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華文化論文

中華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25 08:4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華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中華文化論文

篇(1)

論文 關鍵詞:官本位現(xiàn)象 文化批判 國民性

論文摘要:魯迅對 現(xiàn)代

再從文化方面來看,中華文化的確是一種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輝煌文化,但也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完美無缺。中華文化中缺乏分析精神和 科學 精神。很多理論的提出不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而是基于臆斷,理論提出后又不加以檢驗,或者根據(jù)結果而逆推原因,如陰陽五行風水學說;對很多事物和現(xiàn)象的理解和詮釋只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指南針;對思想和理論的理解不是基于科學分析,而完全在于不同人出于不同目的的解釋。其次,中華文化中缺少現(xiàn)實主義,即魯迅先生所說的“睜了眼看”,而習慣于“瞞和騙”,這恰好成了阿q精神勝利法滋生蔓延的溫床。

篇(2)

走進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速成學院,你會發(fā)現(xiàn)教學班的名稱各不相同,這是為了適應不同層級的留學生多種多樣的需求而設立的。無論你是沒有學過漢語的,還是有一定漢語基礎的;無論你是想學與專業(yè)有關的漢語,還是想學日常漢語口語;無論你是想擁有漢語學歷,還是想接受非學歷的一般漢語培訓;無論你是亞洲人、歐洲人還是非洲人,在這里,你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漢語課程。因為速成學院針對留學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三種教學模式:短期強化教學即速成班教學、漢語進修教學和漢語短期教學?!氨娍陔y調(diào)是不用心的借口,速成就是要用心烹制出不同的美食來關照每個人不同的口味。我們在針對來華外國留學生的短期、強化、速成教學的教學理論研究方面、教學模式的開拓方面、短期強化系列教材的編寫方面、教學的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頗具特色的教學體系,在全國漢語速成教學領域發(fā)揮著示范作用?!闭f起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速成教育,漢語速成學院遲蘭英院長侃侃而談。這并非是遲院長自夸。2010年,韓國SK集團大中華地區(qū)總裁李勝權社長、SK集團培訓中心常務集團代表曹敦鉉和11位集團高管集體正在漢語速成學院參加4個月的培訓學習,這已是SK集團來北語的第二期學員了。而此次的培訓只是在北語速成學院諸多外企培訓的一個,韓國三星、LG、現(xiàn)代、SK,日本三菱、伊藤忠商社、富士施東,丹麥馬士基航運、法國航空公司等20多家著名跨國公司的董事、高層都相繼成為了這里的學生。

研究生教育:打造漢學家的搖籃

2005年,波蘭籍博士研究生帕維爾在北京語言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證書,成為首位在中國連續(xù)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歐洲人。他攻讀博士學位的幾年間一直得到北語校級來華留學獎學金的全額資助,其博士學位論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充分占有親身調(diào)查溫州方言的豐富資料,并且較好地把西方語言學理論融合進去,受到該領域一些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多年來,北語把培養(yǎng)高層次的漢語教學型人才作為培養(yǎng)來華留學研究生的一個主要目標,同時在培養(yǎng)目標上也強調(diào)要追求高端。在北語,來華留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培養(yǎng)漢語教學型的高層次專門人才。而來華留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則更要立足于培養(yǎng)漢語本體研究、漢語教學研究和中國文化研究的高層次人才,把培養(yǎng)未來漢學家作為來華留學博士生教育的宗旨之一。對于漢語教學類來華留學研究生,北語歷來安排他們與中國研究生同堂上課。事實證明,這樣做可以使那些素質優(yōu)秀的外國學生較快進入角色,在專業(yè)學習上冒尖,學到真本事。與此同時,允許其選修中外學生本科階段的中文主干課程,并為其專門開設中國國情、中國歷史、中國當代社會等人文類課程,加深其對中國社會與歷史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增強了他們?nèi)蘸髲氖聺h語教學及研究的綜合能力。

博雅教育:讓中華文化處處開花

聽著傳統(tǒng)的京劇名段,跟著專業(yè)的京劇演員學動作,還參觀了京劇發(fā)展的圖片展,北京語言大學百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走進了北語湖廣會館實踐教學基地,親身體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粹藝術的魅力。幾名留學生還裝扮成生、旦、凈、丑,親自粉墨登場,體驗了一下當“名角”的感覺。近年來,北語對來華留學生開展了“博雅教育”,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來提升對留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nèi)涵。北語以文化接觸、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作為切入點,深入研究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及其特質,探索在中華文化地緣優(yōu)勢中開展留學生博雅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貫徹對留學生的人文關懷,同時加深留學生對中華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另一方面,發(fā)揚中外博雅文化傳統(tǒng)的實踐性特征,傳播中國博雅文化,使學生在實踐中體味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從1978年開始,學校先后在北京、紹興、杭州、西安、曲阜、深圳、重慶、蘭州、廈門等地建立了多個實習基地,形成了學生到工廠、企業(yè)、農(nóng)村、社會開展語言實踐與文化體驗的長效機制,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進行社會調(diào)查的能力。據(jù)了解,目前全球已經(jīng)有100多個國家近3000所高校開設了漢語課程,現(xiàn)在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近4000萬人。北京語言大學始終堅持以“推廣漢語,弘揚中華文化”為辦學宗旨,精心打造一艘對外漢語教學的旗艦,扯起漢語的風帆,使中華文化從這里傳遍天涯海角。近半個世紀以來新老幾代北語人嘔心瀝血,他們的辛勤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從北京語言大學走出的畢業(yè)生,有2人擔任了國家總理,1人曾擔任議會議長,14人擔任過駐華大使,30多人擔任駐華使館的參贊,更多的是在從事著中外交流或與中華文化傳播有關的工作,他們都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友誼使者。

篇(3)

【關鍵詞】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

一、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

在199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特色及它的發(fā)展趨勢。文化自覺的過程,是一個艱巨的過程,所謂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标P于,文化自覺的基本要求,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說文化自覺強調(diào)三個方面的義,即一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二是對他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三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堅持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觀。

二、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

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各美其美”――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即明白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特色及它的發(fā)展趨勢;第二,“美人之美”――對他民族文化的自覺,又包含兩個層次,即對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自覺與對外來文化的自覺,充分認識不同民族文化的長處,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豐富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第三,“美美與共”――對中華文化的自覺,了解、明白、認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價值觀念;

三、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筆者選取三所本科院校:塔里木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喀什師范學院,發(fā)放問卷 750 份,有效回收 700 份,回收率 95%。結合問卷結果,對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各美其美”――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

1.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在回答“您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程度”過程中,有53.4%人選擇“非常了解,專門學習; 而在“本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的文化”問題的回答中,有 47%的人很贊同;在問題“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新疆地區(qū)的貢獻比漢族文化大”的回答中,34%的同學選擇了非常同意,40%的同學選擇了同意。

通過以上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強烈認同,甚至存在狹隘、片面性。然而,在實踐生活中如果過分強調(diào)本民族的意識,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效應,如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如果繼續(xù)將民族意識惡性膨脹,就會出現(xiàn)背離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和破壞祖國統(tǒng)一的活動,就會阻礙各民族發(fā)展進步,甚至會造成國家的分裂。

2.對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的認識。在回答“您是否同意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90.63%的學生表示同意,這說明絕大部分同學的認識是明確的,近10%的人選擇了不同意和不清楚。這表明還有少部分同學對中華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是十分清楚。這既關系到新疆的文化發(fā)展也關系到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二)“美人之美”――對他民族文化的自覺

1.對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自覺。(1)對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卮稹澳阕盍私獾臍v史是?選“少數(shù)民族歷史”的學生比例為42.4%,選“漢族歷史”的學生為17.8%,可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最了解的歷史是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當被問及“你是否關注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傳統(tǒng)”時,選擇 “一般”的學生占到了54.5%,選擇了“不太關注”的學生占24.8%,選擇“很關注”的比例僅僅為20.7%,通過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度更高,但對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如果少數(shù)民族沒有認識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精華,就不可能做到 “美人之美”,這是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的,因為一種文化與異質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沖突和融合,是實現(xiàn)自我更新和發(fā)展的重要機制,是文化演進發(fā)展的一種帶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這也不利于民族關系的和諧。(2)對本民族文化與新疆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的認識。對“漢族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是一件很好的事”的回答,只有46.3%的學生選擇“非常同意”,選擇不同意的占到10%,這說明一小部分學生還不能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而各民族在對他文化的認同“既可能是一個認識自身,汲取其他文化充實自己的過程,也可能導致封閉與狹隘意識的產(chǎn)生?!鄙踔翆е卤久褡逦幕膯适АH绻久褡逦幕c他文化之間不相抵觸則可能被認同,當本民族文化與他文化之間相抵觸時,本民族文化就有可能不被認同,甚至引起本民族文化與他文化間的沖突。因此,對二者關系的認識直接回影響到民族團結,新疆的和諧穩(wěn)定。

2.對外來文化的自覺。(1)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度?;卮稹澳愀匾曃鞣焦?jié)日還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45.8%的同學選擇了“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但經(jīng)常過西方節(jié)日”,還有居然11.3%的同學選擇“會慶祝西方節(jié)日,不會參加大部分傳統(tǒng)”,也就是說一定會慶祝西方節(jié)日的占57.1%;對“大學生最關注的電視節(jié)目內(nèi)容是?”的回答是35%的同學選擇韓劇偶像劇,18%的同學選擇“國家大事”,27%的人選擇了“娛樂新聞”20%的人選擇“財經(jīng)”。這些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明,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于外來文化有著極大的認同與盲目的崇拜。經(jīng)過與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訪談也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僅熱衷于西方的節(jié)日,對肯德基等西方的快餐文化也情有獨鐘,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們也在瘋狂地學習外語,愛看美國好萊塢電影,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離他們越來越遠,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關注與反思,因為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決定著這些現(xiàn)象,我們務必要保持清醒和高度的警覺,特別是在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各種形態(tài)的文化不斷地粉墨登場,西方敵對勢力利用自身在經(jīng)濟、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優(yōu)勢,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的文化滲透將會不遺余力的發(fā)展下去,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文化心態(tài)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和考驗。外來文化包含有先進和落后的思想,(下轉第108頁)甚至含有有意圖將我國“西化”的思想,對西方的價值觀念,應該堅持辯證的觀點,而非“拿來主義”,特別是當代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生價值觀還不穩(wěn)定,認識水平和分析辨別能力也是有限的,更是極易受到了西方各種文化思潮的侵蝕。(2)對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的認識。對“你認為中方文化優(yōu)異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嗎”的回答,可以體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認識,10.3%的同學選擇“是的,并且不需要向西方學習“,60.2%的同學選擇“是的,但是還可以吸取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其中看到中方文化應吸取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的人數(shù)最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能正確認識這兩者的關系。

(三)“美美與共”――對中華文化的自覺

1.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在“你對中國的文化感興趣嗎”回答中,只有45.8%的同學選擇“很感興趣”,49%的人選擇“一般”,49%的人對中國的文化并不是很感興趣,就沒有主動學習的意愿,認識程度也不會太高?!澳鷮χ腥A文化的認知程度”回答情況是這樣的16%的學生選擇了“非常了解,專門學習”,70%的人選擇了“一般,作為興趣偶爾涉獵,70%的人明確表明自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程度“一般”,這個問題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回答“中華文化都是優(yōu)秀文化”這個問題中40.1%的人認為很贊同,也就是說有40.1%的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是不正確的。

從數(shù)據(jù)可看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并不高,而中華文化的認知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而中華文化認同又是中國民族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我們提高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知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對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征的認同。對“中華文化能夠代表56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嗎?”的回答情況是這樣的85.3%的同學認為“非常能代表”,還有14.7%的同學認為不能代表,說明還是有一小部分同學不能正確認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

針對中華民族的結構先生提出了“多元一體格局說”,強調(diào)在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二者不間斷交流,促進了“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一體特征的認同有利于邊疆各族人民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強大的文化向心力,這將有助于新疆各民族間的認同和感情交流,使得民族的凝聚得到根本的提升,這對民族團結,和諧統(tǒng)一的新疆建設意義重大。

通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自覺狀況并不是很樂觀的,還有待于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的力量進一步培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 .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群言出版社,2005.

[2] 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王霞.新疆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探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篇(4)

“樂以和其聲”這個話題,出自我和民族音樂學家、潛心發(fā)掘和研究“納西古樂”――宣科的一場對話。

一個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社會得到尊重,不僅在于有錢有勢,還要有文化魅力。如何推進中華文化的回歸與超越,使之為我們的民族持續(xù)地積蓄和迸發(fā)力量,來釀成文藝復興?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九個字大體就可以顯現(xiàn)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軌跡。古人用禮崩樂壞形容亂世,其實,一切亂的根本原因是心亂,價值顛倒,人欲橫流,它可能是社會變革和進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是社會變革與進步不能不克服的障礙。如果說西方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之后又使人被神話、異化了的話,當今時代就呼喚著一場新的文藝復興來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必須去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新世界。

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中華文化可能就需要一個‘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回歸與超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概會伴隨一個從禮崩樂壞到禮興樂盛的過程。

用今天的話來說,“樂以和其聲”,也可以是支撐人民精神充實、國家強盛的一種“軟實力”。

舊話重提,是因為我們要推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一定是來自民間、來自大變革時代,全民族精神的激動和蕩漾。

舊話重提,是因為古今中外多少智者,都有過“樂以和其聲”的同感。

西方的哲學家尼采就認為:“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而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音樂,是音樂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遠的、深厚的精神境界?!?/p>

今天,我們在用民族復興中國夢來提振全民族精氣神的同時,也需要“樂以和其聲”。

其實,《禮記?樂記》還說過:“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p>

這是我們的先人對交響樂的描述和想象,這也是中國文化對交響樂的認同和贊賞。作為世界經(jīng)典高雅音樂――交響樂,不光屬于西方,也屬于中國,且早就屬于中國。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應該“樂以和其聲”,應該有交響樂來為她“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創(chuàng)造,必然創(chuàng)造出壯麗的史詩。

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番理想和抱負,2012年,16個省市的近百位教授、將軍、部長,在李嵐清同志的倡導下,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樂團――“‘三高’愛樂之友業(yè)余交響樂團”。我被大家推舉為樂團團長。2012年12月,我們在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辦了兩場特殊的音樂會,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帶來了特別的震撼。

這樣大規(guī)模的聚集,當然難以長期持續(xù),音樂會結束,樂團就解散了。但我們的理想和抱負不會散,我們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不會散。“聚是一團火,散時滿天星。”2013年,以北京、天津等地的原“‘三高’愛樂之友業(yè)余交響樂團”團員為骨干,新增數(shù)名教授,又組建了“滿天星業(yè)余交響樂團”,我繼續(xù)任團長。

篇(5)

論文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國家軟實力成為大國競相角逐的對象,國家文化利益成為各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標。作為中國軟實力核心的文化外交發(fā)揮著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手段難以達到的獨特作用??鬃訉W院是體現(xiàn)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義。

一、孔子學院誕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促進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成為各國人民之間增進了解和友誼的紐帶,對加強各國之間的學習和借鑒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廣泛和深入,漢語的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在提升,漢語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民眾的重視。為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yōu)良的學習條件,2003年作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的計劃。中國國家漢辦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jié)h語教學、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為主要活動內(nèi)容的“孔子學院”,并在北京設立了“孔子學院總部”。

可以說,在海外建設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積極推動的項目,也是21世紀初中國外交的一個戰(zhàn)略?!翱鬃訉W院“的英文名稱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其學說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中國人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首要記憶;對世界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因此,該名稱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底蘊,也體現(xiàn)了新世紀中國文化將逐步融入世界的發(fā)展趨勢。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開辦以來,從尼羅河畔到乞力馬扎羅山,從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邊,從五大湖區(qū)到西伯利亞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個國家和地區(qū),已設立了249所孔子學院和56所孔子課堂。短短4年,孔子學院花開全球,其發(fā)展速度非常驚人??鬃訉W院的迅猛發(fā)展,得益于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國的需要?!翱鬃訉W院”是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園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是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的橋梁。毫無疑問,孔子學院的誕生、建設和發(fā)展勢頭對中國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國家形象和構建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中國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二、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文化利益及實現(xiàn)國家對外戰(zhàn)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內(nèi)一切和平手段所開展的外交活動。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yōu)化一國的國際形象。

建構主義認為,通過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的對外放射,國家將產(chǎn)生文化影響力,從而建構其廣泛受到國際認同的一國的國際形象。對中國而言,建立起負責任大國形象是國家形象設計的戰(zhàn)略目標。這就要求中國以國家自身的和諧發(fā)展為基礎,積極推動世界的和諧化進程,積極發(fā)揮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中的作用,從而逐漸塑造起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孔子學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屬性,其目標就是要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讓外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價值觀念,做到“潤物細無聲”,在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同時,增進友誼,共創(chuàng)和諧世界。傳播文化最好的載體是語言,孔子學院在傳播漢語的同時推廣中國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為。陳至立在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上演講時說,孔子學院要成為“海外漢語推廣的基地,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

2.鑄就強勢文化,提升一國的文化競爭力及綜合國力。

一國的文化交流狀況基本與國家綜合國力成正比,經(jīng)濟水平高、綜合國力強的國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對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實現(xiàn)對外戰(zhàn)略目標。

正如漢斯摩根索所言,“較之軍事、經(jīng)濟等因素,文化如果運用得當,將能征服人們的頭腦,產(chǎn)生持久、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效果”。在文化多樣化發(fā)展的當今世界,能否占據(jù)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強勢文化,將對一國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從傳播學角度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強勢文化的擁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對受眾在吸引力方面處于相對優(yōu)勢地位。

當今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強勢文化正深刻地影響著其它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依然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認同度,中國外交在國際機制和國際事務中的實際參與度和話語權依然有待加強。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各國對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而孔子學院正是以傳播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孔子學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國熱”的升溫,為中國的文化外交帶來不少福音。

三、孔子學院對中國文化外交的重要意義

1.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推廣對文化傳播有巨大的推進作用?!翱鬃訉W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華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華文化。有了漢語作載體,中國的書刊、雜志、影視、網(wǎng)絡信息等流傳于國門之外將不再舉步維艱。

漢語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紐帶,在漢語的國際推廣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加快京劇、影視劇、文學作品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滿足國外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使中國文化成為吸引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時這也將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進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本國語言的國際化是國家之間軟實力競爭的重要內(nèi)容和象征。近代以來,中國人走出去傳播漢語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長期僅限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領域。2002年,中國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鬃訉W院是海外漢語教學推廣基地,同時也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為中國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傳播學視角看,“孔子學院”的文化國際傳播應該是搭建雙向的橋梁:一方向是中國輸出其語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向是從與國外進行交流活動過程中吸取其優(yōu)秀成分,以服務于中國文化及與國際先進的發(fā)展水平接軌的事業(yè)。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理查德?鮑姆所說,“中國政府通過孔子學院提升國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張柔和的孔子的臉”。〔〕〔8〕孔子學院正是中國文化外交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貼于  3. 有助于化解“中國“,優(yōu)化中國國際形象。

目前,中國的國際形象,特別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信息傳播體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國“,使中國國際形象極大受損。美前日本防衛(wèi)所言舊俗史部長星島九夫發(fā)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國’的論調(diào)甚囂塵上,我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戰(zhàn)略、美國國防和戰(zhàn)略安全保障問題的專門研究人員,對中國進行觀察,得不出這種結論。成為威脅的該是別國,而不是中國?!表n國學者李映周也系統(tǒng)批駁了“中國”,他指出“ 認為中國在21世紀強大起來必然構成對外擴張 ,威脅別國的觀點是荒謬的” 。但是 ,化解“中國” ,關鍵靠我們自己去澄清。“ 孔子學院 ” 的發(fā)展正是向世界大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向世界說明中國 ,辯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論語》中的名句,通過一幅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畫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塊漢字展示給全球幾十億人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受儒家影響的大國風范和禮儀;奧運會開幕式正是頌揚了中國的儒學價值觀。中國用活字印刷版不斷變換的“和”字,通過奧運會這個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情懷,和要與世界人們共同締造和諧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學院正趕上了這個好時機,做到了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對“和文化”價值觀的尊敬、理解和贊同??鬃訉W院通過平和、 吸引、 寓教于樂的方式營造理解 ,釋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閡、誤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對中國國情以及中華文明的了解,從而有助于化解中國、優(yōu)化中國國際形象;有助于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無窮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國文化外交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時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為中心的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在經(jīng)濟崛起、國力大增之時,更應該注重挖掘文化的潛力,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外交當中一項創(chuàng)新的舉措,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最鮮亮品牌??鬃訉W院的事業(yè)才剛剛開始,雖然它在興建中存在一些潛在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但從長遠來看,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的促進和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實現(xiàn)了“讓中國走進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外交戰(zhàn)略目標,搭建了文化國際傳播的雙向橋梁,在這種雙向文化傳播中,通過自身的發(fā)展、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碰撞中不斷走向成長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漢辦: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

〔4〕 王寧寧:關于海外“孔子學院”的全面認識,科教文匯〔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爾茲著:《國際政治理論》〔M〕.胡少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1992.152.

〔6〕 劉乃京: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J〕,2002(3):66-68.

〔7〕 宗煥平:孔子學院的獨特影響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力的運用》,《太平洋學報》〔J〕,2004年第2期.

篇(6)

論文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經(jīng)過五千年歷史沉淀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精彩濃縮,記錄風雨,貯藏豐碑,凝結精魂,激勵后輩。雖歷經(jīng)滄桑,仍遺存華章,哺育華夏,福及人類。時光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正在崛起,中華子孫要走出國門、屹立世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之果,是我們的民族資本,它閃爍聰慧,展示魅力,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研讀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明更是新世紀我們?yōu)閹熣吡x不容辭的責任。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科技實力是焦點,教育競爭是后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標,要辦好教育關鍵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我校是一所以培養(yǎng)幼兒英語教師為主要目標的師范學校,長期擔任著向京津冀等地輸送幼兒英語教師的任務。在培養(yǎng)合格師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讀國學經(jīng)典,培養(yǎng)提高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

一、明確目的,高度重視

教育要以人為本,以愛育愛,以心靈啟迪心靈。教師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孔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1]?!兜茏右?guī)》上也講到“將加人,先問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別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為師者,我們要拿出知識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要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的偉懷,研讀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化,讓古人智慧在我校開花結果、發(fā)揚光大。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學生。九零后的特點就是張揚個性,敢于創(chuàng)新。而豐富的文化底蘊才是培植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不竭的源泉。國學經(jīng)典中蘊涵著許許多多關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蘊涵著許許多多關于理想、志向、氣概、胸襟、正氣、情操、奉獻、修身等哲理,研讀國學經(jīng)典可以啟迪智慧、開啟心靈、培養(yǎng)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習國學文化經(jīng)典,讓學生切實打下扎實的文化功底,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一)孝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研讀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化,使人品德高尚。“見賢思齊”,時刻記住自己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百善孝為先”?!兜茏右?guī)》開篇就提到“首孝悌”。可見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孝經(jīng)》把孝分成三個層次:“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彼孕⒌?,第一個層次是孝養(yǎng)自己的父母,這是孝的開始,事親的階段。從侍奉雙親到侍奉君,君就是領導,他代表祖國,就是忠于祖國,服務人民,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終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養(yǎng)圣賢的品格,做一個有德之人,將來能夠報效國家、報效人民,再進而把心量擴大,涵蓋宇宙萬物,真正認識萬物與我一體,就達到孝的最高境界了。通過對學生進行孝親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把孝心打開,要把對父母的愛推及到對師長的愛、對同學的愛,形成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再進而拓展到對家鄉(xiāng)、對祖國、對人民的愛,要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對祖國對民族的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二)行為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弟子規(guī)》中提:“朝起早,夜眠遲,”“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薄爸霉诜?,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薄耙沦F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3]。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些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賢正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規(guī)范,讓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強烈的規(guī)則意識,并在日常生活當中來修煉自己的一種誠敬之心。一個人的良好的德行就是在這種日常小事當中,通過生活點滴中來養(yǎng)成的。當我們每時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養(yǎng)成一種誠敬心的時候,那么誠敬就變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從里到外都是誠敬,古人講的“誠于中形于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把學習國學經(jīng)典與學習踐行《師范生行為規(guī)范》緊密結合起來,加強我校學生行為規(guī)范教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三)禮儀教育、內(nèi)外兼修

今天的社會,人們過分追求“自由”、“個性”。言行舉止都不太在意,“不拘小節(jié)”。甚至有的言行粗魯,舉止不雅、穿著怪異。而古人告訴人們言談舉止、行走坐臥、接人待物、穿著打扮應該如何去做到才會更加文明、文雅、得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懂得禮節(jié),這個禮節(jié)基本上就是長幼有序,長者在先,幼者在后?!兜茏右?guī)》中提:“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薄胺Q尊長,勿呼名?!薄奥酚鲩L,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薄膀T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薄伴L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3]。在長者面前說話要顯得禮貌,不得輕狂?!皩ψ痖L,勿見能。”“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薄斑M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薄安綇娜?,立端正?!薄耙旧顖A,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3]。行為舉止要從容大方,不能行為猥瑣?!肮诒卣?,紐必結?!耙沦F潔,不貴華?!盵3]穿著要得體,衣冠要整潔,不宜坦胸露背,有傷風化、要樸素大方、不求奢華。通過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內(nèi)外兼修、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內(nèi)有修養(yǎng)、外有風采的高素質的人才。

(四)師德教育、堅定教師職業(yè)信仰

教育學生勤奮好學、終身學習、愛崗敬業(yè)、忠誠樂教、為人師表、熱愛學生的精神。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教育和獻身教育。尤其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面對金錢利益,能夠淡泊明志、安貧樂教?!帮埵枋筹嬎哦碇?,樂在其中矣”[4]。要有堅定的教師職業(yè)信仰。對學生要有無隱無私的仁愛情懷。以一顆仁愛之心來對待所有的學生,要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在教學中還要講究教學方法,善于啟發(fā)學生的心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寓理于事,寓教于趣。”“相機而授,適時而教”。作為教師始終秉持孔子的嚴謹篤學,求真務實、善學樂教的治學態(tài)度,擔當起思想文化傳播者和智力資源開發(fā)者的使命,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二、探索新路、貫徹落實

研讀國學經(jīng)典,提高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重在貫徹落實。為了很好地進行國學經(jīng)典研究和傳授,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校積極探索教育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育途徑。

首先,成立“國學教育研究會”,作為研究傳授國學經(jīng)典的中樞機構。

學校主管校長總負責,成立了由政、史、文等科目的骨干教師及學生管理部門的教師組成的“國學教育研究會”。專門負責國學經(jīng)典資料的搜集整理,教學研究、人員培訓、組織實施,檢查評估、信息反饋、協(xié)調(diào)落實等工作。“國學教育研究會再對由各班班干部組成的“國學研究小組”進行組織培訓,以保證學校的這一活動順暢有效地落實到每班和每位同學的學習活動中去。

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讓校園浸潤在國學濃厚的國學學習氛圍中。

組織全體教職工召開“研讀國學經(jīng)典,培養(yǎng)提高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動員大會,讓廣大師生深刻領會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重大意義,掀起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同時校園的陳設布置要處處讓同學們感到每時每刻都溶在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之中,從校園標語的懸掛、校園櫥窗、教室版報、餐廳環(huán)境的設計,到每天早中晚校園廣播中國學經(jīng)典的美文誦讀,以及一些傳統(tǒng)音樂的吟唱,都給同學們一種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誦讀的音韻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賢文章的境界,詩詞的美感。讓校園浸潤在濃厚的國學文化氛圍中。

第三,把國學教育內(nèi)容融入各科教育教學過程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戰(zhàn)場。把國學教育與各個學科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合,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國學教育,是我們探索國學教育的重要課題。如,在語文、英語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面向世界、吸納世界各種文明,具有寬廣開放的胸懷同時又兼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質,在歷史課中探索中華文化在中華歷史沉浮中的作用及其時代價值,在政治課教學中探求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及當今中國踏上復興之路的精神動力,在音樂課中學唱傳統(tǒng)文化歌曲,書法課中書寫國學篇目字帖等。

第四,組織各種活動,鞏固學習成果

學?!皣鴮W教育研究會”定期組織國學經(jīng)典專題講座;組織全體師生參與的學習實踐國學經(jīng)典演講比賽、書畫比賽;在清明節(jié)組織同學進行郊游活動和采風活動,感受民族文化;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開展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學期末學校要評選出國學經(jīng)典學習先進班級和先進個人。通過各種活動確保學習活動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總之,通過學習國學文化經(jīng)典,讓學生切實中華文化底蘊,提高人文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化,找回民族自信,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中庸》[M].

[2]張載《張載集》[M].

篇(7)

尋找中華文化的淵源

在臺灣藝壇,他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其為人行事也“霸氣”。他大刀闊斧,筆力深厚的論述與晦暗苦澀的水墨作品形成強烈的對比。

初見倪再沁,沒有想象中的“霸氣”,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師,儒雅的氣質,幽默的談吐,言語中情真意切的感情流露讓人感動。交談之中,倪先生侃侃而談,性情直爽,令人印象深刻。

倪再沁早在1988年即到訪祖國大陸。那時他從廣州一路走來,體味著父親口中的黃埔軍校。這次大陸之行,讓倪再沁感觸很多,也替父母了卻了對大陸老家多年的思念。此后,倪再沁頻繁往來兩岸之間,在大陸高校開設講座,講授中國水墨畫。

“我來大陸采風的時候畫過很多寫生稿,靜靜地站在山上,非常美,不管色彩、線條都非常好,都非常清靜。后來我又去了北方,那種黃土地的感覺我覺得蠻能夠呼應的,遺憾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寫生回去之后隔久了,就沒有心情畫了。所以以后會來住久一些,要將這些美景完整的帶回去?!蹦咴偾呤窃谝砸粋€畫家、藝術家的眼光和心情,時刻在感受著大陸的山山水水。

用畫筆傳承中華文化

倪再沁大學畢業(yè)后即赴高雄發(fā)展。他說,高雄跟臺北不一樣,高雄本土草根文化氣息更多一些。或許正是由于這一層人文景象的觸動,倪再沁畫作的題材開始轉向充滿人文氣息的本土文化,也就有了此后關于“本土與國際”的學術論戰(zhàn)。

倪再沁曾說,“水墨是文化上的載體,也是我情感上割舍不了的鄉(xiāng)愁,最終依然會回到它的懷抱”。在他心中,中華文化傳統(tǒng)博大精深,“記得兩岸演講的時候大家討論到了國畫的困境,我駁斥了他們的言論,我認為不是國畫不行了,是大家‘不行了’,大家對中國的文化了解得太少,反而把國畫說成文化根源的劣勢,這是很荒謬的。中國畫的意境之美,中國文化的意境之高是無法比擬的?!痹谘影病⒃诤?、在上海、在北京的一些藝術交流座談會上,他是少數(shù)主講文化思想的藝術家。

說到對于有些臺灣畫家希望參加中國美協(xié)的看法。倪先生笑道:想加入就加入吧,我從來都不參加這些活動,在臺灣也從不參加什么協(xié)會。只要有助于藝術發(fā)展,加不加入?yún)f(xié)會并不重要。

倪再沁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直致力于尋求水墨畫的新路,以其敏銳的藝術感知,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有時放棄傳統(tǒng)文人畫向往空靈的飄逸,有的又以樸拙的筆觸突出文人繪畫的閑情逸致,這都源自倪再沁對傳統(tǒng)筆墨的執(zhí)著追求。他的繪畫,有反傳統(tǒng)的地方,但亦有繼承傳統(tǒng)的精髓,倡導“本土化”,但也不抗拒吸收外來的“現(xiàn)代化”,在無數(shù)咬文嚼字的論爭之后,作品本身或許才是最好的說明。

“原作重現(xiàn)”感悟中華文化

說到倪再沁,就不能不說他在宋莊舉辦的個人畫展――“倪再沁之中國古代書畫名品展”。本著對于中國書畫的熱愛,一個反其道而行的《原作重現(xiàn)》帶給世人書畫欣賞的新視野。

何謂原作重現(xiàn)?長年對于東方書畫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倪再沁發(fā)現(xiàn)中國水墨畫常有令人困惑的現(xiàn)象:畫面上的書法和鈐印,大量的題跋和收藏章不僅“坐落”于畫面空白處,甚至侵入筆墨線條之中與原作合成一體。除了作畫者自身的題款與印鑒外,收藏者的印章與題跋亦如同“違章建筑”般搭蓋其中,雖然相安無事,但畫面純凈的空間被外物介入,不僅使形式被破壞,也使純粹的欣賞被嚴重干擾混淆,使后人難以再見畫作完成后的原貌。對此,倪再沁決定將畫面中額外的題款與印鑒一一移除,以版畫限量印刷的方式復制,還原古畫的真貌。

怎么會想到把古代書畫改一改然后“據(jù)為已有”?這源于倪再沁撰寫的有關故宮名畫的論文:《神畫的形塑――論故宮三寶》(即《溪山行旅途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當他發(fā)現(xiàn)其重要推手竟然是日本二玄社時,感嘆中國的藝術瑰寶何以被授權給外國人去復制,而且是無限量印行,身為中國古代書畫的擁有者,卻要向日本購買它的復制品,這是很令人傷感的事。二玄社不僅在日本、歐美等地舉辦故宮復制名畫展,還在臺灣及大陸舉辦了千余回相似的展覽,其目的就是賣這些“故宮名畫”復制品,兩岸同胞反而為了親近并認識這些我們自己的國寶,不得不忍痛購買這些世界最貴的復制品。

倪再沁曾批評“寧與外奴,不與家臣”,認為這是“喪失人格”的恥辱,讓日本二玄社得以買空賣空大發(fā)利市。由于得不到應有反應,他只好心一橫,也要“買空賣空”:向二玄社買進這些號稱近似度、逼真度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復制畫,然后再以最先進的數(shù)位科技去復制。這是一次巧妙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讓我們得以重見古代書畫的原貌,還把其復制權交回到自己手中。這是“奪回”藝術,也是“奪回”詮釋(不被二玄社專制)的“突擊”行動,是藝術史上值得記上一筆的“戰(zhàn)役”。

倪再沁“原作重現(xiàn)”的行為是相當前衛(wèi)的舉動。在書畫上蓋印章,仿佛是一種一再重復的儀式,在反復的實踐中,成就了名跡書畫的“神話”,卻湮滅了畫作原貌的“靈光”,在閱讀之時,這些印記除了充滿含義之外,都跟真實沒有絲毫直接關系。倪再沁的移除行動如同達達主義的除魅,抹除一切形塑神話的符號與言說,拋棄了附身其上“違章建筑”,讓觀者得以返回畫作原貌重新審視鑒賞,直接與原貌對話,而非透過具有價值判斷的文字與記號。這種還原并非修復,而是一種企圖跨越時空的重返,時空的抽離制造了孟子“上友古人”的新詮釋與可能。

倪再沁說,這件事情在畫界產(chǎn)生了不同凡響,甚至牽扯商業(yè)利益,但是這個版權我會去做公益基金,作為藝術教育基金。也有人說我是在搞破壞,那么我的“破壞”就是一種建設,一種公德。

笑談兩岸關系

講到兩岸關系,他認為,兩岸要開放,要交流。如果只是一味的固守,肯定就沒有發(fā)展,沒有未來。這也是他經(jīng)常鼓勵自己的學生要常來大陸的原因。就像的文化交流,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要“多走動”,請大陸畫家去臺灣寫生、采風,讓他們進一步了解臺灣,認識臺灣的風土,“臺灣的風景肯定會迷倒他們,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臺灣跟大陸的風土人情與景致有許多相通卻不一樣的地方”,倪先生笑言。當然,我們也會被大陸的風土人情觸動,大陸的好景致還是有很多,如果臺灣畫家來大陸,首先要去的就是麗江,還有甘肅,因為它會刺激到你的視野?!笆毡M奇峰打草稿”,兩岸繪畫交流的作用會很不一樣,大家可以一起去看黃山、阿里山,如果大家畫的都是水墨,那么會有更好的交流,而且去同一個地方,自然會有更深一步的交流,這些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