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管理概念

德育管理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6 16:07: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管理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德育管理概念

篇(1)

關鍵詞:高校;德育;隱性課程

一、對隱性課程的認識

(一)隱性課程的含義

自1968年美國學者菲利普·W·杰克遜在他的《課堂生活》一書中首先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以后,課程領域里先后出現(xiàn)了“自發(fā)課程”“隱含課程”“無形課程”“非正規(guī)課程”等概念,國際上掀起了一場關于隱性課程研究的熱潮。隨著對德育隱性課程研究的深入,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隱性課程”的概念,按照權威性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的見解,隱性課程是指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這些要素在學校課程手冊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規(guī)定,它們被看作是一部分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jīng)驗,但又經(jīng)常地有效地對學生發(fā)揮著影響。

根據(jù)隱性課程的定義,我們認為:1.在概念的歸屬上,隱性課程作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它的歸屬概念應該是學校文化。[1](74)首先,因為“課程”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作為教育的“衍生物”和體現(xiàn)教育要求的手段,課程應具有教育的一切屬性,即目的性、方向性和計劃性;其次,在教育學范疇內,課程是指依據(jù)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規(guī)范的教育內容,定義中的“教育內容”應該指文化。2.在概念的外延上,隱性課程是課程的一個下位概念,是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學上所講的課程嚴格來說是“學校課程”,是在學校內部開設的,所以隱性課程是學校生活經(jīng)驗中除顯性課程以外的影響,不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影響。3.在概念的內涵上,隱性課程作為一種“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jīng)驗”,它不直接指向學科內容,是偏向于非學術性的。4.隱性課程是與顯性課程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兩者一起構成了學校課程體系。

(二)隱性課程的特點

與顯性德育課程相比較,隱性德育課程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如下幾個方面。

1.作用方式的潛在性與間接性

作用方式的潛在性是隱性德育課程區(qū)別于顯性德育課程的最根本的特點。顯性德育課程是通過正式的教學來進行,對于社會角色具有直接的、外顯的影響力;而隱性德育課程是潛伏在顯性課程之后,通過間接的、內隱的和潛在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

2.作用途徑的廣泛性與開放性

當前高校德育顯性課程的實施在途徑上雖然種類繁多,但實質上是一個較封閉的系統(tǒng),主要可以概括為三種途徑和方式:一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實施的各種名稱的政治課和思想品德課程;二是由各任課教師在各門文化課程教學中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學校行政人員、輔導員、班主任及各類社團組織的各項德育工作。與顯性德育課程相比較,隱性德育課程的作用途徑更加的廣泛而開放,隱性德育課程不僅廣泛地潛伏在受教育者的各項有目的的德育活動之后,而且廣泛地隱含在一切的教育環(huán)境的體制與氣氛之中,甚至廣泛地隱藏在受教育者的整個學校生活之中。

3.作用過程的無意性與滲透性

高校顯性德育課程無論是在課程的總體設置上還是具體的操作中,都是具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教育者在實施顯性德育課程時也會通過各種方式非常明確地把課程的目的傳達給學生;學生在接受隱性課程教育時,雖然有認知的參與,但更多的是有情感、興趣之類的非認知心理的參與,這種作用往往是通過無意識對受教育者進行滲透的。無意識“是指人的現(xiàn)實的文化心理結構,也即是未經(jīng)過思想加工整理過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定勢。”[2]隱性德育課程正是通過滲透到受教育者內心深處并通過學生無意識的攝取機制而實現(xiàn)教育作用的。

4.作用效果的非預期性與二重性

一方面,明確目的性與作用方式的直接性使得顯性德育課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教育者還能通過學生的反映對教學全過程進行有效地控制與調節(jié)而使顯性課程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顯性課程具有較強的預期性。由于隱性課程是通過潛在的、間接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無意中受到潛移默化熏陶的,是難以預測、難以估計到的,因此,隱性德育課程的作用效果具有非預期性,與其效果的非預期性相伴而來的是其作用效果的二重性,即隱性課程對學生施以的影響,既可能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養(yǎng)成的積極影響,又可能是阻礙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消極影響。

5.作用結果的體悟性與深刻性

顯性德育課程往往是強調教給學生“有關道德的知識”而忽略學生的內化機制。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書中區(qū)別了兩個概念:“道德概念”和“關于道德的概念”。所謂“道德概念”是把這種觀念“在行動中見效果,使行為有所改變”,使之“成為品性中的一個部分”;而“關于道德觀念”就是直接傳授道德知識的教育,也稱為知性道德。杜威認為這種教育“即使講得最好,也是在數(shù)量上比較小的,在影響上也是微弱的”[3]。因此,德育內容(包括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等)只有通過心靈的特殊體驗和領悟,才能內化為學生的道德理念,約束學生行為。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隱性德育課程正是迎合了這一特點,學生在接受隱性德育課程教育時雖然有認知的參與,但更多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興趣等非認知心理的參與,是學生內心的一種體悟結果;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往往不僅僅是停留在認知的層面,而是內化為學生情感、意志、人格、價值觀等深層次的道德品質與素養(yǎng)中,因此,其作用效果非常持久和深刻,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與功能

(一)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

從隱性德育課程存在形態(tài)進行分析、歸類,高校的隱性課程主要由以下幾種要素構成。

1.潛伏在“兩課”和各科教學活動中的教學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

課程教學是教學形態(tài)隱性德育課程的載體。教學是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在“兩課”和各科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學會和獲得預期的學術性知識的同時,還會無意識地獲得非學術性的知識,自發(fā)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態(tài)度、情感、興趣、意志和信念等,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隱藏于各種正規(guī)德育課程以及各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是潛在的,主要包括有教學指導思想、教師的人格榜樣、教師的期望、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傳遞信息的方式以及獎懲方式等,[4]這些因素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生著深刻的影響。

2 .隱藏在活動性德育課程中的活動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

活動性德育課程是活動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的載體?;顒有缘掠n程是指學校中有著預定目的、內容與作用的黨團活動、班級活動、主題活動等,在活動性德育課程中,學生是作為主體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的,與專門的認知性德育課程中的隱性德育因素相似,專門的活動性德育課程中也隱藏著各種隱性德育課程的因素,如活動目的背后的組織者的理念、活動組織方式背后的組織者的策略、活動過程中參與者自身的體悟等。

3.暗含在校園物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

校園物理環(huán)境是物質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的載體。校園物理環(huán)境主要是指由學校的建筑物、文化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班級環(huán)境以及各種徽章、標志、服飾等物質形態(tài)的環(huán)境所營造的校園文化。從學校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等校舍建筑的設計,到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舞廳等文化娛樂設施的布局,到校園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到班級中教室的空間安排、黑板報與宣傳畫的渲染,到校旗、?;铡⑿7?、校歌的創(chuàng)設,無不展現(xiàn)著建設者與教育者的獨具匠心,無不暗含著大量的教育因素和內容。

4.滲透在學校制度文化中的制度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

學校制度是制度形態(tài)隱性德育課程的載體。制度即規(guī)定,是維護各種社會關系的規(guī)章體系。學校的規(guī)章、守則和組織是學校教育結構的特性,也以隱蔽

轉貼于 的方式對學生產(chǎn)生德育功效。它具體包括學校的組織結構、領導者的思想觀念與方式、教學管理方式及其評價體制、學生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及學生一切活動的安排方式和規(guī)章制度本身的健全與合理性等。這些制度與體制對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所起的影響是極其復雜的。[5] 5.彌漫在校園生活中的精神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

精神形態(tài)的隱性德育課程往往沒有具體的載體,從空間上說,它彌漫于學校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從時間上說它彌散在校園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主要是通過深淺不同的兩個層次展現(xiàn)出來,一是深層的文化底蘊,是由學校成員的共同的實踐活動并經(jīng)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發(fā)展而來的,如學校的辦學理念、奮斗目標和校風學風等;二是外顯層的心理文化,由學校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的輿論環(huán)境、社團關系、個體關系、具有校園特色的閑暇方式、課余的文體活動等。學校定的文化、心理內容集中反映了校園的歷史傳統(tǒng)、精神風貌以及學校成員的共同追求與價值取向,它是通過感染、暗示和模仿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學生的,使學校校園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場,對每一個成員都產(chǎn)生著難以抗拒的效應。[4]

(二)隱性課程的功能

隱性德育課程的特點與結構,決定了隱性德育課程在高校的德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顯性德育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導向功能

道德認識是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品德形成的基礎。隱性課程通過前面分析的各種復雜多樣的因素作用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學校的活動、學校的環(huán)境、學校的制度、學校的氛圍等都在認識上給學生提供參照體系,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科學的人生觀。

2. 情感上的陶冶功能

道德情感是關于人的舉止、行為、思想、意圖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情感具有調節(jié)的功能,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形成及其傾向性,道德情感形成具有自發(fā)性和情境性,隱性課程所具有的潛在性、滲透性、無意性等特性正是切合了道德情感的這一特點,因此,與顯性德育課程相比較,隱性德育課程在道德情感的形成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學生沐浴在學術研究氛圍濃厚、文化底蘊深厚、環(huán)境設置幽雅、精神追求執(zhí)著的高校校園當中,一種清新、舒適、優(yōu)美之感自然而生,使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華。

3.意志上的磨煉功能

道德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的道德目標,以實現(xiàn)一定道德動機的過程,學生道德意志是通過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長期磨煉而成的,它是調節(jié)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通常表現(xiàn)為在實現(xiàn)道德目標時的積極進取或堅忍自制兩種形式。隱性德育課程在學生意志的磨煉上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校風學風等精神形態(tài)的激勵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斗志,激勵學生為實現(xiàn)其德育目標而積極進??;二是通過學校的有關規(guī)章制度等形態(tài)的強制方式形成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有意無意地就范,逐漸學會堅忍自制。

4.行為上的規(guī)范功能

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種行為,人的道德面貌最終是以其道德行為來表達和說明的,它是人的道德意識的外部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中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的設置、制度文化的管理、精神文化的創(chuàng)設都滲透著學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通過暗示、輿論、從眾、期望等心理機制給學生造成潛在的動力與壓力,對學生的行為起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三、高校隱性課程的建設

(一)加強顯性德育課程與隱性德育課程的結合,開發(fā)課堂教學中潛在的隱性德育課程

道德認識是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認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品德的水平。當一個人按照社會規(guī)范行動時,首先必須了解這些道德規(guī)范,掌握一系列的概念,并能對某個行為的正確性作出相應的道德判斷以及最終形成道德觀念體系。因此,在高校的德育過程中,顯性德育課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僅僅重視顯性德育課程的實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德育是傳承人類精神文化成果的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思考,教師不可能把德育內容直接“裝”進學生的腦袋里,也就是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等內容的德育是來自社會生活,只有通過學生心靈的特殊體驗和領悟,才能內化為學生的道德理念,約束學生行為。在高校的德育改革過程中,要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就要加強顯性德育課程與隱性德育課程的結合,通過兩類課程的結合,既發(fā)揮了有意識心理活動的作用,又發(fā)揮了無意識心理活動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二)處理好學校制度的科學性與制度的可行性之間的矛盾,充分發(fā)揮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對于制度的建設與完善,高校普遍都是非常重視的,作為一所高校(無論是哪一種層次的院校),都會有一套套幾乎稱得上完美無缺的管理制度、管理條例、管理手冊等,如教學常規(guī)管理制度、學生考試作弊處罰制度、公共課選修課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作息制度、男女生管理隔離制度等等,囊括了這些制度的學生管理手冊往往是學生人手一冊。但是,為什么這些規(guī)章、守則頒發(fā)了以后,許多制度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制度甚至形同虛設?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制度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而忽略了制度的可行性,忽略了作為道德主體的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高校要在不斷完善學校的制度系統(tǒng)的同時,要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精神,給予學生自主設計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檢查、自主監(jiān)督、自主評價的習慣和能力以及自主負責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對學校制度的認同,處理好學校制度的科學性與制度的可行性之間的矛盾,充分發(fā)揮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三)協(xié)調好經(jīng)濟效益、審美價值與文化傳統(tǒng)三者的矛盾,優(yōu)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高校產(chǎn)業(yè)化的蓬勃發(fā)展,當前高校的校園環(huán)境普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高校在其校園的環(huán)境建設上甚至不惜揮金如土,于是,有的校園如花園式美麗,有的校園如商城般現(xiàn)代,有的校園如宮殿般宏偉,但其結果卻往往甚至尷尬──校方在校園建設上雖然傾盡了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置身其中的師生卻更是留戀往日校園的質樸與寧靜。大刀闊斧的開發(fā)與建設,有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開辟出新天地的同時也可能會把歷史甚至其文化根基割斷。因此,高校在優(yōu)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的時候,要協(xié)調好經(jīng)濟效益、審美價值與文化傳統(tǒng)三者的矛盾,從而營造出時尚中見質樸、現(xiàn)代中見寧靜、宏偉中見歷史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校園。

(四)培養(yǎng)富有特色、奮斗不息的校園精神

對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園的精神往往決定了一所大學的地位。校園精神來源于對非制度精神文化的提升,它是指每一個學生生活于其中的學校內特定的風氣和氛圍,也是最富有滲透性的一種教育因素。它以校訓、校歌、校旗、校服、校史等特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也通過學校領導民主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師生的精神面貌、校風、學風、班風、集體輿論等體現(xiàn)出來,它是師生認同的價值觀與個性的反映,也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文明、進步、健康、蓬勃、富有特色、奮斗不息的校園精神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其所形成的彌漫于整個校園并體現(xiàn)了學校風范正氣的精神氛圍,具有啟迪、感化學生的作用。[1](77)

隱性德育課程的德育功能具有兩重性,要使隱性課程達到理想效果,我們就要自覺地利用其積極因素,控制或消除其消極因素。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與積極參與。在不斷改革顯性德育課程的同時,加強隱性德育課程的建設,擴充德育課程的內容,將為高校德育工作開拓新的德育課程研究的范圍與視野,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強.高校不可忽視隱性課程[J].咸寧學院學報,2004,(2):74—77.

[2]魯潔.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1.

[3]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6.

篇(2)

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堅持新的教學理念和新課改實施的環(huán)境下,越來越讓我們懂得德育工作在一個學校的重要性,德育乃教育之首,那在我們特殊教育學校,怎么樣把教育之首——德育,抓到實處呢?憑口號?憑裝裝樣子??……不,這些都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聾啞孩子和智力損傷的孩子那獲取外界知識和信息的渴求欲望了。所以我們要把德育工作做仔細,做準確,必須以德育工作實效性和不厭其煩為工作準則,讓我們漣水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健康向上發(fā)展,努力把這一群特殊的孩子培養(yǎng)成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好學生,為學生將來成為殘而有為、受社會歡迎的社會人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本著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指導思想

切實落實《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積極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強我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為基礎,以班集體建設為重點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對新的形勢,針對特殊教育學校各類少年、兒童的個性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需求開展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人格。

二、工作思路

1、確立一種意識:以學生為主體。

2、抓住三條主線:班級管理,養(yǎng)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工作內容

1、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各項工作。

在學校的整個工作過程中,需要學校各部門、各位教職員工積極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組將以積極、熱情、認真的態(tài)度接受各項工作,并盡德育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務。

2、繼續(xù)做好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

繼續(xù)不斷完善學校的寢室、教室、包干區(qū)的評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透明化,真正體現(xiàn)評比制定表揚先進,鞭策后者的目的,通過各項工作的評比來促使形成全校班級之間進行互相的競爭,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同時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3、根據(jù)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組將始終把學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組將配合學校認真做好全校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時刻強調學生安全意識,做到安全工作時時講,時時做的原則。積極檢查安全存在的安全隱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德育組將會把安全工作視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7、認真組織并開展好每一次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認識、成長和鍛煉。

(1)、在校園內大力開展“行軍禮”活動。切實提高師生之間乃至于與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禮貌的習慣。

(2)、開展“一枝筆”隨身帶的活動。發(fā)揮學生寫的功能,當在校園內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學生可以拿出筆來禮貌的詢問來者:請問您找誰?……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也可以感動來者,使來客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3)、養(yǎng)成“輕敲門”的好習慣。學生因為聽力損傷,敲門時往往不能顧及到常人是有聽力的這一客觀事實,敲門聲音會很大,不但影響其他辦公室的工作,還給門帶來一定的損壞,再說“輕敲門”也是一種禮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亂于方寸之中,學生如此,教工更應如此。大家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們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

(4)、讓“尊師長”的好風尚在我們校園內蔚然成風。

(5)、繼續(xù)開展“愛同學”的活動。讓大同學幫助小同學的好習慣屆屆相傳。

(6)、開展“祭掃烈士”的愛國教育活動。

(7)、開展“助殘日”的慶?;顒?。

(8)、開展“六、一”兒童節(jié)的慶?;顒印?/p>

花點時間讀書,那是智慧的基礎;花點時間思考,那是力量的源泉;花點時間觀察,那是認識世界之路;花點時間對殘疾孩子微笑,那是靈魂的音樂。

生活中,幸福既是物質生活的概念,又是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享受的概念,又是創(chuàng)造的概念。而我卻以自己能在特殊教育這片芳草地里,永遠的耕耘而樂此不疲為幸福,這才是我追求幸福的完整的概念。

篇(3)

本著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指導思想

切實落實《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積極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強我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為基礎,以班集體建設為重點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對新的形勢,針對特殊教育學校各類少年、兒童的個性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需求開展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人格。

二、工作思路

1、確立一種意識:以學生為主體。

2、抓住三條主線:班級管理,養(yǎng)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工作內容

1、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各項工作。

在學校的整個工作過程中,需要學校各部門、各位教職員工積極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組將以積極、熱情、認真的態(tài)度接受各項工作,并盡德育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務。

2、繼續(xù)做好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

繼續(xù)不斷完善學校的寢室、教室、包干區(qū)的評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透明化,真正體現(xiàn)評比制定表揚先進,鞭策后者的目的,通過各項工作的評比來促使形成全校班級之間進行互相的競爭,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同時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3、根據(jù)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組將始終把學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組將配合學校認真做好全校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時刻強調學生安全意識,做到安全工作時時講,時時做的原則。積極檢查安全存在的安全隱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德育組將會把安全工作視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7、認真組織并開展好每一次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認識、成長和鍛煉。

(1)、在校園內大力開展“行軍禮”活動。切實提高師生之間乃至于與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禮貌的習慣。

(2)、開展“一枝筆”隨身帶的活動。發(fā)揮學生寫的功能,當在校園內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學生可以拿出筆來禮貌的詢問來者:請問您找誰?……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也可以感動來者,使來客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3)、養(yǎng)成“輕敲門”的好習慣。學生因為聽力損傷,敲門時往往不能顧及到常人是有聽力的這一客觀事實,敲門聲音會很大,不但影響其他辦公室的工作,還給門帶來一定的損壞,再說“輕敲門”也是一種禮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亂于方寸之中,學生如此,教工更應如此。大家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們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

(4)、讓“尊師長”的好風尚在我們校園內蔚然成風。

(5)、繼續(xù)開展“愛同學”的活動。讓大同學幫助小同學的好習慣屆屆相傳。

(6)、開展“祭掃烈士”的愛國教育活動。

(7)、開展“助殘日”的慶?;顒印?/p>

(8)、開展“六、一”兒童節(jié)的慶?;顒印?/p>

花點時間讀書,那是智慧的基礎;花點時間思考,那是力量的源泉;花點時間觀察,那是認識世界之路;花點時間對殘疾孩子微笑,那是靈魂的音樂。

生活中,幸福既是物質生活的概念,又是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享受的概念,又是創(chuàng)造的概念。而我卻以自己能在特殊教育這片芳草地里,永遠的耕耘而樂此不疲為幸福,這才是我追求幸福的完整的概念。

篇(4)

關鍵詞:中職全員德育實施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1

一、全員德育的涵義

全員德育通常包括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個方面的含義。所謂“全員”,就是指學校里的所有人,既包括領導層到老師,也包括所有的后勤工作人員都是德育工作者,甚至還應該包括所有的學生、家長等。全程育人是指學校各種活動的全部過程都應該包含德育因素,全方位育人是指學校要通過多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實育人責任。全員是主體概念,全程是時間概念、全方位是空間概念,全員、全程、全方位從人、時、空三位一體的視角,表達了人人做德育、時時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員德育三個方面的內涵要求。

二、全員德育在我校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1、禮信教育。禮信教育是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點,所謂“禮信”就是禮儀與誠信。明禮與誠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而誠信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禮信的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頭,更要在學習、生活細節(jié)中得到實踐。

禮信教育,首先在課堂陣地要求學生上課喊起立、下課謝謝老師,平時在校園內的每一個地方見到老師能夠主動打招呼,進入辦公室前主動報告,如因事遲到進入課室也要報告......從這些校園的小陣地中,都無時無刻不進行著德育的熏陶與教育。從小事中做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學校要求門衛(wèi)微笑待學生和家長,學生對門衛(wèi)報以友好的態(tài)度;學生打飯進行排隊,對食堂阿姨道謝等,讓禮信教育貫穿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班級值周教育。班級值周教育是指由學校團委輪流安排每周一個班級值周。值周班級同學主要工作有:負責全校常規(guī)管理及衛(wèi)生檢查、督促、協(xié)助工作;負責全校大環(huán)境保潔工作;協(xié)助維護校園正常秩序,做好巡視工作。對值周的同學,首先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從小事中做起,樹立為學校、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意識。經(jīng)過短短一周的值周,同學們都對開始以為很簡單的事情,從中學習到的是勞動的艱辛、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從而更加懂得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通過人人的參與,也體現(xiàn)了全員德育參與管理、參與服務的的思想意思。

3、宿舍關愛行動。宿舍關愛行動的提出,源于我校為了減少學生的流失率,就每個科任老師把班內的學生進行“包干”,每位老師對自己負責的同學,關心督促他們的學習、思想動態(tài)、宿舍的清潔衛(wèi)生等。負責老師在與學生平時溝通、一起勞動中拉近彼此距離,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依賴。這完全就體現(xiàn)了師生交往的無痕德育、全員德育的思想。

4、第二課堂活動。我校的課程安排中,除了一天的六正課外,第七第八節(jié)課為第二課堂,有老師們輔導競賽,也有的進行各項球類運動、比賽等,每一位的老師,都根據(jù)了自己的特長及學生的報名情況,除了負責學生的考勤等情況外,老師也參與到其中與學生一起運動、一起鍛煉、一起比賽,從師生的共同參與中,交流了感情,因為大家對籃球或足球等有了共同的語言,從而也在不知不覺的與學生活動、管理中滲透了德育的思想。

5、家校聯(lián)系。全程德育,除了貫徹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也要擴散到家庭的教育,更多的與家長聯(lián)系。為了加強家校的聯(lián)系,我們主要通過電話、微信、校訊通平臺、家訪等方式進行。電話溝通,我們要求老師每個月主動與家長通電話五個人次以上,并做好相應的記錄;通過校訊通平臺主動匯報學生的表現(xiàn)沒個月要達到五人次以上;各班建立家長微信群,重要的通知可以及時的通過微信群發(fā)到家長,或者在微信群經(jīng)常發(fā)送育兒的文章與經(jīng)驗等,從而使家長們得到及時的反饋。更加有效的是我校提出的家訪!由于現(xiàn)在人們的溝通方式的改變,老師到家里進行訪問的機會就少之又少了。我校推出由班主任帶隊每個學期兩次、訪問三到五名學生,到他們家去看看、去溝通、去交流,確實收到很好社會反饋與效果,從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與家長的溝通,既拉近了師生關系,也促進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甚至也擴大了學校對家長鄰居的正能量的影響。

三、全員德育在我校的實施的主要成效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部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德育的實施過程。在我校對全程德育的具體實施中,雖然推進的難度很大,但經(jīng)過近五年的摸索,逐漸的從不同的點到線的推進,先試點、再擴大、鞏固,可以說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更加體現(xiàn)了學校的管理思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參與德育管理。

1、提升素養(yǎng)

學生:通過德育教育行動讓中職學生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氣質風度更加賞心悅目,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形象;開展的誠信德育教育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更有就業(yè)競爭力的高素質中職技工。

教職員工:通過“禮?信”教育行動讓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能謹言慎行,注意文明守信,借助“素雅整潔的衣著、優(yōu)雅的舉止、瀟灑的風度、高尚的情操”等良好的禮信行為來提升學校文化底蘊和人文氛圍,融洽師生關系,進而提高辦學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時展要求的中職人才。

2、促進和諧:禮尚往來、以誠相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師生員工與學生在交往的時候都能夠貫徹德育教育,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同事之間、家校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為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打下堅實的基礎。

3、促進家庭教育:全員德育少不了家長的參與,否則在學校學好了五天,周末的兩天回到家受社會、家庭的一些不良影響,將會出現(xiàn)5+2=0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了負數(shù)。

四、總結提升

1、繼續(xù)發(fā)揚近五年來推進的成功的德育教育經(jīng)驗。在我校推行的全員德育教育中,我們也出現(xiàn)過困難、部分老師甚至其他教職員工的不理解,但現(xiàn)在出了成效之后,大家都更加自覺的參與到德育管理,在每一個人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自覺的進行著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與管理,共同的享受著全員德育的成果。

2、加強深化家長學校建設,把全程德育更好的延伸到家庭、社會。此部分是比較后才開始推出,現(xiàn)在正以佛山市創(chuàng)建規(guī)范化家長學校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科學管理,努力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家校聯(lián)系;廣開社會育人渠道,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全員德育教育體系。

篇(5)

【關鍵詞】初中 德育 教學改革

一、初中德育教學改革的成果

德育大綱能夠直接體現(xiàn)出德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范化,但是長期以來卻很少研究德育大綱。德育的工作與社會的政治運動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對德育的理解就是政治運動的輔助工具,是一種宣傳的工具,沒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規(guī)律,僅僅是政治運動的附屬品。在初中教學當中,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都有自己的大綱,也沒有任何要求,也沒有任何的考核。改革開放之后,德育大綱有了真正的指導意義,德育改革正式開始。1983年的《我國學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綱的研究》是北師大、華南師大和華東師大三所院校共同研究的,被教育部確定為重點的課題,被作為德育教育大綱的基本根據(jù)。之后所頒發(fā)的《中學德育大綱》(試行)和《中學德育大綱》,讓初中德育走上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

(一)德育教材的完善化

初中德育教育要不斷加強改革力度,把德育教材完善化。為了加強德育改革,要提高政治學科的教學效果,所以,1986年5月,我國在經(jīng)過六年的修訂后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允許各地根據(jù)大綱要求,結合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自由選用。而且,中學政治課程也在進行改革,初中政治教材要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知識性以及實踐性。1985年中央下發(fā)的改革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規(guī)定了我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且指出盡量使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1996年頒發(fā)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新編的教學內容比較合理,內容充實,雖然政治學科的改革有所成就,但是還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當前德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形成主體意識,有自己積極學習的精神,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被動學習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德育教學改革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重要目標。近些年來,初中德育教學突破了課堂的局限,把德育教學的改革空間擴大,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競賽或者是其他的活動,加強德育教學的趣味性,用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標;通過校風建設來發(fā)揮無形教育的作用。改變過去枯燥的教學方式,采用示范或者是暗示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借鑒國外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樂意接受德育教學。

(三)考核方式合理化

德育考核有很強的主觀性,為了讓德育考核更加客觀,需要加強德育的管理,克服評價的模糊性。經(jīng)過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當前的德育考核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在考核學生品德方面,建立了科學的考核體系,設計了考核的方式。德育考核正在逐漸規(guī)范和科學,但是品德具有隱蔽性和變動性,所以如何來準確反映學生的品德,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研究。

二、德育教學特點

重視基礎教育,重視基礎道德建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文明禮貌的教育對青少年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文明禮貌的習慣就被堅持了下來,正在不斷引進心理輔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協(xié)調好人際關系,建立和諧民主的氛圍,把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結合起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不能完成培養(yǎng)青少年的目標,發(fā)揮家庭和社區(qū)的功能來進行德育教育,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對中學實施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出了學科德育的要求。要求中學語文、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自然等學科要注意“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

二是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八挠恕钡牡掠拍詈鸵?,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八挠恕钡牡掠拍詈鸵笫菍Χ兰o八十年代以來中小學德育實踐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和高度概括,也是對過去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教書育人”“整體育人”“三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改革實踐和理論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三是提出了德育活動課程的要求。中學要“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并分別對校園文化活動、校外教育活動、校班的有益活動、業(yè)余黨團校教育、改進教育活動手段等提出了系統(tǒng)的要求。

【參考資料】

[1]付月新. “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論校園文化在德育中的功能[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05).

[2]余萬超. 初中教育轉軌的冷思考(之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6(02).

[3]胡驍. 實施精細化管理 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談德育的精細化[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篇(6)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德育管理論》的出版,結合《德育管理論》的內容,闡述了研究和創(chuàng)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概括了《德育管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肯定了《德育管理論》在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方法創(chuàng)新上的突出貢獻,高度評價了《德育管理論》在德育管理本質研究上的獨特視角、對德育管理原則體系的科學總結和創(chuàng)新以及關于德育管理技術的引進和轉化。

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人們逐步把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光聚焦在德育管理上。由我主編的《德育哲學研究叢書》現(xiàn)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陸續(xù)出版,《德育管理論》是其中的一部?!兜掠芾碚摗肥俏抑笇У牟┦垦芯可w志軍教授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德育管理始終是德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德育管理問題,雖有少量著述發(fā)表,但隨著近些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前后人類世界的變化、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跨越式發(fā)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深刻變動,加強系統(tǒng)研究和創(chuàng)新性開拓,仍屬一個重要的前沿性迫切性課題。在我看來,德育中的“管理”乃至一切合理性管理,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或者說是某種社會共同體性規(guī)范,它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意義。因為它總要現(xiàn)實地或潛在地告訴人們,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怎樣做是合理的、怎樣做是不合理的,因而總是蘊涵著人的價值觀導向和思想道德追求。好的管理,一定會使人習慣養(yǎng)成好的德行。單就德育管理而言,它“根據(jù)一定的德育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種德育要素”(參閱魯杰、王逢賢《德育新論》),在這里,重要的還不在于發(fā)揮管理的約束功能和懲戒作用,而是通過管理,自覺規(guī)范、組織德育活動,不斷提升德育工作的有序性、制度化、組織化的程度,使之成為德育長效機制的根本保證。實踐表明,只有把廣大德育工作者組織好、調動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只有把“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與“科學規(guī)范的嚴格管理”結合起來,做到“愛”與“嚴”、自律和他律、激勵與約束的統(tǒng)一,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加強德育的整體規(guī)劃、科學管理,才能增強德育的整體實力和有效性??梢哉f,趙志軍教授創(chuàng)作《德育管理論》,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力圖解決這一重要課題。

作者認為,加強德育管理研究是實現(xiàn)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時俱進的需要。時代的發(fā)展決定了管理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從國際上看,隨著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信息網(wǎng)絡化的日趨發(fā)展,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爭奪青年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從國內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學生面臨著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的很大考驗;從教育自身來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不斷深人,學校德育工作在目標、任務、途徑等方面必然要做出深刻變革。新的形勢下,德育工作究竟應該怎樣加強和改進?這是德育管理研究需要回答的課題。德育的社會條件變化要求德育管理思想、德育管理理論隨之發(fā)展。

《德育管理論》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問題。作者綜合哲學和管理學兩個研究視角,從德育資源的有限性與德育任務的艱巨性的矛盾運動中揭示德育管理的本質,揭示了德育管理的六條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德育管理的價值以及德育管理的思想先導原理、系統(tǒng)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從而進一步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問題。

作者論述了德育管理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堅持哪些原則才能使德育管理更有效的新觀點,主張不能把一般管理原則簡單套用到德育管理上。根據(jù)德育管理的本質和基本原理以及國家對德育的要求,結合德育的現(xiàn)實狀況提出了堅持科學的德育發(fā)展觀,即堅持德育為先原則、堅持德育目標的合理性原則、堅持德育的多管齊下原則和堅持德育工作有效性原則。 作者認為,德育管理包含許多環(huán)節(jié),如調研、預測、決策、計劃、執(zhí)行、組織、指揮、協(xié)調、監(jiān)督、檢查、激勵、教育、評價、總結等等。他將德育管理內容系統(tǒng)歸結為五個重要方面,闡述了德育目標管理,德育計劃管理,德育組織管理,德育隊伍管理,德育過程管理的內涵、作用和方法,探索性地構建了德育管理內容體系。同時,從德育組織管理的角度對“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的高校德育領導體制、做了深人分析,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領導體制的意見。

在德育管理機制的構建上,作者認為,德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不管而管、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為此,他提出要搭建定向驅動、自動調控、長效運行的德育管理新機制,并充分闡述了德育管理導向機制、德育管理激勵機制、德育管理協(xié)調機制、德育管理約束機制的內涵及其構成,旨在聯(lián)接德育管理主體、德育管理客體、德育管理目的、德育管理環(huán)境和德育管理信息等五個要素,使其構成有機整體向著實現(xiàn)德育管理目標的方向運行,促進學校德育協(xié)調、有效和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為了幫助人們提高德育管理的績效,作者闡述了德育管理的主要技術。主張管理是實踐的哲學,德育管理技術是德育管理體系中實用性最強、最貼近實際、對管理效果影響最直接的要素,也是德育管理研究最欠缺的問題。認為德育管理最需要提高四項技術:德育管理者自我提高的技術,德育人員甄選及任用的技術,德育管理中的溝通技術,德育管理中的授權技術。對每項技術作了細致、具體的闡述,以作為德育管理研究的落腳點,為提高德育管理的實踐水平、增強德育管理的實效性提供技術支持。

據(jù)我所知,趙志軍教授本科是學工業(yè)企業(yè)管理的,后來又獲得吉林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在東北師范大學先后攻讀了思想政治教育二學位和博士學位,為其從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并且長期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有多年在高校黨委宣傳部、省教育科學院、省委高校工委等部門和高校領導崗位工作的豐富閱歷,了解高校德育狀況,積累了大量德育管理經(jīng)驗。同時,他曾做過知青、當過工人,勇于實踐、發(fā)憤進取、善于反思、勤于著述,恐怕也是他選擇這樣一個課題做博士論文的重要緣由。在學期間,他就出版或發(fā)表了較多高校德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還獲得了省政府頒發(fā)的科研獎勵。這些,都為寫就這樣一部著作奠定了基礎。

篇(7)

我校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實施分層走班教學,無論是在課程設計、課堂教學上,還是在學生教育、班級管理上,都全面對接高考改革方案。經(jīng)過一年多的積極推進,我們由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逐漸過渡到今天的教學有序、德育有效的軌道中。

一、分層走班帶來的學生管理困惑

1.打亂了行政班級概念

選課走班的班級雖然是同一年級的學生按學科劃分,但學生來自不同的行政班,而且常常處于流動狀態(tài),這導致學科教師與學生交流、共同學習、生活的時間減少,因而很難在短時期內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班級集體文化。由于學生分布在不同的教室上課,班主任所管理的相當部分的學生經(jīng)常不在老師的視線中,班主任老師很難了解和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動態(tài)。走班給德育工作的開展,無論是在德育的主體、德育的內容上,還是德育的方式上都帶來不少的問題。

2.增加了班級管理的難度

實行選課走班后,學生的集體觀念日趨淡化,思想教育和集體活動的組織也比較困難。從班級上課的紀律保持、衛(wèi)生的管理,到“兩操”的督查、作業(yè)的收繳等等,一系列問題暴露了出來。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科教師,都有“找不著、抓不住”學生的感覺,這就要求每一名科任老師強化責任意識,真正對自己的課堂及延展的課間負責。走班后“全員管理”已經(jīng)不只是理念,不僅是學校的倡導,而是需要師師攜手、師生合作,共同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

二、分層走班對傳統(tǒng)的德育帶來變化和機遇

1.走班尊重學生個體多樣性的選擇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未來規(guī)劃有目的地選擇課程,參與實踐,選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實現(xiàn),這是實行走班后學校德育目標的新指向。

2.走班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學校通過課程多樣化建設和走班制教學,為學生成才提供多種平臺。而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規(guī)劃生涯,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負責,學會與不同學科領域和知識背景的同學交往,這也是實行走班之后開展德育工作的新內容。

3.走班增強全員德育的意識

走班后行政班的建制弱化,全員德育的意識加強,必然會形成一個“人人抓德育”“處處有德育”的局面。更多的學科教師承擔起學生教育和班級管理的職責,這將有利于實施學科教師由“業(yè)師”向“人師”的轉變。這需要走班之后教師角色的新轉變。

因此,加強對分層走班的管理,強化學生班集體概念,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顯得尤為重要。走班以后,教師明顯感到了自己的雙重身份,既是學科教師,也是走班的班主任;既要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更要抓好這堂課的教育管理。

三、分層走班帶來的學校管理和師生角色的轉型

1.學校管理的轉型

實施分層走班教學之后,一系列相應的問題和變化也隨之產(chǎn)生??颇拷處熑绾斡行Ч芾碚n堂?如何收發(fā)作業(yè)?如何考查教學內容?如何保證走班教室的衛(wèi)生?如何管理“兩操”?為此,學校多次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等,廣泛聽取大家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了《走班課授課教師管理職責》和《學生行為規(guī)范要求》,涉及課堂的管理職責、作業(yè)收繳的職責、考查科目的職責、“兩操”督查的職責、班級衛(wèi)生職責等方面。年級教師輪流按順序“走動管理”,包括走班課前督促、課中檢查、課后反饋。學校在教室外為每位同學配置個人儲物箱,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

2.行政班班主任的轉型

選課走班教學實施后,行政班班主任在班級的授課面減少,學生與班主任的接觸、交流時間趨減,行政班結構日趨松散,班主任的關注點應有所改變。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早自修、午間休息、班會課等時間,借助各種活動,凝聚班級成員,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課余,與走班課教師加強溝通,關注班級學生,尤其是不再授課的學生群,更要加強個別談心,關注每位學生的狀況。

3.走班課授課教師的轉型

走班形式的全面鋪開,對走班課授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授課教師被賦予輔導員的職責,應努力成為學生思想上的引領者、學習上的指導者、心理上的疏導者、生活上的關懷者,帶領走班課的學生在每周四節(jié)、兩節(jié)甚至只是一節(jié)的上課頻率中,形成班集體,讓學生找到歸屬感。授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課后交流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接觸學生,同學生交朋友,營建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及時與班主任溝通,交流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協(xié)助班主任做好困難學生轉化和特殊學生的引導工作。

4.學生自主管理方式的轉型

每個走班的班級都設管理干部,協(xié)助授課教師點名、記錄課堂情況,同時定期反饋,共同管理。管理干部納入評優(yōu)考核,在校級標兵評選中專設“責任標兵”,以此表彰走班課中的優(yōu)秀干部。教室里設立固定的作業(yè)箱,學生自覺到指定科目、指定班級的作業(yè)箱交作業(yè),教學班課代表做好記錄。嚴格點名制度,師生雙向點名,學生記錄課堂日志。班干部負責把本班學生在走班上課時的紀律、作業(yè)情況等反饋給班主任,班主任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生學習、思想上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