們內心的感召力是無限量的。對于它,畫家已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運用線條、色彩、圖紋以及造型的力量喚起思想:無論是繪畫風格還是繪畫語言表現出來的都應是有靈魂有精神的東西,這是所有藝術家所要遵循的,也是我在繪畫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的。”

參考文獻:

[1],區(qū)礎堅.《油畫風格》[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1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ASPT來源刊CJFD收錄刊[J].1993,12

[3],普通高中美術鑒賞[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0

[4],《今日中國藝術家—村民列傳忻東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

[5],吳冠中.《水墨畫欣賞》[M].人民出版社,2005,3

篇(6)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我認為,只有嚴格還是不夠的,作為初中美術教師,還要具備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藝術功底以及集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多種綜合能力,正可謂:樹人先樹己,若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深入學習,提高自身的藝術探究能力

作為一名初中美術教師,他的工作連接著美術教育和美術課題研究這兩個版塊。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范疇。初中美術教師的工作思維如果單純局限在教學,那新意義上的美術教學就缺少相應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工作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1、繪畫藝術: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tài)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yè)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chuàng)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chuàng)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2、撰寫美術研究論文: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chuàng)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chuàng)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3、涉獵廣博的知識。美術研究論文,離不開繼承和創(chuàng)新,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懂得欣賞經典美術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成就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當中有價值的藝術觀點。一代繪畫奇才達芬奇就是這樣一個涉獵廣博、獨立創(chuàng)新的大畫家。他的畫作之所以美得無與倫比,是由于他具有廣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繪畫便是這種綜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現。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fā)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這些廣播的知識,無不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全面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提高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是當前美術教師值必須調整的觀念和執(zhí)著堅持的學風。

二、完善科學的教學思想

初中美術教師必須具備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體系,才能不被迅速發(fā)展的教學形勢所淘汰。首先,教師要有宏觀的藝術鑒賞理念,具備較高的繪畫能力,熟練掌握正確的繪畫技法,有較新的藝術觀念,熟悉經典的繪畫風格。其次,要有敏銳地藝術感受力,能對學生的作品迅速做出準確的專業(yè)評價和指導。再次,訓練方法科學合理,對學生的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創(chuàng)作作出調整指導,解決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遇到的難題,并使之有所提高。

有些學校,在初中階段,就開始把學生推到一些專門的美術培訓院校,讓學生租房,并花高額學費跟著這些學校的老師學習,目標很功利,也很單純,就是為了讓學生考上相關的院校。試想,如果初中美術教師具備了科學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完善,教學能力肯定會有顯著提高,學生還用到外面租房子,雇別的老師教自己嗎?因此,完善科學的教學思想,不斷地調整充實自己,緊跟時代的反展,緊跟新的社會需要,緊跟藝術的發(fā)展方向,是每個初中美術教師必須直面的現實和必須達到的要求。

三、亦師亦友,教學相長。

傳統(tǒng)教育理念當中,老師要講師道尊嚴,但在新的時代里,過于強調這一點,反而和時代有些脫節(jié)。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新型的教師關系是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相互間更多的溝通和了解,有助于彼此觀念更好的表達和溝通,因此,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學相長,有助于師生雙方的不斷進步。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的個性思想才有助于更好的發(fā)展,學生才能由被動的學轉變成主動地學,主動地和教師交流,更好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的藝術見解和藝術感受,從而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在《子路正西冉有公西華侍坐》當中,鼓勵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動拉近和學生間的距離,亦師亦友,放下架子,傾聽學生們的政治見解。里面有一句名言是:“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說話了)??梢姡鬃右仓v師生平等和諧相處。

所以,初中美術教學工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

篇(7)

關鍵詞:“十一五”;當代中國;美術研究;學術成果;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十一五”期間,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變化較大,隨著高等美術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學轉換,高校教師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長,研究機構紛紛成立,課題申報數飛速上漲,立項數不斷上升①,但高品質的學術成果卻并不多見,反而在總量擴大的情況下,質的相對比率反而下降。這種情況在“十五”期間已經出現,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規(guī)模,對學術期刊進行學術評估,對核心期刊進行動態(tài)評估,加強對課題項目后期資助的審核及資助力度,出臺各種對優(yōu)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獎勵措施,各家出版社對優(yōu)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計劃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不良的學術風氣依然存在,量與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國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學科研究的整體態(tài)勢是個體性的研究增加而集體性的研究減少,專門領域內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個案研究比較多,邊緣性研究比較多,地域性美術研究亦逐漸增多,一些新興學科的概論性著作也逐漸增加。整體上說明了學科研究領域的面在不斷擴大,基礎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這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國家項目的推動及?。ㄊ校?、部門各級項目的立項與資助力度不斷增強,大多數有研究前景的個人與集體項目都能獲得各種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倍增加,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但在總體上還是推動了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因為其中的開題、評審、答辯等種種環(huán)節(jié),在掌控論文的學術質量上還是發(fā)揮了作用,還有一些學生在認真地鉆研學問。

與美術史論的傳統(tǒng)學術研究相比,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研究更為活躍。美術市場空前繁榮,展覽不斷,當代藝術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畫冊、期刊及各種出版物讓人目不暇接,對現狀的研究也隨之展開,美術批評理論也隨著批評實踐活動而有所發(fā)展,推動了各種創(chuàng)作理念;尤其是設計藝術理論研究,雖然還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亦初具規(guī)模,這與設計藝術教育的普及有關,與學科的基本教育規(guī)模與實踐性有關,其研究成果大多還體現在教材與基礎理論問題上。

現依據“十一五”期間美術與設計藝術學科研究的主要情況與基本特點,分述如下。

一、基礎理論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基礎理論比較薄弱。與“十五”期間相比,在研究范圍上無突破,在數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還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輔助教材為主,如“美術概論”一類,有鄧福星的《美術概論》(2009年版)、趙一丹的《美術概論》(2008年版)、陳美渝的《美術概論》(2007年版)及高國良的《影視美術概論》(2008年版)、肖清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7年版)、朱主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6年版),其特點是強調了個體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體編著的大一統(tǒng)模式,展開了多元論述。在門類美術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近十年來還是局限在影視美術,未見其他門類美術的著述。在博士論文方面,則有些專題性的理論研究,如王云亮的《話語的轉型:以宗白華的中國畫理論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討20世紀中國美術理論話語的現代問題。

在“十一五”國家課題立項中,基礎理論方面的選題比例也小,占美術類課題總量約17%,其中包括對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設計藝術理論、批評理論及各項專題理論研究,未見原理論研究,而且有些選題重復立項。

與美術基本理論研究現狀相比,設計藝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略為突出,且作者隊伍也趨向年輕化,其成果形式還是以教材為主。如余強主編了一套設計藝術基礎理論叢書(2006年版),以及邵宏編著的《設計學概論》(2009年修訂版)、胡守海的《設計概論》(2006年版)、張燾的《室內設計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編的《空間設計原理》(2007年版)、清華大學課題組編的《設計藝術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學》(2007年版,“十五”規(guī)劃題)、何燦群主編的《人體工學與藝術設計》(2007年版)、陸小彪等的《設計思維》(2006年版)等等。專題性研究則有桂宇輝的博士論文《包豪斯與中國設計藝術的關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學位論文《器以藏禮:中國設計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術史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史研究依然是重頭戲,成果數量不少,但值得稱道的卻不多。其間以教材為多,特別是中外美術通史寫作,雖然看似以個人撰著為主,體現研究主體的學術立場及其觀點,實際上還是取通用的體例及通常的史學觀,無甚建樹。五年間,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美術史出版有13本,外國(西方)美術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屬于簡編。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個人專著。應該說,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展開有關,與設計藝術學科的興起與普及有關,與文化研究及新美術史學觀的興起也有關系。外國美術史寫作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陳平的《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年版),特別是他又主編了一套“美術史里程碑”叢書,包括《羅馬藝術》、《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及《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

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是這一時期倍受關注的問題。圖像學、藝術形態(tài)學、藝術社會學及藝術心理學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研究、比較研究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地滲入中國美術史學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學及風格樣式研究。其間,較有影響的是美籍華人學者巫鴻的著作被介紹到大陸,如《禮儀中的美術》(2005年版)與《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屆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會議主要著眼于青年一代的美術史學者,而來自各藝術院校及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兩天會議不時掀起討論的熱點,如華南師范大學顏勇的論文《西學語境中的傳統(tǒng)畫論: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種現代詮釋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學吳雪杉的論文《清初“四僧”與歷史書寫――民國時期美術史的一個考察》,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張鵬有關寺觀廟堂繪畫、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獨到之處。2008年4月第二屆年會在四川美術學院召開,其研討的主題是“美術的地緣性”,并設六個分論題,即(1)差異與融合;美術考古的視角;(2)地域性母題的圖像呈現;(3)美術及其理論中的地方觀念;(4)地緣性與風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價值限度;(6)地緣性理論的回顧和反思。顯然,年會的學術議題已轉向有關方法論的專題研究,“研究視角”比“學術立場”更受人關注。2009年10月第三屆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召開,主題是“邊界與范式”,曹意強與潘耀昌均關注到越界問題,即在全球化視野下的“世界藝術研究”;而在“中國古代美術研究新視野”的專場討論中,鄭巖、張鵬等人所提交的論文依然注重圖像分析,注意討論具體的問題,由此及彼,由小見大。這樣的研究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所接受。

中國美術史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來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項目。如屬于“十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道教美術史”(2003年立項),其課題成果之一《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李淞著)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2009年),與其同時獲獎的還有李超的《中國早期油畫史》(2001年立項的國家年度課題)及裔萼的專著《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2001年立項的文化部青年項目)。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在“十一五”期間依然是一熱點③。已出版的專著有呂澎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2006年版)、張曉凌主編的《中國現代美術史文獻集》第一輯(2007年版)、陳瑞林的《中國現代美術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榮春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原名為“中華民國美術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凱負責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的課題組(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于2006年相繼在香港、上海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海內外學者就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問題展開討論。張曉凌負責的“中國現代美術史”課題組(“十五”國家重點)也相繼在北京、杭州組織召開編委會,其項目將在2010年下半年結題。鄭工的《民國時期美術思潮》(2001年文化部項目,原題為“20世紀中國美術大論辯”)已于2006年結題(將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數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顧丞峰的《現代化與中國百年美術》(2007年版)、薛娟《中國近現代設計藝術史論》(2009年版)、馬琳的《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2007年版)、華天雪的《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間,研究范圍擴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強了,其特點是以現代化理論為核心,注重社會文化的整體轉型,同時也在進一步整理資料,敞開學術視野,消除偏見。

中國書法史論研究在“十一五”期異軍突起。說“異軍”則是因為在20世紀書法漸次游離出了中國美術圈,而在21世紀,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溝通,學科建設迅速發(fā)展,“十一五”期間推出了一批成果。如叢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國書法史》叢書(2007年版),歐陽中石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2007年版);專題研究成果可見之南方出版社的“書法研究博士文庫”(第1輯,2009年版),王元軍的博士后出站報告《漢代書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三、區(qū)域美術(含民族美術)研究

“十一五”期間區(qū)域美術研究比較活躍,正因為這一時期通史性的寫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而地域性的美術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關文化教育單位的重視,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項目進行扶持。區(qū)域美術研究的特點,一是文化中心區(qū)域,二是文化邊緣區(qū)域。如北京的地區(qū)性美術研究就有兩項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編的《20世紀北京繪畫史》(2007年版)與李福順主編的《北京美術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前者聚集了國內頗有建樹的美術史論家,如李樹聲、薛永年、水天中、單國強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學者。二者體例不同,水平各異。相比“十五”期間出版的《上海美術志》(2004年版)和《20世紀上海美術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體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門文化局近年也資助一批有關澳門美術與設計方面的研究項目,已結題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華的《澳門繪畫史》、劉佳的《澳門設計藝術》。由澳門基金會編輯出版一套《澳門史新編》(2008年版),收錄了莫小也的《澳門早期美術史:遠古至1850年》與鄭工的《澳門美術史的分期與分類》。莫小也的研究課題“澳門美術史”(2003年立項的國家年度題)也基本完稿。

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有李偉卿主編的《云南民族美術史》(2006年版)、張亞莎的《美術史》(2006年版)、范曉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術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術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臺灣美術史》(2007年版)。還有一些民族美術史的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如彭林緒的《土家族工藝美術史》(2007年度)、張景明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美術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復的《中國少數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鐘浩的《中國朝鮮族百年美術發(fā)展歷程與特性研究》(2009年度)。

區(qū)域研究的性質應屬于文化研究,或者說是有關地方知識及在特定空間區(qū)域內文化關系的總體敘述,故在文化邊界、共時性關系、差異性論述等問題上容易形成關注的焦點。只是目前美術學界對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義認識還不明確,故在寫作時容易出現視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認識誤區(qū),就是將區(qū)域美術研究作為局部范圍內的一般美術史寫作,即被縮小了空間范圍的通史性寫作。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都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更不相同。這一問題在2010年4月的“中國地域性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上已被提出,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邊緣性的文化研究

邊緣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笆晃濉逼陂g,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處于學科的基本建設階段,新的邊緣類型學科出現不多,其隊伍基本是由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構成,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興起后,帶動了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研究熱潮,但真正理論上的帶動卻是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如喬曉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2008年版)、吳志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視野下的福建民間美術》(2008年版)、沈泓的《節(jié)慶狂歡:民間美術中的節(jié)俗文化》(2009年版)等。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絕大部分都屬于調查報告④,其立項在美術及設計藝術類中每年的比例數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2008年有四項,2009年有六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分別為當年美術及設計藝術類總立項數(含文化部項目)的19%、10%、17%(不含工藝史研究),但重點題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為50%,而2009年則為100%。⑤

隨著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藝術市場學也為人們所關注。有些學者開始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規(guī)律,涉及種種與藝術品交易有關的經濟現象,思考其中的理論問題,并涉及當代藝術的存在意義及其評價體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面對藝術的公共性,面對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藝術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藝術社會學的內容必須置換,重新書寫,其研究方式也不是傳統(tǒng)的歷史學所能勝任的。應該說,這方面的研究正處于開始階段,研究成果多是調研報告,以及建立在宏觀基礎上的分析判斷。中國藝術市場的不規(guī)范,許多統(tǒng)計數字不可靠,資料來源也很復雜,給深入而客觀的研究帶來很大困難。有些學位論文涉及到藝術市場機制、藝術市場語境下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問題,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由趙力主持,并主編了一套《藝術財富》叢書,如《藝術財富》(一)(2006年版)、《藝術財富:全球藝術市場新格局》(2007年版)、《藝術財富: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市場》(2008年版)、《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9年版);同時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還陸續(xù)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報告。自2009年起,國家文化部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也連續(xù)了2008年與2009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qū)雍和園管理委員會、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主辦了“2010藝術經濟論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藝術市場與藝術收藏”,其議題有宏觀經濟背景與目前藝術市場、中國經濟發(fā)展和藝術市場復蘇、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是否能夠走出危機以及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景。

五、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美術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歷來是美術學研究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大多數著述都停留在基礎性技法理論教材的編撰,也有結合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總結一些經驗,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試圖建構一個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論框架,實現自己的藝術主張。

與原理論研究不同,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正在于實踐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術性的成分比重較大,或者說,其解決的主要就是技術理論問題。特別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斷出現的當代社會,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不斷為人所重視,而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卻有所不足。研究比較活躍的應屬設計藝術學科,如新媒體藝術、圖形創(chuàng)意研究、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等,論文數量較多,也有一定的見地,而那些傳統(tǒng)的繪畫與雕塑領域,創(chuàng)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間立項的一些國家課題,有望在這一方面取得發(fā)展。如2007年度的“中國畫寫意傳統(tǒng)中的世界性研究”(國家重點)、“中西繪畫圖式與時空觀念比較”(國家一般);2008年度的“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文化部項目);2009年度的“當代中國水墨語言體系研究”(國家一般)、“中國北派山水畫的自然形態(tài)與筆墨形態(tài)研究”(國家一般)、“基于工作過程的服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論研究”(國家一般)、“數字傳媒設計中中國元素的融入及其應用研究”(國家一般)等。

六、問題及反思

問題一: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選題規(guī)劃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設計藝術學的項目規(guī)劃與立項,也在擠壓美術學的項目資源。在國家學科分類目錄上,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都是二級學科;同樣,在國家學科分類及代碼表上,美術與工藝美術、書法也是并置的。

因為多項學科均囊括在“美術學”內,造成每年“美術學”類的項目申報數居高不下,從而引起項目資源配置上的問題,導致“美術學”類的申報項目被大量削減,影響了學科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新興學科的研究出現不少學術泡沫,與規(guī)劃項目扶持不當也有關系。我們往往看到社會的需求,卻沒有注意到項目承擔者的實際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

問題二:學術創(chuàng)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在集體編撰的項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終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集體的智慧,否定研究課題的集體行為,否認學科帶頭人的積極意義,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處理科研立項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與“課題性”研究的關系。所謂“體系化”建設,即指那些學科的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而“課題性”研究,則是針對某一具體項目的深入研究。從目前的學科發(fā)展情況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這些“通史”或“通論”,而更需要在某一課題上深入發(fā)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如果沒有基礎性的“課題”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論”只能停留在編撰的水平,不斷重復地拼湊組合,在所謂的“框架結構”上做文章。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不需要學科的體系化建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論”上,而應該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派別,從基礎理論開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構成“百家爭鳴”的大局,促進學術繁榮。

現階段我們更需要獨辟蹊徑式的研究,從而加強某一選題的研究力度,以點帶面,拓寬研究的領域。特別在傳統(tǒng)的中國美術史學領域,鼓勵那些最適合個體性研究的選題系列,形成幾項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如中國的宗教美術就是一個極有學術發(fā)展前景的研究領域,尚且不論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術,論敦煌學的影響及其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佛、道美術作品,數量也極其龐大。中國古代美術遺品中,半數以上應與佛、道有關。這是其它國家和地區(qū)難以具備的文化遺產與學術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樣,古代美術遺址及遺跡的保護與研究也迫在眉睫。過去,我們已經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圖錄與圖冊,相關的文獻資料也陸續(xù)加以整理,但深入細致的高品質論文卻難得一見,相關的研究選題也很少。

另外,繼續(xù)鼓勵少數民族美術研究,以邊緣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單一性的主體敘述,建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新格局。同時,由少數民族美術及邊遠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拓展至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提升區(qū)域美術研究的學術水平,既看到歷史文化在不同區(qū)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揭示美術在地區(qū)性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

問題三:美術基礎理論研究貧弱?;A理論需要較長時間的學術準備,尤其需要由創(chuàng)作理論沉積一段時間后再行引發(fā)新的突破。目前,藝術創(chuàng)作空前活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也大,但卻匱乏新的理論思考及相關藝術實驗的研究報告。

我們不能說美術創(chuàng)作中沒有學術問題。過去美術家總期待著理論家?guī)退麄兘鉀Q理論問題,而理論家往往又幫不了這個忙,因為那些理論問題都與創(chuàng)作實踐密不可分。與其他的人文學者一樣,美術創(chuàng)作者總為范式問題所困擾,而突破范式的束縛則被認為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但范式的成形及傳播需要知識的幫助,一個成系統(tǒng)的新知識才能支撐藝術的新范式。當代藝術鼓勵創(chuàng)新,也為新的藝術理論出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種理論又會支持新的藝術批評,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溝通藝術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審美聯系。(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僅就“十一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統(tǒng)計,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快速遞增為29項,2009年度為30項,分別占當年立項課題總量的21%、30%及29%,連續(xù)三年居各學科之冠?!笆晃濉逼陂g,美術與設計藝術部分的結題數量也高居各學科之首,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為9項,2009年度為12項,分別占當年結項課題的53%、50%與40%。

② 統(tǒng)計資料來源于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

③ “十一五”期間,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的課題立項數占當年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項目總數的比例約為23%(2007年)、25%(2008年)、31%(2009年)。

④ 如“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發(fā)展”(2007年度國家重點)、“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口述史數據庫”(2007年度國家重點)、“閩臺民間美術淵源與流變”(2007年度國家一般)、“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度國家一般)、“毛南族傳統(tǒng)織錦技藝的搶救與研究”(2007年度文化部課題)、“安徽省徽州雕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08年度國家一般)、“現代社會湘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生態(tài)與保護研究”(2008年度國家西部)、“贛閩粵邊區(qū)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2008年度國家青年)、“中國苗族刺繡藝術數據庫”(2008年度國家數據庫)、“中國現代手工藝術的發(fā)展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tǒng)調查與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全球化背景下的嶺南莨紗綢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復現對策研究”(2009年國家一般)、“布依族摩教藝術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民間美術資源的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撒拉族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區(qū)撒拉族民間藝術為例”(2009年度國家西部)。

⑤ 據《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歷年立項課題匯編(1983-2009)》統(tǒng)計。

Primary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e for Chinese Fine Art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ZHENG Gong

(Institute of Fine Art,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