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法治新聞論文

法治新聞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2 17:4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新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法治新聞論文

篇(1)

在現(xiàn)代社會政治結構中,媒體與司法是具有共同使命的、共同維系社會秩序的兩個基本要素。①如果傳媒與司法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既實現(xiàn)公正正義的共同價值追求,又能夠相互獨立有序地運行,就達到了兩者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但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司法體系并不健全,還未能完成“法制”向“法治”的轉變。媒體作為社會的望者,有權對司法審判進行報道,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和司法公開。

我國現(xiàn)行憲法明確規(guī)定和支持獨立審判和新聞自由,但由于司法與傳媒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在運作規(guī)律上又有明顯的差異,必然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沖突。

“張金柱案”和“黃靜案”回顧

1997年8月24日,鄭州市公安干警張金柱在駕車經鄭州市金水路一路口處時,將海、蘇磊父子兩人撞傷,蘇磊被當場撞翻在地,逃跑的汽車拖著??耨Y1500米遠。蘇磊搶救無效死亡。在法院未做出判決之前,《大河報》等媒體做了聲勢浩大的報道,公眾紛紛譴責其行為,相關領導做出批示,要求抓緊時間,嚴肅查處,公開見報,決不姑息。一審法院經審理認定:被告人張金柱酒后駕車,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傷的犯罪事實,手段殘忍,社會影響極壞,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張金柱死刑,;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張金柱本人哀嘆自己“栽在了記者手上”。②

2003年2月24日凌晨,湘潭市雨湖區(qū)臨豐小學的女音樂教師黃靜裸死在自己宿舍內,其男友姜俊武被認為有犯罪嫌疑。在網絡曝出此事后,傳統(tǒng)媒體紛紛跟進,中央電視臺先后進行了三次報道,湖南政協(xié)委員上書政府要求嚴查此案,在上級機關的要求下湘潭市雨湖區(qū)法院被迫立案。從此,就此案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曠日持久的全民大討論,司法機關先后就此案進行了五次尸檢,六次死亡鑒定,最后法院于2006年7月10日宣判被告人姜俊武無罪?!爸袊W絡第一案”在公眾質疑聲中落下帷幕。③

誰在審判

1.司法審判

司法審判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的職權與程序,具體適用法律處理訴訟案件的專門活動。④

2.“媒體審判”與“輿論審判”

魏永征教授曾這樣定義:“媒體審判”即“新聞報道干預、影響審判獨立和公正的現(xiàn)象,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情做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雹?/p>

目前學界對于“輿論審判”沒有明確的定義,或者直接將“輿論審判”等同于“媒體審判”。筆者認為,在互聯(lián)網時代,應該對“媒體審判”與“輿論審判”進行區(qū)分。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兩種審判的主體不同。

“媒體審判”,著重指新聞報道對司法獨立和公正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為“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的沖突;而“輿論審判”更多是一種“社會意識”與“法律程序”的沖突。

第二,兩種審判信息的流向不同。

“媒體審判”,信息是從媒體流向受眾;而“輿論審判”過程中,信息是從公眾流向了媒體,再從媒體回流到公眾。

第三,“輿論審判”比“媒體審判”具有更強大的力量。

傳統(tǒng)媒體傳播信息一般是采用點對面的傳播體制,由于受版面、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受眾很少獲得與媒體直接對話交流的機會,⑥而互聯(lián)網提供了一個可以廣泛交流的平臺,使得公眾可以充分討論,并形成強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會產生強大的不良影響。

筆者認為,以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為分野,“媒體審判”和“輿論審判”分別成為影響司法審判的主要力量?!皬埥鹬浮睂儆诘湫偷摹懊襟w審判”,因為它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媒體對司法活動的消極影響;而“黃靜案”主要體現(xiàn)了“輿論審判”,它是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民眾意志的輿論對司法活動的消極影響。

但應該注意的是,雖然這兩個案件中司法審判都受到了極大的干擾,結果卻迥然不同?!皬埥鹬浮敝?媒體審判明顯對司法審判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和影響,張金柱最后被判處死刑;相反,“黃靜案”中,雖然“輿論審判”對司法機關施加了巨大的影響,但司法審判的結果沒有被輿論所壓倒,從而維護了自身的獨立。

3.誰在審判

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正處于逐步完善的過程之中,司法審判不夠透明且存在著法官整體素質不高、權力制約機制缺乏等諸多缺陷。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新聞媒體積極參與到司法報道中,可以幫助公眾了解司法審判的過程和結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防止權力濫用、推進法治建設;但另一方面,媒體對司法案件的不當報道和評論也會沖擊司法獨立、影響司法權威。這就回到“媒體審判”、“輿論審判”與司法審判究竟誰在審判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媒體與司法都以“公正正義”為價值追求,但媒體與司法的公正正義以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司法致力于實現(xiàn)程序公正;而媒體更多是從道義公正出發(fā)。由此可以看出,“媒體審判”、“輿論審判”與司法審判的沖突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法律和道德這兩個范疇內的問題,而法律和道德調整社會關系的范疇是不同的。

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道德要調整;法律不調整的社會關系,道德也要調整,即某些社會關系僅屬于道德調整的范圍,而法律上卻不認為是違法犯罪。這時候如果媒體站在道德的立場上大造輿論,就會影響司法獨立,妨害司法公正。⑦因此,法治社會必然要保證司法審判的獨立,避免“媒體審判”、“輿論審判”的發(fā)生。

如何實現(xiàn)媒體與司法關系的平衡

筆者認為,要避免“媒體審判”、“輿論審判”,構建媒體與司法的和諧關系,應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應盡快將新聞法的制定工作提上日程,保障新聞媒體有法可依。

第二,新聞媒體在行使新聞自由權的同時,應該加強自律。具體來說,媒體報道訴訟活動應遵守“維護法律尊嚴、同步報道、平衡報道、連續(xù)報道”四個原則。⑧

第三,司法機關應該尊重新聞自由,保證司法獨立,落實司法公開,保障民眾知情權。

總之,在實現(xiàn)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共同的價值目標下,媒體與司法通過各自的運行機制與活動領域,相互觸動、補充,發(fā)揮各自最佳的效應,⑨這樣,就能維護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兩者之間適度的張力,就能實現(xiàn)媒體與司法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

注釋:

①潘舒雨:《從輿論監(jiān)督與民意裁決看司法公信力――對許霆案的理性反思》,《法制與社會》[J],2009年第6期

②李苗:《論媒體與刑事審判》,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③禹繼來:《論傳媒監(jiān)督與司法公正――對黃靜案與劉涌案的思考》,《新聞天地》[J],2008年第2期

④高立燕王勝娜王曉明:《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審判》,《法制與社會》[J],2009年第9期

⑤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頁

⑥楊治:《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的沖突與協(xié)調――以司法個案的分析為視角》,《法律適用》[J],2009年第1期

⑦于猗瀾:《法治社會中傳媒與司法的平衡》,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⑧林愛:《輿論監(jiān)督與法律保障》[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27頁

篇(2)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xiàn)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之一,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發(fā)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yōu)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fā)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tǒng)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tài),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huán)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張。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傳播業(yè)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fā)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yè)道德不規(guī)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yè)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yè)行為的規(guī)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yè)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新聞傳播學的內涵不斷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的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涨啊男姓?、綜合市場、專業(yè)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yè)的市場格局,中國電視產業(yè)呈現(xiàn)三大發(fā)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yè)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qū)域性傳播中心。

二、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fā)展歷史淵源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發(fā)達國家之一,在近現(xiàn)代新聞傳媒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聞傳播學教育源遠流長。

(一)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較早。

英國最早的日報《每日新聞》創(chuàng)辦于1702年,是世界上較早采用雙面印刷并分欄、較早形成近代日報形式的報紙;1851年出現(xiàn)在倫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誕生的新聞通訊社之一;1922年以民營形式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于1927年改組為公立(BBC)以來,已成為西方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1936英國廣播公司(BBC)建立的電視臺是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在英國人的觀念中,掌握實際本領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從實際接觸中學習其中的技巧,新聞傳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奠定了英國新聞傳播學的地位。

(二)傳播學發(fā)展先于新聞學。英國的傳播學出現(xiàn)在新聞學之前。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些社會科學家便開始對媒體效果研究產生興趣,傳播研究與傳媒研究院系應運而生。西方新聞學的研究領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傳播學,范圍更加寬泛,設計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在英國傳媒教育領域頗具盛名的城市大學新聞系被規(guī)劃入該校的藝術學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維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卻在同一個學院,還有一些院校的傳播學被劃入英語學院和商學院。

(三)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教育起始較晚。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方面,倫敦大學曾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yè)本科教育(非學位教育);最早開設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學,于1971年開始進行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教育;倫敦城市大學于1976年開始辨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學位教育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較晚,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tǒng)和發(fā)達的傳媒業(yè)等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媒介教育與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xiàn)狀

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區(qū)別較明顯,而且整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總體上也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yè)實踐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qū)別角度來講,英國新聞學教育領域的學位點,雖然提供寬厚的理論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強化專業(yè)新聞實踐。無論是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實務細分的專業(yè)方向設置,還是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劃分較寬的專業(yè)方向設置,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則側重于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關于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而且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來說,不但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并對開題報告、研究項目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并強調博士論文對于專業(yè)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而且該專業(yè)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于選定的研究領域并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該專業(yè)屬于教學(“TaughtProgrammes”)的碩士學位點,則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

(三)社會科學特征明顯。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比如《新聞理論》,涉及戰(zhàn)爭與新聞、新聞業(yè)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yè)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xiàn)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聞學更多地“體現(xiàn)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xiàn)實操作。:

(四)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此類學校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xiàn)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間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時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帶著其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學習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傳播現(xiàn)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在當今時代傳媒的傳播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個性特色突出的專業(yè)方向,有利于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于對于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篇(3)

新聞記者擔負輿論監(jiān)督的社會職責,通過行使記者采訪權來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實現(xiàn)。記者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當然應該受到法律更多的保護。社會公權力和公共價值利益取向要求對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加以社會保護,這種社會對新聞記者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為法律層面。

樹立憲法權威,依法保障記者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記者采訪權,但是規(guī)定了公民有知情權、監(jiān)督權以及建議和批評的權利。結合憲法中言論自由和表達權的拓展,在法理上和學理上都可以明確記者采訪權的理論淵源,這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①目前要做的是強化落實憲法這方面的規(guī)定??上驳氖屈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梢婎A見憲法的貫徹實施將會有很大進步。我們要充分借此契機,注重從頂層制度設計來完善和保護公眾知情權。這是落實記者采訪權的根本措施,也是保護記者的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手段。

盡快推動國家針對記者權益保護專門立法。中國的新聞記者保護需不需要專門立法?需要一部什么樣的法律或行政法規(guī)?這些問題爭論拖延了很多年。作者認為從當前大環(huán)境和整個記者執(zhí)業(yè)環(huán)境來說迫切需要一部法律,哪怕是國務院出臺一個針對記者保護和監(jiān)督性的行政法規(guī)。這是新聞界應當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做的大事情,也是新聞記者保護的核心舉措。要協(xié)調各方力量積極推動立法條件成就和立法出臺的輿論準備。專門法中要明確記者的權利義務,與受訪者的關系,新聞采訪權的內容及規(guī)范行使方式,新聞記者特別保護條款,記者采訪特別豁免條款和侵害新聞采訪權違法責任與懲罰措施等。

利用輿論優(yōu)勢,推動社會輿論對新聞記者的認識理解和關心尊重。當前社會還沒有真正形成信仰法律和尊重記者的社會氛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應當有所作為。我們要充分利用宣傳優(yōu)勢來引導社會輿論,讓全社會都來關心記者、理解記者、信任記者和幫助記者,使大家明白記者的采訪活動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擬制的公務行為。新聞記者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公民,在新聞采訪中是在履行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責,{2}要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保障新聞記者采訪權就是在保護自己的公眾知情權。

加大侵害記者采訪權法律懲處力度,保護國家輿論監(jiān)督有效實現(xiàn)。當前我國執(zhí)法中突出存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和違法不究的情況,尤其是針對新聞記者人身權利和執(zhí)業(yè)權利時常受到侵害,但是后續(xù)依法懲處卻時常有法不依以致久拖不決。針對使用暴力等侵害記者采訪權和人身權的行為,要加大行政和司法懲處力度。要讓大家意識到以暴力對抗正在履行職務的新聞記者,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因其指向的侵害客體不但是侵犯新聞記者的人身財產權,而且破壞的是國家輿論監(jiān)督的公共制度,侵害的是法律賦予的記者采訪權和公眾知情權等公共權利。遺憾的是目前很多類似案例懲處不力,究其原因是敢于對抗記者采訪和輿論監(jiān)督的人一般都掌握權力或者占有優(yōu)勢社會資源的“特殊群體”。他們時常敢于挑戰(zhàn)法律權威,更不怕突破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底線。這些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積極治理。{3}

嘗試建立并完善新聞記者保護制度專門機制。各級新聞記者協(xié)會的重要職能就是保護記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這方面要利用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的集合力量多與各級政府部門加強溝通,讓政府部門充分理解肩負黨和政府喉舌重要職責的新聞記者開展工作的難處和制度障礙,爭取從制度層面對于記者保護有所突破;另外記者協(xié)會還要加強與各地律師協(xié)會、專業(yè)律師事務所等社會專門組織的合作,一旦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遇到法律障礙和人身侵害,要敢于積極主動尋求專業(yè)律師的指導和幫助。要嘗試形成并逐步完善固定的新聞記者保護機制,注意協(xié)調全社會各方面力量來保護新聞記者職業(yè)群體。

新聞記者的自我保護

制定新聞記者采訪報道《工作指引》或《風險警示》,引導規(guī)范采訪報道業(yè)務。《工作指引》或《風險警示》可以明確清晰地指導新聞記者的采訪報道工作,這對年輕記者或在陌生題材和領域采訪的記者尤其重要。其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采訪中既要保證合法有效地取得新聞素材,也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新聞采訪政策,不觸犯“雷區(qū)”;同時更要注意時刻提醒我們新聞記者加強自我保護,合法規(guī)避各種潛在風險,確保“不出事”。風險警示可以嘗試分若干風險等級,用不同顏色代表相應風險級別。

重點學習法律知識,防止輿論監(jiān)督觸犯法律,嚴格依法行使采訪權利。認真系統(tǒng)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治精神,特別注重刑法、侵權責任法、保密法、合同法、行政法和三部訴訟法的學習熟悉和理解領會。法律是記者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最有效的武器和護身符。雖然新聞記者無需成為精通法律的專家,但是應該成為熟悉相關法律的守法用法者。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時必須注意不侵害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和他人合法權益等,時刻注意使用合法手段和方式獲得新聞素材和原始資料。同時還要熟悉法律程序,正確嫻熟使用法律術語和把握法治精神等。{4}

新聞采訪要以公開客觀事實為基礎全面客觀報道案情。新聞報道要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滿足廣大民眾了解事件具體事實和案件具體情節(jié)的要求,同時也應該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程序公正。因此,不帶主觀色彩、全面客觀公正地報道客觀事實是記者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具體來說,記者要努力做到盡可能全面掌握新聞事件全貌和把握問題的實質。特別是對有些案件偵查和審理情況的追蹤報道中,新聞記者必須全面客觀報道,不能摻入個人主觀情緒和思想,更不能輕易根據某些人對案件預先分析判斷就草率做出結論。另外在報道中將新聞事實的來源出處交代清楚也十分必要,這是避免新聞侵權和自我保護的需要。

加強行業(yè)自律,強化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品格鍛煉,樹立為公眾利益代言的職業(yè)信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充滿了各種利益的誘惑,新聞記者隊伍處于各種矛盾交匯點上,更容易在具體工作中迷失自己。新聞記者很難在接觸新聞素材或線索時立刻就能判斷清楚。加之市場經濟各種利益誘惑也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我們新聞記者更要意志堅定,在任何時候要堅守職業(yè)道德、職業(yè)品格和信仰底線,時刻樹立新聞真實性第一的原則,杜絕“有償新聞”,永遠將為社會公眾利益代言放在價值取向的第一位。

講究新聞采訪藝術,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只報道事實和客觀證據,少發(fā)空泛的議論和評價,更忌使用感彩濃厚的形容詞來定性下結論。記者是傳播事實而不是評定是非,只需要提出了真實的證據和事實即可。記者應當疾惡如仇,有滿腔的正義感,但是不能用感情代替清晰的理智。新聞作品的情緒化容易導致新聞侵權和觸犯“雷區(qū)”,應該時刻注意冷靜理智的擺出證據“讓事實說話”。

堅決樹立證據意識,做好風險防范和自我保護。證據是證明客觀事實的一切材料,我國三部訴訟法都對證據形式和證據的重要作用有明確闡釋和具體的規(guī)定。在公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普遍提高的今天,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更應該注重證據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這樣不但是深入研究新聞事件做好采訪報道的需要,也是自我保護的需要。一旦不慎陷入訴訟或各種官司,就可以有準備、有機會,也有能力在各種訴訟中牢牢掌握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

明確新聞記者自我社會角色定位,防止角色模糊和角色錯位。記者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不是政府、法官、警察、律師和私家偵探,而只是“傳播者”?!皞鞑フ摺钡慕巧苯雨P系到新聞記者干預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式和程度。新聞只需要忠實客觀地向受眾傳播社會生活真實發(fā)生的新近事實就足夠了,記者的職責是采集新聞事實作客觀報道,而不是收集犯罪證據。記者不是國家行政和司法人員,不肩負和擁有調查取證權、刑事偵查權、國家檢察權和司法審判權,新聞記者也沒有違法犯罪可以不負法律責任的特權。因此記者必須明確職業(yè)自我定位,嚴格依法辦事。

結 語

新聞記者是社會主義建設大軍中的普通一員,自身職業(yè)與其他行業(yè)相比本無特殊性。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當今中國處于社會歷史轉型的戰(zhàn)略機遇期和抉擇期,各種利益關系訴求更加多樣,社會矛盾沖突更加劇烈。這些都使新聞記者在完成黨和人民賦予重要使命的同時,其職業(yè)行為更應該得到社會的法治保護和特別關注。記者自身要不斷加強學習思考和修養(yǎng)鍛煉,時刻注意自我保護。法律保護和自我保護就像是記者的兩個翅膀,有了它們新聞記者就可以翱翔藍天,平安落地。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

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

①李迎春:《采訪權的法理與實踐》,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篇(4)

關鍵詞:新聞媒體;企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當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傳播過度的時代。企業(yè)需要在傳播理念、傳播模式和傳播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對現(xiàn)有信息源進行深度和廣度上的強加工和強輸出。現(xiàn)代企業(yè)在重構社會理念、公眾形象、品牌策略上如果能夠充分借助新聞媒介的力量,不僅能夠擴大企業(yè)和企業(yè)產品的知名度,消除已有的企業(yè)危機公共關系,而且更能增強企業(yè)的公信力、美譽度,解決廣告的可讀性與可信度,這也是突破廣告?zhèn)鞑ァ捌款i”的唯一選擇。筆者從新聞的視角思考企業(yè)如何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和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借以構建理論探討的平臺。

1 客觀看待新聞媒體帶來的管理機遇

1.1 全媒體時代的新變化

隨著手機、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的進程,我們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期。全面運用媒介以及終端,以圖、文、聲、像等元素多層次、迅速的傳播信息已變成當下時代的發(fā)展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勢不可擋的媒體潮流,傳媒領域的迅猛進程促使新聞報道的一些新特點逐漸顯露出來,還有社會民主法治的普及,新聞宣傳以及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就顯得十分必要。不同層次及不同愛好的受眾能夠隨意的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媒介,去接受信息且隨時實施反饋,因此完成傳播效果的優(yōu)化。對于這種全新的改變,各層次各系統(tǒng)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環(huán)境中,在媒介高度有機結合的全媒體環(huán)境里,怎樣更好的樹立一個企業(yè)的光輝形象,怎樣合理的去宣傳以及解決輿情,怎樣合理的提升企業(yè)措施的改變,變成目前全新的問題。

1.2 抓住新機遇尋找新發(fā)展

新聞媒體有利也有弊,針對企業(yè)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信息傳播介質的無序化、傳播載體的多元化與空間及時間上的優(yōu)勢,提升了輿論導向及宣傳的繁瑣性。目前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載體,除去自身針對新聞媒體的抵觸情緒,自主的學習及掌握新聞媒體的一些概念,理解新聞媒體在宣傳、社會情況、民眾需求等方面所擁有的優(yōu)勢,針對企業(yè)內部進程的構建,就顯得十分重要。利用新聞媒體進行信息,利用暢通宣傳的途徑,提升企業(yè)的形象樹立企業(yè)文化,新聞媒體載體的全面運用,提升企業(yè)的公共服務。只有全面的完善且適應外在條件,對媒體有較為合理的運用,才可以抓住機遇,更深入的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

2 利用新聞媒介推動企業(yè)的發(fā)展

企業(yè)中的新聞公共關系是以新聞化的模式及措施,對常規(guī)傳播體系實施革命性的革新與改革,處理了長期以來消費者對廣告的抵觸及逆反情緒。結合國內外的一些新聞公關案例能夠發(fā)現(xiàn),各企業(yè)在對外宣傳環(huán)節(jié)采用了差異化的新聞公關措施。

2.1 利用正面啟導模式

所謂的正面啟導模式指的是企業(yè)公共關系人員向媒體投發(fā)新聞信息宣傳企業(yè)核心經營模式、商品的一些相關信息,或者進行“制造新聞”拉動媒體,主動為其制造正面的新聞消息,因此去擴大企業(yè)的知名度及產品的宣傳。此模式是企業(yè)新聞導向里較為多見的一種模式。因為新聞媒體所做的新聞宣傳及報道、專題信息等都擁有客觀性以及可信性,要比直觀的商業(yè)廣告更能得到公眾的信任,其效果也會非常理想。因此,正面啟導模式是一種主動且積極的傳播體系,是企業(yè)控制一切可利用的機遇“制造新聞”,以吸引新聞媒體的關注,最終達到讓新聞媒體自覺不自覺的為企業(yè)做宣傳的一種主動的新聞媒體活動。

2.2 利用參與啟導模式

參與啟導模式是讓消費者參與到企業(yè)的新聞傳播之中,因此影響社會輿論,構成對企業(yè)及企業(yè)文化的認同。在傳播社會學里有 “社會參與論”的概念,也稱作是受眾介入,它的主要理念是促進受眾的主動參與,且認為受眾親身參與出現(xiàn)的概念要比被動的從外界聽到的概念更容易被認同,而不易輕易動搖。

2.3 利用開放啟導模式

一般開放是為了強化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讓新聞受眾能夠感受到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進程,吸收對事件的深層次的認識。在實踐活動過程,企業(yè)通常會利用開放的新聞公報模式去解決一些相關事件。真實性的原則是時代進程的需要,企業(yè)一定從根本上、組織上與信息上做到以誠信為原則,勇于擔當負責的理念,就是讓企業(yè)及時面對危機,也要有實施變危機為機遇的能力,強化輿論監(jiān)督的真實性,提升管理以及經營理念革新、文傳播的更新,用以處理危機與打造企業(yè)文化。

2.4 利用典型啟導模式

通過長期的新聞工作實踐,具有代表性的報道擁有很強的說服力及影響力,在公眾輿論導向里有著核心意義。目前企業(yè)生產經營模式里一定會存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人物、典型經驗或者是典型理念,這都蘊藏著新聞價值的信息源,更深層次的挖掘這些新聞信息,找出公眾的所想所需,能夠實現(xiàn)構建企業(yè)形象的目標。新聞媒體公共關系是企業(yè)營銷的核心措施,目前一些成功的企業(yè)如聯(lián)想與海爾等都在借助新聞媒體,持續(xù)深化良好且有代表性的品牌形象,因此也帶來十分理想的銷量額,或很客觀的股票市值,且在合作里贏得了非常好的價碼。在借助有代表性人物宣傳企業(yè)方面能夠全面利用名人效應,可以特意強化將某些權威名人與新聞事件有機的進行結合,盡可能擴大影響力,因此提升新聞事件的宣傳效果。針對媒介事件的制定,也可和一些盛大節(jié)日進行有機的結合,因此推動有代表性的社會輿論效應。

3 總結

總的來說企業(yè)的管理系統(tǒng)為了打造企業(yè)文化及構建良好公眾形象要有目的、有意識的按照新聞事件的特性,合理的制造一些宣傳的新聞實踐,用以吸引新聞媒體前來廣泛報道,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影響力,為企業(yè)的知名度與企業(yè)文化的樹立所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志海.試論服務型政府視野下的行政領導與新聞媒體[A].2010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11,12(03):105-106.

[2].彭顏紅.論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功能[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14(11):146-148.

[3].姜巖.發(fā)揮新聞媒體在西部開發(fā)中催化劑和火車頭的作用[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11,21(05):421-426.

[4].余月玲.電視娛樂節(jié)目互動方式的傳播學思考——以《超級女生》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6(01):171-172.

篇(5)

江肅京:中國大學大多數新聞學教師,都沒有長期一線的記者編輯經歷。我去高校講課,很多學生反映,專職老師講得很枯燥,從理論到理論,問實際問題常語焉不詳。媒體里新聞系畢業(yè)生比例不高,真為中國新聞學專業(yè)擔心??煞裼小敖處熃枵{制”,新聞學博士畢業(yè)任教后,到媒體借調兩到三年再回去教書?

王辰瑤:今天看到幾條微博,再提新聞學教師應從業(yè)界來以及理論無用的話題。新聞教育絕對應打通和實務界的關系,包括請進來走出去,但不能把新聞學僅理解為實操技能的傳授。大家對“理論”的反感,未必是“理論”的問題,而是我們壓根沒做好。昨晚和學生討論“新聞學的想象力”,看看新聞理論應該做什么吧。(見右圖)

baohuazhou:很有價值的討論。第一要有體制和機制鼓勵學界業(yè)界互動,包括讓學生接觸最鮮活、最前沿的實操案例;第二不能貶低理論價值,因為所謂“實操”背后其實都有規(guī)范理論的支撐(價值、立場、倫理);第三從我們職業(yè)來說,只有作出“真”的好研究,才能贏得社會尊重和職業(yè)尊嚴。

四川陳煥仁:這的確是中國新聞教育的一大問題,現(xiàn)在從中央到二三線城市的大學或學院,都開了新聞傳播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當然急需要大批人才,但是現(xiàn)在不少人的新聞教學,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學生畢業(yè)后很難適應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須知,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雄海老牛:不單新聞學如此,政治學也如此。講政治者,不了解當代中國政府的運轉,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執(zhí)政者不開放決策過程及相關信息所致;另一方面則是為人師者不盡本份的原因。

芮必峰:對于新聞傳播,如果實踐是鼓動的風,理論則是牽引風箏的線。實在不用厚此薄彼,爭個高下!沒有人嘲笑文學博士不會寫小說,也沒有人指責經濟學博士成不了企業(yè)家,更沒有要求政治學博士做總統(tǒng)。自己不會游泳的教練也能訓練出一流的游泳運動員。

主持人楊銳:傳播學有理論,但它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中國新聞系的教師和記者隊伍需要的是新聞法,而非新聞理論。立志于新聞工作的年輕人有個性,有思想,知識結構發(fā)達和語言功底好的一定大有出息,而最關鍵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

清華史安斌:應該借鑒美國的新聞學院體制,50%的教師為流動性的practiceprofessor(1ectuer)系列,從媒體現(xiàn)役人員中選聘,但在中國受到人事制度的限制,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教育部考評的指標是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傳媒大學實行過多年的青年教師掛職地方電視臺制度,但其體制較為獨特,在中國其他新聞學院難以推廣。

呂尚彬:最近,湖北的學界和業(yè)界的交流也升級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五所高校都與湖北日報集團、湖北廣電總臺實行了雙向掛職。這一舉措,要持續(xù)實行。//張志安:一邊是新聞業(yè)界持續(xù)批評學界,一邊是大學體制限制業(yè)界人才進高校,兩難啊。

atamxia33:大一新聞采訪第一節(jié)課,老師bla完自己學術背景后我寫了個紙條給她,質疑她沒有長期媒體從業(yè)經歷,恐不能勝任實務課程。初生牛犢啊,第二節(jié)課她用了近一堂課來各種解釋?,F(xiàn)在想想,新聞系的課程最重要的還是重塑價值。技術層面的東東很多途徑可以解決。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新聞系不是孤例,理工科一樣很多,所以才要實習。然而,新聞系不該成為培養(yǎng)新聞熟練工的地方,價值選擇、新聞倫理等東東才是更為重要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展江:業(yè)界和學界各自都要謙虛,新聞學界有此類問題。但這種簡單化的說法值得商榷,可說是老調門了。有一個媒體出身的本科學歷教授,總是說一些博士不會寫導語。我要問:寫導語難學,還是寫博士論文難?以我之見,新聞教育好壞是看有沒有恰當的價值觀,是否看到新聞學與民主法治的關聯(lián)。

網絡水手1972:想要學習新聞在學校里枯坐當然不行,但是去了新聞單位實習就發(fā)現(xiàn)除了技術上的東西,什么都用不上,甚至如何判斷新聞的價值都有困難,產生了多種要求之間的混沌。建議新聞學如同醫(yī)學,延長實習期,三年不長帶薪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而學校里的課程應該縮短,老師和學生可以組織成立workshop,給新聞欄目打工。

篇(6)

一、建立完善組織機構

局領導高度重視法制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局長為副組長的法制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tǒng)一協(xié)調法制創(chuàng)建工作,并組織開展系列創(chuàng)建活動,保證法制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

為做好安全生產法制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制定下發(fā)了《關于做好年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工作的通知》(安監(jiān)辦〔〕6號),按行業(yè)系統(tǒng)、片區(qū)進行全員培訓,截止目前,組織?;髽I(yè)開展防火演練1次,征集《年安全文化論壇論文征集》活動論文14篇,組織參加省安委會《大眾交通安全知識競賽》10000份;組織各類企業(yè)進行安全教育培訓10期2344人;扎實開展全國安全宣傳月活動,6月13日上午,區(qū)安監(jiān)局、區(qū)建設局、區(qū)交通局、區(qū)勞動局、區(qū)總工會、區(qū)質監(jiān)局、區(qū)消防大隊、市公安交警五分局等8家單位參加了區(qū)集中宣傳點活動,現(xiàn)場設置咨詢臺8個,擺放安全宣傳展板20余塊,掛圖16張,發(fā)放安全生產宣傳資料1萬余份。同日,全區(qū)所有街道辦事處和部分社區(qū)在轄區(qū)設立安全生產宣傳咨詢點46個,全區(qū)共免費發(fā)放安全宣傳資料2萬余份,參與群眾共2.5萬人,豐富了“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內容,提高了社會群眾參與安全生產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意識,增強了企業(yè)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責任意識。

三、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治理

建立煙花爆竹區(qū)、街道、社區(qū)、村(院落)四級“打非”監(jiān)管和巡防體系,加強監(jiān)察執(zhí)法,檢查單位96家,出動人員167人次,依法處理3起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組織開展煙花爆竹“打非”行動6次,依法取締非法經營68家,非法儲存1家,收繳非法煙花119箱、爆竹73箱,暫扣運輸車1臺,行政拘留1人,吊銷經營許可證1家,取締非法經營危險化學品3家,收繳暫扣非法危險化學品56噸;組織200余家企業(yè)召開職業(yè)衛(wèi)生健康監(jiān)管宣貫會,組織召開工業(yè)園外工業(yè)企業(yè)和冶金企業(yè)專項整治宣傳動員會議,聯(lián)合發(fā)改、工商等部門開展工業(yè)園區(qū)外作坊式企業(yè)專項整治;積極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年”活動,制定了《區(qū)“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府辦〔〕34號),組織交警、交通等部門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會同區(qū)文廣新局在“新聞”電視欄目開展“文明交通行動計劃”,播放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片,提高社會交通安全意識;牽頭組織召開建設局、街道辦事處和建筑、施工、監(jiān)理單位參加的建筑安全片區(qū)聯(lián)席會議1次,開展聯(lián)合檢查1次,出動人員126人,共檢查建筑拆遷施工工地103家,下達《安全隱患整改書》40份,協(xié)調整治安全隱患360處。

篇(7)

論文摘要 現(xiàn)實生活中,新聞媒體在做深入報道時往往會侵害到公民隱私權,這無疑造成了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本文旨在通過對二者價值沖突加以分析,明晰隱私權的常見形態(tài),分析現(xiàn)有隱私權立法,為解決這一沖突的相關立法司法提出有益建議。 

一、新聞報道自由與隱私權價值沖突 

(一)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價值分析 

1、新聞自由的內涵及其價值。我們平時所稱的新聞報道自由(以下簡稱新聞自由),最早是由言論自由而來。言論自由大概由如下幾種自由權利構成:(1)搜集、獲取、了解各種信息和意見的自由;(2)以某種方式或形式將所見所聞所思形之于外的自由;(3)傳播某種信息和意見的自由。新聞自由,是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xiàn),是從事、利用新聞活動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民主權利。新聞自由以言論自由為依據,是言論自由的必然延伸。新聞自由屬于民主與****范疇,從法理上看,主要由新聞媒體、公民和政府三方構成,表現(xiàn)為人類認識自然界、人生和社會的報道權。 

2、隱私權的內涵及其價值。隱私權,又作“不被打擾的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從隱私權誕生之日起,便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權利已被大多數國家的法律確認和保護,比如我國憲法中對隱私權就有相關規(guī)定,雖其中未明確出現(xiàn)“隱私權”的字眼,但是,隱私權的內容卻基本涵蓋其中。從公民個人角度來說,隱私權從產生開始便體現(xiàn)著人格尊嚴和價值。 

綜合上述,新聞自由和隱私權是兩種不可替代的價值,二者都是現(xiàn)代文明的產物,都是公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的組成部分,也都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不可缺少的。就目前中國的狀況而言,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護皆不充分。一方面,把報刊媒體定位為執(zhí)政黨或主辦主管者的“喉舌”,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并未完全發(fā)揮出來:另一方面,是國人對人格權保護不夠重視,尤其是像隱私權這樣的純粹的“舶來品”,許多人更是對其認識不足。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必須充分強調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重要性,使其對社會作用的價值充分發(fā)揮,以期借助實現(xiàn)民主法治社會的目標。 

(二)新聞自由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及原因 

盡管新聞自由與隱私權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新聞自由和隱私權也存在著固有的矛盾。現(xiàn)實生活中,新聞媒體為了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而將其報道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這就有可能侵害到公民的隱私權。媒體在生活中的作用、特點及運營方式,也決定了它所報道的內容極易牽涉到別人的隱私。如此一來,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沖突不可避免。 

(三)隱私權傾斜保護的理由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在實際生活當中不勝枚舉。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協(xié)調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雖然有許多學者把言論自由稱為“第一權利”、“人類最重要的、潛力巨大的、活動的資源”,但是,就一般意義上的新聞自由和隱私權沖突來說,作者仍認為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更為重要一些,究其原因:首先,在任何社會中,權利、自由都是相對的。其次,從權利平衡的角度來看,新聞自由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權利,再次,網絡媒體的發(fā)展使新聞侵權的危害性變得更加嚴重。最后,在現(xiàn)階段,充分強調隱私權的保護,在我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 新聞侵害隱私權的常見形態(tài) 

實踐中發(fā)生的侵害公民隱私權案件大都是因為新聞媒介不當采制、刊播有關他人隱私內容而引起的。 具體來講,新聞侵害隱私權主要發(fā)生在新聞采集和新聞報道當中。 

(一)新聞采集中侵害隱私權 

新聞采集是新聞活動的開始,許多新聞單位為了使新聞報道具有獨家性,獲得能產生轟動效應的資料,不得不用各種方式采集新聞,在此過程中便可能侵犯到公民的隱私權。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相關論述,新聞采集中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非法闖入和強行采訪;(2)竊聽或監(jiān)視;(3)竊取個人資料;(4)隱性采訪。 

(二)新聞報道中侵害隱私權 

新聞報道,是將獲取的信息、新聞材料公布于眾,是新聞成之為“新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除了新聞采集過程構成新聞侵害隱私權外,在新聞報道中發(fā)生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主要是對他人隱私的不當使用:(1)未經同意,對有關個人財產、婚姻、家庭情況以及生理缺陷、疾病史的披露。(2)未經許可公開他人不光彩的經歷。(3)犯的案件中涉及被害人的姓名、地址及其他足以使人辨認的特征。(4)實地報道中使用杜撰的材料造成的侵權。

三 、對相關立法司法的評析和建議 

(一)現(xiàn)有隱私權立法評析 

1、民事法律相關規(guī)定。我國憲法已經間接地從幾個方面確認了公民的隱私權不可侵犯,從總體上為其他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提供了明確的依據。綜觀世界各國立法方面對隱私權的保護 ,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接保護方式,即法律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加以保護。二是間接保護方式,即法律不承認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三是概(下轉第64頁)(上接第60頁)括保護方式,即在民法或相關法律及判例中籠統(tǒng)地規(guī)定保護人格權或人格尊嚴,不列舉具體內容,在實踐中仍然保護公民個人的隱私權。 

2、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除了憲法和民法之外,我國的《刑法》、《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其他法律當中也有涉及隱私權的相關規(guī)定。但是隱私權還沒有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對隱私權的保護以及侵害隱私權的訴訟也沒有形成專門的法律制度。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我國法律在保護公民隱私權問題上的軟弱無力和實踐中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二)關于完善我國相關立法司法的建議 

在我國,新聞自由和隱私權方面的立法司法都起步較晚,如何保護公民個人隱私與新聞自由這樣的"孿生的冤家對頭",如何劃清二者的范圍,尚有大量工作要做。為了盡量協(xié)調好二者的沖突,必須完善我國的相關立法,筆者認為在以后的立法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民法中隱私權的內容。隱私權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民事權利,但我國民事法律中隱私權保護還遠遠不夠,本文認為,民法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人格權單獨列出,變間接保護為直接保護。這樣,不僅便于當事人在隱私權受到侵害時直接向法院提出隱私權的訴訟,還可使公民依據隱私權來對抗容易侵犯隱私權的其他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如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 

2、制定《新聞傳播法》等相關法規(guī)的建議。除了憲法和民法作為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基本法律之外,對容易和隱私權產生沖突的領域制定專門的法律必不可少。就本文所討論的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沖突來看,制定《新聞傳播法》或類似法律,明確規(guī)定新聞自由、輿論監(jiān)督和侵犯隱私權的界限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3、司法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運用。由于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位,使得司法實踐中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沖突主要還需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加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二者相沖突的狀況多種多樣,法律規(guī)定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個案中的情況會遠比我們現(xiàn)在所料想的復雜,所以司法實踐中法官慎明地運用自由裁量權在處理糾紛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給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熟悉并理解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還要在個案中充分考慮到各種特殊因素,總而言之,同一般的侵權糾紛相比,在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中強調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運用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司法實踐中,法官要以公共利益為準繩,細致分析二者沖突的具體情況,或保護新聞自由、或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使得這兩種權利或自由達到合理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屈茂輝,凌立志.網絡侵權行為法.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張西明,康長慶.新聞侵權:從傳統(tǒng)媒介到網絡.新華出版社,2007.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周佳念.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隱私權的保護.法商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