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言理論論文

語言理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0 16:19: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言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語言理論論文

篇(1)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選入高中語文第三冊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筆》,文筆清麗典雅,語言優(yōu)美凝煉,值得教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綠”字,潑墨如水。文章通過對西子湖畔秀麗山水的描繪,熱情謳歌我們祖國的偉大、可愛。作者緊緊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綠”,不惜濃墨重彩、潑墨如水,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青綠山水”畫,使讀者置身于“綠”的海洋之中。請看,那林海是“綠沉沉”的;在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的古樹“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那飛來峰上的層層疊疊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有的綠得發(fā)藍”;峰下蜿蜓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甚至連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即便是同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那蘇堤上的樹木,遠看時似乎覺得“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近看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在花港,“看到了又一種綠”:“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加了好幾處綠草坪”。就這樣,全文一共用了二十多個“綠”字,可讀者一點不覺得重復多余。正是這二十多個“綠”字,淋漓酣暢地揭示出祖國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透過那“活潑的綠色”領略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前程似錦,有著茁壯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作者為此著力于寫西子湖畔之“綠”,委實可以同朱自清先生的《綠》比美。

2.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漢語的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單音節(jié)為次。但單、雙音節(jié)配合得當,就能產(chǎn)生語言節(jié)拍的長短,就產(chǎn)生了音樂感、旋律美。如本文劈頭一句:“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币艄?jié)搭配是“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即“雙—單—單—雙—雙”。這樣,讀起來就使人覺得流暢順口,富有節(jié)奏感。如果改成全用雙音節(jié):“平生/最最/喜歡/游山/逛水”,讀起來就顯得單調(diào)、呆板,缺乏音樂感了。我國清代古文家劉大kuí@①在《論文偶記》里強調(diào):“文章最要節(jié)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边@個見解是很精辟的。這里所說的“節(jié)奏”,就是指“音節(jié)”??梢娨艄?jié)乃是構(gòu)成文章語言音樂美的基本因素。

3.平仄相間,瑯瑯上口。古人作詩為文非常講究聲律。所謂聲律,就是平仄的格律。今人寫文章雖無需講究平仄格律,但平仄的一般規(guī)律也應予以注意。因為平仄相間可以形成聲調(diào)的有規(guī)律的高低強弱;而聲調(diào)的高低強弱有了規(guī)律,語言就會有明快的節(jié)奏,讀起來就瑯瑯上口。因此寫現(xiàn)代文章一般也要注意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各詞(字)的搭配上交錯地安排平聲和仄聲,借以創(chuàng)造語言的音樂美。宗璞同志正是這樣做的,她在運用排比句式時尤其注意了這一點。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這個排比句中三個分句的落腳字為:平—仄—平。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

此句四個排比分句的后一個詞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

此句中四個排比分句的末一個字是:平—仄—平—仄。

以上三句中對應位置上的字詞的平仄相間,形成了聲調(diào)的時高時低,音響的時強時弱,讀起來十分順口,聽起來非常舒適。如果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或平仄雜亂,則不但不好聽,而且也拗口難讀。(按:第三個例子摘自作者的原文。中學課本的編者將此句改為“……沒有春光,沒有雪,沒有秋意”。這樣,落腳的字就變成:平—仄—仄,就破壞了這一句的韻律美了。因此我認為還是不改為好。)

4.長短句式,交相互用。長短句式交替使用、合理搭配,誦讀起來就抑揚頓挫、富有變化,時而如涓涓流水,時而如急風驟雨,具有極強的音樂感染力。如:“亭旁溪水錚cōng@②,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边@段話一共有八個小句(分句),這八句的字數(shù)分別是"6-4-12-9-4-4-7-15",這是一個地道的“散句”,它由八個格式不同、結(jié)構(gòu)各異、長短不一的句子錯綜地排列在一起,具有此起彼伏,靈活多變的特點,能避免單調(diào)、死板,取得明快、生動、活潑、和諧的修辭效果。

5.排比、對稱,氣勢有力。排比、對稱句式都屬于“整句”。整句的修辭效果是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有力,語意鮮明。本文中的排比、對稱句式比比皆是,這里略舉數(shù)例: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作者抓住了西湖風景的總特點——“綠”,一口氣把三處地方不同的“綠”勾勒在讀者的面前,真是觀察精細,感受入微。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興安嶺上起伏不斷的綠沉沉的林海,那開滿了各色無名的花的廣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以及那舉手可以接天的險峻的華山……曾給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發(fā)起多少變幻的感情。

這段話前四句是排比,后兩句是對稱(只有兩項,類似對偶,但不是對偶),集中地描繪了祖國山川的壯麗多姿和雄偉氣勢,傾注了作者無比熱愛祖國大自然的熾烈感情,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自豪感。

還有如“那溫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線條,那手的表情……”,“……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論秀媚,西湖比不上長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論宏偉,比不上太湖,煙霞萬頃,氣象萬千”,“……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轉(zhuǎn)靠在水面……”,“兩三人尋幽訪韻固然好,許多人暢談暢游也極佳”等等,排列勻稱,氣勢貫通,節(jié)奏明朗,音律激昂,給人一種強烈的音樂美感。

6.比喻、比擬,熨貼傳神。這篇散文大量地運用了比喻和比擬手法。先看比喻:

亭旁溪水錚cōng@②……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把水花飛濺的情景比作“飛珠滾玉”,多么熨貼自然,生動形象,既寫出了流水的速度之快,又寫出了溪水的光彩色澤,給人以動態(tài)的美感?!爸椤焙汀坝瘛倍际侨藗冃哪恐小懊馈钡南笳?,用它們作比,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就頓時溢于言表!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

如果說前一例是一般的明喻,那么,這一例是特殊的明喻——博喻+明喻的連用。此例以分號為界,可分為兩層:先是用四個喻體從不同角度來比喻一個本體,即“博喻”;然后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喻另一個本體,這是暗喻的連用。這種接二連三的反復設喻,加強了語意,增添了氣勢,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青苔的形象、色彩之優(yōu)美、有趣,使人讀了仿佛置身于美不勝收的畫廊之中,流連忘返。(按:此例中的最后一個分句有語病?!吧剿憋@然是不能用數(shù)量“一幅”來限制的。作者的意圖是要把有關西湖的美景比作一幅青綠山水畫,可是掉了一個“畫”字,“青綠山水”不但跟“一幅”搭配不攏,而且也不成其為“喻體”了。)

再看比擬例:

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那在新鮮的活水中游來游去的金魚,一定會知道得更清楚罷。

這里是寫“花港”之變。作者在上文說過:“和全國任何地方一樣,隔些時候去,總會看到變化,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有趣的是,作者讓“金魚”做見證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真是神來之筆!

更何況西湖連性情也變得活潑熱鬧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潑熱鬧的。

如果說前一例是比擬中的擬人,那么,這一例既有擬人,又有擬物。此例生動地描繪了人們游覽西湖的活潑熱鬧的景象。在我們社會主義的祖國,人們在工余之暇,來調(diào)養(yǎng)身心,享受祖國的山水之美,這種活潑熱鬧的場面,確是意味深長的,作者看了,怎能抑制得住內(nèi)心的激動呢!這種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與成功地運用比擬手法是分不開的。

還有如“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象滿池的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翩起舞了”,“遠水如煙”,“遠山……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等等,都是極形象傳神的比擬和比喻,把敘述的對象說得十分鮮明生動,充分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7.對比、引用,深化主題。文章中兩處用了對比手法:

都錦生織錦廠在我印象中,是一個窄狹的舊式廠。這次去,走進一個花木蔥籠的大院子,我還以為找錯了地方。

最初到花港時,印象中只是個小巧曲折的園子,四周是一片荒蕪。這次卻見變得開展了,加了好幾處綠草坪,種了許多叫不上名來的花和樹,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

以上兩例寫西湖風景的另一個特色——變。這個“變”字點染了時代的特色:50年代的西湖,如同我們偉大的祖國一樣,日新月異地變化著、發(fā)展著。作者雖然只寫了“都錦生織錦廠”和“花港”的發(fā)展變化,卻能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貌,看到了整個祖國飛躍前進的身影。這樣就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文章中的引用,也有兩處。一處是寫六月雨天,沒有春光,不是觀賞西湖的好時光。但不要灰心,有坡的詩句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保ā讹嫼希跚绾笥辍罚┳髡吒嬖V我們:水光之好,山色之奇,須仔細觀賞、領略才是,千萬不能性急,因為蘇公是最解西湖的人。讀了這兩句詩,我們就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中充滿了信心,并初步了解到了西湖景色之奇特奧妙。

另一處是在描寫人們游覽西湖的活躍熱鬧的場面時引用了坡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碧K詞所寫,是形容他任密州太守時出獵的景象,那時的所謂“傾城隨太守”,實是夸張之詞。城里的勞動者哪有閑情逸致去看達官顯宦們射獵取樂呢?跟隨的無非是一些游手好閑者而已。然而,今天人們游西湖卻不同,那是勞動人民為調(diào)節(jié)生活節(jié)奏,消除工作疲勞來領略山水之美,以便用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日的勞動建設中去。時代不同了,這種“熱鬧”的意義也迥然不同。這樣,對深化作品的主題就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8.量詞變換,表意確切。文章中“數(shù)詞+量詞+名詞(或帶定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很多,光是用數(shù)詞“一”跟量詞、名詞組成的結(jié)構(gòu)就有十多處。如“一種奇怪的力量”、“一句好話”、“一片迷蒙”、“一片綠色”、“一層銀灰的顏色”、“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一幅青綠山”、“一種蓬勃的生機”、“一段云霞”、“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一個窄狹的舊式的廠”、“一個花木蔥蘢的大院子”、“一處觀賞地”、“一首《江城子》”、“一個鞋匠”等等。這十多個量詞分別用于十六處,除少數(shù)相同外,其余都各盡各責,互不重復,表意十分確切,不好隨便調(diào)換。這也同樣表明作家運用語言技巧之嫻熟,值得我們學習。

9.重詞迭字,鏗鏘悅耳。我們把間隔出現(xiàn)的詞稱為“重詞”,接連出現(xiàn)的字稱為“迭字”。本文中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上面例句中已出現(xiàn)了一部分,這里不妨再舉出一些(加“?!钡臑橹卦~,加“.”的為迭字):

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

層層疊疊的樹木……

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

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

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白茫茫的湖水……

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

這些重詞迭字遍布于整篇文章之中,不僅使行文從容不迫,舒緩流暢,而且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丁當有聲、鏗鏘悅耳,使語言產(chǎn)生了“玲玲如振玉,累累似貫珠”的音響效果,讀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字庫未存字注釋:

篇(2)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滿腔熱情滿腔愛。不一往情深,就鉆不進去,就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就不可能獲得真知。學生學語文,也是同樣的道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也說過:“無論愛什么,──飯、異性、國、民族、人生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zhí)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學生對祖國的語言文字產(chǎn)生濃厚的感情,就能孜孜矻矻,深入其中,尋求知識寶藏,就能刻苦地進行訓練,正確地使用。怎樣激發(fā)他們熱愛的感情呢?

抓住漢語的特殊性和內(nèi)在規(guī)律性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它的悠久歷史,懂得它源遠流長,激發(fā)自豪感。結(jié)合課文的講談分析、結(jié)合學生聽、讀、說、寫的訓練,傳授語言、文字、語法、修辭等漢語基礎知識,分析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生動,激發(fā)熱愛的感情。比如辨別字的形、音、義,不能只機械地、呆板地就某個字論某個字,要講出漢字的特征。讓學生理解漢字就是由橫、豎、撇、點、捺、提、鉤等七種基本筆畫組合而成,不管是筆畫少的,少到兩畫,如力、乃、又,還是筆畫多的,多到二十幾畫,如蠢、羸、攥,都飽含線的藝術,各個部件組合得緊湊、有韻味,形體勻稱,給人以圖畫美的感覺。漢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反映了這個工具表情達意的準確度和精細性,啟發(fā)學生饒有興味地進行辨別、探討。讓學生知道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根據(jù)史前文物資料推測,大約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漢語字詞的豐富、語言的優(yōu)美、同義詞近義詞區(qū)別的細微,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遠非其他國家所能比擬,教學時可適當采用比較的方法與英語、日語、德語等有關詞語比較,比出漢語的豐富多彩,比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引導學生賞析優(yōu)秀文學作品,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祖國文學的感情。在德國,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歌德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在統(tǒng)一德意志語言,使德國文學進入世界文學之林方面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可那時已是十八世紀未,十九世紀初。而我們偉大祖國很早就出現(xiàn)了《詩經(jīng)》、《左傳》、《楚辭》、《史記》等偉大作品,那都是公元前的事。至于公元后的文學作品,真是多如天上的燦爛群星,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郭沫若、茅盾等偉大作家的作品更是在世界上閃射著奪目的光輝。帶領學生學習古往今來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寫成的佳作,猶如身入勝境,在無數(shù)瑰麗璀璨的珠寶中觀賞遨游,美不勝收。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表現(xiàn)力,哪怕是一首小詩小詞,也有無窮的趣味。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眱H僅二十七字,繪出了櫛風沐雨恬然垂釣的圖景。人物、山水、草蟲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色彩班讕,生意盎然,用詩詞表現(xiàn)畫的形象、畫的意境的技巧令人驚嘆!又如把杜甫的《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律詩放在一起教,啟發(fā)學生從詩中的憂與喜來領會語言文字巨大的表現(xiàn)力。寫國破之憂愁,筆筆憂,句句愁,花鳥草木皆添愁;寫收復失地之喜,一個“狂”字,感情橫溢,思緒騰飛。“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一聯(lián)詩句,四個地名,佐之以“從”、“向”、“穿”、“下”等介詞與動詞,把歸程的路線、飛越的神思、急切回歸的心情、喜出望外的感情等等表達得淋漓盡致,發(fā)揮了很強的感染力。語言文字的奧妙無窮,有時奔騰如滔滔江水,魯迅的《“友邦驚詫”論》中“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統(tǒng)治下的連年內(nèi)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傾瀉感情的典范,語句短促,歷數(shù)罪狀,猶如短槍,猶如匕首,鋒利無比,發(fā)揮了強烈的戰(zhàn)斗作用;有時洗煉如礦出金,質(zhì)美意深,如《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的“榨”字就經(jīng)過洗煉之功,把車夫形象的高大、“我”內(nèi)心的感動與覺醒刻畫得入木三分,字雖一個,但有千鈞之力。語言的奧妙遠不止上述說的這些,顛倒詞序,增減字數(shù),正話反說,褒詞貶用,虛實搭配,含蓄豪放,綺麗雄渾等等均大有琢磨推敲的天地;至于音韻的和諧、語調(diào)的鏗鏘、節(jié)奏的明愉等等可訴之于學生的聽覺,引導學生在朗讀、背誦之中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真摯熱愛的感情。

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其意義絕不局限在語言文字的本身,而是輸送給學生多種營養(yǎng),滋潤他們健康成長。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等都可滲透于語言文字的教學之中,給學生的思想情操以熏陶感染。

篇(3)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xiàn)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1]。失語癥病人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jīng)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F(xiàn)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jīng)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jīng)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jīng)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shù)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2]。根據(jù)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jīng)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zhuǎn)(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zhuǎn)。

1.2方法

1.2.1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運動性失語以語音訓練為主。先做好心理行為干預,運動性失語病人最初多表現(xiàn)為抑郁、煩躁、易怒等,此時護士應給予耐心開導,并與家屬一起制定訓練計劃。(1)發(fā)音訓練:先要進行舌肌、面肌、軟腭和聲帶運動的訓練,以使語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復。(2)詞、句單音訓練:發(fā)音訓練1周后逐步訓練病人說出單詞-詞組-短句。從簡單的單詞開始,逐漸加大難度。0~Ⅰ度病人以單詞訓練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詞組、短句為主。(3)閱讀訓練:將適合病人發(fā)音的生活用語錄制成磁帶,讓病人跟讀,反復進行語言刺激。

1.2.2感覺性失語的康復訓練感覺性失語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1)聽覺訓練:護士與病人采取一對一的形式,通過病人以往所熟悉的聲音,如平常最喜歡的音樂等,刺激病人的聽覺,強化應答能力,刺激思維,增加語言的理解力。(2)手勢訓練:通過病人較熟悉的手勢激發(fā)其理解能力。如梳頭,護士做梳頭動作,讓病人模仿、重復。(3)實物刺激:讓病人說出所看到的實物的名字,護士可適當提醒,反復練習。(4)圖片刺激:護士用圖片邊讀邊示意,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鍛煉病人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訓練完全性失語康復訓練時不應該過于著急,一般選用適當?shù)碾y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緒常不穩(wěn)定,連續(xù)生硬的語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療??烧埐∪吮M可能多地進行自我介紹,家庭成員介紹和自己的病史述說等,訓練病人的表達能力,同時指導病人家屬配合訓練,可以互相促進效果??祻陀柧殤蛉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結(jié)果

本組病人采用BDAE檢查法評價效果。在總共38例運動性失語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經(jīng)過3~4周時間訓練,掌握一般的詞組、短句即能接受跟讀或閱讀短文的訓練。有31例由Ⅰ度恢復到Ⅲ度,屬明顯好轉(zhuǎn),另有7例語言能力提高1度,總有效率達到100%。經(jīng)康復鍛煉后,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jīng)6周訓練有6例病人的恢復不穩(wěn)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較為明顯,由Ⅰ度恢復到了Ⅲ度,不但對常用的語句能夠理解,對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較快地表達,對于感覺性失語,康復療效也滿意,總有效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經(jīng)過語言康復治療7周后,效果均沒有運動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恢復得好,有7例由0度恢復到Ⅲ度,仍有4例經(jīng)康復后并無明顯改善。見表1。

表1腦卒中康復鍛煉效果(略)

3討論

病人一旦確診為失語,應立即進行語言訓練,可加快代償活動,幫助病人盡早恢復語言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護理人員要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和程度,根據(jù)其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充分調(diào)動病人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大多數(shù)病人是可以恢復語言功能的。為取得好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過程中要教會家屬語言訓練的方法,使家屬能夠主動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實踐證明,家屬的支持幫助是病人語言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

良好的心理準備是語言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運動性失語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現(xiàn)煩躁、易怒、情緒抑郁。而語言康復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qū)崿F(xiàn)的。因此,幫助病人建立和鞏固語言康復的信心和決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語癥較難治愈,對于此類病人來說進行系統(tǒng)的、頻繁的語言康復治療才能得出最好的療效。而對于運動性失語癥和感覺性失語癥病人來說進行系統(tǒng)的、頻繁的語言康復訓練是肯定有效的,通過詞匯的反復再現(xiàn)和再積累使病人重新能夠與他人交流,使之回歸社會、回歸家庭、降低致殘率。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可使病人達到語言恢復最好程度的必要條件。要根據(jù)病人不同時期的進步和表現(xiàn)改變訓練計劃,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并根據(jù)病人的職業(yè)和興趣愛好,及時調(diào)整訓練內(nèi)容,使病人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進行語言訓練,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發(fā)揮殘存功能,才能使失語癥病人語言能力的康復達到最佳水平。

【參考文獻】

篇(4)

一、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語言測試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其目的由逐項測試學習者對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擴展到了測試人們對語言能力的運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交流思想情感、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成了被測試的對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應用語言學家所倡導的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基礎上,LyleBachman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應運而生。

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認為語言的交際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發(fā)生在情景、語言使用者和語篇之間的動態(tài)交互。語言測試應測量包括語法、語篇、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內(nèi)的語言交際能力,同時它還以真實為準則,使受試者能同時處理清晰的語言信息和隱含的言語意義或功能意義。Bach-man(1990:81-110)認為語言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組成5。

這一理論的優(yōu)勢和意義在于它不僅考察了傳統(tǒng)語言測試所覆蓋的語言知識,還考察了受試者在語言交際語境中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它把語言的使用看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突出語言能力不僅是指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有效的交際。這就意味著測試時要把涉及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加以測試?;诖疝q的過程和本質(zhì),筆者認為它對評估學生在畢業(yè)論文答辯中的表現(xiàn)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畢業(yè)論文答辯中蘊涵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就學生而言,本科畢業(yè)論文答辯的基本過程包括5分鐘的陳述和10分鐘的問題答辯(時間長短各校有異)。陳述(presentation)是學生對自己所做論文的選題、研究意義、論文主要結(jié)構(gòu)和觀點等做出簡明扼要的口頭展示,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手段提綱挈領地突出論文框架和觀點,增強直觀性,有效濃縮論文要點,讓評委和聽眾對其論文迅速產(chǎn)生整體的印象和興趣。陳述時盡量脫稿以體現(xiàn)流暢和對論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階段是教師提問,學生或答或辯。通常教師會針對論文提出一些知識性的基礎問題或?qū)W術性的探討問題供學生回答和辯論,通過對問題的認真傾聽、正確理解和快速反應及清晰表述,學生不僅深層次上體現(xiàn)自己對所研究課題的深入理解、判斷、分析、歸納、邏輯思辯等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yè)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際語言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

答辯是審查論文寫作質(zhì)量的一種補充形式,通過學生的陳述和回答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立論依據(jù)及處理課題的實際能力3,就其本質(zhì)來講是一個復雜的口頭交際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的交際過程中,學生要和教師、聽眾以及論文之間形成有效互動,教師根據(jù)事先制定好的細致科學的評估參照標準體系,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機制,這種對受試的整體考察以及主觀評估方式正是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的一大特點。因此,畢業(yè)論文答辯中蘊涵著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三、根據(jù)評估參照標準,制定答辯應對策略

交際法語言測試將受試在完成測試任務時的表現(xiàn)同事先制定的評估參照體系進行比較,據(jù)此判斷受試在測試中所達到的程度。同樣,答辯時教師在評判學生的表現(xiàn)也參照著一份評估標準體系,雖校際之間的具體標準在細節(jié)上有差異,但總體覆蓋的幾個層面大致相同,個人陳述和回答問題兩部分納入答辯評估的參照標準有所側(cè)重。答辯學生可參照評估體系的各項能力要求,制定相應的答辯策略。

1.陳述主要考察論文的結(jié)構(gòu)、主要觀點、論據(jù)的說服力及邏輯性。本部分是整個答辯的開篇,簡明扼要的論文總體介紹,鮮明的觀點以及充分有力的論據(jù)無疑會給教師及其他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們對答辯學生的關注和對該論文的興趣。答辯前的計時對鏡演練或同學間的相互陳述,可以?

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強化時間觀念,熟悉陳述內(nèi)容,直至現(xiàn)場的完全脫稿。

2.問題答辯部分的考察項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能力正確的理解是回答問題的前提。對于英語專業(yè)的答辯學生來說,這是對其聽力理解能力的檢測。學生接受教師問題的語言信息到理解問題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其心理生理機制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即語言交際時的一種神經(jīng)和生理過程,如在接收語言過程中使用的是視聽技能;而在產(chǎn)出語言的過程中使用的是神經(jīng)機能2。這一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學生對論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語聽辯能力,抗高壓的心理素質(zhì),聽力條件和外界干擾,提問老師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口音及有個性特點的語音群等。要獲取信息理解問題,答辯者必須沉著冷靜,圍繞論文主題的大語境,把握關鍵詞,對問題的語義進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煉出重要的語言信息,快速做出反應。

(2)反應速度論文答辯是由答辯委員會的教師和答辯學生為主體構(gòu)成的一個學術互動的語言交際情景。在這樣的口頭交際中,教師的問題雖圍繞論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確定性,學生聽到的信息稍縱即逝,因此,答辯和口譯一樣,具有很強的現(xiàn)場性和即時性,對答辯學生的快速反應和敏捷思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學生在聽到教師提問之后的幾秒之內(nèi),要迅速做出反應。否則就會出現(xiàn)冷場,學生的表現(xiàn)也會因此大打折扣。答辯現(xiàn)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基于平時的專業(yè)基本功和答辯前的充分準備,英語聽力、口譯、演講等技能的訓練不僅可以強化記憶,而且對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有一定幫助。對論文關鍵詞、主題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讓答辯學生在聽到問題之后迅速激活大腦中儲存的記憶信息,做出反應。

(3)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際語言能力中被分為組織篇章能力(如詞匯、語法、句法、銜接、組織等)和語用能力(如言語知識和社會語言知識)。表達是交際的產(chǎn)出階段,作為答辯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語言能力體現(xiàn)的是答辯者的專業(yè)水平、心理素質(zhì)、邏輯思辨等綜合素質(zhì)。

在弄清了教師所提問題的確切涵義后,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做出反應,要充滿自信地以流楊的語言和肯定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講述出來。因此,回答問題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簡明扼要,層次分明,具有針對性;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要謙虛誠實,盡量回答,爭取得到提問老師的啟發(fā),不可強辯,避免東拉西扯,答非所問,邏輯混亂,沒有內(nèi)在連貫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認為策略能力即指具體情景下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心理能力,是一種綜合運用已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與知識結(jié)構(gòu)和交際情境的特征聯(lián)系起來,補償語言能力出現(xiàn)障礙的不足,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2。

答辯的本質(zhì)就是一個復雜的口頭交際過程,其現(xiàn)場性和即時性等特點使答辯學生難免在理解或表達的過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難,如沒聽懂問題,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換時的短路等等。此時恰當使用策略無疑可以降低由此對答辯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答辯的順利進行。沒聽懂問題時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請老師重復或簡化問題;為爭取思考時間,避免冷場、停頓,偶爾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際填充詞;肯定教師的問題,希望得到啟發(fā)和引導時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詢問、求助的眼神,手勢等身體語言的使用也可彌補語言的乏力,緩解答辯出現(xiàn)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辯者的臨場發(fā)揮和應變能力。臺上的答辯委員會往往由3至5位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組成,臺下的聽眾有老師和同屆或下屆同學。在這樣一個高度嚴肅緊張的學術氛圍中神情自若地陳述觀點、快速機敏地回答問題對答辯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有很高的要求。滿滿的自信,洪亮的聲音,得體的著裝和禮儀,恰如其分的身體語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答辯學生的緊張情緒。當然,自信心來自于事先充分的準備4,熟悉論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文獻引用,立論依據(jù),論點的支撐例子,試驗數(shù)據(jù),問卷調(diào)查等,并科學預測專家提問,答辯時才能冷靜沉著,不至于被臨時的難題嚇慌手腳,腦中一片空白,出現(xiàn)怯場的局面。

四、結(jié)語

畢業(yè)論文答辯中蘊含著交際法語言測試的理論。答辯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即語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機制是決定其表現(xiàn)的關鍵因素,是構(gòu)成答辯評估參照標準體系的主要參數(shù)。在實際操作中,答辯的評估參照標準體系應盡可能具體并進行層次劃分,如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對答辯學生以上能力的完成情況應給出量化的劃分;對參與答辯的教師事先進行相應的培訓,保證答辯老師對標準參照體系有深刻正確的理解。同時,也可適當增加每組答辯學生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評估的主觀性差異5。

篇(5)

作者:劉曉梅

哲學上的“直覺”范疇已在喬姆斯基語法學上有所表現(xiàn)。喬姆斯基認為,語法學研究不可能完全依賴對素材的描述,更需要語言學家依據(jù)自己的直覺,本語族人的直覺來進行研究。對語法規(guī)則上是否可用,他并非以技術驗證而是強調(diào)本語族人的直覺,并且認為直覺是語言素材的一部分。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喬姆斯基TG理論中短語結(jié)構(gòu)與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是如何運用“直覺”范疇的。1.短語結(jié)構(gòu)與直覺。詞與詞之間組合成短語,在其組合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系統(tǒng)規(guī)則,系統(tǒng)規(guī)則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人們自身的直覺探索再分析,最終用語言來表達形成的一種體系。例如:Theboybrokethecap.為什么不能說成“Theboyhitthecap.”或“Capthebrokeboythe.”為什么冠詞只能放在名詞前面,為什么動詞不能用hit?這是種語言直覺,洛克認為“直覺可以直接認識一件事物的正確本質(zhì)而不致陷入于錯誤”。[4]于是,我們認識到了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一些動詞的選擇,也懂得了詞與詞之間的依賴關系和語句通順即稱為語感,這屬于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直覺”。根據(jù)“語言直覺”我們歸納出許多的短語結(jié)構(gòu)規(guī)則。但是這時的理論研究還不夠完善,在80年代初,喬姆斯基意識到在詞匯性范疇和短語性范疇之間還存在著中間狀態(tài)的范疇。例如:Thisverygoodidea.根據(jù)“語言直覺”我們可以了解到中間狀態(tài)的存在,而沒有其他的方式來驗證,也無從說明?!罢Z言直覺”提供前提,喬姆斯基把短語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改用X價(Xbar)作為中間狀態(tài),在例子中isa就是那個中間狀態(tài)。2.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與直覺。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更能夠體現(xiàn)我們對語句的直覺。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規(guī)則主要是主被動句之間的轉(zhuǎn)換。轉(zhuǎn)換是TG理論的特點之一,原是指事物從一種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另一種狀態(tài),而在喬姆斯基的語法體系中卻是指句子生成過程定階段上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操作手段或規(guī)則。直覺在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中并非用來解釋轉(zhuǎn)換規(guī)則而是在轉(zhuǎn)換規(guī)則中運用直覺更具有解釋力。例如:a.Theboybrokethecap.b.Thecaphasbeenbrokenbytheboy.這兩句之間主被動轉(zhuǎn)換的聯(lián)系應如何解釋呢?在喬姆斯基眼中,“簡單性是一切科學理論的追求,也是他多年來從事生成語言學研究的追求,引入轉(zhuǎn)換這一操作手法就是這種追求科學理論簡單性的嘗試”。[5]若用規(guī)則的“簡單性”來解釋其轉(zhuǎn)換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夠完全,也很難解釋的。于是后來喬姆斯基更多強調(diào)它符合本語言人的直覺作用。

共相是現(xiàn)代哲學中的基本范疇。通俗點講就是在個別與普遍的辯證關系中。“共相”就是代表與個別事物對立的那個“普遍”。一開始,“共相”代表的是普遍的事物,是與代表個別事物的“殊相”相對立的。到了現(xiàn)代羅素則提出“所有的真理都涉及到共相,而所有有關真理的知識也都涉及到對于共相的認識”。以下我們就從喬姆斯基普遍語法層面上來分析羅素在《哲學世界》中涉及到共相的兩個方面。1.各種詞類共相的存在?!肮蚕啻嬖谟诰袼季S上”的觀點就直接引發(fā)了證明共相存在的問題即共相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中還是精神上。在語法學層面上來說就引發(fā)了名詞、動詞等詞類共相是否存在的討論。我們在說明名詞的共相時就會涉及到名詞的用法。我們就會先列出各種含有名詞的句子,盡管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有所不同,但是只有根據(jù)句子中相似的聯(lián)系,才能總結(jié)出一些普遍的語法規(guī)則。例如:a.花瓶倒了———熱水器壞了。b.我喜歡跳舞———我熱愛祖國。這兩組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是名詞就存在這樣的關系即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等這一語法共相的存在。在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熱水器”“花瓶”是主語共相;“跳舞”與“祖國”是做賓語共相。由此,我們知道了名詞的共相存在,實際上表現(xiàn)為名詞在各句中聯(lián)系的實際存在,名詞在句中的用法有很多,但是在每一個殊相中卻永遠存在某一點相似且為彼此相似,那樣就可以證明其共相是什么了,同時也證明了共相不僅存在于思維也存在于現(xiàn)實。因此,語法學上的“共相”世界是知識的世界。2.普遍語法中語言共相是共相的知識。從語言學層面上說普遍語法研究的是共相的知識即為“語言共相”?!罢Z言共相”主要是各種語言都遵循的普遍原理。以下我們根據(jù)普遍語法來分析一下語言共相知識的一些方面。(1)每種語言不僅有名詞、動詞等詞類分析,也有主謂結(jié)構(gòu)之分。例如,在英語中“Theboybrokethecap”;在漢語中“那男孩打破那杯子”。首先,都有詞類之分,男孩、boy為名詞,打破、broken為動詞;其次,都有結(jié)構(gòu)上的“共相”即為主謂賓結(jié)構(gòu);最后指稱代詞都位于名詞前面而不是“boythe”或“男孩那”。普遍語法研究的是其共相即語言中相同部分,特殊語法則反之可作為殊相看待。(2)許多命題是有關殊相的,卻只有關共相。因此,在研究語言共相的時候也要關注殊相的重要性。我們研究語法上詞類的用法,我們就必須列舉多個殊相句子加以分析,通過經(jīng)驗得到“語言共相”。例如,在句式的變換中:a.Johnopenedthedoorwiththekey.b.Johnusedthekeytoopenedthedoor.c.Thedoorwasopenedbyjohnwiththekey.d.ItwasJohnthatopenedthedoorwiththekey.再如:a.我們?nèi)ミ^天壇。b.天壇我們?nèi)ミ^。c.我們天壇去過。在第一、二組的各個句子是作為殊相存在,但是它們都是由施事John和我們、受事thedoor和天壇、動作open和去過、工具thekey等共相組成的,都是通過詞序與動詞形態(tài)的變換來進行詞義的同義轉(zhuǎn)換。整體上看,每一句都不同,但從某個角度上看又顯出它們的相同點,即表達意思相同只是結(jié)構(gòu)不同。換句話說,實際上是驗證了形式的特殊性與規(guī)則的普遍性哲學原理。因此,無論在英語學科還是中文學科中在進行句法詞義轉(zhuǎn)換時,都要涉及到列舉不同句子為殊相,以上7句都為殊相,再進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到語言共相,即作為一種句法手段變換可以通過移動、添加、刪除、替代等句法規(guī)則把語義同句式聯(lián)系起來。

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和亞洲等地區(qū)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學科上看,其學術影響遠遠超出語言學的專門領域,不僅在語言哲學上有所影響,也帶來了在心理哲學上前所未有的沖擊。喬姆斯基語言哲學中引發(fā)的一些哲學思辨,既繼承前代一些哲學范疇問題的探討,又開創(chuàng)了一些新的發(fā)展方向。“雖然它不能完全扭轉(zhuǎn)乾坤,但的確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展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方向”。[3]總之,對喬姆斯基語言哲學的研究是對以往傳統(tǒng)語言學新的一種繼承方式。

篇(6)

一.關于本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的選題

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論文選題可以在三個大的方向中進行,即英語文學,語言學和翻譯學。各個大方向中又可以選擇小的方向,具體解釋如下:

1.英語文學:選擇英語文學的畢業(yè)論文選題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國別文學研究、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

在進行國別文學研究選題時,一般選取英國文學或美國文學中的某一經(jīng)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經(jīng)典作品(如《雙城記》),某一寫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運用)或某一文學思潮(如浪漫主義運動)作深入研究。但在選擇作家或作品時最好選擇在文學史上作為經(jīng)典的作家或作品。有個別流行作家或作品極富盛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飄》或《荊棘鳥》,學生有強烈愿望選擇它們作為研究對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況時,應該盡可能地挖掘作品內(nèi)在的深刻含義,不能流于膚淺的分析。

文學批評理論的選題一般不太適合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因為該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英語專業(yè)研究生階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備文學批評理論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這個方向的選題可以有關某一文學批評理論,一文學批評術語的闡釋或某兩種或以上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比較。

比較文學研究就是將兩個以上的作家或作品進行比較。這兩個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國別的(如“雪萊與拜倫的詩歌比較”),也可以是不同國別的(如《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

2.語言學:選擇語言學的畢業(yè)論文選題可以在兩個大的方向進行: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普通語言學的研究就是對于英語語言的任何一個方面的研究,如對一種詞性、或一種時態(tài)、或拼寫、語調(diào)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現(xiàn)在時及其交際功能”)。

應用語言學包括教學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興的應用語言學分支的研究。師范專業(yè)或本身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學生選擇教學法方向的較多。在這個方向選題,也要避免過大范圍的選題,而應對一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結(jié)合教學實踐或?qū)嶒?。這個方向的好的選題有:“個性與英語教學”,“方言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等。

3.翻譯學:翻譯學的選題一般可以在兩個方向上進行:翻譯理論以及翻譯活動。對翻譯理論的研究就是探討某一種翻譯理論等等。相比之下,對翻譯活動的研究更多一些,這些選題可以是對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的翻譯、或一種修辭格的翻譯的研究(如“漢語成語的英譯”)。應該注意的是,在對翻譯活動作研究時,往往需要某種翻譯理論支撐,總結(jié)規(guī)律,并對這一活動作出評價,要避免僅僅時例子的羅列。

相關推薦:

畢業(yè)論文提綱擬定原則

篇(7)

專業(yè)

指導教師

職稱

論文題目

論文完成日期  2012年03月  論文字數(shù)

申請答辯時間  2011年05月  申請答辯理由:

本文在比較廣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統(tǒng)地歸納總結(jié)出英語動詞主被動語態(tài)之間不對稱現(xiàn)象的大量翔實、可靠的語言材料,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相關語言學理論展開嚴謹?shù)目茖W分析和理論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對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之間的不同選擇根源于英語動詞的行為本身包含的行為特征,對英語動詞本身的語義特征及內(nèi)涵的深入認識在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認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語主動語態(tài)轉(zhuǎn)換成被動語態(tài)時會導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動,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語義的變化;再次,英語中存在一些詞類,比如,限定詞,數(shù)量詞和代詞等肯能影響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的選擇;最后,英語語態(tài)的選擇與轉(zhuǎn)換不僅僅涉及到句法結(jié)構(gòu),主要信息的變化,而且關系到語用、語義和人類認知心理諸多個方面。

此外,對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之間不對稱現(xiàn)象的切入點在于英語動詞這一詞類本身,所以,以英語詞類為切入點或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研究、認識英語語言乃至普遍語言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

最后如何將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不對稱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比如動詞的行為特征,英語句法,英漢思維差距等因素體現(xiàn)在英語動詞語法習得和使用過程中是值得繼續(xù)探討的問題。

本人保證:所提交論文完全為個人工作成果,所用資料、實驗結(jié)果及計算數(shù)。

(通過查閱文獻和閱讀相關資料,嚴格按照畢業(yè)論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論文的撰寫工作。經(jīng)過指導教師審核檢查、評閱教師審核,所寫論文已經(jīng)達到了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要求,特申請進行畢業(yè)論文答辯。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充分準備,所有設計資料已經(jīng)準備齊全,在第一草、二草、三草、征稿等階段的不斷推敲上,已全部完成畢業(yè)設計(論文)的要求內(nèi)容?,F(xiàn)已向答辯組提交的內(nèi)容有:1、畢業(yè)設計(論文)任務書,2、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3、畢業(yè)論文,4、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記錄表,5、

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中期檢查表,7、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申請表。綜上所述,本人已具備參加答辯能力,現(xiàn)向答辯組提出正式申請,望批準!(根據(jù)學校要求自己改一下)  指導教師意見:該生認真系統(tǒng)的學習了時間序列的理論和方法,查閱大量文獻,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虛心聽取指導教師的意見。論文內(nèi)容充實,層次結(jié)構(gòu)合理科學,格式規(guī)范,語言表達清楚、流暢。達到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水平。同意參加答辯。

簽名:

年 月 日  答辯委員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