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化語言學論文

文化語言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29 16:2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語言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文化語言學論文

篇(1)

      論文標題:

1.2012-2013年中國的日語語言學研究

2.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

3.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4.2014年中國日語語言學研究綜述

5.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6.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日語語言學發(fā)展的影響

7.《日語語言學》述評

8.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9.新時期我國高校日語人才培養(yǎng)研究《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0.日語專業(yè)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學新嘗試

11.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12.關于日語語言學教育——結合音像資料的教學嘗試

13.日語語言學家劉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支架教學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層次視角下的日語語言研究《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16.日語語言學舉隅文化

17.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8.日語語言學論文

19.博士(日語語言學)畢業(yè)后的去路工作

20.淺談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21.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22.支架式教學法在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應用      

23.日語專業(yè)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4.日本語言文化背景對日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25.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概論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薦:日語語言學

27.日語專業(yè)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8.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29.日語語言學概論期末報告

30.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認知語言學入門

31.2007年日語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與動向

32.《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大綱

33.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34.研究日語外來語的特點,日語語言學論文

35.日語語言學期末試卷

36.理論與應用(日語語言學研究入門)/考研必讀系列

37.日語語言學叢書/會話分析

38.淺談日語語言學畢業(yè)論文_日語語言學研究畢業(yè)論文

39.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40.日語語言學歷年真題中文版

41.日語語言學中瞬間動詞的語義分析

42.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43.探討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實際應用和影響分析

44.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45.日語語言學復習題

46.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47.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

48.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二)

49.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50.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叢書:文化語言學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日語語言學

52.日語語言學課堂重點題型

53.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54.東北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介紹

55.廣外日語本科 日語語言學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語語言學論文

57.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58.新日本語學入門:考察語言的結構

59.深圳大學2015年考研大綱(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

60.日語語言學考研調(diào)劑

61.日語語言學第十一章言語情報処理

62.日語語言國情學初探

63.日語語言學畢業(yè)論文答辯一般會問什么問題

64.日語語言學:慣用語的構成形式

65.語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語語言學論文

66.日語語言文學

67.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68.18考研咨詢帖日語語言文學考研

69.日語語言學考點歸納

70.日語語言學入門教案

71.日語語言學講義

72.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師大日語語言學考研真題

74.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75.語言學中的科學方法論

76.日語語言學碩士論文精彩:《分析日語語言"沉默"文化的特點》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學習主干課程描述

78.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日語敬語新說    

79.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80.2008年日語語言學研究動態(tài)

81.2012年深圳大學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考試大綱

82.江西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

83.深圳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職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

85.言外的語言學:日語語用學

86.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參考書目

87.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專業(yè)介紹及導師簡介

88.2015云南大學050205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專業(yè)目錄及考試科目

89.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考研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1.adobe日語語言包

92.華中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3.華中師范大學考研日語語言文學好嗎

94.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5.2014年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6.日語語言文學在職研究生

97.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商務日語方向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篇(2)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yè)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情況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xiàn)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yè)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yè)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xù)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diào)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nèi)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shù)?。吳格?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yè)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fā),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diào)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yè)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shù)據(jù)庫中拷貝的。該調(diào)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jù)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nèi)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nèi)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yè)論文聯(lián)系起來。總之這個數(shù)據(jù)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j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yè)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yè)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睂W生通過撰寫畢業(yè)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fā)現(xiàn),并將這種認識與發(fā)現(xiàn)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yè)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修養(yǎng)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罢Z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币虼藢挿耗繕耸桥囵B(yǎng)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fā)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diào)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nèi)容

傳統(tǒng)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nèi)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fā)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nèi)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nèi)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nèi)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nèi)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tǒng)一規(guī)定教學內(nèi)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nèi)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xiàn)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yè)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yè)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適當添加西部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xiàn)象、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nèi)容也有必要??傊?,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jù)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隨著課堂內(nèi)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fā)學習動力。啟發(fā)式和發(fā)現(xiàn)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lián)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jiān)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yè)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wǎng)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事情,并聯(lián)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jù)。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xiàn)象的存在,能對之產(chǎn)生興趣,并發(fā)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huán)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lián)系到學士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yè)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yè)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xiàn)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tài)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diào)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xiàn)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篇(3)

關鍵詞:語言學習,影響因素

 

一.關于幾個術語的區(qū)分

根據(jù)《朗文語言教學與應用語言學詞典》,第一語言指的是一個人從小就從父母或周圍的環(huán)境里自然學到并用于交際目的的語言,即本族語或母語。碩士論文,語言學習。第二語言指在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或地區(qū)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在這種復雜的“語言接觸”的環(huán)境里,人們往往還要學習一種非本族的語言來進行交際,這就是第二語言。語言習得即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第一語言都是在他一歲半至六歲之間隨著發(fā)育成長而在周圍環(huán)境的作用下自然獲得的這就是語言習得。語言習得不用進過正式的課堂學習,也不會受小孩智力發(fā)展的限制,但是一般人認為它有一個臨界期,超過了九至十三歲這個階段,第一語言就很難習得。而語言學習是大多數(shù)的第二語言和外語都是在小孩第一語言習得以后才開始學習的,一般都需要在正式的場合(如課堂里)進行,而且學習有成有敗,不象第一語言那樣都能習得。有人認為語言學習要是超過了十三歲左右的敏感階段,也會顯得比較困難。

針對以上的定義和區(qū)分,讓語言學家饒有興致的是兒童如何自如的習得了母語,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兒童乃至成人又是怎樣去習得二語或外語,影響他們習得語言的因素又有哪些?

二.語言學習的相關理論

語言學家針對不同的領域即第一語言學習,第二語言學習或外語學習分別有自己的觀點,并據(jù)此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1. 模仿說

模仿說(imitation theory)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背景的后天環(huán)境決定論中的一派觀點。此學說主要是根據(jù)孩童成功學習了自己的母語而進行的研究。

行為主義創(chuàng)立于1913- 1930 年,代表人物是華生(J.B. Watson)和斯金納(B. E. Skinner)。華生(J.B. Watson)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 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tài)的行為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認為查明了環(huán)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guī)律性關系, 就能根據(jù)刺激預知反應, 或根據(jù)反應推斷刺激, 達到預測并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碩士論文,語言學習。據(jù)此語言學家如布魯姆菲爾德提出了刺激—反應論(stimulus-response theory)也叫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該理論認為兒童獲得母語的途徑是在外界各種環(huán)境輸入(不斷刺激下,通過傳遞性刺激(mediating stimulus),兒童在一定條件下產(chǎn)生反應,從而成功地習得了母語。

2. 語言習得機制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也是對母語進行研究,Chomsky (1965)提出了天賦假設理論,即語言習得機制理論(LAD),兒童先天就具備語言習得的知識、機制或系統(tǒng),好像兒童天生大腦中就有學習語言的一張藍圖。Chomsky認為正如人類天生就有直立和行走的學習能力,人類天生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Chomsky用UniversalGrammar (UG) 來指代這個能力系統(tǒng),即UG是一種人腦先天就具備的語言能力,它由幾個模塊構成。在每個模塊當中,有成套成套的原則,每一個單個原則雖然簡單,但當不同模塊之間的原則相互作用時,這些原則就變得復雜了。

3.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的代表者是David Carroll, 他(2000)認為,在兒童接觸語言或模仿語言的過程當中,認知過程可能在起作用。認知過程包括三類:操作原則(operating principles),歸納(induction)以及感知運動圖示(Sensormotor Schemata)。碩士論文,語言學習。操作原則是兒童最喜歡接受信息的方式, 如:注意單詞的末尾,注意單詞和語素的順序等;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感知運動圖示,Piaget (1952) 提出0-2歲是兒童感知運動發(fā)展的關鍵期,因為兒童用以組織經(jīng)驗的圖示直接與它對感知信息的接受和作用有關。

4.語言潛能

Carroll(1967,1981)對語言潛能(language aptitude)的內(nèi)涵作了概括:(1)語言編碼能力;(2)語法意識;(3)語言學習和概括能力;(4)記憶力。Pimsleur (1966)認為語言潛能包括:(1)語言智力;(2)動機;(3)聽力。Skehan (1989) 對語言潛能進行了重新考察。他提出語言潛能的基本組成成分是:(1)音位編碼能力;(2)語音分析能力;(3)記憶力。Rod Ellis (1994)認為,語言潛能可能還與其他因素有關,比如認知風格(cognitivestyle)。認知風格主要指人們接受、組織和檢索信息方式的差異。不同的認知風格,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的二語習得。

5.語言學習策略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發(fā)現(xiàn),語言學習中,善學語言者總是會使用某些策略,善學語言者與不善語言者在使用策略上有差異,策略的使用與第二語言習得成績有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可以說學習策略的不同會導致語言學習效果的不同。Rubin (1975)語言學習策略( language learningstrategies)是指,學習者用以獲取知識的技巧和手段,并認為語言學習策略取決于目標語掌握水平,學習者的年齡,學習任務,個體差異,語境,文化差異等因素。Cohen(1998) 認為語言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有意識的進行選擇的學習過程。有意識這一要素將用策略學習和不用策略學習區(qū)分開來。

Rod Ellis(1994)進一步提出,語言學習者個體差異,學習策略,語言學習產(chǎn)出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Cohen (1998)總結了語言學習策略,可以從認知(cognitive)、元認知(metacognitive)、情感(affective)、社會(social)等角度進行分類,但區(qū)分的界限不一定很明顯,相互之間可能有交叉。

6. 情感過濾

Krashen(1985)提出情感過濾(affective filter)的輸入假設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當中的輸入過程(input)必須經(jīng)歷情感過濾(affective filter)階段才能變成語言吸入(intake),進一步形成語言習得的能力。過濾是輸入的語言信息必須逾越的非智力屏障。也就是說,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在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設里最重要的三個情感因素是:(1)興趣和動機。碩士論文,語言學習。興趣濃厚,動機大將產(chǎn)生好的學習效果。(2)自信心。碩士論文,語言學習。自信心是對自己能力和知識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評價。碩士論文,語言學習。很多的研究文獻表明,自信且外向,樂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學生在學習中進步較快,而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學習,失去很多的學習機會。(3)情感狀態(tài)。主要指焦慮和放松這互為對照的精神狀態(tài),在較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外語的語言輸入,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

三.結論

綜上所述,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很多,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人腦具有學習語言的先天優(yōu)勢和能力,這是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其次,不同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也會影響語言的學習效果,最后,語言學習策略的不同,也會產(chǎn)生善學語言者和不善學語言著之分。

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主客觀相互作用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日新月異,相信對語言學習的研究也會越來越深入與細化,更多的未知因素也將被挖掘出來,更好的引導和指導學習者的語言學習。

References

1.Carroll, D. 2000. Psychology of Language.Cengige Learning press

2.Cohen, Andrew D.1998. Strategies in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Longman.

3. Carroll, J. 1981. Twenty-five years of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in Diller (ed.)

4.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5.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Krashen, S.D. 1985. The InputHypothesis.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

7.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篇(4)

[關鍵詞] 語言接觸;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

[基金項目] 本論文參加了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ycx1210

【中圖分類號】 H2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5-129-2

語言接觸即常見的一種語言和社會現(xiàn)象,也是近代以來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新疆是語言接觸發(fā)生最為頻繁的地區(qū),種多語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會人員廣泛的交往為語言接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其中,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在突厥語民族中擁有最古老的歷史。作為古老的民族,從古至今兩個民族一直共同生活著。準確的說,十五世紀之前,烏爾汗回鶻汗國和葉尼塞河柯爾克孜汗國人民在戈壁地區(qū)一起生活,時至今日,在中亞及我國西部地區(qū)依然在一起生活著。無論如何,上述兩個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時而和平,時而戰(zhàn)亂,在共同語言和信仰的關系下,一直生活至今。于是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接觸成為人們?nèi)粘I钪醒哉Z活動的最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

一、國外研究

國外語言學界對語言接觸現(xiàn)象的研究的時間很早,語言接觸研究的源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開始階段1881年至1953年。這段的語言接觸研究應該追溯到十九世紀中期的歷史比較研究。最初是W.D.whitney1881年對語言變化中借詞的作用進行探討。德國語言學家,克里奧爾語研究的奠基人雨果.舒喀德(Hugo.Schuchardt)發(fā)表《克里奧爾語研究》為題的一系列論文,引起語言學界對語言接觸研究的注意。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研究語言接觸現(xiàn)象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3年,德籍語言學家U.Weinerich出版《Language in Contact》一書,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語言接觸的先河,此后許多論著出現(xiàn)。

第二發(fā)展階段1950年到1980年。50年代末,社會語言學成為語言研究新的分支學科,為語言接觸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W.labov和英國語言學家P.trudgill的研究中,就語言接觸對英語和加力比地區(qū)語言的影響做過探討,提出了因接觸而發(fā)生變異的重要理論認識,引發(fā)了社會語言學對語言接觸研究的廣泛興趣。到了8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Gumprez等人在研究語言社區(qū)語言使用的語言學特征和社會文化機制的過程中,對南美和非洲的語言接觸現(xiàn)象做了大量的個案研究,對語言接觸產(chǎn)生的混合語“creole”(克里奧爾語)進行了系統(tǒng)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結論,其中他把語言接觸看作是文化接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對后來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具有直接的影響。

第三多元化階段1980年到1990年。80代興起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對交際中的語言接觸、語言成分借用和語言相互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缥幕浑H研究對語言接觸的研究一方面強調(diào)文化對人們交際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diào)文化對語言使用具有的“管轄作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后來語言接觸研究的動態(tài)化和多維度認識具有擴展領域和加深認識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心理語言學對接觸中的語言使用者的語言“心理選擇”也有研究。

第四高度發(fā)展階段1990年至今。到90年代和本世紀初,語言接觸中的文化和心理機制研究得到了比較多的重視,出現(xiàn)了一批新的成果。俄國(包括前蘇聯(lián))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如,B.B radelow的《突厥語方言詞典試編》、B.M najiayev等編著的《古代突厥語詞典》、G.klovson的《13世紀以前的突厥詞源學詞典》等在這一領域里做出了貢獻。

二、國內(nèi)研究

(一)內(nèi)地語言接觸的研究

國內(nèi)對語言接觸的研究比國外的語言接觸研究將近晚了一世。國內(nèi)對于語言接觸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研究可以追溯到羅常培先生,他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語言與社會》一書中就有對國內(nèi)語言接觸現(xiàn)象的論述。在20世紀后半期,在民族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中,常有對語言接觸的個案探討。

在80年代,中央民族大學的張公謹、戴慶廈教授,對國內(nèi)民族語言與漢語接觸做過系統(tǒng)研究,有多項成果問世,提出了中國多民族社會語言接觸現(xiàn)象研究的一些新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同時國內(nèi)很多研究者在漢民語語言接觸中的借詞、語法和文體等具體的問題研究多有論著發(fā)表。其中,中央民族學院語言研究所組織的研討會論文集《語言關系于語言工作》(1990年)、《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相互關系研究》(1990)在理論上進行了探討。1992年戴慶廈先生的《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關系概論》出版,以社會語言學角度研究語言影響、語言專用等問題,闡述了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陳保亞先生出版的《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lián)盟》一書中,考察了漢、傣兩種語言的接觸機制和過程,歸納出了一些列有創(chuàng)意的理論和方法。2001年袁焱博士所著的《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中,以漢語對阿昌語的影響為主,在分析大量語言想象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阿昌語規(guī)范問題的一些看法。中央民族大學史有為教授在專著《漢語外來詞》中全面談論漢語外來詞,從漢語外來詞的性質、類型以及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這位學者在他的另外一本專著《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從文化交流的角度闡釋外來詞在語言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詳細說明了外來詞的文化含義、產(chǎn)生的過程和途徑、漢語外來詞的源流和出處,故這本書即是研究語言接觸的學術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外來詞詞典。此外國內(nèi)出版的許多社會語言學著作中,也對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問題進行了很有價值的研究和探討。如,在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等編寫的《當代社會語言學》中,對語言接觸的不同類型和結果進行研究,闡述了語言接觸和語言演變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語言接觸的不同結果――雙語現(xiàn)象、語言借用、語碼轉換、語言變異等方面的看法。

總體來看,國內(nèi)語言接觸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14年到1949年。該階段以歐化漢語即歐洲語對漢語構詞法和句法的影響研究為重點。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力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第二階段為1950年到1990年。在該時期,外來詞研究成就轟然。許多外來詞研究論著和外來詞詞典相繼發(fā)表、出版。如;高明凱、劉正的《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1958)和岑麒樣的《漢語外來詞詞典》(1990)等。此外,歐化漢語研究生就業(yè)取得巨大成就。意大利學者Hermanova Novotna(1975)撰文詳細分析了英語對漢語構詞法的影響。C.kubler和謝耀基分別于1985年和1989年出版關于現(xiàn)代漢語歐化語法的著作。第三階段自1991年開始,直至今日。該時期漢外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義演變開始得到關注。學術界改變以前以文學作品為研究語料的做法,基于保障語料進行研究,并采用定量統(tǒng)計的方法。

(二)新疆語言接觸的研究

突厥語族諸語言在歷史上就與世界各系屬語言有過深入而廣泛的接觸。早在11世紀,著名突厥語文學家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詞典》中就有多處提及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問題,其序言中就指出,最清晰、最正確的語言是只懂一種語言而沒有與阿拉伯、波斯人接觸,也沒有與外國人來往的人的語言,而會兩種語言的、與城里人接觸過的人,語言混雜。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地區(qū)的研究者對于突厥語族語接觸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王遠新的《突厥語言學界語言影響與語言關系研究綜述》、陳宗振的《中國現(xiàn)代突厥語族語言研究概況》等論文總結了中國突厥語族諸語言的研究概況,著重分析了借詞、語言接觸和影響等問題。牛汝極的《西域語言接觸概說》、洪勇明《論語言影響的如干規(guī)律――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王希杰的《語言接觸和語言的演變及其規(guī)律――兼評》等文章從不同側面探索了新疆語言接觸的歷史、規(guī)律和影響。艾爾肯?肉孜的《現(xiàn)代維吾爾語阿圖什方言研究》探討了阿圖什方言的語音受柯爾克孜語的影響,阿曼圖爾?阿布都熱蘇力的《親屬語言的特點》中研究了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詞匯方面的影響,在吐爾遜?卡得的博士論文《維吾爾語柯坪土語研究》(2011年)中提出了不少柯爾克孜語借詞,馬新軍的《柯坪土語與維吾爾語標準語對比分析》中找出了柯爾克孜語借詞,才甫丁依沙克的《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guī)律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初探》中初探了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的元音和諧規(guī)律情況,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guī)律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作者認為有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賀群副教授的《新疆突厥語族語言接觸的定位與演變規(guī)律》中不僅對新疆突厥語言接觸概況總體分析而且新疆少數(shù)民族語言接觸的結果、演變方向進行了深刻探討和分析。作者認為新疆突厥語族語言接觸后會產(chǎn)生同化、借用、融合和雙語現(xiàn)象,這是語言兼用、轉用、混合、競爭的結果。強勢語言決定弱勢語言。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理論基礎薄弱

19世紀中葉瑞德語言學家索緒爾為當代語言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此后國外的語言研究事業(yè)發(fā)展的非常快,通過將近兩個世紀時間的努力和奮語言學研究各方面斗獲得了巨大的成就,為語言學研究打下了堅固的理論基礎。

雖然新疆是語言接觸發(fā)生最為頻繁的地區(qū),種多語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會人員廣泛的交往為語言接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著手語言研究者較少研究事業(yè)比較晚。絕大部分語言接觸研究理論和方法從大陸或國外的語言接觸研究方法和理論中引進過來的。而且傾向于單向研究。要么談理論,要么談實際例子。理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新疆少數(shù)民族語言接觸研究的理論基礎較薄弱。

(二)研究集中某個角度

新疆語言接觸研究集中語言的某些成分或某一個時代。到目前為止很多學者涉足于研究新疆少數(shù)民族語言接觸,但是絕大多數(shù)是針對某一個焦點,而且集中于借詞方面的研究,即探討個別問題的較多,系統(tǒng)研究整體面貌較少;共時、靜態(tài)的研究較多,歷史的、動態(tài)的研究和分析較少;研究屬于語言本體的現(xiàn)象較多,但研究引起這些現(xiàn)象的綜合因素較多。

(三)實地調(diào)查研究少

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接觸研究方面雖然有理論基礎但是幾乎沒有到當?shù)厝ナ諄淼牡谝皇仲Y料。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這方面做得實地調(diào)查很少很少,幾乎是一個空白,很多學者光探討了理論方面的問題。

結語

前輩學者的工作為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不過總的來看,目前無論是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還是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尚存在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比如上面所談到的理論基礎較弱、研究角度較淡薄、實地調(diào)查研究較少等等。這些需要學者們下功夫進一步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袁焱.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M].民族出版社, 2001.

[2]申小龍.社會語言學綱要[M].商務印書出版社,2004.

[3]洪勇明.論語言影響的若干問題――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3).

[4]才甫丁依沙克.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guī)律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初探[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3,(2).

篇(5)

關鍵詞: 國內(nèi)外 英語學習策略 研究綜述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和逐漸完善,國內(nèi)外語言教學界開始認識到外語學習中學習者、學習過程和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逐漸將研究的重心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入現(xiàn)在的以學生為中心,從研究教學法轉移到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學會轉向會學,隨之發(fā)展為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

二、國外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綜述

早期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關注在學習策略的描述、分類,以及對成功語言學習者所采用的學習策略上。J.Rubin是早期進行此類研究的有名望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研究成功外語學習者的認知學習行為、學習策略。1975年,她發(fā)現(xiàn)所有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在心理特征、交際策略,社交策略和認知策略,以及學習方法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同一年,N.Naiman等人在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1978年發(fā)表了經(jīng)典專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與以前的研究相比,Naiman等人的研究有很大改進,他們把學習策略與學習者的個人性格、認知風格、智力、語言潛能、態(tài)度等方面結合起來研究,添加了很多變量因素,研究更深入、更廣泛,更細致。除此之外,他們還將學習技巧和學習策略分開,強調(diào)學習技巧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某些具體方面采用的手段,比如在詞匯學習中對單詞列表記憶、在語境中學習詞匯、把相關的詞放在一起學習、用筆記本記錄新單詞等。這一時期,加拿大學者H.Stern(1983)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增加了“個性化學習方式”、“移情”和“內(nèi)化”等學習策略,又把成功學習者策略歸納為四類:主動計劃策略、深究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早期側語言策略研究沒有理論做指導,不全面,也不系統(tǒng),不清楚策略之間的關系。進入80年代,外語學習策略研究迅速發(fā)展,最引人注目的是O’Malley和Chamot等人的研究。他們以Anderson(1980,1983)的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對語言學習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區(qū)分和描述,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而且對如何培訓學習者使用學習策略進行了探討。Oxford主要側重語言學習策略培訓的研究。建立了語言學習策略調(diào)查問卷,被廣泛使用。除O’Malley等人外,Wenden和Rubin(1987),Politzer和McGroarty(1985),Huang和Van Naerssen(1985),Chesterfield(1985)等人也進行了大量的外語學習策略研究。Politzer和McGroarty(1985)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策略使用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Huang和Van Naerssen(1985)研究中國學生提高口語能力的學習策略。Chesterfield(1985)通過動態(tài)調(diào)查觀察學習者在不同時期是否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80年代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具有理論基礎,如Krashen(1981,1982)監(jiān)控理論Anderson(1983)認知學習理論,研究有其重點和關注點,如學習策略的描述、分類、成功語言學習者使用的策略或策略特征。這些研究從宏觀入手,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把焦點關注到微觀,具體的學習策略方面。同時研究方法更多樣化,研究更注重實際,以事實為導向。

90年代,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呈現(xiàn)以下特點:第一,外語學習策略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結合起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研究學習策略的目的也是讓學生獨立學習,為以后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策略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有效增強學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此時期,Wenden(1991)出版Learner Strategy for Learner Autonomy就是探討外語學習者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關系的最好見證。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重點轉移到如何對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策略的培訓。80年代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以關注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90年代以后,研究者以如何進行策略培訓為研究方向,還專門出版了相應的書籍介紹培訓方法,有的研究者研究以學習策略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如1998年,Cohen在他的專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的第五章專門論述了建立在學習策略基礎上的英語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學習的影響,尤其是對口語學習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研究更關注學習者自身能力的提高,自我學習策略的增長,實用性較強。第三,將外語學習策略研究與學習者自身因素結合起來,如研究者的年齡、性別、性格、智力因素、學習風格、動機、態(tài)度、焦慮、所處的文化背景等。如Oxford在1996年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論文,并將其做比較研究。90年代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研究內(nèi)容更豐富,多樣化,研究更全面,更注重實踐性。

總結整個國外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認知心理學角度描述外語學習策略研究的價值、定義、分類、研究方法、探討對學習策略使用的影響因素、將學習策略與學習者的外語水平結合研究、如何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研究、總結優(yōu)秀語言學習者在策略使用方面對外語水平的影響。

篇(6)

關鍵詞:語言學 體裁分析 綜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051-03

1 引言

體裁(genre)一詞源于法語,原義為“類型、類別”,(kind or class),國內(nèi)也有學者把“genre”譯為“語類”,如方琰(1998,2002),張德祿(2002)。體裁及體裁分析(genre analysis)最初應用于修辭學、文學理論領域,其后被人種學家正式引進語言學研究領域(swales,1990,p34)。20世紀80年代開始,swales等人對學術語篇的體裁研究使體裁分析成了應用語言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本文闡述的體裁分析亦限于語言學領域。

2 國外研究體裁分析的兩個主要學派

語言學家們對體裁的概念界定不一。根據(jù)他們對體裁的概念界定,可以分為兩個主要學派:以Swales和Bhatia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以Martin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John M. Swales認為,體裁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Swales,1990,p58)。Vijay K. Bhatia (1993) 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闡明,秦秀白(1997) 對Bhatia 的定義作過較詳盡的總結,認為Bhatia 的定義可分為4點: (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 (2)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nèi)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 (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 (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nèi)行人仍可在體裁規(guī)定的框架內(nèi)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澳大利亞學派的J.R.Martin認為,體裁是“一種作為我們文化成員的說話者的有步驟的,有一定既定目標的,有目的的行為”(方琰,1998) 。Eggins (1994) 把體裁定義為“使用語言達到的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認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多少種已被承認的社會行為就有多少種類型的體裁”。而同屬這一學派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Eija Ventola (1995)也認為體裁是一種具有可辨認步驟的交際過程,且具有常規(guī)性(routinelike)。

盡管兩個學派對體裁的定義存在差異,但是不難看出他們的本質是一致的:

(1)交際目的的決定性。交際目的決定了體裁的存在,形成了語篇的特定框架,影響著語篇的內(nèi)容和風格的選擇。屬于同一體裁的實例可在某些方面存有差異,但是如果它們具有相同的交際目的,仍可被看作是具有相同體裁的語篇。

(2)體裁的常規(guī)性。體裁是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重復性和習慣性,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更改。

(3)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體裁的常規(guī)性并不意味著體裁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相反,由于體裁分析是交際活動或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所以隨著文化因素或語篇變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仍然存在某些差異,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體裁運用者可以在不破壞體裁基本結構的原則下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出文化特征。

3 體裁分析的研究對象

體裁分析自被引入語言學領域之后,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被稱為“體裁分析之父”的Swales主要研究對象是學術語篇,比如學術論文和學術報告(1990,2001),其新近的論文(2007)則對英法兩種語言的摘要進行對比研究,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國際性雜志上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Bhatia涉及的研究對象除了學術語篇(1997),更多的是專業(yè)領域的語篇(1993),如法律語篇(1997),而且他不斷深入研究發(fā)展體裁分析理論。Bhatia(2007)認為在體裁分析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文本分析方法,而應重視文本以外的因素(text-eternal factors),將體裁分析與專門用途英語和專業(yè)實踐有機結合。

Swales和Bhatia對體裁分析的研究也鼓勵著世界各地的學者,從而推動了體裁分析的發(fā)展,也使體裁分析的對象不斷擴大。除了對學術寫作方面(Cargill & O’Connor,2006; Hempel & Degand, 2007)繼續(xù)深入研究之外,各地學者(中國大陸地區(qū)學者將在第五部分介紹)將之應用于各種語篇的分析,比如對個人陳述類(personal statements)信函(Huiling Ding,2007;Samraj&Monk,2007)的研究,對網(wǎng)絡日志(weblog)(Herring et al.)和網(wǎng)絡百科全書(online encyclopedias)(Herring et al.,2005)的體裁分析,以及會計公司與客戶之間往來的課稅計算信件(tax computation letter)(Flowerdew, 2006)的研究等等,豐富了體裁分析的研究對象。

4 體裁分析研究方法

篇(7)

論文摘要: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現(xiàn)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結構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ED,薩丕爾是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對其語言觀進行闡述,并根據(jù)對二者不同語言觀的認知,對其語言觀的貢獻及其局限試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對語言本質的理解和認識。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是現(xiàn)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結構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被后人稱為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普通語言學教程》是其代表作,對后世語言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ED,薩丕爾(Sapir,Edward;1884~1939)是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學術活動涉及語言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尤其在有關“語言與思維”這個重要問題上以著名的“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設聞名于世。其代表作為《語言論》。索緒爾的學說理論影響、形成了結構主義的三大流派。而薩丕爾則是其中美國描寫學派的先驅之一,兩位語言學大師在語言的觀念上有相似相同之處,但他們又有各自的研究側重點,確立了自己的語言觀。

19世紀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興盛時期,索緒爾從瑣碎大量的語料中擺脫出來,致力語言的內(nèi)在現(xiàn)實,以符號觀作為其語言觀的一個重要支柱,根據(jù)符號的關系與特性來認識語言的本質,將其作為語言研究的基本方法,這是他最主要的語言觀。我們稱之為“結構主義語言觀”。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索緒爾把語言看成一個系統(tǒng),一種整個語言社會的成員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這個系統(tǒng)由詞匯、語法和語音等相互聯(lián)系的成分構成。這個系統(tǒng)中的前后成分形成組合關系,不同的成分則可以跟替換的成分之間形成范疇上的聚合關系。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的本質是靠關系而不是實體存在。

索緒爾的語言思想具有時代性,他通過對語言系統(tǒng)的闡釋提供了一個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這就是結構主義的方法和原則。從結構主義的觀點出發(fā),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事物構成的,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決定的。索緒爾確立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語言的位置,即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中的符號系統(tǒng)。

對于索緒爾理論的局限,我們應抱有科學的態(tài)度。首先,由于視角的單一,其理論不可能涵蓋研究對象的全部現(xiàn)象和性質。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在方法上采取了語言整體第一的原則,在深刻地揭示了語言的符號結構的性質的同時,自然會放棄其他的研究視角,如對語言中的個別要素事實的關注以及語言是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相對開放的而非絕對封閉的系統(tǒng)等。另一方面索緒爾理論的局限是理論目標的局限,即就語言而研究語言,而放棄了對語言存在本質的追尋,只停留于對語言狀態(tài)的把握,放棄對原因的解釋。

美國語言學在傳統(tǒng)上跟歐洲有密切的聯(lián)系,重視對語言的實事求是的描寫。這種特色使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又被稱為描寫語言學。薩丕爾從人類學的角度對語言本質做出了獨到的見解。在《語言論》的前言里,他說:“主要目的在于說明語言是什么,它怎樣隨著時間和地點而變異;它和人類所關心的其根本問題的關系怎樣,如思維問題、歷史過程的本質、種族、文化、藝術?!彼_丕爾給語言下的定義是“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來傳達觀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薩丕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社會共同文化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文化功能語言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是用來表達人們的認知、情感的媒介。薩丕爾不同于一般人的見解是突出了語言文化的功能。

薩丕爾把語言看做是一種文化功能,一套符號系統(tǒng),前者說明他重視語言的社會性,后者顯示出他與索緒爾在語言系統(tǒng)觀上的不謀而合。他將前人所說的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兩種觀點融為了一體。

薩丕爾長期研究語言學和人類文化學的問題,重視語言和文化及思維的聯(lián)系,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覺地建立在人們的語言習慣上”,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對同一客觀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釋。并提出“語言影響人類關于現(xiàn)實世界概念系統(tǒng)的形成”這一設想,經(jīng)他的弟子沃爾夫的發(fā)展,形成“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設。這項學說引起了相關的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極端的觀點,語言模式?jīng)Q定人們的思維方式,語言結構決定人們的世界觀,這把人類的認知程序顛倒過來。按此觀點,說一種語言的人就不可能學會另一種語言,或說不同語言的人就不可能協(xié)調(diào)他們的行動,而這與事實不符。

索緒爾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另辟蹊徑,以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研究語言;薩丕爾與索緒爾的語言觀既有相同點,又有自己的發(fā)展。除結構主義語言學后,語言學界的流派異彩紛呈,如日內(nèi)瓦學派、功能主義、倫敦學派、轉換一生成學派等等。這些學派繼承前人研究的成果,發(fā)展對語言的認識,使得人們對語言的認知得以豐富全面。從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出發(fā),我們知道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同時又是變化發(fā)展的。任何理論作為人類思想和認識的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理論視角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從上文對索緒爾和薩丕爾的語言觀的論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語言理論也不例外。各種理論從語言的內(nèi)部、外部,從心理基礎,從行為反應,從人類學,從文化上等各方各面進行對語言的解讀,也就出現(xiàn)了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語言是一種心理、生理現(xiàn)象;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等等關于語言本質的論斷。面對眾多語言本質的論述,讓人覺得眼花繚亂,語言似乎難以界定,語言的本質似乎難以捉摸。

對語言來講,影響它的因素是多維的。如有文化、社會、心理、民族、歷史等方面,語言如為一個內(nèi)核,文化等因素便構成了圍繞這個內(nèi)核并與之以及相互之間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每一個因素參差不齊,每一個因素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并與語言進行著相互影響。所以語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其概念的定義在不同范疇內(nèi)有不同的體現(xiàn);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有其各具屬性特點的定義。我們應把語言看成是一個立體的、發(fā)展的、開放性的概念。如果要給語言下定義,我們應以哲學的高度,采用歸納的研究方式,總結出它最一般的特性、最重要的屬性。筆者從人類的產(chǎn)生,人腦思維意識的形成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來思考,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這是語言的本質及基本特征。人類創(chuàng)造的任何文明都是基于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這是人類生存、前進的動力。人們需要語言,語言才會產(chǎn)生,產(chǎn)生之后發(fā)生的對于人類與社會的各種影響應屬于次一個層次或更寬范疇的討論問題。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幫助我們認清語言的各個方面,有助于我們?nèi)嬲J識語言。人類在發(fā)展,語言的研究隨之發(fā)展,探索語言本質及特征的腳步永遠在前進。

參考文獻:

1、[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2008年4月,北京第12次印刷