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學過程

地理教學過程精品(七篇)

時間:2024-04-09 16:0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學過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地理教學過程

篇(1)

【關鍵詞】地理教學 實施途徑 興趣 質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地理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一、于地理新舊課程對比中,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

傳統(tǒng)地理教學側重對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和空間演變規(guī)律的介紹,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廣大地理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本上介紹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書本以外的東西不想學、不會學;把課本知識當作絕對真理,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因而難以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新課程則揚棄了這一傳統(tǒng)的慣性模式,既注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又注意讓學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識經驗系統(tǒng),形成靈活的、系統(tǒng)性內化的、在多角度多層面豐富理解的基礎上整合的經驗知識系統(tǒng),注意知識的應用性和發(fā)展性。同時,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方式先介紹知識,再讓學生在訓練中鞏固知識;新課程標準強調地理學習的過程應為在嘗試解決問題中學習,即先發(fā)現有思考價值的探索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得新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新課標更遵循人的知識增長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階段性特征,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彌補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原能力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的活動過程。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

二、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

問題往往是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最好手段,是體現過程優(yōu)化的有效載體。地理教學中針對一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堅持時間短的特點,采用提問題能使學生整節(jié)課圍繞老師思考,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地理教學中,問題的設置一方面可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為引子來逐步引導學生?;谶@一認識,例如,在教學和地震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大家所熟悉的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此地為什么會發(fā)生大地震?屬于什么類型的地震?還有哪些地方可能發(fā)生地震?要求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帶著問題一一閱讀解決。還要求學生從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徑來進行思維,大膽地想象各種問題還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答案,提供學生一定的思考余地。一堂課下來,可以想象采用這種創(chuàng)設問題的方法,不但學生能及時地掌握地震的有關系統(tǒng)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能力。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事實上,地理學科的區(qū)域性、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特點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參與機會。

三、于地理雙基教學落實中,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能力,知識就成了死水枯木。因此,落實雙基教學,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意義重大。毋庸諱言,能力的高低,歸根結蒂在于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這就要求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夯實,對各知識點的學習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改變以往為教知識而教知識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記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圖、插圖、各類專題地圖、自然景觀圖、寓意深刻的漫畫和各類圖表,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落實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另一方面,要構建學科主干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科內的綜合能力,清理學科內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tǒng)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象的分布、運動及變化規(guī)律,使之規(guī)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實現“五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的形成過程。例如,掌握了地球上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就可以用它來分析氣旋和反氣旋、大氣環(huán)流、洋流的運動偏向及河流對河岸的沖刷情況;把外力作用中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等作用進行聯系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把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中的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進行比較,總結出緯度地帶性是以熱量為基礎,而經度地帶性是以水分為基礎的關鍵所在等。

四、于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中,優(yōu)化地理教學過程

篇(2)

一、地理教學信息環(huán)境的概念

教學信息包括兩點:知識信息和教學活動信息。所謂知識信息指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學科內容(不是該學科的全部知識);教學活動信息指反映學生學習活動過程和狀態(tài)的信息。教學環(huán)境有以下劃分:如果從所指范圍的大小看,包括社會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課堂(教室)環(huán)境;從因素分類來看,教學的物理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是人們注意較多的教學環(huán)境;而對地理教學來說,另一種同屬因素分類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重要,這就是教學信息環(huán)境。而教學信息環(huán)境是以學生學習過程和活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環(huán)境的一種。地理課教學環(huán)境則是指地理學習時所獨有的教學信息環(huán)境,由于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地理教學信息環(huán)境的研究和建立尤為重要。

二、地理教學信息環(huán)境研究的意義

1 地理教學中的信息的內容

地理教學中的信息以社會信息為主,可分為三大部分:基礎信息,隱含信息和信息?;A信息是指經過教材編寫者、投影片、幻燈片、錄像片等教學材料的編制者以及地理教師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識。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一部分知識以國家地理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為基礎,根據各地區(qū)或各學校情況加以適當擴充構成。在理想狀態(tài)下,即學生并沒有事先對這些內容有所了解,通過地理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完成對這部分地理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過程?;A信息包括自然、社會、經濟、區(qū)域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如關于地球陸地各種地形和自然帶分布的信息。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有時并不直接將地理信息傳遞到學生那里,而是提供適量的地理數據(文字、圖像、數字等),將教學需要的信息隱含在這些數據中,這類教學信息就是隱含信息。地理數據相對學生來說是未加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中獲得有用的知識。信息是指學生通過非正規(guī)教學獲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過在家里看電視、報紙、課外讀物或參觀博物館等方式獲得的地理知識。如果信息正好與基礎信息重合,基礎信息就轉變成信息。

2 地理教學中的信息的重要性

從地理教學的發(fā)展看,地理教學信息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首先,地理教學內容中有關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等內容會日益增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將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比起自然地理部分,這些內容的教學所需信息量會大大增加。此外,地理教學,特別是高中地理教學,應改變只是拿一些原則泛泛而談的做法。其次,中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中學各科在這方面都負有自己的使命。地理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獲取、整理、運用信息能力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要做到這一點,加大隱含信息和信息的運用,促使學生多從地理數據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種較好途徑。

三、地理教學信息環(huán)境研究的意義

篇(3)

關鍵詞:生存教育;地理教學;途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18-02

一、地理教學中生存教育的現狀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會生存”已然成為了全球教育的共同主題。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教材要求學生對各種自然與人為災害的發(fā)生、防御有正確的認識,具有安全意識,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護的措施。從“生存教育”的大視野來看,我們的地理教材還特別強調了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關系,體現了“珍愛生命”的精神。在地理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生存教育,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學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更是地理學科提升其學科地位的契機。但是由于現實中的各方面原因,地理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得到學校、老師、學生等等各方面的正確認識。在許多學校,由于應試教育、中高考的指揮棒、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重理輕文思想等的影響,為提高所謂的教學質量、升學率等,地理學科依然被學校視為“豆芽菜”、“雜牌軍”,致使本來就比較少的地理課時更加少,在眾多學科中備受歧視。現實中的地理教學狀況使得一些地理教師備受打擊,課程改革中生存教育的理念難以在其心中生根發(fā)芽,以致于地理教師對教學的準備設計、教學實施過程、教學反思及教學總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脫離了滿足時代和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失去了作為地理教師應有的激情。中學地理教學目前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生存教育的新鮮血液沒有很好地滲入到中學地理教學的骨髓中。

二、開展生存教育的途徑研究

青少年缺乏生活閱歷,他們對生存知識和生存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既沒有感性的生存體驗,也沒有理性的知識教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去強化他們的生存意識,提高其生存的能力。

1.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地理學科所具備的特性,使其擁有非常豐富的課程資源,比如說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名勝古跡,等等。我們不僅要充分挖與掘教材相關的內容,還應該充分地開發(fā)、利用其它地理課程資源,比如推薦學生閱讀與地理有關的讀物、小說,播放地理紀錄片等,鼓勵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了解人類的偉大、生命的可貴,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生存價值觀。如在《我國農業(yè)分布》的教學當中,可以把景觀圖和地圖結合起來使用,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農業(yè)生產要因地制宜。展示反映我國農業(yè)生產的景觀圖片,例如南方的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麥的播種和收割的圖片,介紹照片拍攝的時間以及反映的事物,但是不要注明地點。學生分組觀察圖片,記錄觀察到的內容,討論農業(yè)生產的自然條件。學生利用地圖,討論圖片上的農業(yè)生產景觀可能出現在哪個地區(qū)。由學生利用相關圖像向全班闡述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講評。

2.教師要充實自我,以身作則。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教師自己首先要充分地認識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轉變觀念,身體力行,做好學生的榜樣。不少老師自己本領不高,終日躲在學校這一象牙塔中渾渾噩噩過日子,躲避來自社會環(huán)境中的種種變化和磨難,自身的生存意識與能力就不是很強,如何教導學生?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充實、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領,用自己的激情帶動學生的激情。例如使用角色扮演這一授課方法,當講到高中選修中“自然災害”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扮演受泥石流侵襲村莊的居民,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礎上,教授其逃生之法。

3.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實踐活動有課內和課外之分,現如今的地理教材,不乏很多的活動板塊,教師可據此開展一些例如辯論會、演講、話劇等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更重要的,讓學生學會了競爭,學會了合作。而課外活動尤其是社會實踐,可以大大地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使學生能切身地體驗并且感受到社會,認識、理解當今社會中的各個問題和現象,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和自主調控的本領,讓他們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鍛煉、成長,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夠更好地生存。如講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交通大隊了解當地的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交通事故狀況、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通過以上各方面的調查總結,使學生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增強防災的意識。又如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水》這一章的活動板塊,要求以北方缺水問題為例,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場提出不同的對策,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活動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專家組(如工程技術專家、經濟專家、地理專家等)開展辯論賽,向學生灌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4.積極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生存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的書本教育,僅僅只需教師和學生即可,它是一個集學校、家庭、社會、自我四位于一體的系統(tǒng)。因此想要順利地實施生存教育,僅有教育部門(或學?;蚪處煟┑闹匾暿沁h遠不夠的,必須積極調動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關注,爭取到全社會的配合與參加,并且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以及家庭的資源,從而形成生教的合力。例如高中必修2中第三章的問題研究環(huán)節(jié),針對題目“家鄉(xiāng)的農業(yè)園區(qū)會是什么樣”,教師可以與當地的農業(yè)基地聯系,開放園區(qū)供學生參觀學習,甚至邀請學生家長陪同,讓家長與社會真正地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

5.喚醒學生的自我生存意識。哲學上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無論外界如何重視,如何勸導,都只能產生一段時期的影響。只有學生自己擁有生存自救意識,才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或是尋求其他幫助。而目前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往往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天災人禍永遠是別人的事,跟自己無關,也正是如此,造成了他們生存意識的淡薄。因此,喚醒學生的自我生存意識,使之實現自我生存教育尤為重要。例如,必修2中第六章《綠色食品知多少》,可以讓學生事先從自家隨機帶零食、蔬菜,在課堂上展示并分門別類,教師在強調綠色食品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同時,告訴學生綠色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好處,并運用多媒體等展示食用非綠色食品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中毒的案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危險近在咫尺,自己并不能置身事外,使其從內心真正關注生存教育并認真對待它。

在地理教育中滲透生存理念,從小處說,可以強化學生個人的獨立生存意識;而從宏觀上來講,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民族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必要性,甚至不失為地理走出尷尬學科境地的一條新路。當然,正如文中所說,除了地理教師的轉變,社會以及的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我相信,只要各方力量都能重視生存教育,并攜手共建之,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且會生存得十分精彩。

參考文獻:

[1]曹利群.“適者生存”與素質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2]劉麗紅.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關鍵——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J].天中學刊,2005,(3).

[3]光.生存之維:經驗視域與超驗視域的分化與融合——關于建構生存哲學的思想史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0,(1).

[4]崔新京.生存意識—日本民族的一個精神支柱[J].日本學刊,1994,(4).

[5]周王躍,王斌.體育教育與人類生存意識的發(fā)展[J].天水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

[6]吳寧,栗文華.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存意蘊[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

[7]王凱.新生存意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運動[J].湖北社會科學,2004,(8).

篇(4)

關鍵詞:優(yōu)質教學;優(yōu)質地理教學;實施策略

優(yōu)質教學理論發(fā)源于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后來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該理論從全新的角度分析教學現象和教學理論,是一種促進教學優(yōu)質、促進學生學習優(yōu)質的素質教學。我國學者周善恒認為優(yōu)質教學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目標卓越、過程優(yōu)化、效果優(yōu)質為價值追求,通過優(yōu)化教學系統(tǒng)中的諸要素,形成優(yōu)教優(yōu)學互動模式,旨在適度負擔的前提下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并使學生學習潛能得到充分開發(fā),其素質得到多元化、個性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優(yōu)質教學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fā)展,強調教學始終要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導向,以全面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目的。因此,將優(yōu)質教學與地理教學結合,提出優(yōu)質地理教學理論是適應地理教學基本要求的表現。

優(yōu)質地理教學是以優(yōu)質教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優(yōu)化地理教學系統(tǒng)中的諸要素,形成優(yōu)教、優(yōu)學的互動模式,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潛能得到充分開發(fā),使學生的地理素質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結合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現狀與需要,轉變地理教學理念、實施優(yōu)質地理教學也已成為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與水平的一項新舉措。

一、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

優(yōu)質地理教學是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優(yōu)化。由此,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的優(yōu)質教學

優(yōu)質地理教學是一種通過提高地理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教學過程評價和優(yōu)化教學目標管理來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現代教學理念。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開展首先便離不開地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優(yōu)質地理教學要求地理教師不僅要樹立優(yōu)質教學理念,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與教學能力,而且要善于與學生交流,選擇有助于學生潛能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以一種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在師生互動交流中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二)學生的優(yōu)質學習

教師教的優(yōu)質、高效最終集中體現在學生的全面進步上。要實施優(yōu)質地理教學,地理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地理學習的主體參與性,積極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我地理知識的學習與建構,并指導學生在地理實踐中理解、掌握和運用一定的地理學習策略,學會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教與學的優(yōu)質結合

優(yōu)質地理教學是一套為促使學生學習,實現地理教學目標而采用的地理教學策略。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著重點在于“優(yōu)質”,“優(yōu)質”既包括教師教的優(yōu)質,也包括學生學的優(yōu)質。因此優(yōu)質地理教學也可看作是教與學的優(yōu)質結合。在優(yōu)質地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優(yōu)質結合就是將教師的優(yōu)質教學與學生的優(yōu)質學習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兩者的主體性,通過優(yōu)化教學主體的互動關系,促進兩者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促使地理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二、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實施策略

優(yōu)質地理教學要求地理教師在遵循地理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促使地理課堂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達到最優(yōu)化,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水平。影響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地理教學主體、地理教學內容、地理教學過程等。本文主要就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優(yōu)質地理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地理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地理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學生應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包括隱含在地理知識技能中的人文精神等人格教育方面的內容。地理教學內容是關系到優(yōu)質地理教學能否實現的基本要素,沒有優(yōu)質的教學內容,就沒有優(yōu)質的地理教學。因此在選擇地理教學內容時應堅持以下幾點:

首先,地理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導向,要體現“快樂教學”的指導思想;其次,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學生整體特征,也要注重個體差異;再次,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要注意貼近生活、與時俱進。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地理教師要盡量選擇學生生活中耳聞目睹的、喜歡的素材作為地理教學內容。

(二)地理教學時間的管理策略

以時間為標準來看,地理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優(yōu)化的效果。因此優(yōu)質地理教學時間的管理策略也是實施優(yōu)質地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管理優(yōu)質地理教學時間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地理教師要增強時間效益觀念,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提高時間的有效利用率,同時也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機智,積極協(xié)調好教學時間;其次,地理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益,就要爭取在最佳時間段內安排主要教學任務,解決關鍵問題;再次,地理教師也可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講述方式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延長教學的有效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地理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策略

優(yōu)質地理教學實現的關鍵在于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而地理教師對地理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尤其注重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在選擇導入點時,地理教師應認真分析地理知識的結構體系,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如興趣愛好等,注意貼近生活,使導入點富有時代性、創(chuàng)造性與趣味性;其次,地理教師在梳理知識點時,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一定的地理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把握地理知識的內在結構、掌握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再次,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啟發(fā)和誘導,善于運用發(fā)現法、情境法、暗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教學行為實現最優(yōu)化;最后,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要不斷地培植發(fā)散點、發(fā)現創(chuàng)新點,尋求不同地理知識的發(fā)散點,為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造力的延伸埋下種子,為學生將來進行優(yōu)質地理學習奠定基礎。

此外,在教學評價方式上,優(yōu)質地理教學也多采用表現性、過程性和綜合性的發(fā)展性評價方式,要求從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既要考慮到在教師的教學下,學生如何進行地理學習、怎樣獲得地理知識、如何提高地理素質,又要考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味人文精神、如何展現生命價值等優(yōu)質教學的深層意義。

優(yōu)質教學理論從全新的角度來分析和闡釋教學現象、教學理論,給我國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深刻的啟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優(yōu)質地理教學主要通過優(yōu)化地理教學系統(tǒng)中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要素,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發(fā)展和完善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以此最大限度地實現過程目標與終極目標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周善恒.新課程理念導向下的優(yōu)質教學[J]·青年導刊,2005(9):24-28.

[2]劉衍萍,李國霖.素質教育課堂化課堂教學優(yōu)質化[J].教育導刊,2002(12):22-24.

[3]徐輝.關于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問題的觀察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3(10):11-14.

篇(5)

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高中地理教學;滲透措施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單一的學科知識應很難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解決,這就使得能夠將多學科知識進行交叉運用的符合性人才,成為了社會急需的一種人力資源。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有著知識內容豐富、課程結構復雜,學科綜合性強的特點,因此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學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從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來看,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已經成為了地理教學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問題進行探究。

1 地理學科與數學學科之間的關系

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聯系,是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研究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在徐建華所著的《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中,地理學和數學中的幾何學被認為是同為研究地表問題的學科(在來自希臘文的西方文字中,幾何學有“測地術”的含義)[1]。從地理學科的發(fā)展來看,數學方法的運用,是解釋地理現象的發(fā)展內在機制和運動規(guī)律的重要因素,這就說明數學思想方法是促進地理研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從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來看,氣象學、地質學和地震學等學科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數學學科的幫助,因此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就為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

2 高中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2.1 分類討論思想

分類討論思想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問題不能通過統(tǒng)一標準進行一次性解決的情況下,通過對問題進行劃分,對劃分出的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對應方法進行處理的數學思想[2]。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數學思想也可以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滲透,例如教師在講解地球運動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會告訴學生,某地的經度數除以15,將結果四舍五入以后,取整所得的結果就是該地的時區(qū)。針對學生對計算時區(qū)過程中的四舍五入問題難以理解的現象,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時區(qū)計算公式的余數問題進行分類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解。

2.2 歸納思想

歸納思想主要是通過對特殊例子進行分析,通過舍去非本質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方式,從事物本質聯系中概括普遍性結論的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一些地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歸納思想的應用,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晝夜長短的變化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對晝夜長短問題進行歸納。

3 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通過對新的數學教學大綱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產生的思維變化過程,成為了新數學教學大綱中較為重要的因素,這就表明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的理性認識過程,成為了教育界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這樣,在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針對教材中提到的“由赤道到兩級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地球儀的方式,讓學生對由赤道到兩級的熱量差異進行了解,在對熱量差異進行了解以后,學生會發(fā)現,熱量差異是影響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對既影響熱量變化又影響植被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學生經過分析以后得出結論,氣候因素是影響熱量變化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邏輯推理的數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滲透,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的滲透,學生對由赤道到兩極的植被分布情況進行了充分的了解。這就表明數學思想的應用,是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在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滲透。

4 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學滲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教師的知識儲備是影響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數學思想方法調查滲透過程中,教師要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進行注意:首先,在數學方法的滲透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高中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這樣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相關的數學思想進行了解,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旁聽數學課的方式,對自身的數學知識進行豐富,以便讓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滲透。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要對數學思想的滲透程度進行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地理學科知識點的講解,是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數學思想的滲透是為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有效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過多的數學思想,那么,地理課就已經變成了數學課,因此,只有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地理教師才能利用大量的時間對數學思想進行了解。

5 結論

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邏輯推理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和歸納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應用的數學思想。在數學思想方法滲透過程中,地理教師對數學思想的滲透情況進行控制,以避免流于形式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郭姝媛.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D].華東師范大學,2011.

篇(6)

新課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學目的以及要求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夠實現新課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學目標了,因此,在新課改之后,微課程理念逐漸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理念的應用進行探究,先介紹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微課程理念應用的優(yōu)點,然后再介紹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理念應用的過程,以幫助微課程理念更加高效的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而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微課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隨著現代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逐漸滲透,高中地理教學對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越來越重視,且在新課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學對于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內容有了重新的定義以及規(guī)劃,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在新課改之后的教學形勢之下問題逐漸凸顯。微課程理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逐漸被高中地理教師接受并廣泛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且同時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更加重視。

1.微課程理念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

1.1微課程教學有效的實現了分層教學的目的。學生根據其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同,在加之學生自身智力水平差異最終導致不同學生對于高中地理知識學習能力、方法以及效率上各有差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進行分層教學是微課程理念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最大的優(yōu)勢。在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夠根據班級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進行教學,分層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能夠根據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出科學的分層教學規(guī)劃,從而實現高中地理分層教學,提升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1.2微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微課程理念應用與高中地理教學中能夠實現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個性化與模塊化。在模塊化之后的高中地理知識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層次劃分顯著,各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個性分明,在個性化與模塊化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且微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識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自主學習意識的構建。在微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識教學,教師通過對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模塊劃分,凸顯各個模塊教學的重點與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長期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1.3微課程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應用。高中地理知識對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感官水平要求較高。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學生空間現象能力的培養(yǎng),再加之,傳統(tǒng)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再加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本身就十分立體化,因此,在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十分困難,即使能夠掌握地理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很難將書本上的理論基礎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于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應用微乎其微。微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知識教學不僅更加重視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深度剖析,且教師也更加重視學生空間現象能力的鍛煉以及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逐漸培養(yǎng),因此,在微課程理念之下,高中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效率更高,且學生能夠促進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的應用。實質上,高中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實踐應用以及對高中地理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對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以應用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且也是學生對理論知識消化與吸收的過程。而學生生活水平以及地理常識的增加也是建立在扎實的地理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微課程應用在高中地理知識教學中不論是對于學生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還是學生地理常識的增長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中地理“微課程”教學過程

2.1微課程教學主題的確定。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對于知識模塊的劃分更加明確,每一個教學模塊的內容都具體有顯著的個性特征,即微課程教學劃分的教學模塊都有其核心主題。在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學模塊的劃分以及教學主題的確定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項工作,其不僅影響微課程教學后續(xù)過程的開展,其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也有直接的影響。

2.2微課程教學時間的控制。微課程教學過程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微課程教學模式之下,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時間自由學習,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課堂時間是固定的,教師應該科學的分配課堂時間,微課程教學的時間以十分鐘左右為最佳,以充分保障微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

2.3微課程教學結構構建。微課程教學過程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教學問題的提出,教學活動的規(guī)劃與進行,教學問題的合作探析過程。微課程教學時間較短,因此,教師在進行微課程教學時要十分迅速的切入微課程教學主題,即在教學問題提出階段,教師應該迅速且有效。在活動設計與進行階段,首先,微課程教學活動應該緊扣主題且與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緊密相連,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探析階段,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引導,且最終教師應該對于問題進行總結與歸納,對于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結束語

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對于高中學生地理知識學習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因此,積極探究微課程教學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對于高中教學工作效率的提升十分必要。

作者:張智華 單位:莘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參考文獻:

[1]時歡歡.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高中地理微課程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篇(7)

關鍵詞:選擇;地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2-238-01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地理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我認為,要讓地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真正發(fā)揮其巨大的作用,選擇地圖是關鍵。

一、選好地圖的種類。

與地理教學有關的地圖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地理景觀圖、地理聯系圖、地理原理圖、地理統(tǒng)計圖等等,不同的地圖所承載的地理信息也各不相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差異。選好地圖的種類能夠讓每一張地圖發(fā)揮其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們學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或者是外來民工子女,受其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既不能“讀萬卷書”,更不能“行萬里路”,他們沒有城里的孩子見多識廣,與城里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知識面非常狹隘,這種狹隘性有時候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和理解。

對于這些孩子而言,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景觀圖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地理景觀圖是將客觀存在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以圖像的形式,形象而又具體地展現給學生,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語言和文字無法比擬的。恰當、合理地運用地理景觀圖可以彌補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感性認識的不足,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地理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節(jié)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分布以及基督教教堂的建筑特點,我為學生精心準備了法國巴黎圣母院、俄羅斯瓦西里大教堂、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美國洛杉磯水晶教堂、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澳大利亞圣瑪麗大教堂等圖片,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感受地理的魅力。

地理聯系圖則有助于揭示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而非零散的地理知識。通過較長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目前初中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存在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地理知識的“碎片化”,也就是所學地理知識比較零散、不成系統(tǒng)。地理知識的“碎片化”又使得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容易遺忘。產生知識“碎片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地理會考的考查目標對地理教學的導向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會考考點的過于細化,過于注重對記憶類地理知識的考查,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重視記憶地理事物和現象,忽視理解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所學地理知識不成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過程中對地理聯系圖的恰當運用,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地理知識進行重構,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生學完八年級第二單元《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一章后,我會繪制一幅反映中國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圖表,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中國自然環(huán)境特征。

二、選好恰當數量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